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凯尔盖朗气候

凯尔盖朗气候

发布时间:2021-07-04 23:03:51

1、简要分析中国在凯尔盖朗群岛建立航天监控站的原因?

中国在凯尔盖朗群岛建立航天监控站的原因当然应对世界气候举足轻重作用,所以中国在凯尔盖朗群岛建有凯尔盖朗站。

凯尔盖朗岛潮湿多暴风雨、暴风雪。地表岩层裸露,植被种类单一,无高大乔木、灌木,主要覆盖着草本苔藓植物。动物以海象、海豹和鸟类为主。远古时期由于火山运动形成,后沉寂。海岸切割严重,多陡峭的峡湾和大的半岛。内地有山地和高原,山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冰川覆盖。最高峰罗斯山海拔1850米。近海低地多湖沼,溪河短小流急,连接湖泊。南距南极大陆约1400千米,真是一块荒凉孤寂的陆地。离凯尔盖朗群岛最近的大陆是南极大陆。并且在行政上,凯尔盖朗群岛属于法国的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洲”的划分并没有在世界上取得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的是按同一个大陆架来分的,但是历史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依据,比如亚洲和欧洲的划分。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岛屿都要一定属于某个洲,比如美国对大洋洲的认知就和我们国家不一样。美国认为,新几内亚岛、新西兰群岛、玻里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并不属于任何洲,他们统称这些岛为太平洋岛群。
而相应的,凯尔盖朗群岛可以认为属于南极洲,也可以认为属于印度洋岛群。

2、凯尔盖朗群岛为什么叫忧伤岛

凯尔盖朗群岛人称“伤心岛”,是因为岛上留下了不少探险家、航海家和狩猎者的尸骨。
由于该岛位于南纬高纬区,接近南极洲,正当西风带,南极环流流过岛的周围,环境恶劣,气候严寒,内地有雪原,多冰川和冰山湖,近海多沼泽,空气湿润,多风暴。岛上基本都是荒芜的土地,附近海域常有冰山出没。咆哮的西风掀起巨浪达10~15米,有时甚至可达20米。风浪、浮冰常使一些船只覆没,去者可说是九死一生。侥幸登岛者也很难返航。20世纪80年代,法国南极补给船曾经过该岛,派出一支考察队,发现岛上留有早年人与大自然搏斗的遗迹——有残垣断壁的石屋、铁锅和乐器;挪威和英国合办的提炼海豹油的工厂遗址,里面有蒸汽机、滑轮、锯子和车床等。据说,这家工厂曾有80名工人,一直在岛上生活到20世纪初期,他们在一次特大自然灾害中全部丧生。也有一些人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希望到孤岛上体验一下“鲁滨逊”式的生活而来到伤心岛。1825年,英国水手约翰偕同24名海员来到这里,在岛上用大刀、标枪、木棍向海象进攻,颇有收获。但在一次猎海象时,24人全部遇难,只有约翰逃生,他以海象肉充饥,以海豹皮御寒,鲁滨逊式的生活了4年。直到1829年,他才被一艘经过此处的帆船救出。

3、凯尔盖朗岛的介绍

凯尔盖朗岛是座较大的火山岛,由火山喷发岩形成。面积6675平方千米。位于南印度洋,在南纬48°30′─49°30′、东经68°42′─70°35′之间,著名的西风漂流终年影响着这个荒岛。风大,一年中有300天是在狂风凛冽之下。气候较为寒冷,据说年均温仅在4摄氏度左右,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温差还不算太大,沿海地带冬季(6-8月)平均温度在0度以下,夏季最高也不超过15度。

4、简介凯尔盖朗群岛!

─译“克尔格伦群岛”。印度洋南部的岛群。在南纬48°30′─49°30′、东经68°42′─70°35′之间,由主岛凯尔盖朗和300多个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6,129平方公里(主岛面积5,732平方公里)。多高原和山地,由火山喷发岩形成。主岛中的罗斯山,最高峰海拔1,960米。山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冰川覆盖。近海低地多湖沼,沿岸有陡峭的峡湾。气候潮湿,酷寒,多风暴。年平均气温约4℃。冻土带植被,有凯尔盖朗甘蓝。动物有企鹅、海豹、鲸。矿产有褐煤。1772年法国人凯尔盖朗到达后成为法国领地。1950年在主岛的法兰西港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研中心。 南印度洋中群岛。行政上为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的一部分。由凯尔盖朗岛和近300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2,400平方哩)。凯尔盖朗岛上冰川极为发达。岛长约160公里(100哩),有活动的冰川。山峰海拔1,965公尺(6,445呎)。1772年被法国航海家凯尔盖朗-特雷马克(Yves-Joseph de Kerguelen-Tremarec)发现,後由英国环球航海家科克船长考察。1950年主岛的弗朗西斯港(Portaux-Francais)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学中心。人口︰弗朗西斯港约100(1990)。

5、印度洋有什么气候特征?

印度洋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于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岛南面,所以称为印度洋。

1.概况

印度洋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亚洲、非洲和、南极洲和大洋洲的大陆所包围。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是东南部从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向南,沿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陆。由此,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是两大洋的分界处。然而,巴斯海峡究竟是划归为太平洋还是印度洋,学者的意见不一。

此外,印度洋东北部的分界线也较难划定。有一些学者认为,它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再由阿迪岛经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爪哇岛的南部,越巽他海峡至苏门答腊岛;但有的学者认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应属太平洋,不应划入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有的主张以新加坡为界,有的主张以佩德罗角向东北延伸划界,将马六甲海峡划入太平洋。由此可见,印度洋要东北部的分界线较难划定,而且还较为复杂。

印度洋概况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于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为9074m。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相濒临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安达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边缘海;孟加拉湾、阿曼湾、亚丁湾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湾;其中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峡。

名称由来

印度洋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于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岛南面,所以称为印度洋。

在古时候,印度洋称为“厄立特里亚海”。这个名称最早在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在希腊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印度洋”这个名称出现的相当晚一些。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有一位地理学家叫彭波尼乌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这个名称。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在这里,“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因此,这个名字就逐渐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成为通用的称呼。

2.地理环境

印度洋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特征、海底貌。

地理特征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线较为曲折,而且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着较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着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而称被为热带海洋。

第四,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在印度洋上,属海较少。主要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此外,南极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属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线除了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岛屿的。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珊瑚岛有马尔地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大陆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约在10°~30°间,一般坡度都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处,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岭;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其三,东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公里,相对高度1830~3050公尺,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这些海岭总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

那么,在印度洋中,海岭被哪些断裂带切割呢?比如欧文断裂带,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马利海盆,海底岩层位移达320公里。印度洋东部海域1962年发现的东印度洋海岭(或称“东经九十度海岭”),南北直线延伸约4990公里,为印度洋中最长最直的海岭。由于海岭被断裂带所切割,进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的。正在此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发生了漂移现象,进而形成了现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海底地貌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错综复杂,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现为时断时续。所以,印度洋海岭看上去形态崎岖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地区延伸,进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因此,印度洋海岭是海底地貌显著的特征之一。

构造带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另一种地貌形式。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下列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这个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连接着深海沟,而东南部则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最为复杂,海岭和岛屿将其分割,主要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著的特点。

3.气候特征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

印度洋气候的特征

印度洋的气候受温度的分布而改变的。印度洋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气温为15~28℃。而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C。印度洋气温要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因而被称为热带海洋。

在印度洋上,气温的分布是随纬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C,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有很大关系。对于后者而言,由于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使得深层冷水上泛,进而使气温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气温也随着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气温在南纬20°附近为25~27℃,南纬30°附近为20~22℃,南纬40°附近约15℃,南纬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气温在南纬20°附近22~23℃,南纬30°附近15~17°C,南纬40°附近为12~13℃,南纬60°附近低达-10°C。由于温度的分布不均,印度洋的气候也有关着很大的变化。

印度洋气候特征还表现在降水量上。赤道带的降水量最丰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是热带季风分布区。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mm,为热带荒漠气候区。在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见,印度洋除了赤道带较为丰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较为均匀。

按照大气流的基本特征,印度洋可划分为下列4个气候带:

1.南纬10°以北为季风气候。夏季(5~10月)强劲的西南风从海洋吹向大陆,风速达12公里/秒;冬季(10~4月)北风和东北风从亚洲大陆吹向海洋。孟加拉湾和东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带平均达1778mm。夏季气温在25~28℃,但在非洲东北岸由于受到索马利寒流的影响使得气温降至23℃;冬季气温北部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纬10°~30°为东南信风带。年降雨量北部为203mm,南部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气温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为16~17℃,冬季为20~22℃。

3.南纬30°~45°为西风带。全年平均气温向南递减;冬季北部为20~22℃,南部为10℃;夏季北部为16~17℃,南部为6~7℃。

4.南纬45°以南为副极地气候。夏季(12~2月)平均气温北部为6~7℃,靠近大陆为-16℃;冬季的相应气温在10~-4℃之间。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间。

印度洋表层水温受季节影响而变化不大。孟加拉湾为25℃,南极海域为-1~0℃。含盐度一般在32~375之间,仅在邻近红海及波斯湾的大洋西北海域超过37%。南极大陆海岸地带的冰川,在1~2月时融解、断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纬40°的海域。南纬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风的影响下,随着季节而改变。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时针方向环流,夏季形成顺时针方向环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稳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时针方向环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尔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

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与亚洲相毗邻,因而受到季节的变更使得海陆热力出现差异,进而造成气压梯度的变化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世界上显著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主体位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较多,因而气温高。在印度洋北部,由于三面被陆地包围,因而几乎不受寒流的影响。而澳大利亚向南突出只到南纬35°,从而使得大洋东岸寒流发育程度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小,这样就加强了北部的热带海洋性气候。

2.大气环流

印度洋气候最大的影响是气压系统。印度洋上分布的气压主要有:印度低压、赤道低压、蒙古高压和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冬季(1月),在蒙古高压影响下,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风向与东北信风一致,这时印度洋北部气温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东南信风,东北季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强烈多雨的热带辐合带。到了夏季(7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此时蒙古高压就被印度低压所取代,那么来自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信风,经过高温高湿的赤道海域,进入印度洋北部时转为西南季风。由于受气温增高的影响,降水量也大会大增加。

水文特征

印度洋水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受洋流影响。在印度洋上,北部和南部的洋流系统也是不同的。

北部

在印度洋北部,由于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较为特殊的季风环流。

冬季(1月),在印度洋北部吹的是东北季风,受地球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北部孟加拉湾的海水自东向西流,但由于受到阿拉伯半岛的阻碍,进而转向西南流,这支洋流称为索马里季风洋流。这支洋流穿越赤道,往东南与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纬5°~6°间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当这支洋流流至苏门答腊岛西岸时,部分海水转向北流,进而补偿了孟加拉湾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夏季(7月),在印度洋南部吹的是东南信风,进而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至科摩罗群岛附近分为两股。这两股洋流,一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上向西北转向东北流,西南季风将索马里沿岸表层水吹走,深层冷水上泛,水温降至27℃,这支洋流称为索马里寒流,它使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西岸干燥少雨。索马里寒流流经阿拉伯海进入孟加拉湾,后经苏门答腊岛附近南流,补偿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为北部印度洋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南部

印度洋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上较为稳定。南赤道洋流自东到西横穿印度洋,直达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一部分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岛南下,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纬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汇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流向澳大利亚西南海域。其中大部分继续向东流进太平洋,但有小部分沿大陆西南海流去,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时针环流。

4.海洋资源

印度洋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其中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还有丰富的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此外,印度洋上也有丰富的鱼类,如飞鱼、鯷、灯笼鱼、金枪鱼、旗鱼、鲨鱼等最有名,还有海龟、海牛、鲸、海豚、海豹等。这些资源物产构成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资源。

资源物产

印度洋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这两种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都发现有石油和天然气。波斯湾海底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天然气储量7100亿㎡,油气资源占中东地区探明储量的1/4。60年代以后,波斯湾油气产量大幅度上升,年产石油约2亿吨,天然气约500亿㎡,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所以说,印度洋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上石油总产量的1/3。

印度洋有还有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其中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储量较大的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岛的近海、斯里兰卡周围以及澳大利亚西海域中还发现相当数量的重砂矿。在60年代中期,有人在红海附近发现了含有多种金属的软泥。这种软泥含有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主要包括铁、锌、铜、铅、银、金等多种金属,其中铁的平均含量是29%,锌的富集度最高可达8.9%。目前为止,红海的金属软泥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底含金属沉积矿藏。

此外,印度洋上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印度洋每年捕鱼量约有500万吨,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捕捞的鱼类有: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还有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在近南极大陆的海域里,还有鲤鲸、青鲸和丰瓦洛鲸。此外,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沿海区域还盛产珍珠。可见,印度洋上有着相当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后,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开始航行于印度洋的广大海域。9~15世纪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献,对于从东非索法拉港到中国沿途的航线、风向、洋流、海岸、岛屿和港口,都有广泛的记述。1497年,葡萄航海家达伽马绕道经非洲,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学年中,有澳大利亚、纽西兰、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参加的考察队对印度洋作了广泛的科学调查。1960~1965年,许多国家共计派出了20余艘海洋考察船组成了国际印度洋考察队,进而对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学研究。

5.交通运输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

海洋运输

我们知道,印度洋在世界航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印度洋往西北通过曼德海峡、红海,经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欧;向西南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通向欧美沿海各地;向东北经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进入太平洋。由此可见,印度洋航海运输是世界资源运输的重要枢纽。

印度洋沿岸就成了世界资源的一个重要出口地。在印度洋沿岸各国出口的石油、矿砂、橡胶、棉花、粮食和进口的水泥、机械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大宗货物都需要依靠廉价的海洋运输。此外,在印度洋上还有大量的过境运输,从而使得印度洋有了较大的运输量。据有关统计,印度洋拥有世界l/6的货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货物周转量。

印度洋的航运业虽然比不上大西洋和太平洋那么发达,但也由于中东地区盛产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因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运输石油的航线有两条:一条是出波斯湾向西,绕过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到欧洲和美国。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另一条是出波斯湾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到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霍尔木兹海峡在印度洋航线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波斯湾地区出口石油总量90%都是从这个海峡运出的,因此霍尔木兹海峡也被称为“石油海峡”。苏伊士运河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是印度洋东西间一条最重要的航道。这条航道不仅运输量巨大,而且还将西欧、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经济与远东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印度洋在世界交通运输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印度洋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东通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好望角可达大西洋,向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可入地中海。航线主要由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南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此外,印度洋的海底的北部还分布有很多电缆,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另外,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由于终年不冻,因而可以四季通航。

6、全球变暖到底有多严重,世界最寂寞群岛冰川持续退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全球变暖的影响,连世界上最寂寞的群岛也可见一斑
在南印度洋中,有一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寂寞的群岛之一——凯尔盖朗群岛,因为环境极少为人破坏,这里后来成为科学研究的圣地,岛上生活着一百多个科学工作者。凯尔盖朗的补给全都通过海运,“每年,补给船给岛上带来十多位换班的科学家、技术人员,还有极少的旅游者…尽管捕鲸者和违禁捕鱼船时会玷污这个动物们的南大洋天堂,凯尔盖朗仍能以其特有的恶劣环境顽强地保护着自己的贞节。
这里虽时有旅游者驻足,却因为简陋的接待设施,每年只接待不到60个观光客。和每年遭受7万游客践踏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相比,凯尔盖朗岛已经相当幸运。在这块法兰西国旗覆盖的土地上,伊夫·凯尔盖朗-特雷马克两个多世纪前领教过的狂风依旧终日呼啸,继续显示着小岛桀骜不驯、不肯向人类臣服的本性。”

7、印度洋中的凯尔盖朗岛属于哪个大洲?

属于南极洲
凯尔盖朗群岛 Kerguelen Islands
—译“克尔格伦群岛”。印度洋南部的岛群。在南纬48°30′—49°30′、东经68°42′—70°35′之间,由主岛凯尔盖朗和300多个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6,129平方公里(主岛面积5,732平方公里)。多高原和山地,由火山喷发岩形成。主岛中的罗斯山,最高峰海拔1,960米。山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冰川覆盖。近海低地多湖沼,沿岸有陡峭的峡湾。气候潮湿,酷寒,多风暴。年平均气温约4℃。冻土带植被,有凯尔盖朗甘蓝。动物有企鹅、海豹、鲸。矿产有褐煤。1772年法国人凯尔盖朗到达后成为法国领地。1950年在主岛的法兰西港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研中心。
南印度洋中群岛。行政上为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的一部分。由凯尔盖朗岛和近300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2,400平方哩)。凯尔盖朗岛上冰川极为发达。岛长约160公里(100哩),有活动的冰川。山峰海拔1,965公尺(6,445呎)。1772年被法国航海家凯尔盖朗-特雷马克(Yves-Joseph de Kerguelen-Tremarec)发现,后由英国环球航海家科克船长考察。1950年主岛的弗朗西斯港(Portaux-Francais)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学中心。人口∶弗朗西斯港约100(1990)。

8、凯尔盖朗群岛属于哪个洲?怎么去?

可能属于南极洲
凯尔盖朗群岛 Kerguelen Islands
—译“克尔格伦群岛”。印e68a847a6431333264623862度洋南部的岛群。在南纬48°30′—49°30′、东经68°42′—70°35′之间,由主岛凯尔盖朗和300多个小岛组成。陆地总面积6,129平方公里(主岛面积5,732平方公里)。多高原和山地,由火山喷发岩形成。主岛中的罗斯山,最高峰海拔1,960米。山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冰川覆盖。近海低地多湖沼,沿岸有陡峭的峡湾。气候潮湿,酷寒,多风暴。年平均气温约4℃。冻土带植被,有凯尔盖朗甘蓝。动物有企鹅、海豹、鲸。矿产有褐煤。1772年法国人凯尔盖朗到达后成为法国领地。1950年在主岛的法兰西港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研中心。
南印度洋中群岛。行政上为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的一部分。由凯尔盖朗岛和近300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2,400平方哩)。凯尔盖朗岛上冰川极为发达。岛长约160公里(100哩),有活动的冰川。山峰海拔1,965公尺(6,445呎)。1772年被法国航海家凯尔盖朗-特雷马克(Yves-Joseph de Kerguelen-Tremarec)发现,后由英国环球航海家科克船长考察。1950年主岛的弗朗西斯港(Portaux-Francais)建立永久性基地和科学中心。人口∶弗朗西斯港约100(1990)。

与凯尔盖朗气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