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

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

发布时间:2021-07-26 14:31:29

1、新生代气候变化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2、新生代的相关事件

杜绝富士康悲剧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针对富士康不断发生的跳楼事件,昨天,卢晖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9名社会学者紧急发出了联名信,呼吁各方携手,尽快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杜绝富士康悲剧重演。
以下为联名信全文:
自今年一月份以来,富士康集团已经发生员工跳楼事件9起,造成7死2伤的惨剧。这些20岁左右的年青人,为什么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逝去的生命让我们痛心不已,更让我们在个体心理层面之上去思考“世界工厂”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前途问题。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依靠数亿主要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打造了一个出口导向型的“世界工厂”,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利长期被忽略:我们以“农民工”的身份为借口,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使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安家生活,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乏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我们从富士康发生的悲剧,听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以生命发出的呐喊,警示全社会共同反思这种以牺牲人的基本尊严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我们呼吁国家立即终结以牺牲人的基本尊严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当我国的一些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之时,我们注意到与GDP增长并存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劳动力价格随就业压力被压低、劳动者话语权被持续忽视的社会事实。如果说,以廉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改革初期中国在资本匮乏等历史条件制约下的一种策略性选择的话,走到今天,这种发展战略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劳动所得的低下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期不振,削弱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在富士康的悲剧,更说明了这种发展模式在劳动者这一方的难以为继。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很多人来说,自他们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像其父母辈那样想过再回家做农民,就此而言,他们是踏上了一条进城打工的不归之路。当看不到打工通向城市安家生活的可能性的时候,打工的意义轰然坍塌,前进之路已经堵死,后退之路早已关闭,身陷这种处境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和情绪问题----这正是我们从富士康员工走上“不归路”背后看到的深层的社会和结构性原因。
我们认为,以“低人权优势”维持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今天的中国资本充足、国力强盛,已经具备了转变发展模式的条件和能力,依靠国家、企业与劳动者共同的努力,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一定能够有效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我们呼吁所有企业在提高农民工待遇和权利方面做出切实努力,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企业公民”。富士康集团自1988在中国深圳建厂以来,迅速发展壮大,工厂已遍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区,拥有60余万员工。富士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商,全球代工大王,世界五百强的第109位,连续7年雄踞中国大陆出口企业榜首。富士康的今天,离不开广大农民工的心血汗水。作为一个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关爱员工的行业领袖,富士康理应还给劳动者一份有尊严的工资,为劳动者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创造基础的物质条件,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企业公民”。
我们呼吁地方政府为农民工住房、教育和医疗等社会需求提供政策保障,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
农民工的待遇和尊严不限于一个企业,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国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安家生活,碰到的最大障碍是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等问题。我们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拿出切实的举措,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作为改革的实验区,深圳的崛起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的艰苦付出。深圳市2008年底实际人口超过1200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228万,正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人口的贡献,才创造了深圳市今天的繁荣富强。作为改革的受惠者,深圳市政府理应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处境,拿出解决农民工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方案,继80年代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后,再次争当新世纪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垂范者。
最后,我们呼吁新生代农民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彼此的生命,用积极的方式来回应劳动者今天的困境,争取基本的劳动权益,保护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权利。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提高自我救助、自我保护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宏业中,共建一个让每个劳动者都活出尊严的和谐社会。
签名: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卢晖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潘毅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戴建中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谭深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沈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任焰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敦福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2010年5月18日

3、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哪些变迁

地球上气候的变迁:
通过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中以寒冷气候为主导,即第四纪大冰期时期。北极地区的冰盖向中纬度地区大幅度扩张,最强盛的时候到达过北纬57度,某些地方冰盖的厚度达2千米。大冰期中间隔着温暖的间冰期,冷暖的气候变迁引起冰川的消长进退,对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分为四个冰期,为三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所分隔。冰期与间冰期相比较,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雪线升降幅度可超过1200米。

4、 气候事件

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既有缓慢而持久的渐变变化,也有快速而短暂的突变变化。后一种气候变化现象就是气候事件,它是气候事件地层学的基础,是划分气候地层单位的依据。气候事件表现为温度和湿度快速而短促的突变交替变化,它标志着气候演化史上的转折点。气候事件有时是全球性的,如早震旦世南沱期和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冰碛物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有时候气候事件则是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气候事件分布范围大小是划分不同级别气候地层单位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这样的地层单位至今尚未建立。表4.1所表示不同时期古气候特征是通过保存在地层中某些特殊的沉积物来显示的,对它们的分布和影响范围尚未作深入地研究。

5、第四纪的气候事件有哪些?

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旋回。晚新生代冰期开始于距今1400~ 1100 万年前,但在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明显交替。冰期极盛时,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和冰岛,劳伦大冰盖掩埋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至纽约、辛辛那提一带。欧洲将近一半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覆盖。西伯利亚冰盖则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地区。

6、全球中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

从全球来看,中新生代动力学过程是伴随着Pangea超大陆的裂解发生的。Pangea超大陆代表了劳亚古陆、冈瓦纳大陆、西伯利亚和巴塔哥尼亚的聚合,一般认为Pangea超大陆在二叠纪组装完成,也有学者(Rogers,1996)主张是三叠纪(图8.35),其实Pangea超大陆在二叠纪形成后,期间经历了古特提斯的打开与闭合,三叠纪又重新集聚在一起。Pangea超大陆形成使陆地动物能够从南极向北极迁移;生物在经过二叠纪-三叠纪消亡后,开始多样化,暖水动物群通过特提斯扩散传播(L.A.Lawver,2002)。

图8.35 潘吉亚(Pangea)超大陆(据Rogers,1996)

Pangea超大陆的裂解以伸展运动为先导,发生在1.8亿年左右(Rogers,1996),开启了中生代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是岩石圈板块发展演化趋向于形成近代构架模式的时代,也是岩石圈板块从联合又走向分裂、漂移、逐步完成近代海陆分布格局的时代。导致了南美大陆从非洲大陆分离、印度洋、大西洋张开、新特提斯洋张开与闭合、青藏高原隆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根据Scotse全球构造重建图(图8.36),结合近年成果对其动力学过程及可能的对应关系简述如下:

图8.36 全球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重建图

1)早侏罗世,中亚南部已经拼合;一个宽阔的新特提斯洋分隔着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的北部大陆;尽管Pangea超大陆还保持相对完整,但是这时已开始裂解;在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西段东端的舍马拉沟获得一个191±22Ma“层状辉长岩”Sm-Nd等时线年龄(邱瑞照等,2004),在岩带西段改则县达布乌如、班公错南岸和东段丁青蛇绿岩中硅质岩的放射虫时代为侏罗纪,东巧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进行了测年,获得辉长岩年龄为187.8±3.7Ma(夏斌等,2008);改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LA-ICPMS法测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9.8±1.9Ma(樊帅权等,2010);日土蛇绿岩带镁铁质岩墙(辉长岩和辉绿岩)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分别为(181.9±2.6)Ma(MSWD=11.5)和(184.4±4.4)Ma(MSWD=2.2)(曲晓明等,2010)。锆石SHRIMP方法测定了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中堆晶橄榄辉石岩的等时线年龄为193.1±3.2Ma,闪长岩墙的等时线年龄为165.8±1.7Ma、辉长闪长岩墙的等时线年龄为163.35±0.75Ma(郑有业,2006),可能指示狮泉河带始于早侏罗世拉开,中侏罗世开始由扩张转化为俯冲消减。雅鲁藏布江带关键地段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180Ma左右是辉长岩岩浆活动最强烈时期(周肃,2002);在缅甸的密支那地区发现的一套侏罗纪SSZ型蛇绿岩和有关的岩石单元,锆石的U-Pb定年获得安山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166±3Ma、淡色辉长岩177±1Ma、橄榄辉石岩171±2Ma,和斜长花岗岩176±1Ma(杨经绥等,2012),从空间展布看,密支那蛇绿岩与缅甸东带蛇绿岩应属同一条蛇绿岩带,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相连。可能暗示班公湖-怒江带、雅鲁藏布江带洋壳张开的时间都为早侏罗世或后者略晚。

2)Pangea超大陆中侏罗世开始裂解;晚侏罗世,北美东部从非洲分离出来形成的中大西洋是一个窄洋盆;东、西冈瓦纳已经分离;随着侏罗纪大西洋再度张开,驱使北美板块西移,在科迪勒拉西部掀起内华达运动,花岗岩的侵位和其他深成岩浆活动持续的时间表明,深成岩的同位素年龄值在180~80Ma,即从早侏罗世至白垩纪中晚期,相当于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内华达运动造就了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等褶皱山脉。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中段东巧地区的地幔橄榄岩底盘变质角闪石K-Ar年龄为179Ma(王希斌,1984),以及在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及其南侧的日土-狮泉河(邱瑞照,2002;邱瑞照等,2004)、在日土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史仁灯等,2004)、丁青(张旗,1990)等地发现玻安岩,说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收缩。中国东部在145Ma左右构造体制发生转折。

3)白垩纪期间,伴随白垩纪期间,南大西洋张开,印度板块与马达加斯加分离,快速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碰撞;注意,这时北美尚与欧洲相接,澳大利亚仍与南极洲相连。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张开,印度板块与马达加斯加分离并快速向北移动;早白垩世时,北美尚与欧洲相接,澳大利亚仍属于南极洲。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带中侏罗世俯冲,在早白垩世末,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冈第斯北带与俯冲有关的火成岩年龄95~139Ma、与碰撞有关的火成岩年龄75~95Ma(邱瑞照等,2006);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拉昂错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岩墙锆石SHRIMP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0.2Ma±2.3Ma(李建峰等,2008),其他已报道的年龄包括西段休古嘎布122.3Ma±2.4Ma,中段大竹卡126.0Ma±1.5Ma、吉定123.0Ma±1.8Ma,东段罗布莎162.9Ma±2.8Ma,意味着俯冲消减开始,其后形成冈第斯南带与俯冲有关火成岩(年龄区间110~65Ma,邱瑞照等,2006);晚白垩世,北美与欧洲分离;印度板块抵近亚洲南部边缘。

4)晚白垩纪,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等洋盆进一步扩张,雅鲁藏布江洋闭合,印度板块在晚白垩世末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与碰撞有关的火成岩年龄为40~65Ma(邱瑞照等,2006)。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法拉隆板块逐渐俯冲殆尽,潜没于北美板块之下,造成科迪勒拉东部发生大规模造山运动,即拉拉米运动,隆起了落基山等高大褶皱山脉,科罗拉多高原也大幅度抬升,并有强烈的岩浆侵入和断层活动,以及盆-岭省形成。

5)始新世,约在50~55Ma左右,澳大利亚脱离南极洲,快速向北运移;在青藏高原则开启洋陆转换序幕,林子宗群底部火山岩40Ar/39Ar年龄64.43Ma(周肃等,2005),岩浆性质经历了由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质的过程,记录了洋壳俯冲→碰撞→陆内造山的过程。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的岩浆活动时期(65~40Ma)因岩石圈加厚而停歇,而周缘的阿尔金断裂、塔什库尔干断裂、三江断裂作为应力释放区,在40Ma之后导致中国及邻区具有较明显整体右旋运动特征。沿塔什库尔干断裂出现碱性岩带,沿三江断裂出现富碱斑岩带,产出30~55Ma非俯冲型斑岩铜金矿带;北美板块从渐新世以来,东太平洋洋隆已到达海沟消亡带,北美板块继续西移,超覆于洋隆之上,开始与向北运动的太平洋板块直接邻接,触发了延续至今的新阿尔卑斯运动,在北美称喀斯喀特运动,在太平洋边缘形成了加拿大岛山、美国海岸山脉等,内华达和拉拉米褶皱山带以及科罗拉多高原大幅度抬升,大盆地等山间地区发生块状断层作用,强烈的火山活动在中新世达到最大程度,范围扩及从阿拉斯加到中美洲广大西部地区。

6)中新世,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壳大量缩短、东西向伸展,在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形成大量南北向裂谷系,产出10~18Ma的非俯冲型斑岩铜金钼矿。25Ma之后中国及邻区整体进入较明显的向右旋转时期,并延续至今。上新世连接南、北美大陆的巴拿马地峡的出现,也直接导因于火山活动。随着东太平洋洋隆逼近西岸和逐渐消失后,同时出现了圣安德列斯转换断层体系,形成一条强烈的地震带。断层以西的陆块包括加利福尼亚半岛与太平洋板块结合,一起向北运动,最终将完全与北美陆块脱离成为孤立的岛屿。全球近代海陆分布格局初显。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65~40Ma和25~10Ma的火山活动与华北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2个火山活动旋回在时间上相对应。

南美大陆从非洲大陆分离,是全球中新生代发生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事件。西冈瓦纳古陆解体以及非洲板块和南美板块的漂移,裂谷作用发生于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之间,标志是圭亚那盆地和Cacipore-Foz do Amazonas盆地赋存晚三叠世拉斑玄武火山岩、粒玄岩。伴随南美大陆从非洲大陆分离,在南美大陆西部形成大陆边缘造山带(Murphy J Brenclan等,1992),即安第斯造山带,它是太平洋大洋板块向南美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产物,中生代到新生代的陆块增生、火山岛弧和碰撞。在空间上可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分别为北安第斯山脉、中安第斯山脉和南安第斯山脉。

北安第斯山脉包括加勒比海安第斯地区,该地区以海相岩石的变质作用和仰冲作用为代表;布卡拉曼加平板地区,该地区存在火山区和构造倒转构造;北部火山带地区,该地区存在中生代到新生代的碰撞作用、变质作用、洋壳地层仰冲作用和岛弧增生作用。

中安第斯山脉由硅铝质地壳组成,可具体细分为:秘鲁地区,该地区为纳斯卡碰撞产生的火山区;火山中心地带,包括Atliplano或Puna抬升和弧后的中性到酸性岩浆作用;Pampean地区,该地区存在着与Juan Fenrandez碰撞相关的另一个火山区;南部火山带地区,为玄武质火山岩区。

南安第斯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地区存在陆块增生的另一区域,其包括智利地震海岭碰撞的发生地和与弧后盆地闭合相关的以变质作用为特征的南方火山带。

安第斯是伴随大陆漂移在南美陆块西部形成的大陆边缘造山带(Murphy J Brenclan等,1992),在漂移过程中发育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陆块增生、岩浆弧和相关弧后岩浆作用,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始新世-渐新世(28~43Ma)、尤其是中新世(5~16Ma)的大规模铜、钼成矿作用(表8.7),奠定了南美作为全球重要铜、钼资源基地的地位。

始新世-渐新世(28~43Ma)形成41.75%Cu,40.86%Mo,与三江、羌塘地区的大规模成矿时期对应,中新世(5~16Ma)形成42.98%Au,41.06%Cu,53.65%Mo,34.36%Sn,63.88%Zn,53.59%Pb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与青藏高原冈第斯大规模铜、钼成矿作用对应。

对于南美陆块而言,始新世-渐新世(28~43Ma)、中新世(5~16Ma)的2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可能暗示大西洋在这2个时期的扩张速率最大,导致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深度最深,形成大规模的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对中国西南地区而言,始新世渐新世(28~43Ma)是欧亚板块向北俯冲导致的青藏高原南部冈第斯岩浆活动停歇,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区岩石圈去根、三江地区作为应力释放区、中南半岛向东南逃逸,形成非俯冲的富碱斑岩大规模铜、钼成矿作用。中新世(5~16Ma)青藏高原南部冈第斯造山带岩石圈去根、南北向裂谷发育,导致大规模铜、钼成矿作用。

表8.7 南美不同时期主要矿产资源比例(%)

图8.37 中国大陆现今岩石圈的主要类型及岩石学结构模型(据邱瑞照等,2006)|中国大陆五类岩石圈包括:Ⅰ—克拉通型:以塔里木、扬子、中朝陆块(侏罗纪以后是鄂尔多斯)为代表;Ⅱ—造山带型岩石圈包括:Ⅱ-1—以额济纳旗为代表的古生代岩石圈;Ⅱ-2—以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湘中赣中和南岭中段等为代表的燕山期岩石圈;Ⅱ-3—以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昆仑山、祁连山、三江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岩石圈;Ⅲ—裂谷型:以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闽粤沿海(包括江汉平原、沿海大陆架、闽粤桂等)等为代表;Ⅳ—岛弧型:以台湾岛弧为代表;Ⅴ—洋壳型:以南海中央海盆为代表。其中依据造山过程(或者造山相),造山带型岩石圈又可以划分为:Ⅱ-a—已拆沉或正在拆沉去根的造山带:额济纳旗、冈底斯、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南岭中段、秦岭;Ⅱ-b—拆沉又被加厚的造山型岩石圈:羌塘、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

续表

7、新生代的气候特点

新生代(Cenozoic)是地球演化历史最近的一个时代,持续时间仅为65Ma,还不及古生代的一个纪长,但在新生代却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如生物演化、人类出现、气候变迁等。气候变迁始终贯穿于地球的历史进程中,存在大幅度冷暖和干湿的波动,冷暖之间的气温差值可达20℃以上,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回(climat- ic circle)。在这个气候旋回中,寒冷气候和温暖气候所持续的时间很不相等,后者约占地球的9 /10 时间,而前者仅为 1 /10。然而,只占 1 /10 的寒冷气候期却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的化石记录表明,每次生物大发展的前期都经历一次寒冷的气候,如寒武纪初的生物大爆发,三叠纪初的生物复苏,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大发展,新生代后期的人类出现与进化。

化石、岩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证据表明,自新元古代以来(1000Ma 以来),地球上至少发生了四次显著的全球降温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震旦纪(700 ~600Ma)、晚奥陶世(460 ~443Ma)、石炭纪-二叠纪(300~250Ma)和第四纪(2. 6Ma 以来),通常把这四次降温事件称为四次大冰期,而现今就处在第四次大冰期中。在这四次大冰期之间是相对温暖的时期,气温比现今要高得多。在新生代,进入第四纪大冰期之前,是温暖的古近纪(Paleogene)和新近纪(Neogene),当时全球的很多地区都处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当时的全球年均气温比现今高(表 11-7),在新生代的早期两极地区还没有冰盖形成。全球在经历了古新世和早、中始新世温暖气候之后,在晚始新世(约 38Ma)发生强烈的降温(图 11-10),降温幅度达10℃ ,并发生陨石撞击事件以及哺乳动物的更替事件,南极出现冰川。新生代第二次强烈降温事件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其降温幅度不亚于晚始新世和渐新世的降温,这时南极形成冰盖,C4 植物出现,全球干旱化。此后在 7Ma 和 3. 4Ma 前后都发生了次一级的降温事件,在 7Ma 前后北极出现冰川,并在 3. 4 ~2. 6Ma 期间全球冰量急剧增加,北极冰盖形成,其标志是东亚地区冬季风加强,黄土从 2. 6Ma 开始堆积,从而进入了第四纪时期的气候演化。

表 11-7 古近纪和新近纪年均气温(℃)

图 11-10 新生代气候降温事件与深海岩心氧同位素记录(据 Miller 等,1987,修改补充)

在古近纪,我国北至内蒙古和东北,西到新疆,气候炎热,气温比现今至少高 7~8℃。在这些地区有大量的热带或亚热带哺乳动物分布,如两栖犀(Amynodon)、冠齿兽(Coryph- odon)、巨犀(Juxia)等,这些动物向北一直扩展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古近纪,受行星风系的影响,从古新世到渐新世,干旱带由南向北推进(图 11-14),并在始新世和渐新世,沿新疆-祁连山-秦岭-中原地区形成一个干旱带,膏盐沉积发育,在此带以北和以南气候比较湿润,森林茂森,沉积物中含褐煤。随着特提斯海的封闭(始新世), “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东亚季风的形成,我国的气候格局发生了改变。从晚始新世开始,我国大部地区开始降温,与南极开始出现冰川同步,到渐新世气温已降到比较低了(但比现今温暖),干旱区分布明显较始新世缩小(图 11-11),当时在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都比较湿润,森林和湖沼发育,表明在渐新世我国出现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刘东生等,1998)。当然,这个时候的 “青藏高原”并未形成高原景观,高原的气候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图 11-11 中国在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气候带变迁(据刘东生,1998)

进入新近纪,青藏高原有一个隆升过程(距今约 21Ma),并在 15Ma、7Ma 和 3. 4Ma 前后出现三次隆升速度加快的事件。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的高度,显现其明显的气候效应。青藏高原南部的热带雨林消失,我国的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中新世,西南部分地区出现了含煤盆地,湿润气候取代了干旱气候,说明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东西向的干旱带消失,只退缩到西北地区,接近现今的气候格局。在中新世中期(约 15Ma),出现了较强烈的降温和干旱化,并出现了非常喜干的 C4 植物,西北地区的湖泊沉积中含大量膏盐,这与南极冰盖扩大、北大西洋出现冰筏屑沉积和青藏高原加速隆升一致。到中新世末期,我国北方出现了风成的 “红粘土”堆积,标志中亚地区干旱和冬季风的形成。到这时东亚季风(包括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完全形成,控制了我国气候格局。在晚上新世(约 3. 4Ma),青藏高原再次快速隆升,我国气候进一步变得干旱,冬季风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出现山地植被。

8、在新生代后期全球的温度有哪些变化?

在新生代后期,全球的温度经历了30次主要的波动以及次数更多的微小的变化。地球上的洋流、海平面、气候和生物的分布都随着全球的冰期变化而起伏。

最近,一个研究小组模拟了大约18000年前,冰川最后一次覆盖陆地时的全球气候。他们使用了所有可用的数据,包括来自冰芯及深海沉积物岩芯的数据,有孔虫外壳的氧同位素比率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从他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厚厚的冰盖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并一直扩展到南极洲附近,海平面比现在低了将近85米(大约275英尺),许多的森林变成了草地和沙漠;海洋普遍比现在冷,可能低2℃~3℃,洋流比温暖时期的强大。

9、地球新生代起于何时历经几个阶段

1.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
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前寒武纪晚期的世界与现在的气候十分相近,是一个“冰室”世界。

2. 寒武纪:古生代的开始(距今5亿1,400万年前)
具有硬壳的生物在寒武纪第一次大量出现。诸大陆为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冈瓦那开始在南极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3.奥陶纪:古海洋隔开诸大陆(距今4亿5,800万年前)

4.志留纪:古生代海洋闭合,诸大陆开始碰撞(距今4亿2,500万年前)

5.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距今3亿9千万年前)
泥盆纪时,古生代早期海洋闭合,形成“前盘古(pre-Pangea)”大陆。淡水鱼类从南半球迁徙至北美和欧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长。

植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煤炭。

6.石炭纪早期:石炭纪早期盘古大陆开始形成(距今3亿5,600万年前)
石炭纪早期,欧美大陆(Euramerica)和冈瓦那大陆间的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南极开始形成冰帽,同时四足脊椎动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泽开始发展。

7.石炭纪晚期 :巨大煤炭沼泽的时代(距今3亿600万年前)
石炭纪晚期,由北美及欧洲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盖,而巨大的煤炭沼泽则沿着赤道形成。
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与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东、西两侧。

8.二叠纪
二叠纪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灭绝(距今2亿5,500万年前)
二叠纪时,巨大的沙漠覆盖了西盘古大陆。同时爬行动物扩散到整个超大陆。99%的生物在灭绝事件中消失,标志着古生代的终结。

9.三叠纪
三叠纪末期,盘古大陆形成(距今2亿3,700万年前)
形成于三叠纪的盘古超大陆使陆生动物可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之后,生命开始重新多样化。同时,暖水生物群落扩散到整个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10.侏罗纪
侏罗纪早期:恐龙遍布盘古大陆(距今1亿9,500万年前)
侏罗纪早期,中南亚开始形成。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隔开。尽管盘古大陆依然完整,不过可以听到大陆开始分裂的隆隆声。

11.侏罗纪晚期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距今1亿5,200万年前)
侏罗纪中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侏罗纪晚期,中大西洋是将非洲与北美东部隔开的狭窄海洋。东冈瓦那大陆开始与西冈瓦那大陆分离。

12.白垩纪 :新的大洋张开(距今9,400万年前)
白垩纪时南大西洋张开。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加速向北对着欧亚大陆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与欧洲相连,澳大利亚仍然是南极洲的一部分。

白垩纪时全球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现在的北极圈,南极洲以及澳洲南部。虽然白垩纪早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迅速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13.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恐龙时代的终结(距今6,6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Chicxulub)撞击地球。这个直径16千米的彗星的撞击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恐龙和许多其他种类的生物因此而灭绝。白垩纪晚期,海洋继续拓宽,印度接近亚洲南缘。

14.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开始撞击亚洲(距今5,020万年前)
5千万至5千5百万年前,印度开始撞击亚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原本与南极洲相连的澳洲,此时也开始迅速向北移动。

15.中新世 :世界显出现代构造(距今1,400万年前)
2千万年前,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各个大陆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和现代相似,不过请注意佛罗里达和亚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16.冰川时代晚期 :过去3千万年来地球进入冰室气候(距今18,000年前)
当地球处于“冰室”气候时,两极皆被冰雪覆盖。极区冰盖因为地球轨道变化(米兰柯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而扩张。最后一次极区冰盖扩张发生在18,000年前。

17.现代世界 :现今世界有定义明确的气候带
我们进入了大陆碰撞的新阶段,这最终会在未来形成新的盘古超大陆。全球气候在变暖,因为我们正在脱离冰川时代,同时也因为我们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

与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