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谈判立场海岛国

气候谈判立场海岛国

发布时间:2021-07-07 10:30:36

1、爱尔兰岛气候类型是

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爱尔兰气候温和湿润,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四季区别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0℃到20℃之间。长年多雨,晴朗天气约占全年1/5时间。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以及大西洋盛行西南风的作用,爱尔兰气候平稳,全国气温基本一致。冬季4-7℃,夏季14-16℃。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

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西岸常有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风从暖洋面吹来,降水颇多。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因而尽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阵雨居多,几乎没有雷雨。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

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小部分。除亚洲、非洲和南极洲没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最为典型。

(1)气候谈判立场海岛国扩展资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1、位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除亚洲和南极洲没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欧洲大陆)最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往往仅分布在狭长地带或岛屿上。

2、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美洲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分。

3、西欧位于北纬30-40°左右,受偏西风的影响,从大西洋上吹来的水汽可以影响到。而北美洲的地形是西边高,中间底,东边略高,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水汽被落基山脉阻挡,只有沿海边缘地区才能受到影响,且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所以北欧范围大,北美洲范围小。

2、中国海岛地理气候条件怎么样?

被海洋所环绕的小块陆地,称为海岛。由于成因不同,海岛可分为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三大类。大陆岛亦称陆桥岛,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大陆有密切的关系,本来是大陆的一部分,因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裂断或沉陷而后形成。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火山岛和珊瑚岛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能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或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珊瑚岛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关,大多数都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如我国南海诸岛的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
从生物组成上看,大陆岛的生物种类大多和邻近大陆所共有,而海洋岛上的生物种类,特别是高等动植物,都是后来迁入或人工携带来的,由于地球上存在着许多被隔离的岛屿,保存了许多原始的生物种类,使今天地球上的生物更为丰富多彩。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00多千米,沿海有5000多个岛屿,其中台湾岛和海南岛最大。浙江省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共有大小岛屿2161个,尤以舟山群岛最为著名。
沿海岛屿中,只有少数面积较大的岛屿有人居住,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它绝大多数岛屿仍是荒岛。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不断向海洋扩展,海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日益重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岛。因此,研究海岛的生态地理和环境特点,对开发和合理利用海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岛的生态地理环境特点
海岛是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复合区域,海岛四周被水包围,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形成了与大陆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岛内的生物群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海岛地理位置特殊,相对孤立地处于海洋之中,这种地理隔离在生物进化上往往具有一定的作用,岛屿和大陆分开,因长期分离形成了不同的条件,通过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使种群分化发展,常常形成新的物种。如,在离南美洲大陆约900千米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是火山形成的岛屿,当初没有鸟类,最初的地雀无疑来自南美大陆,最初的这种鸟类是地栖的,以种子为食,后逐渐分化发展,形成岛上的13个种,外加科科岛上的一种无饰莺雀,总共14个种,它们在形态上彼此近似又有区别,特别是因食性不同,嘴形有较大差异,并各自分布在不同的岛上。和加拉帕戈斯群岛相似,许多大洋岛屿如夏威夷群岛、菲吉群岛等,在长期的隔离状态下,产生了很多的动植物特有种类,形成了极为特殊的动植物区系。可见,岛屿的地理隔离是物种分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大陆上被隔离开来的任何地方,可视为如同岛屿一样的生境,如平原农田区中间散布的树林,大片针叶林中的小块阔叶林,森林之间的沼泽地,某些高山的山顶等,在这些生境岛屿内的生物群落往往和周围环境内的不一样,它们被其他栖息地所分离,但和海岛比较,动物的迁移容易获得成功,也频繁得多。
岛屿生境单纯,种类贫乏,种群之间数量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异,通常大型捕食者比较少,而某些种类在岛上异乎寻常地发展。有时数量无节制地增长会破坏原来海岛的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难以得到调节和补偿,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如,澳大利亚原来没有野兔,1859年人们从欧洲引进,在没有制约的条件下迅速发展,使原来的草原几乎变成不毛之地,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几乎衰落了一百年,造成极大的生态灾难。
有时在引进种类的作用下,使海岛发生流行病而造成生物的大量绝灭,因此对海岛的开发利用或引种驯化都必须事先进行调查研究,维持其正常的生态平衡。我国不少荒岛目前多是岩石裸露或植被简单,生产力低下,正是海岛生态系统贫乏性和脆弱性的表现,在开发利用时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慎重行事。
当一个海岛新形成后,生物种类,特别是陆生动、植物不断从邻近大陆或其他海岛迁移而来,由于海岛环境容量有一定限制,一方面有生物迁入,另一方面原有种类中有的可能因不适应或竞争失败而消失。经过一个阶段的演化和发展,海岛生物群落就处于新的种类不断迁入和原有种类经常消失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当迁入种类和消失种类数量相等时,则海岛生物种数就达到了平衡。此后,新的种类可以不断迁入,替代原有种类而经常进行种类的周转,但种数仍保持不变。生物种类在周转过程中,由于海岛有大有小,和大陆距离有远近之别,因此不同海岛的迁入和消失速率是不同的,并且各自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种数及时间也有差异,调查发现,近岛迁入率较高,远岛为低,远离大陆的海岛动物迁移进去的机率较低,而且往往生境更为简单,远岛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较长。距离相似的大岛,通常生境要复杂得多,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较高,动物种数较多,小岛则相反。研究海岛生物种类周转及平衡,对海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我国浙江温州地区的洞头岛和邻近大陆乐清县的雁荡山,调查发现,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个体密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海岛生物群落的种类种数低于相邻大陆雁荡山,而少数种类往往拥有较多的个体数量,岛上常见的现象是种类少而密度高,和邻近的雁荡山的种类多而密度低适成对照。
洞头岛位于瓯江外海,面积24平方千米,为洞头县的最大岛屿,距大陆最近的乐清县境约30千米。对洞头和雁荡山的鸟兽种数进行调查发现,洞头岛的物种数远比雁荡山为少,一般不到大陆种数的一半。另据调查,舟山群岛共有毛皮兽8种,相邻大陆的宁波地区却有24种,是舟山群岛的3倍。
洞头岛鸟兽数量上的特点是麻雀居多,老鼠少,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如麻雀在岛上的农田、山边草地、林内均为优势种,由于缺少强力的竞争者,生态位扩展现象很明显,其次,岛上肉食动物极少,猛禽只有一种鸢,毛皮兽仅产水獭,蛇类也罕见,缺乏天敌的控制因素,出现了海岛上动物种类少而密度高的现象。
海岛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岛屿面积、距离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岛屿面积是一个确定种类数量的根本因素,面积是通过生境多样性发挥作用的,岛屿面积的扩大意味着生境的复杂化。有人对不同岛屿和邻近大陆的植物种数进行过回归分析,认为岛屿面积是植物种数最好的预测者,其结果和生态多样性,海拔高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海岛上,通常生境简单,生物群落贫乏,有许多种类,特别是大中型动物种群数量少,分布区狭窄,局限于较小的栖息地,在人为干扰下,它们无法承受生态灾难或者难以适应生境的剧变,数量不断下降,最终在岛上消失。据载,舟山岛上原来有梅花鹿和大灵猫,而至今这些兽类大多绝迹,主要原因是过度猎捕和生境的改变。
盲目地引种入岛,也可能打破原来的食物链关系,出现新的栖息地和食物的竞争,或者是新的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在一些很大的岛屿或许影响较小,反应较慢,而在一般海岛上将会较快地出现生态危机。大陆上种间竞争通常限制了某物种的栖息地,而在海岛上这种竞争限制可能是致命的,会导致物种的灭绝。在分类上相近种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它们之间地理分布区的重选可能性更小。引入肉食动物,同样可能出灾难性后果。
家鼠起源于亚欧大陆,但随着移民和航运事业的发展,被无意地引入了美洲大陆太平洋诸岛,而后导致9种鹬鸟的先后绝种,这几种鹬的飞行能力很弱,在地面营巢,家鼠的侵扰对其生存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同时,原来栖居于太平洋岛上个体较小而性情温和的缅鼠也被排斥而绝灭。为了消灭家鼠,人们又把印度獴引进了南美和波多黎各岛,但人们未曾料到,獴的引入反而带来了新的不良后果。獴要在白天捕食,而家鼠主要在夜间活动,两者很少相遇。虽然獴也能捕食一些家鼠,但引入后很快就转向捕食其他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因此反而使岛上的动物的数量大为减少。
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海龟正在遭受各种外来物种的巨大威胁,如家鼠贪食海龟的卵,像猪破坏海龟的巢穴并攻击侵扰海龟,而山羊则同海龟竞争食料。因此以盛产海龟出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正面临着海龟绝迹的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支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恩岛,不料船上的老鼠也蹿上了岛,并且迅速发展。为了消灭老鼠,1948年运来5只家猫,后来家猫得到大量繁殖而达数千只之多,而且由家猫变野,专门捕食岛上的鸟类,平均每年要吃掉60万只鸟,使鸟类濒临灭绝。为了保鸟灭猫,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使用细菌,均无济于事,最后只得荷枪实弹,对猫宣战。正如参加治猫运动的动物学家所说:“目前这个严重的问题完全是由于人类自己犯了可怕的错误”。本来,马恩岛也和其他岛屿一样是平安宁静的,只是由于人们先后引入鼠和猫,才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为了平息这场灾难,恢复自然的平衡,人们又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且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尚难预料。像这一类人为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也并非只发生在南极的马恩岛上。
我国的西沙群岛上,解放军战士种菜养鸡,当鸡从家养变野之后,引起了岛上老鼠吃鸡而数量大增,继而又引入了猫,后来猫不捉耗子而嗜食有益的鲣鸟,最后战士又养狗除猫,也没有达到目的,狗打群架,反而给小岛带来噪扰,使小岛不得安宁。本来,战士种菜养鸡是无可非议的,要是圈养可能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当鸡变野之后,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小岛上原来的食物链关系,引入之后反而使食物更加复杂化,又出现了猫捕食益鸟,这是人们想象不到的,从而进一步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问题的关键是鼠害的控制,通过调查,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而使我们担心的是可能会使被渔民称为“导航鸟”的珍贵动物鲣鸟遭灭绝。1982年4月,解放军总后勤部派出科技服务小组,在西沙七个岛上开展药物灭鼠工作,使老鼠明显减少,鼠患有所减轻。如何消灭鼠害,保护珍贵鸟类,维持海岛生态平衡,仍需进行研究。
二、海岛的开发利用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岛屿面积约8.6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从分布上看,近岸海岛多,远海海岛少。南海诸岛虽远离大陆,但分布零散,从面积看,大岛少,小岛多,在6500多个海岛中,除少数岛屿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上外,绝大多数海岛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岛上常住人口较少。
开发海岛和海域资源,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港湾和矿产资源,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开发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海岛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从解决交通、能源和淡水供应等着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海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岛上约有三分之二面积为山地,地形可分为台东山脉,台中丘陵和台西平原三部分。玉山海拔3952米。是台湾岛上的最高峰,也是我国东南部的最高峰。台南平原5000平方千米,是台湾岛上最大的平原,台湾属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暖热多雨,非常适合于水稻和甘蔗的生长。
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山地森林茂密,树种繁多,香杉、扁柏、肖楠、樟树都比较有名,享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名。台湾山脉金、铜等金属矿产丰富,西部煤和石油分布广泛,西海岸沙滩广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有祖国东南盐仓的美名,台湾岛北部火山区还有丰富的天然硫磺。丰富的农矿等产品使台湾有宝岛之称。
台湾经济本来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出口蔗糖、稻米、樟脑等,进入60年代后,吸收外资,因岛制宜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现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已成为亚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四小龙”之一。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海岛,面积3.39万平方千米,全岛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26%,台地占49%,平原占10%,另有2%的沙地。五指山海拔1867米,为全岛最高峰。海南岛地处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除中部山区外,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全年日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水稻是岛上主要的粮食作物,甘薯是重要的杂粮。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海南岛上生物资源丰富,建有陵水猕猴、尖峰岭热带林等保护区。环岛可养殖滩涂面积3865万亩,沿海还有莺歌海盐场。矿产50多种,石碌铁矿为亚洲最大富铁矿场。三亚以南海域有储量达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南沙群岛海底油田有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海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以矿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高于西藏。
由于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条件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开发海南岛的资源,需要在充分研究和认识各个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所侧重。
位于海陆交界的海岸带,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城市集中,是开发的重点,这里既是促进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大力建设港口,有利于就近建设工业加工区,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时可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全岛经济向外向型发展。
丘陵和台地环带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的环带,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兴修水利,可建成蔗糖、粮食、牧业和城郊等不同类型的农业基地,最适宜发展热带农业,为沿海城镇和国内提供鲜活农产品。
山地丘陵带位于海南岛中偏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物物种丰富,河源发源地,是全岛的水源区,应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并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配置具有山区特色的加工工业,发展特色经济。
浙江沿海较大的岛屿,生境复杂,不仅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而且生物资源也较丰富。仅舟山地区野生兽类动物常见种就有6种,蛇16种。而在沿海占绝大多数的较小海岛,由于生境简单,一般坡陡土薄,因而不宜开垦种植粮食,应以改造为宜,广泛造林种草,改良环境,选育适生树种,以营造针阔混交林为主。只有植被良好,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才能为放养珍贵动物或家畜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也只有在海岛环境得到改善,植物茂盛,动物成群的前提下,才能使海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提高生物生产力,为海岛的开发利用、生产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根据岛屿的生态特点,因岛制宜,实行多品种、多层次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海岛开发的基本方针。如针对一些生境简单的小岛屿,以绿化造林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果树、花卉和药材等生产,使林业和各种经济植物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既改造环境,又提高经济效益。
在搞好绿化的同时,在部分海岛缓坡,牧草和水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可发展畜牧生产,但必须注意建立充足的饲料基地。发展海岛牧业,光靠野生牧草不能满足畜群生长发育的需要,冬季更为突出。因此应该引种优良牧草,改变牧草结构,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并进行划片放牧,要有适当的载畜量,促使林牧并茂,保持平衡,要因岛制宜,各种家畜综合发展。海岛养畜,应加强管理,为躲避风雨,在避风向阳坡可建造适当的畜舍,冬季进行补饲,使之安全过冬。成幼畜应区分放养,提高幼畜成活率,并及时防病治病,建立健康畜群,使之兴旺发达。
对一些坡度较大开发利用较困难的海岛,可发展薪柴林,虽然海岛造林成材比较困难,可以选育抗风、抗盐速生树种,如木麻黄、黑松等,要合理采伐,防止水土流失,逐步建立良性循环,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海岛驯养野生动物是开发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要考虑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海岛纯系海洋性气候,冬多大风春多雾,气温较高,湿度大,因此并不是所有动物都能适应的,放养动物一般以食草类为宜,如能利用本地资源,则效益更好。如舟山群岛的国家保护动物獐,只需适当禁猎和保护,让其自然增殖,若干年后即可有计划地利用,既保存了珍贵动物资源,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海岛作为地球陆地组成的一小部分,其生态特点和自然地理环境和陆地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在开发利用海岛时,一定要依据海岛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自然地理条件,因岛制宜,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趋利避害,择优发展,实现海岛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3、海南海花岛气候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水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30%,少雨季节干旱常常发生。

4、气候变化对哪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最大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1992年正式通过,1994年生效.《气候 公约》是国际社会联合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宣言,它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全球共同努力以 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方面,但是《气候公约》也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其要点包括: 1.明确要求“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目标,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第二条). 2.要求所有缔约方承诺:“……(e)合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好准备;拟订和详细制定沿海地区的管理、水资源和农业以及关于受到旱灾和沙漠化及洪水影响的地区特别是非洲的这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的适当的综合性计划;(f)在它们有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政策及行动中,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考虑进去,并采用由本国拟订和确定的适当办法,例如进行影响评估,以 期尽量减少它们为了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的项目或采取的措施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g)促进和合作进行关于气候系统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其他研究、系统观测及开发数据档案,目的是增进对气候变化的起因、影响、规模和发生时间以及各种应对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认识,和减少或消除在这些方面尚存在的不确定性;(h)促进和合作进行关于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以及关于各种应对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有关信息的充分、公开和迅速的交流”(第四条第1款). 3.强调在实现公约目标和履行各项规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尤其是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第三条第2款).帮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包括: --规定“附件二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还应帮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这些不利影响的费用”(第四条第4款). --要求“各缔约方应充分考虑按照本公约需要采取哪些行动,包括与提供资金、保险和技术转让有关的行动,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或执行应对措施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下列各类国家的影响,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和关注:(a)小岛屿国家;(b)有低洼沿海地区的国家;(c)有干早和半干旱地区、森林地区和容易发生森林退化地区的国家;(d)有易遭自然灾害地区的国家;(e)有容易发生旱灾和沙漠化地区的国家;(f)有城市大气污染地区的国家;(g)有脆弱生态系统包括山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第四条第8款). --明确指出“各缔约方在采取有关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行动时,应充分考虑到最不发达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第四条第9款). 4.要求各缔约方“拟订和实施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计划”,为“公众获取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信息”提供便利,促进“公众参与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拟订适当的对策”,“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第六条). (二)《京都议定书》关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规定 1997年,《气候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三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承诺期内,将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至少减少5%,同时也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 1.要求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制定有关限排和减徘的政策和措施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利影响,包括对气候变化的木利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对其他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气候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中所特别指明的那些缔约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第二条第3款). 2.要求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实现第一承诺期的减徘目标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尤其是《气候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中所特别指明的那些缔约方不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缔约方会议应“……审议可采取何种必要行动以尽量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后果和/或对应措施对上述条款中所指缔约方的影响.须予审议的问题应包括资金筹措、保险和技术转让”(第三条第14款). 3.要求非附件-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和定期更新载有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和有利于充分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国家方案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区域的方案”.这些方案应“关注能源、运输和工业部门以及农业、林业和废弃物管理”.非附件一缔约方也应“努力酌情在它们的国家信息通报中列入载有缔约方认为有助于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适应措施方案的信息”,并“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促进维持和发展观测系统并发展数据库,以减少与气候系统相关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应对战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第十条). 4.要求缔约方会议“应确保经认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所产生的部分收益用于……协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 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费用”(第十二条第8款). 5.要求缔约方会议应“促进各缔约方交流为对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采取的措施方面的信息,并为之提供方便”.在两个或更多缔约方提出要求时,应为“协调这些缔约方对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采取的措施提供方便”(第十三条第4款).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关于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的谈判进展 众所周知,已经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气候进一步增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发展中国家在应付这些不利影响时,限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而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面前是最脆弱的群体.发达国家需要对它们的历史环境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使它们所承受的不成比例的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为此,《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对发达国家缔约方帮助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做出了上面所述的各条明确规定.《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这些条款是基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的原则提出的,所以谈判时也得到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认同. 但是迄今为止,发达国家还没有就此问题所做的承诺提出任何可接受的兑现方案,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发达国家认为减缓未来气候变化的行动,就是对发展中国家最脆弱地区所经受负面影响的最好补偿途径.它们不愿对已经或即将发生的负面影响做出直接补偿,也不情愿对发展中国家为减缓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由此产生的经济负担给予帮助.这种态度悖于《气候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精神及相应条款规定,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2000年11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气候公约》第6次缔约方大会,呼吁缔约方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和方法交换,增强或建立国家或地区级观测监测网络、研究培训中心和气候变化研究计划,促进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交换,并要求评估这些活动的进展情况,向缔约方大会推荐进一步行动计划;决定提请联合国第三届最不发达国家会议讨论发展中国家由于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要求发达国家考虑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问题纳入到现在的国际发展合作计划的改革方案中.但是,在“对已经或即将发生的负面影响做出直接补偿,对发展中国家为减缓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由此产生的经济负担给予帮助”的问题上,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是否和如何对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有效补偿的有关争论,在今后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还将继续下去.

5、(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某岛屿示意图,随着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投资者的进入


(1)东部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百来自印度洋的大量水汽在此受地形抬升作用,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3 分)度西部处于背风坡,水汽难以到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2 分)
(2)扩大了图阿马西纳市的腹地;(2 分)提高了塔那那利佛市的出海通达度。(问2 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矿产资源丰富;(1 分)劳动力丰富廉价;(1 分)国家政策支持和外资进入,技术的进步。(2 分)

6、小岛屿国家联盟的气候大会

<

7、小岛屿国家问题

升温控制在2度,小岛屿国家不答应
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坎昆再到南非德班,历次气候会议上,小岛屿国家都在强调“全球升温必须控制在1.5摄氏度”,而不是其他国家所认可的2摄氏度。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提议,如果会议不能达成一份更强硬的新协议,大会应该暂停所有谈判。主要目标是到2050年将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这一目标比京都议定书的2摄氏度的目标更加强硬。
但最终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则没有考虑小岛屿国家的呼声,其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期目标设定为将工业化以来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将在2016年考虑重新审查是否有必要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16再谈升温幅度,对于小岛屿国家来说,恐怕是为时已晚。

气候问题由来已久,但小国总是最大受害者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种种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并非小岛屿国家,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称,1/6的高收入国家排放了2/3的温室气体,但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损失的75%~80%。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曾指出,气候变化给小岛屿国家带来了种种灾难性的后果:干旱和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基础设施损坏;土地损失、土地盐化,危及农业和食物保障;包括珊瑚、红树林、海草、近海鱼类等沿海财富的损失;细菌传播疾病和水传疾病增加;旅游业受到影响等。

别的国家在讨论温度和钱,它们讨论的是生死
除此之外,对小岛屿国家来说,未来升温2度意味着“国破家亡”。坎昆会议上,世界小岛国联盟副主席利马称:“我们不想被遗忘,不想成为21世纪的牺牲品。”因而43个来自于加勒比海沿岸、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组成了上述小岛屿国家联盟,英语叫做“AOSIS”,乍一看,会被当成国际求救信号“SOS”。
在科学家眼里,图瓦卢是可能最先没入海面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上升的海平面已经使图瓦卢失去了1%的领土。2001年11月,政府宣布应对海平面上升努力失败,图瓦卢人将放弃自己的家园。几天以后,美国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对图瓦卢的前途表达了相同的绝望,并建议图瓦卢人另觅国土。可以说,别国吵架,目的在于自己能少花几亿美元;而小岛屿国家所奔走的,却是自己的“命”。

非政府组织嘲弄和揶揄发达国家的征友启事刊登在坎昆会议期间的小报上:“喜好:美食、电影、动漫书、机器人和工业行业;憎恶:承诺、合作、执行、科学和减排目标。”。

孟加拉国有2000万人正受海平面上升和季风洪涝的影响。
如何应对危机,小国们总是捉襟见肘 Think Again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钱,他们掏不出
气候变化常常给小岛屿国家带来不期而遇的伤害,2004年,飓风“伊万”横扫格林纳达。该国90%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被毁,经济损失高达8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两倍。但这个岛国一直被认为是是处于飓风带以外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庞大的资金,小岛屿国家显然无力承受。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的气候融资为100亿美元,当前用于适应和减排的资金还不到2030年年需资金的5%。
另外,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小岛屿国家无力开发,更无法支付高昂的专利转让费用。

国际谈判中往往沦为局外人,没有话语权
国际气候谈判始终由三种力量主导: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77国集团+中国”。欧盟依然想发挥领头羊作用,美国试图树立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霸主地位,以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谈判中的作用逐步凸显,使欧盟等发达国家感到恐慌。
但小岛屿国家联盟共有39个成员国(还有作为观察员的4个属地,两个小岛屿),这些国家地理面积总和约为77万平方公里,人口共4000多万。岛国的国际影响远远不及主要排放国,在气候谈判中的声音最小。最终,它们的脆弱被忽视,声音被掩盖。一切努力,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向别国进行移民,难度又太大
要是岛屿真被海水淹没,移民似乎是小岛屿国家得以“保命”的唯一选择。对大部分穷国来说,移民问题更是无比棘手,前文所提到的岛国图瓦卢,已经开始了“气候难民”的转移工作。但大规模移民始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牵扯到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口压力等敏感问题。所以,卢瓦图的近邻——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的澳大利亚并不愿意接受。
对于政治难民,所有国家都要视相关情况给予庇护,这在1951年的全球难民条约中早有规定。虽然如此,对于气候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气候难民,尚无任何国际法律条款为他们“兜底”。马绍尔群岛前美国托管领土的居民可以自由出入美国工作或学习,但是他们要获得永居权,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人民来说,那小小的岛屿才是真正的故乡,移民到更发达的国家,势必面临文化碰撞的新困境。

岛国图瓦卢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侵袭岛上最大的巨浪是3.2米,而图瓦卢海拔最高的地点只有4.5米。持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威胁着图瓦卢,使这个国家面临被遗弃的困境。

气候变暖引发生存危机,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欲举国搬迁。
它们也在为命运奔走,但收效甚微 Think Again 新能源技术已经付诸实践,但不足以自救
虽然无力购买其他国家的能源技术,但并不代表小岛屿国家已经放弃了相关努力。小岛屿国家联盟气候谈判科学顾问宾格就认为,并非只有石油才是经济发展的钥匙。各国已经开始研究廉价高校的新能源开发模式,OTEC(海洋温差能量转化)正是其中之一。该技术的原理十分简单,将海洋深处寒冷的海水抽到温暖的海面,形成热机作用,生成能量。这个原理和冰箱非常相似。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穷国科技”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想去甚远,只能满足岛屿国家很少一部分的能源需求,而对于如何遏制国土被淹等关键问题,小岛屿国家的办法并不多。

国际援助力度不大,小岛国举步维艰
就连宾格也承认,解决岛屿国家的一系列问题,技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还在于他国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宾格在采访中提到,小岛屿国家想向中国政府申请建一个种子基金,启动资金大概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中方还没有答应,所以这只是我们的策划)。用这笔钱,小岛屿国家可以引进中国的一些技术。这项基金可为提供硬件的中国中小型企业支付工资。
一直以来,小岛屿国家的国际求助活动开展的并不顺利,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字,小岛国的外援在1990年达到其国民总收入约2.6%,但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却下降到了1%。因此,在多次气候大会上,小岛屿国家所提出的要求很多都与资金、技术援助有关,可以说,小岛国已经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生死问题只能看他国脸色行事了。

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政治博弈
虽然小岛屿国家拥有为数不多的话语权,但它们始终没有放弃为命运一搏的努力。哥本哈根会议上,图瓦卢的提议遇到了印度、南非等国家的反对,图瓦卢要求暂时休会,将谈判往后延迟。当天下午复会后,图瓦卢代表眼见其提议可能无果而终,遂退出会场表示抗议。这种岛国向大国公然开炮的事情并不新鲜,因此每每到了投票决议阶段,小岛国联盟经常反对大会决议,以“不同意我们的建议,我们就反对到底”的姿态来“对抗全世界”。
谈判不行,小岛屿国家准备剑走偏锋,德西玛•威廉斯是小岛国联盟的主席,他说:“如果所有金融和外交手段都无济于事的话,我认为一些国家会开始寻求法律的手段。”但在可能的法律途径中,其中包括向国际法庭和权威组织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赔偿。但法律流程漫长、耗资巨大,多少小国耗得起呢?故此,好好安排可以在岛上“挥霍”的时光,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2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地目前高人均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和现实责任。

他说,有数据表明,从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1750年前后到1950年的两个世纪里,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实现工业化的半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排放量的77%。

这位专家表示,从人类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资料显示,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世界上70%以上的能源,排放着50%以上的温室气体。多数发达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更少。按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国家的33%。从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的世界平均排位来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第92位。因此,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徐影说,目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的主流观点已经逐渐趋于一致,并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像煤炭、石油,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规模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无国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而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担负更大的责任。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主要义务。专家认为,这里面既包括发达国家再进一步减少排放,也包括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8、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五个太平洋小岛被淹没

中国网5月11日讯 据英国《卫报》5月10日报道,澳大利亚调研人员称,由于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水的腐蚀,五个太平洋小岛被淹没,这是首次科学地确认气候变化对太平洋海岸线的影响。
《环境研究快报》五月份期刊上的一篇调查显示,沉没的岛屿是所罗门群岛的部分岛屿,据观察,所罗门群岛在过去的20年内,每年海平面会上升10毫米。被淹没的岛屿面积从1英亩(约4046平方米)到5英亩(约20234平方米)不等,属于无人居住的小岛。
但是另外六个岛屿有大片的土地被海水淹没,其中两个小岛上的村庄被毁,当地人被迫搬迁到别的地方。
在Nuatambu岛上居住着25户家庭,其中11户人家的房子被淹没。半片岛屿面积被毁。
调研人员在一个学术网站单独地评论道:这是对以往的传闻首次科学地认证,气候变化对太平洋海岸线及其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科学家对比了1947年的航空卫星图像以及以往的植被覆盖图,当时有33个岛屿。
所罗门岛由几百个小岛屿组成,居住着大约640000人口,坐落在距澳大利亚海岸线1000英里的位置。
所罗门群岛的官员称这份调查引起了人们关于政府在决策制定上的角色的质疑。
国家减灾委员会总长Melchior的一段话被引用到评论中“这是最后的警钟,呼吁国际金融机构及发展伙伴如绿色气候基金的援助。”绿色气候基金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绿色气候基金委员会设立,目的在于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
在今年4月份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包括所罗门的的175个国家达成了统一的协议,控制气候变化。
Nuatambu岛上的居民被迫搬到附近海岸线较高的岛屿。94岁的Sirilo·Sutaroti是需要搬迁的居民之一,他告诉调研人员:“海水已经开始浸入内陆,我们不得不搬到更高的地方,在远离海水的地方重建家园。”(阳成希)

9、特内里费岛气候成因?

特内里费在国际上被誉为“永恒之岛”(Isla de la Eterna Primavera)。该岛位于与撒哈拉沙漠相同的纬度,享有温暖的热带气候,冬季平均为18-24°C(64-75°F),24-28°C(75- 82°F)。阳光年均高达一年,除山区以外,降水偏少,主要集中在该岛的北部和东北部。加那利群岛的寒冷海流对海岸及其海滩产生冷却作用,而不同景观的地形在岛上有许多的气候差异。海洋空气的调节作用使极热发生罕见,霜冻不可能在海平面上发生。圣克鲁斯市区最低记录温度为8.1°C(46.6°F),记录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对温度为15.8°C(60.4°F)。8月份夏季气温最高,圣克鲁斯平均高达29摄氏度(84华氏度),与北部地区相似巴塞罗那和马略卡岛,因为更大的海上影响力。在拉古纳的高处,气候转变为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大,气温较低。圣克鲁斯的气候是非常典型的金丝雀,虽然只比拉斯帕尔马斯气候稍微温暖。

10、英啊战后马岛归属哪国?

马岛概况http://.baidu.com/question/17523812.html?si=4马尔维纳斯群岛【名 称】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英国称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 【面 积】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军队,2001年)。97%是英国人后裔。讲英语。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称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总 督】 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 【简 况】 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全境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地形复杂,群岛以北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 阿历史学家认为马岛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发现的。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马岛。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岛登陆。十八世纪中叶,法、英先后在两个主岛上建立居民点并有少量驻军。1770年西班牙开始管辖群岛,但英国声称仍对群岛拥有主权。1820年,即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四年后,阿宣布马岛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以最早发现为由声称马岛属英国,并于1833年1月武装占领马岛,阿驻岛总督被迫撤出。此后两国一直对马岛主权存有争议。1966年,阿、英就马岛归属问题开始谈判。1981年两国谈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领马岛,英国宣布与阿断交并派出特遣舰队,马岛战争爆发。6月14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驻岛阿军宣布投降。 战后,马岛开始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以体现岛民自治。英国拒绝讨论马岛主权问题。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1990年,经多次谈判,阿英达成复交协议。1994年,阿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 【政 治】 根据马岛1985年自定的宪法,马岛属英海外领地,除外交与军事事务外,由岛民实行"自治"。总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权。马岛地方政府由司法、财政、农业、渔业、矿业、教育、卫生等22个部门组成。设立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有委员8人,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在总督主持下不定期开会。立法委员会负责制定维护本岛法律、秩序、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法案,但须提交英国女王,经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届立法委员会2001年11月经选举产生。行政委员会由2名行政官员和3名立法委员组成,每月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向总督提出有关行政方面的建议。总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马岛驻军司令有权出席上述两个委员会的会议,并有发言权。英在马岛派有驻军1700人。 1992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一致通过由智利和委内瑞拉提出的决议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紧对话,和平解决马岛争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 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近年来,阿英就马岛主权和地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95年9月,阿英达成在马岛水域勘探、开采石油的协议。1999年,双方在关于阿恢复与马岛直航、阿公民持本国护照赴马岛、石油开采、打击非法捕鱼、通讯、巡逻等领域达成协议。同年,阿英两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举行了马岛交战以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2001年,阿政府重申对马岛享有主权,呼吁国际社会敦促英与阿重开马岛主权谈判,表示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并将依据国际法尊重岛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则重申马岛主权不容谈判,岛上居民享有自决权的原则立场。2月,阿政府拒绝马岛当局提出的组建联合巡逻队,防范非法捕鱼的建议,称马岛当局不构成马岛争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两国达成允许两国民用船只在阿大陆和马岛之间直航的协议。3月,英国宣布将南乔治岛的驻军撤至马岛,阿方表示欢迎。 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国不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每年均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敦促英国政府同阿政府进行谈判。1997年,第七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发表最后声明,呼吁阿英依照尊重领土完整原则尽早就马岛主权重开谈判。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谈判,以尽快结束马岛"殖民地状态"。2001年6月,美洲国家组织再次敦促英阿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尽早重开谈判。 【经 济】 马岛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气。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和渔业,有绵羊71.2万只,年产羊毛230万公斤。工业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业。马岛另一重要产业是发行邮票和纪念币。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向在群岛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约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除国防支出仍由英国负担外,马岛当局已实现财政自理,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4480万英镑,赤字110万英镑。马岛主要出口产品为羊毛、皮革;进口日用必需品和各类生产资料。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智利、西班牙等。 马岛现行货币为"福克兰镑",与英镑等值。岛上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时。共建有5座中小型机场,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飞往马岛。公路总长近440公里,主要港口为斯坦利港。 【文教卫生】 实行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学,另设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1998年教育经费为310万英镑。岛上有2家电台,一份周报。 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医院,共28张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国、乌拉圭等国救治。 马岛战争会再次爆发吗?

与气候谈判立场海岛国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