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全球气候治理的成就

全球气候治理的成就

发布时间:2021-07-07 11:00:55

1、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还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2、节能减排和节制全球气候变暖有何成效?

现在所说的节能减排什么的只是要从长远来解决全球变抄暖问题的一种措施而已,不可能也很难说明具体的成效,因为全球变暖就没法看成效.现在做的只是对于全球变暖这一事态的延缓而已,以CO2为百例说明,全球变暖如果只是因为CO2过多,那么我们现在节能以减少CO2的排放只是对于全球变暖这一过程的缓慢刹车,CO2的产生很消失( 如光合作用等)是一个平衡过程,我们现在的行为是要是这个平衡能够反过来进行,如果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节能行为每天减少一点的CO2排放,那么,全球60亿人相乘的结果能抵消到平衡的那天就是你要的时度间,也许50年,也许100年,毕竟CO2排放变大也就工业革命后的事.

3、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成就以及不足之处?

一,环保的好处。
一、避免土壤遭到破坏。
二、减缓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降低温室效应对全人类的威胁。
三、防止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避免森林面积的减少。
五、保护淡水资源免受到威胁。
六、降低引起化学污染的可能性 。
七、美化生活环境,治理混乱的城市。
八、避免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降低有毒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
十、缩小极地臭氧层空洞。
二,不环保的坏处。
1)全球3%的水资源支持了80亿人口。
2)世界淡水资源的65%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
3)如果一个国家年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国家。
4)人均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是严重缺水国,共有15个:埃及、阿联酋、阿曼、佛得角、布隆迪、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沙特阿拉伯、巴巴多斯、新加坡、巴林、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马耳他(年人均水量仅82立方米)。中国人均水量不富,是缺水国家之一。
5)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们50年就破坏了。
6)没什么?不要没有水!要什么?不要泥石流!我们看到了:有了山,水没了;有了水,山没了;有山有水,山和水都没了,变成泥石流了;有了泥石流,人没了!
7)国际劳工组织一项调查,1.6亿人在受到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每年约有230万男子和妇女死与工作有关,包括近36万死亡事故,195万宗与工作有关的疾病死亡。
8)一下雨,就水灾;一不下雨,就旱灾。

4、谁知道世界各国都在哪些环保领域有突出成就??

德国独立的研究所“透明组织”每年发表一份调查报告,公布由众多商人和专家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与地区贿赂状况的评价。在该报告中,最“干净”的国家和地区得分为10分,而最容易发生贿赂行为的国家和地区列为0分。

2000年度的报告中,得分排在前20名的分别是芬兰(9.9分)、丹麦(9.5分)、新西兰(9.4分)、冰岛和新加坡(9.2分)、瑞典(9.0分)、加拿大(8.9分)、荷兰(8.8分)、卢森堡(8.7分)、挪威(8.6分)、澳大利亚(8.5分)、瑞士(8.4分)、英国(8.3分)、中国香港(7.9分)、奥地利(7.8分)、以色列和美国(7.6分)、智利和爱尔兰(7.5分)、德国(7.4分)、日本(7.1分)、西班牙(7.0分)和法国(6.7分)。中国大陆和阿根廷并列第52位,为3.5分。 位居排名最后5位的分别是乌克兰(2.1分)、阿塞拜疆和肯尼亚(2.0分)、印度尼西亚和乌干达(1.9分)、尼日利亚(1.0分)、孟加拉国(0.4分)。

这个也反映了这些国家在环保上的工作深度~

5、联合国秘书长成就

获得联合国内部普遍认可
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投票选出潘基文成为第8位联合国秘书长,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东亚、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2007年1月1日,潘基文正式任职。2011年6月,第65届联合国大会以鼓掌方式通过安理会对潘基文的连任推荐。2007年至今,潘基文执掌联合国这个最大规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十年,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联合国内部的普遍认可。
在12月12日的联大告别式上,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代表以鼓掌方式通过决议,向即将卸任的秘书长潘基文致敬,以“特别铭记他在政治、外交和组织方面采取的许多富有胆识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促进人权包括增强妇女权能和性别平等、联合国改革等领域”。 当潘基文用6种联合国官方语言的“谢谢”来结束演讲时,大会厅里的代表纷纷起立,以长久的鼓掌声向他致意。
14日,安理会特别举行告别致敬会,对潘基文在过去十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所做的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和赞扬。在潘基文任职期间,安理会设立了十多个维持和平行动和特别政治任务,其中一些纳入了对复杂局势做出相应的创新方法;同时,安理会将妇女与和平及安全问题纳入安理会议程的主流,并在处理冲突中的性暴力问题方面取得进展。
联合国纽约总部还举行了特别活动,为潘基文秘书长的画像正式揭幕。这幅油画由韩国艺术家、韩国启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源熙创作,将同其他七位前联合国秘书长的画像一起被悬挂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一楼大厅。
在气候、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成就突出
推动并见证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潘基文2007年接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职时,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基本处于胶着和停滞状态。在过去的十年中,联合国和潘基文本人一直不懈地推动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一致。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且成为历史上最快被批准生效的国际条约,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联合国在去年9月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包含了17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为此设定的169个具体目标,将为2015年到2030年消除贫困、对抗不平等与不公正、提供清洁能源以及解决气候变化等问题提供框架和指导。
推进性别平等。潘基文自称“女权主义者”,在其推动下,2011年联合国成立妇女署,在推动妇女权利保护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潘基文还努力推广“性别权利”,他任内在联合国任职的女性职员人数超过了七位前任秘书长任内联合国任职的女性人数总和。

6、中国在环保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在环保日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是否会因此而想起这美好的中国,在环保方面,中国一直是努力而敬业的。环保带来了美好的中国,也成就了中国的美好。据报道,近年来,联合国提出了“人权主流化”的口号,旨在将人权保障纳入立法、决策和实施过程。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在环境保护立法、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保障人的环境权益。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采取完善环境法律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中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一是强化了国家保护和管理环境与资源的基本职能和责任。1978年,中国宪法首次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能。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7年修改的节约能源法和2008年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中国建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部。
二是环境政策的核心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了“防重于治”。2002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治理的源头控制制度。
三是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强化了环境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比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作出制度性规定。
四是重视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发展和作用。据统计中国目前有非政府环保组织3000多家,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环保事业的进步。
五是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中国制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等文件,注重开展全国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六是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
中国为保护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顺利完成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阶段性削减指标。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占所有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50%。2009年11月,中国政府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远远高于美国和欧盟提出的减排目标。
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先后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笹川环境奖”、“绿色环境特别奖”、“全球环境领导奖”、“地球卫士奖”等授予中国环保等部门。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环境保护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完善环境法制,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转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详细内容参见: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16ValkZDp1D-JfWo7DR9D4KqfjcuH2n1d4a_

7、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中国展现引导力了吗?

当地时间11月18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波恩会议)在推迟一天后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就《巴黎协定》实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形成了谈判文案,平衡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诉求。带来“搭桥方案”的中国为会议成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建设性作用,受到各方普遍好评。

会议期间,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为也受到各方“点赞”。“德国观察”等欧洲3个独立机构发表报告,赞扬中国“正走在超预期完成2030年减排目标的轨道上”。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高度肯定了中国在清洁能源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举措上的决策力和行动力。“中国会再次掀起清洁能源的技术革命。”比罗尔列举了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诸多技术上的成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中国确实在积极行动”。

解振华指出,过去10多年实践证明,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2005至2015年,中国以年均5.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在此期间,中国GDP增长了1.48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72%下降至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7.4%增加至12%,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8.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亿吨,森林蓄积量增加了30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扭转了多年来二氧化碳快速增长的局面。

根据不久前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持的《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94%的受访者支持中国落实《巴黎协定》,96.8%支持中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从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得民心的。绿色低碳这一议程上,中国的国际角色正从参与者、追随者,向引领者、引导者过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政策与项目高级司长马丁·弗里克表示:“在每一次气候变化会议上都有南南对话的身影,举办南南合作对话是联合国和中国的共同意愿。我想感谢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的重要作用,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把唯一分部办公室选择设立在中国北京。“中共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历史性的声明,再次强调了‘绿水青山’的重要性。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变革,我相信世界必将从中受益。”

气候确实应该受到关注.

8、g20杭州峰会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g20杭州峰会都取得以下10大重大成果:

1、通过主场外交,中国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领导人与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频频会面,除了就世界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中美、中俄、中欧等领导人还围绕当今世界重大问题深入磋商。

从中美领导人夜游西湖,到公布35项主要共识和成果清单就能看出,中国在这次主场外交中收获不少。

除了这些彰显国际地位和领导力的“成果清单”,中国还在峰会期间与各个国家就区域合作、重大问题提出倡议和举措。它们不但体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2、为世界经济开药方,增强中国话语权。

峰会刚开幕,中央总书记开门见山,就世界经济发展提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等建议。对这些药方,不少国家给予积极评价,还特别表示要“同中方继续保持密切交往”。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先后推出“一带一路”等重要发展倡议,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股权、人民币加入SDR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在国际规则方面的话语权正不断提升。

3、回击“中国经济崩溃论”等错误论调,给世界吃下定心丸。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提出“三问”: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能否把改革开放推进下去?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人自问自答,给出“中国经济崩溃论”的结论。

对此,中央总书记在峰会期间斩钉截铁地回应,“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他更指出,“行胜于言。中国用实际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这一权威表态,不仅将让不少人吃下定心丸,更能把信心传递出去,鼓励更多国家“勇做世界经济弄潮儿”,让那些整天试图泼中国冷水的人自讨没趣。

4、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展现中国义利观。

这次杭州峰会,中国邀请了埃及、塞内加尔、乍得、老挝、泰国等嘉宾国领导人与会。这些国家虽然文化政治因素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发展中国家。

安排这么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交流对话,还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中国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抓住杭州G20契机,让发展中国家集体发声,争取更大权益。

尽管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但中国从未接受西方一些人忽悠的“发达国家”身份,不仅致力于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还不断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同他们站在一起争取权益。中国一直在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努力减少全球发展的不平等、不平衡现象。这份真诚和实干,已经在杭州峰会上得到体现。

  5、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G20峰会关注世界经济,关注创新增长、经济治理、国际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推进产能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联通的力度等举措,正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世界经济的生动实践。

此次峰会,不少参会国家都是“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在双边交谈中对“一带一路”都极为热心。

通过G20峰会这个大舞台,中方倡导的“一带一路”不仅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还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其中,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带来众多“”。

  6、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增强中国金融治理能力。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人记忆犹新。

本次峰会达成共识,要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和韧性。决心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密切监测和应对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脆弱性,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气候资金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对中国而言,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亚投行、金砖银行蓬勃发展,这些话现在绝不是空口说说。杭州峰会发出的声音,显示着中国对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热心与信心。推动这项改革,就是为了通过金融稳定,将“金融风暴”那样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这对中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有益的。

7、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国家想通过短期的贸易保护主义缓解压力,反而引发人们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心。为缓解这种忧虑,G20杭州峰会再次重申:反对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种重申,不是清谈。

G20杭州峰会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两个文件的核心,就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

在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不少国家的企业已深受其害,世界经济也因此蒙上黯淡前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不仅让世界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所有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也将从中受益。

8、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反腐是一项世界性工作,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此前,中国的海外追逃工作,得到了不少国家的配合和支持,成效显著。不少“红通”人员被引渡回国,或者迫于压力回国自首。

更好的消息是,G20杭州峰会就继续深化反腐败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决心让腐败分子在二十国乃至全球更大范围无处藏身、无所遁形。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中国倡导建立反腐共识,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反腐败、追逃追赃的坚定决心。而反腐大网进一步遍及全球,更是让很多中国老百姓高兴和提气。

  9、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G20杭州峰会上,各成员同意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美国两个最大经济体同时批准和接受《巴黎协定》,中美这一举动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示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这件事同样跟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更多的蓝天,更清新的空气,将出现在更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10、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

西湖美景、杭州美食,经典的越剧唱段、漂亮的中国服饰,随处可见的中国特色和杭州元素展现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让参加G20杭州峰会的各国政要、企业家和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9、改革开放以来治理环境的事例

因为和专业相关,我选择环境领域,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得失。如上题所述,这
三十年的改革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私人领域非常成功,
极大地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
却积累了很多问题,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至今为止没有改变。

1 中国三十年的环境变化情况
选取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水质量、大气质量,比较直观地表现中国三十年环境变化。
1.1水质量。根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
超过一半劣于三类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
海河为重度污染。2006年,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没有I类水质湖泊,满足Ⅱ类水质
的湖(库)只有千岛湖、丹江口水库这两个,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8个,占67%

饮水不安全。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
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
用水存在安全问题。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地下水的水质逐年恶化,浅层地下水由于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染,以及不适当的开采利用
,超过一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水位
逐年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达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重大污染事故屡屡进入公众视野,04年四川沱江污染,05年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广
州北江镉污染,06年广西钦州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以亿计,间接损失更是难以
计算。
有一则民谣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地区水质污染的演变: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
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1.2大气质量。最近奥运会临近,有一条消息很吸引眼球:澳大利亚田径队运动员由于“
北京的大气污染情况严重”而不参加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只在比赛期间才到北京参赛
。“运动员最多能在北京待五六天,如果超过五六天将不可避免地给运动员的呼吸系统
带来问题”(《悉尼先驱晨报》,08年6月17日)。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上升了465%,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代替肝
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首位死亡原因(08年4月29日,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抽样
调查结果)肺癌发病率的大大增加,一方面和吸烟等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城市空气
污染情况密切相关。
工业带来的废气逐年增加,下图是1999年以来工业废气的增加量(统计局网站目前只有1
999年以来的数据),触目惊心。

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下图是30年能源消耗变化趋势,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
量提高到1978年的5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而且其中煤炭增加量更大,燃烧造成
的污染比石油、天然气更加严重。
其他环境问题还有:酸雨、城市垃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矿产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海洋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
的冲突也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年均不到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60万人次,增加了10倍

篇幅有限,这些问题不再展开陈述。单从环境质量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面临不断恶化的
环境,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2007年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
就有每年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5.8%.

2 环境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2.1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对经济学的理解简单说是这样几句话:资源是稀缺的(预算约束),人是理性的(追
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偏好曲线不同),竞争是有益的(降低成本,促进
技术进步),信息也是有益的(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是重要的(形成稳定的预期,惩
罚不守信用者)。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环境问题,经济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较为普遍的、长期存在
的环境损害其实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当然也有法律、道德等因素,但经济驱动力是
最为强大和持久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可以发现环境问题有这样几个特性

一、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比如
大气和水资源,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等等。环境物品当然是有价值的,包括使用价值、
美学价值、生命支持系统的价值等等,但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环境价值很难形成
可交易的市场,往往形成了很强的外部性,无法内部化,人们对环境的真实需求无法通
过市场来体现或者显现出来。更进一步,因为没有市场,人们没有交易的锻炼,对于环
境的定价更是无所适从。
在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上,还明显地体现为区域性和垄断性。比如一个地区给排水、电
力、公共交通供应,自然保护区开放和维护等,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决方法,一是更加深入地使用市场化工具,尽可能地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公权力的
强力干预来引入多元的交易主体,形成市场(比如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通过民主制
度的建设,对自然垄断的环境物品提供进行监督监管,体现人们的环境需求。但这些都
需要很多条件支持,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
二、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性和阈值。环境污染从积累到成为环境问题有一个过程,短的可
能几小时,几天,长的可以达到数十年(比如臭氧层空洞),甚至上百年(比如核废料
);同时环境问题的爆发是有一个阈值的,污染在达到这个阈值之前不一定有明显的显
示,但一旦达到阈值就可能突然爆发形成环境问题,比如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爆
发之间的关系。
由于这种属性,环境问题特别难以查找“肇事者”,因为这个“肇事者”很可能是多个
机构或个人的共同行为,甚至于已经不存在了,区分和追索责任非常困难,信息的不充
分性也造成监管的困难。一些国家对于环境问题赋予了受害者历史求偿权,能够对于历
史遗留的问题进行追索,给予大公司很大压力,也促进了大公司重视环境问题。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创立这种制度。
三、环境问题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有很
大的空白。比如,197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理还完全不了解,认为
氟利昂等氟氯烃是很安全方便的制冷剂;再比如,对于全球变暖的趋势,现在人类科学
家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IPCC气候变化研究),但是对于人类活动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
程度和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暖的反馈程度,现在还众说纷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没有确定的依据,就难以进行决策。发达国家对于有些不确定的环境影响采取谨慎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但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
薄弱。
总的来说,环境问题是一类很特殊的经济问题,理性人假设、充分竞争、充分信息等经
济学假设都很难在现实中更加难以体现,所以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破解环境问题都具有
相当的难度,在我国更是如此。

2.2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环境问题更加严
峻。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在1949年之后的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
历史性转变: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过渡到20世纪60-80年代的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转变到快速工业化时期(90年代后)的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增率。尤其是建国初期,在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中,"多子多福"的传统生
育观使得人口在摆脱了战乱、疾病、动荡、贫穷等抑制因素后迅速增长。
从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意识到人口压力,因此开始了“服务性的计划生育”,以鼓励
、宣传为主,从60-70年代才开始逐渐强硬起来,正式从80年代初实行部分地区(主要是
城市)独生子女政策
尽管实施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也达到13亿,人口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饲养大量牲畜,人们生活需要使用能源,在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
目标下,人均物质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压力会持续不断地增加。

二、消费品快速发展阶段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
段;(2)起飞酝酿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他的理论并不完善,但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就是:经济发
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追求基本的营养,基本
的医疗、教育等;之后这些物品的边际效益递减,开始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尤其是
家电、住房、汽车;当这个社会普遍拥有这些物品之后,才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追求个人价值,金融、文化娱乐、旅游、医药等服务性行业进一步发展。对环境质量的
需求基本也属于这一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看到,追求财富是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大心声之一。打
开国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点燃了中国人追逐财富的热情,甚至于
给国际上留下了中国人“能吃苦,能赚钱什么都干”的印象。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改革,提供了无数机会,消费品行业快速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对于大众消
费品的需求增加非常迅猛。以汽车为例,中国1999年的消费量只有100万辆,而到了2007
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达830万辆,总体增长率达16.3%。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
费量的12%左右,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且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汽车消费大国。 空调、电视年产销量也都在数千万量级。
考虑中国的城乡二元(或加上流动人口,三元)结构,在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中
,基本可以看做是进入了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并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移,而还有很
大一部分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阶段
的浪潮中。可以想象,短短三十年间,从传统社会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社会,而追求
环境质量的需求仅仅在部分较为发达的地区显现,这个过程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是非常巨大的。

三、出口导向发展路径的影响
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选择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这在初期内需很低的时候
,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资本和技术,利用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率。这条
道路我们一直沿用至今,低成本和低汇率的优势,以及中国人勤劳能吃苦的精神,将“
中国制造”的皮鞋、玩具、打火机、化工产品、五金、家电、机械,甚至汽车,打入全
世界的市场。
但是这条路径对于中国自己的生态环境不吝一场灾难。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和呼声,环境门槛逐年提高,这些淘汰落后的产能转移到中国;同时我们自己对于资源
要素的价格(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的价格一直采取压低的手段。
这些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由于价格压低,鼓励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
的产业迅速发展(这些产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还很小),等于说是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
,把将来可以用的资源在今天货币化、变现。我国钢材、水泥、部分化工产品都成为世
界产量第一,而产量第一的背后,必然也是污染的第一。而人力资源价格的压低导致工
人们难以对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从而重复低端的劳动,与“以人为本”
的目标相当矛盾。
应该承认,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于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些产业
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仍然需要区分那些污染留在中国,上下游却都在国外的产业,
对这些产业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因为这些产业的中国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利润稀少,环境污染却相当巨大。

四、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
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乡镇企业,最初叫社办工业,由1959年2月毛泽东称其为“社办工业”而得名,1972年改
叫社队企业,1984年改叫乡镇企业,1996年上升为正式的法律地位。从企业组织形式看
,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从企业规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业
,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可以概括为
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元投资、多业并举这“四多”。
从经济学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变化可以发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的
大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以至于1982-1984年就出现了卖
粮难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压力下,农村劳动力难以进
城,中央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的问题,鼓励农村“离土不离乡”,举办乡镇企业。
应该说,乡镇企业在解决就业和经济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
利用短缺经济迅速完成了资本快速积累,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就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
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进一步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到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超
过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 ,乡镇企业的活力一方面形成了国企改革
的“参照系”,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巨大需求也养活了不少上游的国企们。
但是,乡镇企业的“小、散、乱”,技术水平低下的特点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成
因之一,给环境管理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困难:以水污染为例,乡镇企业大部分没有污水
处理设施,直接排放到水体的污水80%没有任何处理;小造纸、五金、水泥、印染、化工
、电镀、制砖遍地开花;乡镇企业平均下来每家只有6个人,93%在农村的家中购置机器
就开工运行,工艺落后,能效低,污染高,每年造成的水污染就造成占GDP4.5%-18%的代
价。
同时,另一方面,更为致命的是,乡镇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和地方基层政权有着千丝万缕
的紧密联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环境监管法律对其几乎不起作用,监管成本极高,逃
避处罚的动力极大,中国的近5万名环境监管人员面对73万个村庄中的2000余万家乡镇企
业,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监管 。

五、对上负责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制的影响
官员考评中的唯GDP论与对上负责制对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政府的目标很多,但是在
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的目标激励下,官员考评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和GDP指标,加之我国的对
上负责制,再有公心的官员也很难照顾底层民众的呼声和需求,涉及环境问题的决策过
程隐蔽不公开,民众只有被动接受。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环境问题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走西瓜,
给地方留下芝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分灶吃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不到位,使
得地方政府在日常支出上捉襟见肘,地方政府用45%左右的财政收入,支撑着75%左右的
支出责任,如公共教育、医疗,当然也包括环境保护 。这使得下级政府成为利益主体,
不惜一切招商引资,谋取财税收入,逼迫生态比较脆弱或者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
也纷纷上马此类项目。厦门的px化工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一旦上马将占整个厦门市的GDP
的2/3,大大增加当地的财税收入,促使当地政府不顾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居民的诉求
,做出这个决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六、法制观念和执行的缺失
法制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前所述,我国对于形成环境物品的交易市场、对环
境公共设施的监督监管、对环境损害的追溯求偿、以及对涉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公共决策
等法律规定上,都存在空白。
同时,我国宪法中对于居民的环境权,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宪法的地位也偏低,
并不能作为判例的直接依据。
在法律执行上,执法的精华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基层,尤其是经济
相对不发达地区,执法的力量极为薄弱,对于分散的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
业污染难以控制,甚至难以有足够的人手进行统计。

3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环境领域来说,问题
非常严峻,而且趋势是在恶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付出重大的代
价,环境问题一旦出现,治理需要很长时间和非常巨大的投入。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
该是正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改变增长观念,将环境成本纳入增长的代价,将环境成
本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环境责任,增加环境投入,建设完善环境法制
,并进一步进行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公共改革。经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下
一步的重要任务恐怕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尤其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更是如此。

10、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哪些?

助力国际减贫进程

“中国百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点亮互联网之光

在浙江乌镇开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把脉世界经度济发展

中国贡献着全球经济增量的1/3,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无可替代,如何提振全球经济,中国方案备受关注,发表主旨演讲,就共同回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

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成就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