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②和③两地降水和气温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降水和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此问题其实是问气候的成因。首先熟悉世界气候分布图,然后根据教材上的气候成因来分析。因为没带教材,这里简略的说一下。
同纬度要考虑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 不同纬度主要考虑太阳辐射(这是根本),大气环流等。(如季风环流,信风带等)
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比如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气候异常,工农业用水影响气温和降水等。)
有些特殊地表状况也要考虑,(如地表是荒漠,则吸热多,温度高,干燥,降水少。)
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啊。
2、为什么相同的气候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不一样?
因为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气候的划分主要根据纬度(也就是太阳辐射),还有地理因素;但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下垫面状况等。因此,同种气候在不同地区可能温度和降水等都有所区别。
附:
气候形成因素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因而对于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辐射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热能的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二、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理维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可以归结到辐射因素上。地理维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温度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并且,夏季大陆是热源,冬季海洋是热源,热源有利于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而冷源有利于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海陆的分布使行星风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气候形成有重要影响,此外,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天气的变化;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因热量而成,海洋是地球表面热量的重要贮藏。
三、大气环流因素
1`由于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影响
2`三圈环流中干燥的极地东风/信风带大气的干湿影响
3`三圈环流随季节的变化
四、下垫面状况
五、人类活动
3、亚洲各地降水差异大,气温差异也大,这是哪种气候形成的原因?
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很大,由于纬度高低不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各地降水差异大,气温差异也大。例如莫斯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我国新疆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4、美和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不同及原因有哪些?
北美和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比较
1、亚欧大陆的大陆性更趋极端
北美洲最大年较差约50℃,亚欧大陆在65℃以上;北美洲东岸的蒙特利尔(46°N)纬度比亚洲东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43°N)高,并且位置更偏向内陆,但前者年较差小于后者4.5℃;北美洲内陆的道森(64°N)纬度比亚洲内陆的雅库次克(62°N)高,但前者年较差小于后者16.5℃。在降水方面,北美洲夏雨集中的程度和冬季干旱的程度均不如亚欧大陆。
亚欧大陆的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在亚洲具有世界上最冷、最热、最湿和最干的地区之一。例如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是北半球的“寒极”。西亚与北非同为世界最热地区,在沙特阿拉伯内陆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印度的乞拉朋齐为世界上的湿角,年平均降水量11500mm 以上,与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东北部和非洲的喀麦隆沿岸同为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阿拉伯半岛南部和伊朗高原中部年降水量在100mm 以下,甚至有些地区多年无雨,形成广大的无流区和荒漠地带。
亚欧大陆的大陆性更趋极端,原因很多。首先,亚欧大陆面积更为巨大,内地距海更为遥远。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影响很小。而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面积小得多。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原因,因为北美大陆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洲显著,高、低压强度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再次,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这就造成了降水的高度集中。第四,亚欧大陆地势中央高,四周低。特别是东亚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不利于太平洋水汽的深入。而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而且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高度和宽度均不大,不足以阻挡大西洋的水汽深入。
2、北美季风型气候不如亚欧大陆典型
亚欧大陆的季风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著称。亚洲大陆东、南滨临大洋,北起苏联远东滨海区,经日本、朝鲜、中国105°E以东地区,至东南亚和南亚,为全球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这里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改变,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夏季,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暖热多雨;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凉冷干燥,是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
北美大陆东南部虽然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并有天气变换,但只能认为有季风现象。对季风性气候的形成来说,世界最大的陆块,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这种海陆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是亚欧大陆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3、 气候类型与分布有差异
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与分布存在差异,表现在:
①北美洲亚热带气候不如亚欧大陆广阔;这是因为北美洲大陆主体是中高纬度。②北美洲典型海洋性气候面积小,仅限于太平洋沿岸的北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分布很广;这是因为海洋性气候深受沿岸暖流影响,而影响北美的阿拉斯加暖流要比影响亚欧大陆的北大西洋暖流弱小得多。另一方面与大陆与大陆西部的海陆轮廓、地形等因素有关。北美大陆西部山地逼近海岸,阿拉斯加向西伸出,迫使阿拉斯加暖流转向西流;而亚欧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且大西洋与北冰洋畅通,北大西洋暖流得以径直北流,从而扩大了影响范围。③亚欧大陆极地冰原不如北美洲广;这是因为北美大陆形状是北宽南窄,大陆主体是中高纬度,大部分面积位于30°N-70°N。④亚欧大陆亚热带夏干气候广大典型;该气候主要分布在30°-70°大陆西岸。北美洲大陆西岸有高大宽广的科迪勒拉山系,这是北美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东、西气候迥然不同。而亚欧大陆地势平坦,有利于海洋水汽的影响,进而促进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形成。⑤北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面积小;这与北美的大陆性不如亚欧大陆显著是相关的。⑥北美洲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典型的分布也不及亚洲广泛。这是因为北美洲大陆主体是中高纬度。
5、不同纬度降水的多少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1)赤道附近年降水多,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2)副热带大陆东岸降水多,原因是夏季风和台风影响;内陆河大陆西岸降水少,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3)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原因是受来自海洋上湿润气流的影响;内陆降水少,原因是身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空气干燥,降水少;
(4)两极附近降水少,原因是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6、造成两地降水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看距海的远近,因为这决定得到的水汽多少.
2.看受什么风带或气压带控制,因为这决定气流方向.如果是暖(由低纬向高纬),而湿(由海洋向陆地)的气流,则多雨,如果是干(由陆地移动过来)而冷(由高纬向低纬)则少雨
3.看地形地势,如果是迎风坡则多雨,如果是背风坡则少雨.
4,如果是沿海还可看受什么洋流控制,如果是暖流,则多雨,如果是受寒流控制则少雨.
7、造成同纬度两种气候降水差异的成因
造成同纬度两种气候降水差异的成因:海陆位置和地形
8、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什么?
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陆地气温高气压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湿润气流,降水多
9、比较北美和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不同及原因.
北美和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比较
1、亚欧大陆的大陆性更趋极端
北美洲最大年较差约50℃,亚欧大陆在65℃以上;北美洲东岸的蒙特利尔(46°N)纬度比亚洲东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43°N)高,并且位置更偏向内陆,但前者年较差小于后者4.5℃;北美洲内陆的道森(64°N)纬度比亚洲内陆的雅库次克(62°N)高,但前者年较差小于后者16.5℃。在降水方面,北美洲夏雨集中的程度和冬季干旱的程度均不如亚欧大陆。
亚欧大陆的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在亚洲具有世界上最冷、最热、最湿和最干的地区之一。例如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是北半球的“寒极”。西亚与北非同为世界最热地区,在沙特阿拉伯内陆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印度的乞拉朋齐为世界上的湿角,年平均降水量11500mm 以上,与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东北部和非洲的喀麦隆沿岸同为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阿拉伯半岛南部和伊朗高原中部年降水量在100mm 以下,甚至有些地区多年无雨,形成广大的无流区和荒漠地带。
亚欧大陆的大陆性更趋极端,原因很多。首先,亚欧大陆面积更为巨大,内地距海更为遥远。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影响很小。而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面积小得多。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原因,因为北美大陆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洲显著,高、低压强度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再次,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这就造成了降水的高度集中。第四,亚欧大陆地势中央高,四周低。特别是东亚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不利于太平洋水汽的深入。而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而且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高度和宽度均不大,不足以阻挡大西洋的水汽深入。
2、北美季风型气候不如亚欧大陆典型
亚欧大陆的季风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著称。亚洲大陆东、南滨临大洋,北起苏联远东滨海区,经日本、朝鲜、中国105°E以东地区,至东南亚和南亚,为全球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这里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改变,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夏季,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暖热多雨;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凉冷干燥,是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
北美大陆东南部虽然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并有天气变换,但只能认为有季风现象。对季风性气候的形成来说,世界最大的陆块,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这种海陆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是亚欧大陆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3、 气候类型与分布有差异
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与分布存在差异,表现在:
①北美洲亚热带气候不如亚欧大陆广阔;这是因为北美洲大陆主体是中高纬度。②北美洲典型海洋性气候面积小,仅限于太平洋沿岸的北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分布很广;这是因为海洋性气候深受沿岸暖流影响,而影响北美的阿拉斯加暖流要比影响亚欧大陆的北大西洋暖流弱小得多。另一方面与大陆与大陆西部的海陆轮廓、地形等因素有关。北美大陆西部山地逼近海岸,阿拉斯加向西伸出,迫使阿拉斯加暖流转向西流;而亚欧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且大西洋与北冰洋畅通,北大西洋暖流得以径直北流,从而扩大了影响范围。③亚欧大陆极地冰原不如北美洲广;这是因为北美大陆形状是北宽南窄,大陆主体是中高纬度,大部分面积位于30°N-70°N。④亚欧大陆亚热带夏干气候广大典型;该气候主要分布在30°-70°大陆西岸。北美洲大陆西岸有高大宽广的科迪勒拉山系,这是北美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东、西气候迥然不同。而亚欧大陆地势平坦,有利于海洋水汽的影响,进而促进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形成。⑤北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面积小;这与北美的大陆性不如亚欧大陆显著是相关的。⑥北美洲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典型的分布也不及亚洲广泛。这是因为北美洲大陆主体是中高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