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民居气候适应性的传承

民居气候适应性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1-07-10 05:30:36

1、建筑群体和建筑单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有什么策略

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因素建筑节能设计主要涉及到外墙、门窗、屋顶等方面,对节能设计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总平规划布局与节能设计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充分的考虑到夏季有利的主导风向(通风致凉)和避免冬季不利的主导风向(通

2、与温带季风气候适应的民居是

与温带季风气候适应的民居是四合院。原因是这里降水不多,需要收集雨水储存生活用水。

3、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特点与气候关系

1.窑洞(温带季风气候)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居民传统居住形式。窑洞依山而建,冬暖夏凉。
2.蒙古包(温带大陆性气候)
蒙古包是我国牧民居住的一种3房子,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3.福建土楼(亚热带季风气候)
福建土楼是生活在我国福建西南山区的客家人建筑,防野兽、防盗,冬暖夏凉。
4.高脚楼(热带季风气候)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地区,常能见到这种通风良好、又避免潮湿的民居。斜度很大的屋顶利于排水。

4、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我过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的影响
气温 越冷的地方 墙壁厚度越大
降雨 雨量大的地方 屋顶坡度较大(排水)
湿度 这个比较少 多在热带的地方 湿度高 有时候会建高脚屋1.



是我国西北
居民传统居住形式。
依山而建,

2.



是我国牧民居住的一种3房子,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
生产和

3.



是生活在我国福建西

建筑,防野兽、防盗,

4.高脚楼(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地区,常能见到这种通风良好、又避免潮湿的民居。
很大的屋顶利于排水。

5、怎样理解建筑节能的气候适应性原理

降雨降雪量对建筑的影响
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建筑的影响
相对湿度对建筑的影响
南北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6、传统民居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如图二)、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如图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①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如图四)。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西递、宏村的村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强地域性的体现。②

3、强景观性的可继承

四川古建筑无论是处在丘陵、山地,还是处在平原、河谷,对环境都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达到了相互谐和与共融(如图五)。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环境为背景,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浓厚的环境意识。无论城市、乡镇,或是寺观、住宅,其选址都十分注重环境。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川内大部地区气候多雨、炎热,因此建筑空间处理开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设敞口厅、花罩隔断,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常种树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园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阶绿,阶前柳色青”的诗情画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则用竹林、树木为界面,在房前围合室外空间,形成院坝。这种以室外空间为中心的布置原则,其实是一种景观意识的反映。③

4、强伦理性的可继承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如图六)。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三、现代本土民居的设计

1、城市住宅的设计开发

1.1现在城市设计的弊端

社会发展至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的环境质量。单一的物质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整体追求,品质低下、居住拥挤、单调枯燥的住宅环境已为人们所厌倦。另外大多的住宅都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没有注重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展。古和今的脱节是现代城市住宅的特点之一。从市场对住房的需求来看。人们更向往功能型和舒适型住宅。而视觉景观环境质量是功能型和舒适型住宅在心理、精神需求方面的重要体现。城市楼层住宅由于用地限制,又远离自然,以及因防盗、通风、管理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现有的居住模式一一封闭、不便及视觉环境不佳。现代住宅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提升城市住宅的环境品味。营造健康文明的住区环境。

1.2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有清晰自然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昨天与今天天衣无缝的衔接方法,它不泥古,也不用先去无情的拆毁真古董然后再去臆造似是而非的假古董,不会只摘取某些古代建筑片断和零乱的符号去拼接“古都风貌”。当然也不会简单地模仿外部世界的现成样式,以炫耀的方式伪装“新潮时尚”。城市的形态可能会在某些时段中变化较快,但必然有稳定的内在的文化力量,在始终决定着城市的形态保持文化记忆的延续性,增加城市与生活其间的人们的亲合度,使外在形式不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民族特色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色之间衔接得过于突兀乖张,以至整体形象缺乏“文化之手”的整合力,张扬零乱,而从根本上破坏并阻滞了城市的正常生长。中国悠久漫长的建筑史的精神内涵,是人工和自然的因地、因时、因材制宜的完美应和。特别是中国民居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建筑样态的典范。一个好的城市就是一部好的大书,切割、肢解、涂鸦,进而毁弃,都是极不负责任的。④

2、乡土住宅的设计开发

2.1现在乡土住宅的设计弊端

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乡土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没有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2.2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人们对传统很重视。民间的民居也留下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有着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贝聿明的香山饭店设计吸取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它不取宫廷气派,而要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的环境建设项目要以解决现代功能要求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则很难成功。要认识到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精神,对传统要实质地运用,体现传统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传统样式。

四、总结

从古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吉林民居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

古民居为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7、东北平原民居类型及该地区民居是怎样适应气候特点的?

我国东北平原纬度比较高,冬季寒冷漫长。这里的民居墙体厚,窗户要安装多层玻璃,窗户比较小,冬季供暖时间长,房屋屋顶斜度大。这样的房屋可以保暖,屋顶上的雪很容易滑落下去。

8、分析几例我国的传统民居,说明在不同的气候分区中,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表现

(1)云南的竹楼——气候湿热;
(2)江浙一带的房屋屋顶斜度大——这里年降水量大,有利于雨水排泄;
(3)西北地区的屋顶平坦——气候干旱,不需要考虑排水;
(4)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适应气温年较差大;气候干旱,森林少,缺乏木材;
(5)东北的房屋墙体厚、窗户小——东北气候寒冷,可以保温。

与民居气候适应性的传承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