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世界气候分布微课

世界气候分布微课

发布时间:2021-07-17 11:30:14

1、怎样设计一个说明文的15分钟微课,(以看云识天气和苏州园林两篇课文为例)

微课其实模拟上课,上一堂小型课,就像平时上课一样,不过有一点不一样,平时上课的时候下面坐着学生,面试的时候下面是没有学生的只有考官,但是你要假装下面有学生,中间还可以进行互动,当然是自问自答,因为没有学生。基本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抽签抽题目,就是某一篇课文或某一段落,然后开始备课,备课时间每个地区要求都一样,基本上式30分钟到1小时左右,然后最好就是开始上课。视频的话文亮教育的网站上有的,你可以百度一下找找。

2、地理微课:怎么看图判断气候类型

以温定带:最冷月高于15度以上是热带,最冷月在0~15度之间是亚热带,最冷月在0度以下是 温带,最热月低于零下5度是寒带。
以水定型:年雨型:温带海洋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3、微课百科全书里的微课视频大概多长时间呢?知识点分布是怎么样?

微课百科全书中平均每节微课的时长约10-20分钟,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每节微课只针对某一知识点或习题,内容不繁琐,更易理解。

4、常态录播,精品录播,慕课,微课,翻转课堂 各是什么?区别是什么?应用场合是什么?

一、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之四“微”

1.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2.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3.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4.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的“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

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2.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三、慕课

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慕课简介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2]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前两个均进入中国。

课程范围

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授课形式

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

5、小熊学地理微课视频降水的类型

降雨类型 一、地形雨 潮湿气流受到山地阻挡,被迫沿迎风坡上升,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降水,称为地形雨.气流越过山顶,沿背风坡向下流动,则形成增温、乾燥等现象,有些地方还出现乾热的焚风.二、对流雨 对流雨盛行...
降水的类型。依据造成空气上升运动的成因,可把降水分成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类型
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锋面雨是由于冷暖锋交会,暖锋主动抬升或被动爬升,在上升降温过程中冷凝致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
对流雨是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热带地区的午后比较常见。
地形雨是由于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形成降雨,一般多发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降雨。相应的,盛行风的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台风雨,顾名思义是由台风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势很大并伴随着大风,常常出现“狂风骤雨”。台风雨持续的时间不一,有时很短,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有的很长,可以达到几天,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于台风近中心还是台风边缘。如果住在东南沿海,对台风雨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6、乐教乐学里的微课用iPad不能播放是怎么回事?

你好,有可能是你的手机网络信号不好导致的

7、如何制作初中地理微课

一、初中地理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围绕一个地理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教学主题比较突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初中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与音乐组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知识学习,也可以丰富其想象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初中地理微课程方便灵活,教学时间较短,受限制的因素较少,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也可以有效的利用零碎时间,十分便捷;教学空间较为灵活,学习场所几乎不受限制,除了教室也可以选择在室外,并且授课方式多样化,包括手机、网络等。最后,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的逐渐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模式,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具体设计
1.制作初中地理微课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精心设计,制作一个良好的初中地理微课程,在通常情况下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麦克风与绘图板等。
(1)需要确定教学主题,微课程一般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专业教学,主要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难点或重点,像时差计算、气候差异、读取地图和降水分布等,也可以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点,像地域文化、地形河流与人文环境等。
(2)设计教学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点拨关键点、归纳总结、生活情境等。
(3)准备素材,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等。另外,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特别是在确定主题时,可以联合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参与讨论设计,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优质的地理资源。
2.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
一节优秀的初中地理微课程不仅需要教学设计精美,同时还应该融入部分具有一定冲击性的视觉元素,或者是活泼而优美的动画,当然这需要初中地理教师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与教学资源。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熟悉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与技巧,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与技巧,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初中地理微课程,使教学内容具有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或者涉及到空间现象与概念,像纬线和经线、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形成、气温的变化等,这些地理知识内容都是设计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最佳整合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动画元素,使教学内容变得惟妙惟肖、形象具体,灵活展现给学生,让其仿佛置身其中,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探究地理知识。
3.注重微课程教学细节。
在设计初中地理微课程过程中,要重视各个教学细节,并且对其进行仔细研磨,从而设计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深度而完整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内容,同时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深思。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对地理知识或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时,都需要加入部分微问题,教师使用逻辑思维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整体规划,把一些地理知识重点划分为多个小主题,对它们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设计出多个微课程。例如,在进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小主题,设计出多个微课程,包括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与洋流因素等,让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精细简要,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与观念,能够把一些教学重点与难点“化整为零”,分散学习,并且微课程所需时间较短,容易开展,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与世界气候分布微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