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谈判对美国的影响

气候谈判对美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6 03:00:44

1、全球变暖对美国经济的(潜在)影响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的潘多拉魔盒,究其本源是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对能源利用的不充分或者说是浪费导致的,一些高能耗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项目的投产在获得微薄经济利益的同时付出了影响深远的代价---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破坏了全球原有的平衡的气候,主要体现在赤道和极地地区温差变化越来越大,这种气候的异常变化对美国而言最大的危害是第一产业-农林木渔业将遭受严峻挑战,而农业是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基础,可想而知源头产业遭受挑战给整体经济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我还有一篇从维普期刊下载的关于温室效应对经济影响的短论,如果你需要的话给我邮箱我传给你啊

2、美国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世界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带来哪些不确定影响

?

3、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还是地形?说出原因。

主要因素是地形。美国本土地势东西高,中央低,主要山脉为南北走向。地形影响百下形成了这样的气候特征,首先,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不是很高,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到达陆地,形成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度其次,中部是中央大平原,这里的气候受海洋的影响,北部冰洋的寒冷气流长驱直入,所以,冬季版气候较冷,形成广大的温带大陆气候。第三, 西部的落基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地势相对较高,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湿润的盛行西风,在西部形成了一个狭长的气候权带,包括地中海,温带海洋气候。。。

4、美国参与气候谈判的机构

美国参与气候谈判的机构有美国乐施会。

乐施会(Oxfam)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它由十三个独立运作的乐施会成员组成。1942年Canon Theodore
Richard Milford (1896年 - 1987年)在英国牛津郡成立,原名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组成目的是在二战中运送食粮到被同盟国封锁的纳粹德国占领的希腊。1963年,在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会。
1965年起改以电报地址OXFAM作为名称。

乐施会是跨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界限,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贫穷人群合作,一起努力解决贫穷问题,并让贫穷人群得到尊重和关怀的组织。“助人自助,对抗贫穷”是乐施会的宗旨和目标。

乐施会于1976年由一群关注贫困问题的志愿者在香港成立,1988年在香港注册成为独立的扶贫,发展和救援机构,先后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推行扶贫及救灾工作,开展综合发展、紧急援助、教育、卫生和水利等项目,帮助贫穷人改善生活,自力更生。

5、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研判美国退出《巴黎协议》后续影响

研判
美国退出《巴黎协议》,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大于环保意义,对世界气候变化大局影响有限。通过领先技术优势,美国可解决自身温室效应问题。美国退出留下权力真空,中国有动机和能力承接,但存在撒钱做冤大头的风险。

分析
全球主权国家195个,联合国会员国192个。美国之前,只有叙利亚和委内瑞拉,没签署《巴黎协议》,一份全球致力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文件。这份协议最大受益者是欧洲,旨在维护现有生活方式不变,属既得利益者。对中国、印度等国来说,既有客观的环保压力,也有改善生活的动力,意在通过发展解决环保问题,但在西方国家压力下,必须在环保与发展中平衡。 美国有自己环保议程。

从地缘安全角度看,两洋护卫下北美洲,不存在根本性的环保问题,加上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变革,完全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美国对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开发,不仅解决了能源自给自足,还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输出国,引起地缘政治变革。

《巴黎协议》对美国利弊相对有限,但协议最大软肋在于:缺乏约束力。要是谁在气体减排中偷奸耍滑,都无从追究责任。全球既无至高无上的中央政府,也无终极权力的最高法院,去落实。这对重商主义的美国共和党来说,没意义,与当年《京都议定书》没本质区别。当年,小布什总统上任不久,就退出议定书,世界一片哗然,然并卵。如今,特朗普是商人出身,退出并不意外。这是美国退出TPP之后,再次放弃国际协议。

程序上,美国退出需要4年时间。实际上,特朗普宣布之前,美国环境政策就已经转向。2017年3月,特朗普指示环保局,评估国家燃料经济标准。5月,西方七国集团峰会,除美国外六国发表共同声明,维护气候变化协议。也有人说,从2016年11月特朗普胜选开始,《巴黎协议》就已死亡。

科学上,气候变化一直存在争议,但在美国商界、军界、情报界等,都有很多共识。最新资讯显示,美孚石油公司、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等,都在正式评估气候变化对公司的影响。美国情报界早就评估到,气候变化会带来社会动乱、生活模式改变等风险。美国五角大楼指出,气候变化影响美军全球部署的稳定性。

在特朗普政府内部,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有。一方面,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和印度减排远远不够,要退出;另一方面,来自华尔街的利益集团,都希望美国留在协议里。在美国,支付与反对都已形成利益集团;在世界,也如此;在中国,也不例外。然而,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阻挡不了大趋势,那就是,有些国家能通过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手段,解决自身环境问题。中国、美国都在这么做,但美国技术优势更明显,效果也更明显。

之前,一直是美国等国在游说全球,接受气候协议。如今,美国退出,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很可能跟进。印度退出与否,都是美国退出的最大受益者。接下来,只有中国、德国和法国等少数核心国家,去说服其他48个签字国批准协议,难度甚大。效果如何,端看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7月,汉堡。2017年6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说,美国重创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出于地缘政治需要,美国退出后,中国有十足动机和部分能力,去填补权力真空。中国会持续加大改革,在国内外推动自己的环保议程,但挑战甚大。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缺乏环保能力,主要是缺钱。中国自身环境问题急需天量资金。中国财政资金能否可持续,严重存疑;另一方面,《巴黎协议》下有“绿色气候基金”,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减少气体排放。截至奥巴马离任前3天,美国一共捐出10亿美金。特朗普显然不会再给钱。

6、美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目前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情况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杨丹辉:目前,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进入较为平缓的阶段,其减排技术更加成熟,具备了调整减排目标和策略的条件。总结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首先,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波动下降的态势。
根据2012年美国环保部发布的《美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清单:1990-2010年》(2012年),不计入LULUCF,201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865.5TgCO2-e,比1990年上升11.0%,年均上升0.5%。其中,1990~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15.0%,2000~2010年下降2.54%。2009年,美国排放量同比下降6.13%,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萎缩和经济衰退是导致2009年美国排放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在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的短暂回调后,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反弹,同比回升幅度为3.35%,但仍比2007年的水平显著下降5.81%。
其次,美国能源和交通减排压力较大。
能源同样是美国最大的排放源,2010年,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达5949.7TgCO2Eq,占美国排放总 量 的 比 重 达 到 86.7%。1990~2010年,能源部门排放增长662.1TgCO2Eq,上升幅度为12.5%。居第二位的排放源是农业部门,排放增长45.0TgCO2Eq(+11.3%),这两个部门排放上升幅度均高出同期排放总量的增幅。相比之下,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的减排有一定进展。同期美国工业过程排放仅增加0.6%,而废弃物排放则大幅下降了21.0%,是这一时期美国唯一下降的排放源;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4.72%和2.52%降至2010年的4.59和1.93%。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的排放反弹中,美国工业过程排放的回升势头尤为明显。2010年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比2009年上升12.0%,远超排放总量的反弹幅度。尽管这一回升势头能否长期持续还有待观察,但这一方面说明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冲击较大,导致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波动加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后危机时期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加快、制造业投资回流的态势。
另外,按照美国环保部的划分标准,电力和交通部门占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六成以上。2010年,这两个部门排放占比分别为33.6%和26.6%,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上升23.6%和18.3%,电力和交通对这一时期美国排放总量上升的贡献度合计高达148.0%。工业部门排放居第三位,同时也是过去20年中美国唯一排放总量下降的经济部门,2010年分别比1990年和2005年下降10.5%和3.6%,排放占比由1990年的25.3%降至20.4%。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升级、能源转换以及能效提高是美国工业部门实现减排的主要动因。

美应对气候变化: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页岩气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目前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有哪些?
杨丹辉:近年来,金融危机以及页岩气规模化开采使美国温室气体总量减排难度有所下降,美国应对气候变化也随之出现新的动向。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首先,美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发的投入力度。
相比进展迟缓的气候及新能源法案,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方面却投入了大量力量。由于制度建设长期滞后于欧盟,当美国尚未完全准备好或不足以在全球气候应对方面担当领导地位之时,势必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采取消极拖延策略以换取其在研究创新方面所必需的时间。一旦核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则势必要调整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并对其他国家施加更大的谈判压力。
其次,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景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成熟、进入量产阶段是美国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美国页岩气已具备商业化开采能力,产量急剧扩大。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1379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1%大幅上升到23%,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到204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40%以上。
随着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使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天然气替代煤炭导致发电用能的成本下降,排放减少。同时,美国石油巨头纷纷加入页岩气资源的争夺,并开始将液化天然气纳入汽车燃料的销售网络。随着价格进一步下降,美国货车开始使用液化天然气作燃料,陆路交通部门也将减少对汽油的依赖,进而有助于交通部门的减排。鉴于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一些美国公司正在试图控制页岩气勘探和生产的进程,以维系一定的价格水平。
作为低排放能源,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增长将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温室气体减排:地方政府态度分化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目前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杨丹辉: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美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阻力同样也很大。金融危机对美国超前消费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国内回归“储蓄社会”和“理性消费”的呼声较高,但美国物质消费总量仍很大,居民、交通、建筑用能浪费严重,这些部门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尽管汽油价格大幅攀升,但目前美国汽油零售价格与中国相近,甚至略低于中国,美国不少州的电力价格也比中国低。以美国的收入水平支撑这样的能源价格,势必导致节能动力不足。同时,由于大石油公司和汽车公司掌控着美国的输油管道和加油站体系,这些大公司不断质疑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力阻挠地方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等减排行动。因此,综合考虑其资源储备、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利益集团博弈以及国内政治格局,美国节能减排仍面临很多阻力。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联邦政府难有突破,各级地方政府态度有分化。
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联邦政府很难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大的作为。力度大的减排目标和方案,一旦进入国内立法程序,难以突破石油、电力等寡头企业以及钢铁、汽车等行业利益集团设置的重重阻挠,这也是导致《美国清洁能源法案》难产、国家层面全局性综合性减排方案缺失的重要原因。
与联邦政府的裹足不前形成反差的是,美国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成为推动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代表的一些州、市政府纷纷制定目标明确的减排方案,并不断推出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美国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当地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压力。
当然,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对应对气候变化持积极态度。金融危机后,一些传统产业比较集中的州和城市受冲击较大。迫于当地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压力,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出现反复,如亚利桑那州、新泽西州、芝加哥市等地相继宣布停止碳交易或退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致使地方层面的减排行动陷入倒退局面。

与气候谈判对美国的影响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