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石梅湾气候特点

石梅湾气候特点

发布时间:2021-07-07 01:32:25

1、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由于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北部均温3~5℃,南部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1~4℃。盆地北部极端最低温-8~-5℃,南部-5℃~-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

(1)石梅湾气候特点扩展资料:

四川盆地的特征:

1、地貌特征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多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

2、形态特征

四川盆地其轮廓形态总体近似长方形,形似信封状,右倾斜置在亚洲大陆,因此被地理学者称之为信封盆地。信封盆地东部顶点云阳(靠近万州),南部顶点叙永(靠近遵义),西部顶点雅安,北部顶点广元

3、地形特征

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

4、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四川广元、四川雅安、四川叙永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川盆地

2、梅里雪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海拔6740米,是横断山系中一座景色秀丽的雪峰。澜沧江和怒江分东西两侧从山脚下流过。顺河谷而上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常使这里气候变幻莫测。

梅里雪山山麓地带受夏季风影响,形成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海拔高,由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异的气候带,山顶有大面积的永久性冰雪。

3、苏州的气候

朋友:我找的是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2357.6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 l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 l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日照时数的月 ,总量2月份最少,仅 l19.1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以后又逐渐减少。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 l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二、气温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一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0℃,最低为1980年的14.9℃,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2.1℃。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气温的平均年较差为25.2℃。
春季(3?5月)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14.2℃,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的“倒春寒”天气。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日最高气温>30℃的酷暑天气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年,苏州市日最高气温>38℃的仅有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9月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年有4?5天日最高气温>30℃,有的年份整个9月上旬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出现>35.O℃的日数较少,为7年一遇。但是95年9月2日~9月7日出现了连续6日的高温天气。由于冷空气势力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势力,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月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在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中冬季占了93%。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日气温3.0℃;平均最低气温-0.1℃;日最低气温<-8℃的严寒天气大都在1月份,平均2?3年一遇。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地处太湖边的东山站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出0.8℃.比北部各县(市)高 l℃以上,这种在广阔水体影响下的小气候为沿湖地区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县,因而形成了“城市热岛”。市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曰数比南部的吴江多1.1天,比东南部的昆山多3.5天。
三、降水
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灾有107次。从三国至1949年由雨涝引起的太湖水溢为20次,平均84年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年一遇。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如将冷暖变化一起考虑,则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进行,其周期长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年(1875一1998年)中,苏州市有四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三个多雨期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40年代及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约1200一1250毫米;三个少雨期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平均年降水量约900?980毫米。
据1924一1995年的资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降水量、降水日数逐月增多。常年春季降水总量为278毫米,最多年份的1967年达486毫米,最少年份的1971年仅180毫米。春季平均降水日为36.3天。夏季常年季降水总量为420毫米,为各季降水量之首。最多的年份民国30年为760毫米,最少的年份民国23年为l16毫米。夏季平均降水曰为34.8天,最多的1989年有55天,最少的民国23年只有22天。秋季常年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年悬殊较大,最多的1962年为627毫米,最少的民国21年仅45毫米。秋季平均降水日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也有42天。冬季降水总量为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如1953年有302毫米,少的年份如1985年仅42毫米。冬季平均降水日为27.1天,最多的1968年有48天,最少的1962年仅10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日数为18天,出现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
米。连续无降水最长日数为66天,出现在1973年 l1月9日--1974年1月13日。平均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为 11.8毫米/日;冬季最小,为6.5毫米/日。6月份是全年降水强度最大的月份,强度为12.7毫米/日;日降水最太强度为343毫米/日,出现在1962年9月6日。年降水变率为17%,以冬季的降水变率为最大,达34%;春季最小为24%。月降水变率以10月份最大,为68%;6月份最小为36%。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 l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年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年度及1970--1971年度无雪日。降雪的年分布,1月份平均为2.7天,2月份平均为1.2天。1984年1月17--19日连续3天共降雪62,3毫米,为百年罕见的大雪。全市l米以上的电信线路因断杆、倒杆使通信中断,不少高压电线先后跳闸停电,输电线被大雪压断。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还发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984年1月18日降雪47.5毫米,为日降雪量最大记录。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无积雪日。积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积雪日最迟的为1976年3月19日。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4、修梅镇的气候

修梅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适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37.3小时,年平均气温16.4℃。修梅镇矿产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西部鸡山山脉有取之不尽的露天石灰石,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煤、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东部有面积0.56km2的区域蕴藏了丰富的硅白土资源,且具有埋层浅、矿层厚、储量大、易开发等特点。

5、台湾省的气候特征是?

台湾省由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极其附近的岛屿组成。台湾省的主体部分是台湾岛。因此一般讨论台湾省的地形,气候特征都是以台湾岛为例来说的。
台湾岛纬度比较低,北回归线从台湾岛中部偏南的位置穿过,因此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岛总体上来说,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降水相对较少,年降水量丰富。受气候影响,台湾岛可以种植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果树,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生产量大,甘蔗也有比较多的种植。
台湾岛中部有较大面积的山地,地形对气候形成也有影响。台湾岛气温大体上由四周向中部降低。东部降水比西部多,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6、台湾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

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6)石梅湾气候特点扩展资料: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出现干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湾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8.5%,种类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海拔700米以下是亚热带阔叶林,海拔700-1800米是阔叶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是苔藓或草原。

参考资料网络-台湾

7、海门气候特点

一、气候特征
海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无霜期长。
春季(3-5月),是冬夏季风转换季节,冷暖空气相互争雄,天气多变,气温回升缓慢且不稳定,呈跳跃性,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和春霜冻。
夏季(6-8月),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平均约20天左右,有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天气,降水集中,气温偏低。梅雨结束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天气晴热,进入盛夏。梅雨、台风及局部地域性雷雨是夏季的主要降水原因,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常出现伏旱或雨涝。在夏秋之交,每年受台风的影响有1-2次。日平均日照6.8小时,是一年中日照最多的季节。
秋季(9-11月)是冬季风取代夏季风的过渡季节,冷空气来得快,秋季降温比春季升温快。10月份以后,天气稳定少变,多秋高气爽天气。日平均日照5.8小时,月平均雨日8.8天。
冬季(12月-次年2月),受冬季风影响,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的西北风,多干冷天气,雨雪较少。平均每年有2-3次寒潮袭击,带来西北大风和剧烈降温天气,有时有雨雪出现。冬季降水量平均125.7毫米,雨雪日平均25.1天,是一年中雨量、雨日最少的季节,日平均日照4.8小时。
二、气温
海门市年平均气温15.3℃,1月为全年最冷月,极端最冷月为1963年1月,月平均气温0.0℃;7月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热年为2013年7月,月平均气温31.2℃。自1959年有记录以来,极端最低气温为-9.3℃,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和2016年1月24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9.7℃,出现在2013年8月8日。年均日照2096.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41.7mm,年最大降水量1724.5mm(2015年),年最小降水量650.9mm(1978年)。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为5606.0℃,初日为1月23日,持续期为351天,海门市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4882.1℃,初日为4月3日,持续期为231天,≥20℃的积温海门市为3119.1℃,初日为5月29日,终日为9月28日。海门市平均初霜日为11月11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2日,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23天。
三、降水
海门市年平均降水量1041.7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724.5毫米(2015年),年最小降水量650.9毫米(19

8、东南地区的气候特点

我国东南部地区,在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影响下,在降水量方面显示出四个显著特点。
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
我国的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气候上也表现出从湿润逐渐变为干燥的特点。我国的台湾、海南两岛以及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地区。初夏,东南季风到来,我国的宝岛台湾省首当其冲,年雨量最高,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左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3000毫米,被称为“雨港”。而仅次于基隆南面不远,比基隆地势约高400米的火烧寮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489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大的地方,东南沿海的粤、闽、桂、浙等省,年雨量为2000毫米左右,长江流域在1200-1400毫米上下,到了淮河。秦岭一线。大体上减至1000毫米左右。位于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以及山东半岛一带,雨量已减至600-800毫米。在整个东北地区,降水量仍能明显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的趋势。面对海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迎风一侧(东西坡)是东北地区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竞有1000-1200毫米,由于地形对降水的显著影响,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西北坡)的东北平原腹地,降水量已大大减少,愈住西去减少得愈见严重。东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只有600-700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400毫米了。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 山地迎风面多于背风面 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面多于背风面。例如,在台湾,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坡,面对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一侧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000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一侧的台湾省醅平原和澎湖列岛的马公(即澎湖)就只有988毫米了。 海南的东面、东北面是迎风坡,年雨量高达2200-2400毫米,而西南背风坡,年雨量已减至1000毫米以下。我国东南丘陵的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以及云开大山、十万大山等山地,迎风一侧的东坡、东南坡的降水量,普遍比背风一侧的北蚾、西北坡的雨量更高达2400毫米以上,而后者一般要比迎风坡少500毫米左右。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东南坡,面对海洋湿润气流的来向虽然地理位置已经偏北,年降水量仍然高达1200毫米以上,而背风一侧的辽河平原只有600毫米左右了。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冬夏不均
我国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冬夏不均,夏季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大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夏季雨量的过度集中,易于发生冬干、春旱现象。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集中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些,大致在35%-40%之间,而距离比广东、福建稍远些的江西省低至25%以下。这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集中程度比较低。说明年雨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雨季起止时间 各地先后不同
我国雨季的起止时间,各地先后不同;雨的开始时间,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沿海地区早,西部内陆地区迟;雨季的结束时间,北方早,南方迟。这一特点,显然与我国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有密切关系,每年春季,随着夏季东南季风的前进和冬季偏北气流的减弱后退,我国的大雨带,从南向北有两次大的跳跃过程和三次长时期的停滞过程,这是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我国气候上具有重要意义。两次跳跃进程,反映了我国大雨带从南向北的迅速推进;三次停滞过程,分别形成了我国的华南雨季、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我华北北部、东北南部的雨季。第一次停滞进程:大致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上旬之间,饱含暖湿气流的东南季风与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交锋于华南南岭一带,停滞的时间比较长(约20天至一个月),形成华南地区的雨季。华南雨季的第一次停滞进程就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温带大陆气团之间极锋的第一次停滞过程。

9、海南省的介绍(越详细越好)

【地理位置】
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跟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
海南岛因地处大海之南,孤悬海中,故称之为海南岛。海南岛是海南省陆地的主体,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的大雪梨。从琼东北的景心角至琼西南的莺歌海长约286公里,从琼西北的神尖角至琼东南的大花角宽约180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近岸滩滁面积宽广,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海南岛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上通道。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约220海里,从岛南的榆林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约650海里。海南岛控制中国南部沿海的交通,扼两广的咽喉,是中国南部海疆的要塞。
【气候特征】
海南省地外热带、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是中国最具热带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纬度较低,太阳投射角大,冬至日在海口达4633,在三亚达4819。全岛辐射热量大,全年约5103兆焦耳/平方米,其中中部山区4600兆焦耳/平方米,西部沿海5800兆焦耳/平方米,南部沿海5700兆焦耳/平方米。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2500小时。日照时数按地区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区最少。全年气温高,各地年平均温度在23°C-25°C之间,中部山区气温较低,西南部较高。12月为最冷月,平均温度大部分地区在17°C左右,南部沿海的三亚、陵水等市县高达20°C左右。历年平均极端低温,大部分在5°C以上,海南省是全由冬温最高的地区。7、8月为气温最高月份,平均温度为25°C-29°C。海南岛虽然气候炎热,但极端最高温度为40°C,比全国很多省份都要低。而且,这种高温不是出现在盛夏时节,而是出现在春天4-5月份,所以暑气不酷。在盛夏时节,除了中午很短一段时间外,早晚有海风调节,使人感觉气候凉爽舒适。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夏长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5,8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温度为29.5°C,2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温度为22.9°C。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全岛平均降雨量为1500一2000毫米。海南岛东湿西干明显,降雨中心在中部偏东的山区,年降雨量约2000一2400毫米,最高的达3000毫米左右,西南部沿海为干热区,雨量较少,年降雨量约1000一12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形成干湿季节分明,冬春两季雨量稀少,往往造成部分地区干旱。旱季从11月至竖年4月,长达6一7个月,不少地区旱季总降雨量仅为100一200毫米,仅占全年总降雨量的10一20%。旱季长的年份达8个月,最长的达9个月。夏秋两季是雨季,5--6月为夏季季风雨降雨高峰期,7一10月为台风雨降雨高峰期,两个高峰期的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一90%。
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即中部山区较也南部沿海较大。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他地区为半湿润区。
海南岛的风分为季风、台风和龙卷风3种。季风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每年10月以后,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吹来的冷空气不断出现,到海南岛是以偏北风形式,其中又以东北风为多数;二是每年4月开始,海南岛转而以热带太平洋上来的东南风为主,其次是从印度洋来的西南风。季风环流规律正常,则风调雨顺;如果季风环流反常,则不涝即旱。
海南岛是个多台风地区。影响海南岛的台风多数发生于太平洋西部,即北纬520的热带海面上,也就是加罗林群岛、菲律宾东部海面及南海中部海面。海南岛的台风次数多,每年在海南岛登陆的台风89次,最多可达11次。台风季节长,从5至11月份,都有台风登陆的记载,其中以8至9月份登陆次数最多,风力最大。台风多数从本岛东部、东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登陆,然后进入北部湾,风力多在7一12级以上,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做好台风的预报和预防工作,也能化害为利。
龙卷风是海南岛上一种不常见的、规模不大的强烈大气涡旋,出现次数不多,破坏范围小。
雷暴在海南岛一年四季皆可出现,初雷出现在3月,终雷出现在10月,5一9月是雷暴活动最频繁的季节,南部沿海雷暴日数有60一85天,其他地区在100天以上,最多的澄迈达132.5天,居全国之冠。雷暴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地区,土地面积339.08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植物生长繁殖速度大大快于全国其他地区,农田多年可以耕种,不少作物每年可收获2-3次。
2.水资源
海南省有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8条。集水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这三大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集水面积在1000一2000平方公里之间的河流有陵水河、珠碧江及宁远河。集水面积在500一1000平方公里之间的河流有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河、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及文教河。全岛年降水总量为596亿方,产生水资源总量297亿方,丰水年475亿方,枯水年143亿方,差别较大。在全岛水资源总量中,河川水154亿方,可蓄水量79亿方:地下水天然资源143亿方,可采资源47亿方。海南省淡水资源在近期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主活的要求。
3.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作物,主要有水稻,其次是蕃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糖蔗、花生、茶叶;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水果类29种、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柑桔、杨桃、人心果、菠萝蜜等:瓜菜有120多种,主要有西瓜、蜜瓜、冬瓜、苦瓜、青瓜、节瓜、丝爪、豆角、洋葱、萝卜、白菜、青菜、芹菜、芥菜、包心菜、空心菜等。在海南省农业生产中,反季节爪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海南省还是中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
4.植物和南药资源
海南的植物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据考察,海南岛的维管束植物400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世界热带的80个科显花植物属、种最多的第一类17科,海南全有。在4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余种;乔灌木2000余种,其中有80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有20多种;果类植物142种(包括野生76种);茅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纤维植物100多种:各种油料、胶料、染料植物等89种;糖料及饮料植物10余种;牧草及饲料植物200多种:工艺用藤类、葵叶等10多种。
5.动物资源
海南陆生脊推动物有500多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其他珍贵动物有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
6.水产资源
海南省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讯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有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面积6.56万平方海里,西、南、中沙群岛渔场面积2.24万平方海里。海洋水产有800多种,鱼类就有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40余种,主要有篮园参、始鱼、小公鱼、青干金枪鱼、扁舵鲤、中华青鳞鱼、弓头燕鳃鱼、乌娼鱼、康氏马绞、宝刀鱼、红鳍笛绸、金线鱼、马六甲衅鲤、黄带衅鲤、印度白姑鱼、二长棘鲷、五棘银鲈、海鳗、大黄鱼、带鱼、灰星鲨、石斑鱼、鳅鱼等。海洋软体动物主要有墨鱼、鱿鱼、海参、沙虫等。目前有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海特产品种己在浅海养殖,主要品种有石斑鱼、鲍鱼、斑节对虾、墨吉对虾、刀额新对虾、中国龙虾、白蝶贝、马代珍珠贝、近海牡沥、翡翠贻贝、泥蚶、石花、麒麟菜、江离菜、沙菜等。
7.矿产资源
海南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己发现的各类矿产有90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55%。在全国己探明储量的148种矿产中,海南省己探明67种,其中已列入全国储量统计的41种。海南省矿产资源中,能源矿产有天然气、石油、油页岩、褐煤、铀等:金属矿产有铁、钛、锆英石、铝土矿、金、钻、铜、铝、独居石、铝、锌、银、钨、锡、铬、镍、锯、钽、镓、镉等;非金属矿产有蓝宝石、红钻宝石、水晶、石英砂、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硅石、硫铁矿、磷、沸石、膨润土、硅藻土、萤石、白云母、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大理岩、玄武岩、耐火粘土、火山灰、火山渣、泥炭、页岩等;地下水有饮用水、矿泉水等。
石油、天然气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己圈定的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3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中对油气勘探有利的远景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据初步探测,主油量约有145亿吨,聚集量约912亿吨。莺歌海盆地岩13—1天然气田,己探明含气构造面积为55平方公里,储量为1040亿立方米,可采量为700亿立方米;位于岛北部的福山凹陷构造,有11.5亿吨的石油储量;南沙群岛海域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
8.海盐资源
海南岛西南沿海是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海盐业的最佳地段。这里海滩平坦,终年炎热,阳光充足,风力较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晒盐条件好。目前,己建有莺歌海、东方、榆林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盐场。
9.旅游资源
海南岛气候宜人,四季常青,具有迷人的热带、亚热带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据普查,全岛可利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风景资源共有11类、241处,其中滨海沙滩38处,主要有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芝兰湾、香水湾、高隆湾、石梅湾等;山岳28处,主要有五指山、尖峰岭、七指岭、东山岭、铜鼓岭等:奇石异洞18处,主要有毛公山、济公山、皇帝洞、落笔洞等:河湖19处,主要有万泉河、松涛水库、南丽湖等,瀑布11处,主要有百花岭瀑布、太平山瀑布等:温泉38处,主要有兴隆温泉、官塘温泉、南田温泉、蓝洋温泉、半岭矿温泉、七仙岭温泉等;野生动植物观光资源18处,主要有大田坡鹿、坝王岭黑冠长臂猿、南湾猴岛、东寨港红树林、东郊椰林等,游览海岛13处,主要有吴歧洲岛、大洲岛、野猪岛等;生产观光资源ii处,主要有华南热作两院、石碌铁矿、枫木鹿场等:古建筑25处,主要有五公词、琼台书院、东坡书院、万安书院、苏公祠、崖州古城、韦氏饲堂、汉马伏波井、文昌阁、文城文庙、美郎双石塔、定安古城墙、秀英村古炮台等;古墓葬8处,主要有海瑞墓、丘浚墓、张岳崧墓、赵鼎衣冠家等;近现代胜迹主要有宋氏祖居、冯白驹故居、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等:革命烈士纪念碑主要有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红色娘子军纪念雕像、冯白驹将军雕像暨纪念亭,李硕勋烈士墓、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等:社会风情8处,主要有黎族盛会三月三、番加风情、黎苗民族歌舞等。
【民族风情】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据1990年人口普查,海南省有汉族、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瑶族、土家族、满族、侗族、畲族、京族、傣族、布依族、蒙古族、朝鲜族、仫佬族、藏族、高山族、白族、彝族、水族、毛南族、土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羌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纳西族、达斡尔族、僳僳族、佤族、赫哲族、布朗族、仡佬族、撒拉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39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他35个民族是1949年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其他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10、台湾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

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


(10)石梅湾气候特点扩展资料

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

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与石梅湾气候特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