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中国气候政策利弊

中国气候政策利弊

发布时间:2021-07-15 11:31:18

1、全球变暖将会对我们的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新华社记者 全晓书 陈思武

将使农业生产面临重大波动

中国气象专家指出,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将给中国未来农作物的产量、农业布局与结构以及生产条件带来重大改变。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我们未来的气候”再次触发人们深刻思考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影响。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可能最为敏感。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敏感性首先表现为农业产量将会有较大波动。”

由国家气象和农业部门联手进行的科学估算表明,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在总体上可能会减少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罪魁祸首”。他说,当其浓度增加时,温度升高,造成作物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因此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丁一汇认为,如能有意识地调整农业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和采取其它及时的应对措施,未来30年-50年内的气候变化还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负面效应。

相对于全国种植业产量的总体减少,气候变暖可能造成中高纬度局部地区的作物增产。

研究表明,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农作物三熟制的北界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的面积将减少23.1 %。

除了作物种植制度外,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将无法适应变暖的气候,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会在南方占主导地位,并且向北方稻区发展,而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将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研究还显示,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中国农牧交错带南扩,其中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将南移150公里之多。

丁一汇提醒说:“农牧过渡带的南移虽然可增加草原面积,但新的过渡带地区如不加保护,则有可能沙漠化。”

他还指出,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病虫害流行和杂草蔓延也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施用更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专家们强调,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只有把气候问题纳入农业的总体产业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气象专家警告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加剧中国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中外专家学者就“我们未来的气候”这一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专家们说,地球进一步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洪涝、干旱等灾害将更加普遍和严重。

统计显示,中国降水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这一趋势在华北地区尤其突出。

气象专家预计,2010年至2030年中国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 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西部地区水资源系统在气候变化面前更加脆弱。

中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已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全球变暖将使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而在中国西北,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西北各大湖泊的水量平衡都处在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

丁一汇教授说,在干旱年份,气候变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中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并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不过,专家们也表示,全球变暖可能增强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在给今年的世界气象日的纪念致词中指出,在21世纪,低纬度某些地区降水量会减少,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则会增加,但全球降水总量可能会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说,在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更加明显,华北地区将进一步变暖变干,造成该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

他说,全球变暖给水循环带来的变化,将改变农业、生态系统和其他方面的用水方式,对已处于干旱状态的区域的农业和水力发电等造成严重后果。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中国的气温在近百年来上升了0.4至0.5摄氏度,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摄氏度。

丁一汇认为,一些地区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从而使水质下降。

一些气象专家也对气候变化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挑战表示了忧虑。

“真正的危险在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2、中国本身地理的利弊

1、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性,东西南北的跨度都很大,气候也呈现多样性;
2、中国东南濒临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北部、西北部则深居欧亚大陆的中心,陆海兼备。
3、总体上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部分地区处于热带(例如曾母暗沙、南沙群岛)。
4、大部分地区都适宜人类生存居住,尤其是东部、南部、中部都是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居住,还有利于农业、种植业的发展。
5、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各种矿物资源基本上中国都有。
6、疆域广大,腹里纵深,回旋天地开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形成一种恢弘的地理环境。

不利之处
1、东西南北之间地貌地貌差别大,特别是西北部有着大面积的沙漠,不利于人类的居住生存,更加不利于开发利用。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一代会发生断流现象,甚至河面比地面还高。
4、东部、南部降水充沛,西部则多是干旱,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别明显。
5、很多人都会忽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大部分的海岸线均处于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之内,且部分海域和岛屿和邻国有争议,对我国的海洋发展造成了影响。尤其是现在我国正积极发展海洋力量,谋求远洋海权,进一步的拓张海洋势力,这样的地理环境势必会造成不小的影响。要解决这样的地理环境问题,要么就是用外交和军事手段来夺取控制重要岛屿和出海口,要么就是夺取海外据点建立海外的基地。

3、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政府和个人的态度是什么,怎么样解决?

1.首先是对本国的影响,它会导致国内的一些产业发生变化,以至于影响经济的发展。
2.是对世界性的影响,严重则可能使疾病流行,气候变暖,以至于影响两极的冰川融化,导致一些海拔较低的国家被淹没.
3.预防气候变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也是联合国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为此在1997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全世界人民共同联合保护环境的《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积极遵守联合国的吩咐,按照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
4.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国际威望,因此,我国坚决做好这项工作,例如减排工作目前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做的很好了,另外因此方面的需要,国家计划建设的核电站也被取消,现有核电站也都努力革新技术,减少污染。

4、未来的气候对中国将是利是弊

有弊有利.具体要看情况而定,但是也不要过多担心后果.最新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认为连最容易受伤的上海都能抵挡上升的海平面,因为海堤就有12米.全球变暖主要由于地球进入了暖期.

5、地理:请简单评价中国气候.(优越性及气候灾害)

我国气候的优缺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夏季高温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亦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不利影响: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6、气候变暖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那么这究竟是喜是忧呢?全球著名大气物理学家、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创始人叶笃正先生认为,从总体上来看,未来30年内,中国华北地区生存环境将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这包括气温将继续增高,降水虽然将有所增加,但是在地面蒸发量增加的情况下,水资源将进一步短缺。

从1991年起,以叶笃正为首的科学家承担了列入国家科委“攀登计划”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中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1996年7月,这个项目通过了有关单位组织的验收。科学家们呼吁,生存环境是关系到每一个人乃至人类的大事,国家应该及早重视这一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对策研究,以缓和并遏制这一趋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40年来,中国冬季普遍增温,北部增温高而南部弱,西南部还稍有降温。夏季北部稍有增温,但不显著,南部稍有降温,而西南部有比较显著的降温。由于中国能源主要来自煤,所以大气中硫化物显著增加,以中国西南部最为强烈。大气中的硫化物有降温作用,这可能是中国西南部40年来降温的原因之一。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能源将仍以煤为主,大气中硫化物仍将持续居高不下,它将减弱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但硫化物将带来一系列其他影响,如酸雨的危害等,值得人们注意。

“八五”期间,研究人员集中力量对华北地区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重点地区之一,北部有京津塘工业区。华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但是这一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后续发展。

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到2030年左右,华北地区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将比现代增温1.0~1.5℃,降水基本持平,夏季增温0.5~0.8℃,降水增加1%~2%。年际气候变化大,多年持续性严重旱涝少。由于未来增温,蒸发量明显增加,而降水的增加不足以弥补蒸发的消耗,所以华北地区的主要河流——海河、滦河流域径流将减少3%~6%。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北京“活力之源”的密云水库,入库流量将减少2.4亿立方米左右,河北省的官厅水库将减少近10亿立方米。

增温和缺水对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将增加,春小麦和玉米产量将下降。主要树种落叶松分布面积减少,北部典型草原草质下降,不利于畜牧业发展。华北干旱区将向北移动,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干旱化可能增强,而人口增加和农牧业的发展将使荒漠化土地增加。沙漠化将随人畜增加有所扩展。

叶笃正教授认为,未来30年内温室气体将继续增加,其增温效应也将持续下去。因此华北也将继续增温,而且冬季增温大于夏季,北方大于南方。不能小看气温似乎仅仅增加1摄氏度多,这实际上已经能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既然如此,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呢?叶笃正教授认为,当务之急还是水的问题。有限的水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工业上,要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布局;农业上,应该多种植一些耐旱作物,改进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同时要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并制定科学的水费标准。叶笃正教授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改善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防患于未然。

7、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利与弊

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与中国气候政策利弊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