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变化为什么是一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什么是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主张?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UNFCCC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将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会议。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容易理解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过去、现在及未来气候变化中的人为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与之有关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8月8日进行的“每日主题”报告会,二是8月6~7日进行的两个专门讨论会,三是综合讨论会。纵观这些报告内容及其讨论,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当代地球科学热点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伊斯坦·詹森(Eystein Jansen)讨论了全球变暖及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大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的变更,虽然很难量化和模拟过去的变化,但能清晰地显示普通的气候变化和动力变化(如大气中温室气体容量变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彼德·巴瑞特(Peter Barrett)从板块构造理论的重建角度,论述了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证明气候的改变情况及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胡伯特斯·菲斯彻(Hubertus Fischer)指明极地冰核既能提供来自两半球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也能提供温室气体、悬浮颗粒、太阳活动和其他最重要的气候作用参数的数据。
二、气候变化预测预报
勒纳特·本特森(Lennart Bengtsson)通过对过去50年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温度的增加是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导致的。考虑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长久地存在于地球上,并且无法排除,所以我们就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今后的数百年内如何预测地球的气候变化趋势,如何平衡人类导致的气候失常问题。从更长的观测数据来看,气候的变化与之前数万年至数十万年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变化类似。
伊斯坦·詹森通过已知的气候变化确认监测仪器的真实灵敏度,充分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估测报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气候系统的背景状态可能对急剧突然的变化发生重要的作用。看上去像是区域的或整个半球范围的急剧变化,也能将气候系统转为不确定的系统,通常在冰期的冷暖中间状态形势下触发。
乔治内森(Johannessen)指出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被放大了。气温在过去100年间已经增加到全球平均温度的2倍,冰覆盖量以每10年3%~5%的速度下降,而多年厚冰覆盖量以每年7%~10%的速率下降。在过去几年,格陵兰冰原已经损失了巨大的边缘,远远超过内部的增加积累量。乔治内森还指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来自格陵兰冰原增加的淡水的融化和排泄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这就给预测增加了不确定性。另一个没有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北冰洋二氧化碳的潜在增加量。因此,在今后的模型预测中,要考虑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加入修正的结果。
三、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彼德·巴瑞特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65万年间,二氧化碳和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已经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超出该时期应有的水平,而这会导致气候和海平面日益增加的极端波动。从地质学的方法看,在本世纪末确实存在地球气候转为暖期状态的风险。
彼得·斯洛瑟(Peter Schlosser)给出了来自北极圈的观测结论,并认为人类作用已经严重影响气候的变化,同时在合理的假定条件下,不久的将来甚至是较长时间的未来,气候将发生严重的改变。在北极圈海洋、海冰、大气系统中,气候变化的最新观测已经显示有人类存在的北极生物圈及其他领域内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北极圈系统本身已观测到放大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体现在内部气候的可变性和温室气体(包括悬浮颗粒)的作用与气候系统对这种作用力之间的联系。
豪格(G.A.Haug)指出来自中国东南沿海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的比较资料和结果显示,公元700~900年间东亚和美国全新世热带辐合带数据竟惊人的相似,这可能与中国唐朝的衰亡和中美洲玛雅的兴起原因相一致。此外,通过对比国外与中国各朝代历史记录,发现干旱在过去4000年间对各朝代的更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气候变化的外空间因素
亨里克·斯文马克(Henrik Svensmark)报告了宇宙射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认为银河系剧烈的宇宙射线变化致使云层发生变化。通过最近的试验表明,宇宙射线所释放的电子能帮助产生悬浮颗粒,从而建立起大量浓缩的云核。在南极洲不规则的气候变化趋势表明了云层在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威利·苏恩(Willie Soon)将太阳磁力内在的可变性、天气—气候的连续性及气候的可变性来替代地质资料,介绍了对应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的经验性证据和解释。
伊斯坦·詹森指出气候的变化既受气候系统内部过程的驱动影响,也受巨大的外力影响,如大气中示踪气体的容量、太阳可变性、火山作用、地球轨道变更以及更长时间尺度上的构造变形和造山运动。
五、如何快速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奥拉弗·卡斯塔德(Olav K arstad)提出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转变能源系统以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在中短期内,从大范围化石能源的转变到其他能源看上去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看到了转变技术工艺来调整能源结构和需求的必要。国际能源局能源预测表明今后几十年,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地球贮存将在气候变化和最终使用效率及其他方面的对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勒纳特·本特森(Lennart Bengtsson)指出尽管有很多政策关注二氧化碳问题,但是臭氧问题的解决也尤为重要。产品的加工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二氧化碳的减少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一氧化氮,有些生产过程产生的一氧化氮已成为二氧化碳的替代品,例如酒产品的加工过程。这些对气候造成影响的温室气体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何庆成执笔)
3、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根据自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削弱了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4、人为的造成气候变化具体原因和及应对措施
您好!,您的问题回答如下: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占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即使在今天,发达国家排放量仍然占到45%,虽然他们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要等到人均排放量水平和发达国家一样才开始采取措施。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美国、加拿大公民拥有同样的排放量,那么将需要9个地球的大气,才能避免危险气候变化的发生。如果全世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需要6个地球。发展中国家:1发展中国家的污染严重;2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3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变向污染… 展中国家的人民并不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但他们却是要付出最高代价的人。希望能帮助您,望采纳!
5、人为因素造成气候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就开始影响气候。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影响气候的规模和深度也不断发展。
在人类历史初期,人类还完全是气候的奴隶,人类活动完全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中。大约在进入石器时代之前,人类还处在自生自灭状态。进入石器时代以后,人类掌握了火,才开始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这个痛苦的过程,至少经历了100多万年。
以后,人类开始对周围的气候实行局部地有限地改造,衣着和房屋就是一个标志。往后,人们在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中,也开始局部地改变着气候。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但能在各种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类适应的气候;而且能够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部范围内改造气候。人工控制天气也在发展着。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增长,人类主动规划环境、改造气候,把气候环境引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已构成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历史事实来看,人类有对气候有目的地主动积极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极被动地使气候恶化的方面。
运用衣着、房屋改造气候,是人类为了适应气候条件,而建立适合自己生存与生活环境的一种技术行为。共同的特点是:在大气候的背景条件下,建立起一种适合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人工小气候环境,从而达到保温、御寒、防风的目的。不同点在于衣着是包装人体的气候壳,能够随着人体移动;能够随着天气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的厚度和层次;能够随着经济水平的差异使用不同的衣着材料,从而控制并调节小气候。房屋则不能移动:不能随意增减厚度和层次;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门窗局部调节,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和形式的设计,平面布局的安排,都是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一种优化选择。
改变地球表面形态,如植树造林、灌溉农田、干化沼泽、建造水库,也能够改变局部气候环境。植树造林可以挡风挡沙,保持土壤水分,改变空气湿度和温度。建造水库和进行灌溉虽然并不是直接为了改造气候,但是却起到减小气温年、日较差,提高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增加湿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人类取得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时,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因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据估计,50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
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还表现在工业污染物的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是工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表现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利昂气体以及六氟化硫和硫化物气溶胶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它们可能引起急剧的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进而使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层出不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碳化物气体能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的破坏;同时,氯氟碳化物类物质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从而使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有时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直接和不容质疑的影响,例如:灌溉就会改变当地的湿度,有时的影响则不那么明显。现代科学研究倾向于认为在最近几十年内,人类的活动致使全球气温迅速上升。因此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对气候影响的活动并设法消除已经造成的恶果。
其中人类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因为燃烧化石燃料,制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飘尘,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范围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迁的因素。
地球气候史中多次暖期发生时,温室气体含量也较高。在未受到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规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造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否已经或即将破坏大自然的韵律,留给后代子孙一个毁灭的未来。
如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持续升高(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高出0.9~3.5℃。其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约占70%,其他温室气体约占30%。由于海洋热容量大,比较不容易增温,陆地的气温上升幅度将大于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上升幅度最大,因为北半球陆地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气温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据推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原本降水量就比较大的地区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亚与东南亚。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海水温度也上升,体积膨胀加上极区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渐上升,在2100年时将比1990年高出38~56厘米。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体积膨胀,格陵兰及南极洲冰川溶化的影响较小。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我国的所有海滨地带,都在遭受灾害的范围内,主要受灾地区可能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后怎么办呢?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
6、怎样证明气候变化是人为的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现在越来越有争议了,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只有用二氧化碳含量和全球变暖有比较好的相关性来说
我觉得更好写的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果可以找到一个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城市化以前的气候水平和现在的气候水平,做出统计,并且用现在城市化工业活动的特征数据加以合成分析,可以找到比较好的人类影响气候变化的例子。还有就是在比较脆弱的地方比如湿地滩涂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到来以后的破坏。
手上没有资料,不能定量分析
7、全球变暖是必然还是人为因素造成?
华网南京3月10日电(记者凌军辉)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该所主持的“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久的将来,全球气候有可能逐渐变冷。
这项研究显示,大约300年前,全球也曾出现暖期,当时的气温已经接近现在的全球气温。而大约4万年前,当时的气温甚至超过现在全球的平均气温。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预测未来。”参与这个项目的沈吉研究员认为,现有的气象档案虽然详细,但时间跨度太短,通常只有几十年,而气候变化的周期很长,往往有数百年。
如何才能了解千万年前的气象资料?沈吉说,湖泊底泥具有记录连续、分辨率高、地理覆盖面广的优势,忠实记录了气候环境演变的信息,是一个自然档案记录库。通过对湖泊底泥的取样、编年、分析,研究人员就可以了解几千年、甚至上百万年前的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历史。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们就开始积极参与对湖泊沉积的研究。10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从近千年的气候变迁来看,在中国范围内,青藏高原变暖速度最快,年平均气温已经上升4-5℃。但是,这种升温不一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现在地球正处于从间冰期向冰期的过渡阶段,大趋势应该逐渐变冷,但速度显然有点滞后。研究人员认为,有可能是温室效应延缓了全球变冷的进程。
沈吉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初以来,气候变化的频率正逐渐加快,由此造成的温度、降水等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现在全球正处于过渡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最大。我认为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然变冷,虽然这有点超出人们的通常判断,但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8、气候变化是人为的吗?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前者指的是日地关系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比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海洋、大气、陆面、冰雪等气候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一类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当中,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9、在气候变化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到底哪个影响更大?
个人觉得人为因素是主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人口的不断剧增
人口的不断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的不断剧增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全球人口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实我们学过高中地理的都知道,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的。
二、气体的排放
因为我们人类排放出各种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也不断在上升。像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燃烧的化石燃料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
三、乱砍乱伐
因为人类想要谋取利益不断的砍伐森林,导致森林的面积在大幅度的减少。再加上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像火灾等使森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
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因为人类一些不适当的农业生产,导致土壤的侵蚀和土地沙漠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压力也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因为干旱地区的过度放牧,盲目垦荒,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
五、水污染
人为导致的水污染因素,主要有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农民对于农药化肥的随意施放,这些物质通过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渗透,进入水体中从而使水体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因为工业工厂的废水,所含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毒性较强,工业工厂长时间的排放导致水污染不断加重。
因为全球气候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经济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缓慢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全球气候变暖的定对举措:禁止人类的乱砍乱伐,进行大规模的造林;对于工业工厂要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平时生活中要节省使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