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家公司提供土壤墒情监测站建设中的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
我可以给你点意见。。
2、温室小气候的特点
特点一:光照弱,分布不均匀。众所周知,温室的东、西、北三面都是用墙体围起的,只有南面覆盖透明材料,因此,它比自然条件下吸收的光照要少,一般只有外界的40%~50%。宁夏地区冬季11~14时在天气晴朗、无污染的条件下,外界光照强度大多在7~9万勒克斯之间,而温室的光照强度在2.8万~4.5万勒克斯,如果遇上多云天气或空气有轻度污染的话,温室内光照强度还要低。而一般作物光饱和点都在4.5万勒克斯以上,因此,日光温室始终处在弱光照的条件下。另外温室光照分布明显不均,具有前强后弱、上强下弱的规律。因此解决好光照问题,是提高日光温室生产能力的基础。
特点二:冬季低温威胁频繁。日光温室生产的主要季节是冬季,外界气温低,如果温室设计不够合理、保温措施不得力,室内气温很容易降至10℃以下,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如果遇到连阴天气,室内气温再得不到补偿,更容易造成冷害、冻害。
特点三:气体交换差,二氧化碳浓度低。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只有气温达到30℃以上时,才通风排湿。而气温低于28℃时,一般不通风或通风量很小,致使气体交换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阻碍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在日光温室进行果菜作物生产时,不但要进行人工授粉,还要补偿二氧化碳的浓度。
特点四:湿度大,病害发生频繁。由于日光温室是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与外界气体交换量小、空气湿度大,为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机会。在温度条件适合时,往往容易发生各类病害,为日光温室的生产带来了很多困难。针对日光温室室内环境的特点,在日光温室环境调控上,应紧紧围绕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气体等方面进行。使室内达到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空气干燥、土壤潮湿、通风合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栽培环境。
3、温室小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温高,湿度大,温差小。
温室,又称暖房,指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4、叙述温室小气候的形成过程?
温室的净辐射和热量平衡是温室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而影响温室内的辐射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室外的太阳辐射以及温室的透光率。温室的透光率取决于温室的结构(包括型式、构架材料、方位及屋顶角度等)、覆盖材料的种类、厚度及干洁程度。目前我国北方各地推广的日光温室(以下简称温室)多是由一面坡式温室改进而成。这种温室以太阳能为热源,依靠透明覆盖物、加厚或中空的墙体、防寒沟及草苫等形成一封闭空间,进行御寒保温,是一种节能型温室,是寒冷地区冬、春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式。
温室的屋顶角度对玻璃吸收率的影响很小,但对反射率的影响很大,反射辐射的大小取决于太阳光的入射角。当入射角从零度开始变大时,反射率缓慢增大,人射角在0°~40°范围时,反射率约为7%~8%;当入射角增至40°以上时,玻璃的反射率迅速增大,在温室的设计中,要注意屋顶倾角的选择,只要在温室的使用期间,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在冬至日前后小于45°就可以将反射率控制在10%以下,室内光照不会明显减弱。
温室的建造方位也影响透光率,如在冬、春季,东西延长温室的透光率比南北延长的温室透光率平均提高10%。而且,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使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分布很不均匀。东西延长的温室,其南侧为强光区,北侧为弱光区;在东西方向上,由于两侧山墙的影响,在上、下午分别有一阴影区;在垂直方向上,温室南侧光照度自上向下递减。据测定,当温室顶部光照为外界自然光照度的80%时,0.5~1m高度处减为60%,距地20cm减为55%,北侧弱光区光照度则上、下层弱,中间强。
尘染和水滴也能显著降低玻璃和塑料薄膜的透光率,水滴对5~7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但对地面辐射中具有最大能量的10波长附近的长波辐射有很好的透过率,因此水滴的存在阻挡了太阳辐射的进入,又很少阻挡长波辐射的逸出,保热性很差。消除水滴和清除尘染对提高温室的透光率有重要作用。
5、农业小气候观测仪和田间小气候测定仪有什么区别?
农田小气候监测站,
观测设备能够24小时不间断对大棚内外温度、湿度、地温、二氧化碳浓度、辐射等气象要素进行自动监测记录,为特色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农户可根据气象要素变化情况适时进行灌溉、施肥、通风等田间作业。
农业小气候观测仪
太阳辐射、温度、水分、空气等气象因子作为农业环境条件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又为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并通过影响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因子间接作用于农业。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当这些因子的组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时,才能使农业产品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反之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伤害。因此,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因子的实时监测很有必要的。
使用灵敏的传感器,测量并记录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雨量、太阳辐射等气象因子的数据,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控制模块相连,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到气象数据分析软件中分析并显示出来,从而实现了农田小气候的监测。
6、为什么养蚕大棚搭建时要选择更适宜养蚕的方向?
养蚕大棚蚕茧生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照、通风和温度。因此,养蚕大棚方向的设计,必须注意到大棚的受光情况。一般来说,大棚的透光率同天空的漫射光关系不大,而主要决定于直射光的入射角,即与大棚的方位和棚顶的倾斜度有很大关系。研究证明,在春、秋季节,南北向大棚的抗风能力强,日照均匀,棚内两侧的温差较小。东西向大棚,北侧直射光线差。对不同走向大棚的光照强度,有人对塑料蔬菜大棚进行了测定,南北向大棚两侧日照强度的差为1000勒克斯,而东西向大棚两侧日照强度差达到6000勒克斯,说明东西向塑料大棚不如南北向大棚受光均匀。又据调查,每年3~10月份,南北向大棚透光率比东西向大棚高6%~8%。所以,从养蚕生产的角度看,养蚕大棚一般宜采用东西向布局。当然,还必须配合大棚的遮阳与棚内小气候的调节。
确定养蚕大棚的棚向方位虽受地形和地块大小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因地制宜加以确定,但应考虑蚕桑生产的特殊性,选择更适宜养蚕的大棚方位,不宜斜向建棚。
7、怎样营造“小气候”?
我们今天的日子比过去要幸福得多。你看,寒冷的冬天里还有西瓜、黄瓜、西红柿,这不会是从南方运来,而且你一尝,还挺新鲜的。其实它们都是本地产的,功劳要归功于塑料大棚营造的“人工小气候”。有人称赞塑料大棚说,它为蔬菜生产创造了一个“冬天里的春天”,真是恰如其分。
人造气候,还有一个最大的设想,是关于火星的。科学家们预计,大约在2020年前后,人类可能会登上火星。为发展火星移民,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科学家们决定给火星施加人工影响。到时候,火星会出现大气圈,会出现温室效应、绿色植物,还有水。如果此设想真能实现,那恐怕将是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气候工程。
8、大棚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
与周围地区相比,大棚小气候主要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大,空气含氧量比较高。大棚小气候特征受周围大气候环境影响,与周围大气候环境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9、早春番茄定植大棚后怎样进行温湿度及光照管理?
(1)温度管理 春番茄早熟栽培通常采用大棚等设施栽培,而春季大棚内的小气候特点是温度变化大;棚内的温度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农膜的保温作用,晴天白天的棚内温度可达38℃,天气转晴后,棚温最高可达50℃。生产上常在春节前后由于忽视通风降温而引起烧苗或影响第一花序结果的现象。因此,应注意冬春季棚内的温度管理。
棚内最高温度出现时间一般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之间,下午2时以后,棚内温度逐渐下降,每小时可降3~5℃;棚内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的5~6时。
在棚内温度的管理上,可根据棚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及番茄各生育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而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一般要求做到“三看”,即看天气、看苗情、看当时的温度。定植后还苗前,一般应扣棚保温,但如果气温在30℃以上,则应作短时间(约 1小时)通风。还苗后,应根据植株的生长阶段控制温度(表 4)。
" role="table
表4 春番茄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温度管理指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冬季晴天的晚上容易有浓霜,要注意防冻保温,可在裙边处覆盖草片,在顶膜上覆盖遮阳网。降温是通过通风实现的,通风的原则是在背风处通风、通风口由小逐渐加大、宜采用肩通风。
(2)湿度管理 湿度高是大棚小气候的又一个特点。由于棚膜密闭,棚内的空气湿度可高达70%~100%,容易诱发多种病害和植株徒长、落花落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降低棚内的湿度。主要方法是:采用无滴膜于定植前10~15天覆盖;合理通风,并控制灌水;做好大棚外围的开沟排水工作。
(3)光照管理 冬春番茄栽培上,温度与光照是一对矛盾,保温措施(覆盖)会降低透光率。因此,必须协调这对矛盾:可选用适宜的覆盖材料、采用科学的覆盖方法。有资料表明,新农膜的透光率为80%~90%,有的甚至达95%,旧膜的透光率将降低10%~15%,防老化的农膜,其透光率的降低程度较低,有滴膜比无滴膜的透光率低10%~20%。此外,竹木结构大棚的透光率比钢管大棚低10%左右。因此,应尽量使用新的无滴防老化膜,同时,顶膜上面的遮阳网在早上应尽早揭除,棚内的吊顶膜、中棚膜等,在气温尚可时也应尽早揭除。即使是阴雨天气,也应将棚内的覆盖物揭去一段时间(中午),下雪天也不例外(并及时清除棚上的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