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与特产 > 通县张家湾有啥特产

通县张家湾有啥特产

发布时间:2021-04-02 06:30:32

1、张家湾村的特色产业

<

2、通县张家湾还捡的到瓷片吗。我想明天去看看。。。

你要是有实力 挖一挖大运河 河床下面肯定有好东西 当年运河多么的繁荣 不用我解释

3、通州区有什么特色的开心农场 能种菜的那种吗?

有啊,在通州张家湾镇南火垡村,是一个有机的开心农场,里面提供水、工具、有机肥还有种子,并且价格还很便宜,一块地就收900元。那的电话是010-69580340 ,可以咨询问问

4、通县张家湾联通营业厅电话?

如需查询联通营业厅信息,可通过以下方式查询:

1、登录联通网上营业厅,点击联通营业厅查询选择省份、市、输入关键字查询,点击查询到的营业厅,可查看营业厅地址、工作时间、联系电话、乘车路线等相关信息;

2、登录联通手机营业厅APP,点击“服务”>“生活”>“我的附近”,可查询到附近营业厅网点,点击查询到的营业厅,可查看营业厅地址、工作时间、联系电话、乘车路线等相关信息。

5、张家湾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大虾们介绍哈

张家湾古城墙遗址

张家湾古城建于明代,明清时城内商号林立,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通运桥坐落在张家湾古城墙边,

横跨萧太后河,凭栏望,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张家湾古城墙遗址、通运桥同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运桥

通运桥,因横跨萧大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

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1959年7月已立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佑民观

佑民观即在张家湾镇里二泗村西,运河南岸,为道家观院,俗名也称天妃庙,是圣母娘娘道场。明清两朝是名

符其实的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场。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长周从善奏请赐观额曰:“佑民观”沿称至今,但民俗仍称里儿泗庙。观占高地十余亩,坐南朝北,观前即运漕之大运河,观内祭奉金花圣母铜像,俗称娘娘庙。清顺治皇帝于顺治八年(1651)慕名而来,亲到观中上香求子,赏银五百两,又经通州绅士田文孝募捐三百两,用以修缮和香火之资,后经乾隆、光绪、民国等多次维修补建。

萧太后河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

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清真寺

通州区张家湾清真寺,位于张家湾镇西街。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礼拜殿,勾连搭四卷,硬山简瓦,规模较大。

一三两卷为箍头脊,二卷为调大脊,大吻壮观,小兽玲珑;第四卷明间为窑殿,四角攒尖,绿琉璃宝顶高耸 天空,次间则为卷棚顶,别具一格。博古彩画精美,西头砖雕别致,嵌山方圆木窗活泼,井口天花鲜艳整洁.南北配殿与礼拜殿之间有海棠柱曲廊相连。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皇木厂古槐

这株古槐位于明代皇木厂的东南角外。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皇木厂储存,管理皇木厂的官吏在木厂周围种植槐树。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其他槐树都已经无存了,只剩下这株古槐。

花板石厂遗石

皇木厂村 的村口,放置着数块巨大的石块。这几块巨石可不是一般的石块,它们是竹叶纹石灰岩石,是千里

迢迢从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的。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时,在皇木厂 村东南旧村处取土修筑路基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厂旧址,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的石料,从南方运抵张家湾码头都存储在那里,这些巨石就是石厂的旧存。

6、通州区张家湾镇有哪几个村

截止2001年末,张家湾镇共有57个行政村。

各村名称如下:辖张湾、张湾镇、施元、前街、中街、后街、宽街、立禅庵、小庄、张辛庄、姚辛庄、大辛庄、陆辛庄、枣林庄、大高力庄、东定福庄、西定福庄、梁各庄、贾各庄、何各庄、王各庄、南许场、北许场、皇木场、瓜场、土桥、上马头、

里二泗、烧酒巷、上店、南姚园、齐善庄、牌楼营、马营、后坨、小耕垡、南火垡、前南关、后南关、北仪阁、前青山、后青山、苍上、东永和屯、西永和屯、小北关、大北关、垡头、三间房、南大化、北大化、苍头、十里庄、柳营、坨堤、高营、样田。

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南部,紧邻通州城区,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5.4万口人。

全镇总户数20120户,总人口50782人,其中农业人口44828人,非农业人口5954人,全年出生275人,出生率5‰。镇域内交通便利,文化特色突出,工业基础雄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6)通县张家湾有啥特产扩展资料

张家湾古迹及景区

一、张家湾古城墙遗址

张家湾古城建于明代,明清时城内商号林立,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通运桥坐落在张家湾古城墙边,横跨萧太后河,凭栏望,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

张家湾古城墙遗址、通运桥同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清真寺

通州区张家湾清真寺,位于张家湾镇西街。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礼拜殿,勾连搭四卷,硬山简瓦,规模较大。

一三两卷为箍头脊,二卷为调大脊,大吻壮观,小兽玲珑;第四卷明间为窑殿,四角攒尖,绿琉璃宝顶高耸 天空,次间则为卷棚顶,别具一格。

博古彩画精美,西头砖雕别致,嵌山方圆木窗活泼,井口天花鲜艳整洁.南北配殿与礼拜殿之间有海棠柱曲廊相连。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三、葡萄大观园

葡萄大观园是一个集世界各国名优葡萄品种种植、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是北京市农委和百万市民郊区游组委会确定的定点果园和十佳观光果园之一。

四、花板石厂遗石

皇木厂村的村口,放置着数块巨大的石块。这几块巨石可不是一般的石块,它们是竹叶纹石灰岩石,是千里迢迢从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的。

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时,在皇木厂村东南旧村处取土修筑路基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厂旧址,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的石料,从南方运抵张家湾码头都存储在那里,这些巨石就是石厂的旧存。

7、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大集开了吗?

北京通州张家湾大集已经开了。开集时间是农历逢三,八开集。
交通:从大北窑东站乘坐938路公交车,到张家湾镇下车。

8、北京通州区张家湾的历史

古镇张家湾北距通州镇8公里,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来一直为路县(潞县、通州)辖地。古代,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流经这里;东汉王霸开温水漕运、汉末曹操开泉州渠,“从泃河口入潞河”上溯运输物质;后唐赵德钧开东南河,转运新仓(今宝坻)所储之盐等,皆经张家湾。该镇所辖土桥村、大高力庄、牌楼营等村有面积不等的汉墓群,里二泗村南有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1981年在该镇所辖烧酒巷村发掘出汉代五珠钱1000公斤。唐代大历、太和年间(公元766年至公元835年),相继于该地建净业院(后改称立禅庵)、兴国寺。由此推测,自秦汉以来,张家湾地区水运和经济贸易活动比较活跃。
辽金以来,燕京(今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张家湾地区随之经济兴盛、人文发达。随着金朝修建中都城池,经东南河运兵输粮,“在潞水之滨”造船伐宋,张家湾和通州一样,地位更显重要。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命名“张家湾”。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种形式,也使张家湾先于通州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永乐六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营建物资和粮食运输骤然繁忙。此时的通惠河水势浅涩,张家湾便成了运河水运的终点。水运至张家湾的粮食和大批物资,暂存于此,再转运至北京。朝廷在张家湾设有大通关、巡检司、宣课司、提举司和料砖厂、花板石厂、铁锚厂,南北客商、百货珍奇集于张家湾,车水马龙、日日为集,商业、服务业日渐繁荣。周边储存物资之地逐渐形成聚落,今皇木厂、砖厂村即因此而得名。为保障安全,官衙委派守备一员、营兵五百守卫。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时期内,成为朝廷心腹之患。朝廷担心倭寇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明廷为保卫漕运命脉,批准了顺天府尹刘君畿关于“建城便于保卫,利于固守”的呈请,命顺天府郭汝霖、通判欧阳昱始建张家湾城。
明成化七年(1471年)以后,漕粮全部改由这里运输,南方各省漕船均至通州,运河漕船数量大增。嘉靖七年 (1528年)御史吴仲修浚通惠河,将普济闸以下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潞河。运河北端码头北移至通州土、石二坝,张家湾成为商运、客运码头,繁华依旧。清代设通判、都司管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原设于通州的潞河水马驿归并张家湾和合驿,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皆经张家湾。城内有会商30于家,当铺3家,其中既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所开设的当铺。
根据各种文史资料反映,张家湾在明代中前期,它的繁荣程度,比起通州城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整个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等所用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南方各省水运而来,在张家湾起御转输的;京城上至皇帝百官,下到士兵百姓,日常生活开销支度,也都是仰仗从张家湾码头,肩挑车载驴驼进京的,甚至到了明嘉靖修了石坝,正兑进京的漕粮不再途径张家湾,但供奉皇家的白粮、盐引、皇木等等还是要在张家湾转运或存储。还有,来往于京城的各色旅客,也大多在这里水路换乘,所以人流整日杂沓,川流不息,从而促进了小城的商业活动和客栈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兴旺。
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朝廷因为漕运需要,就在张家湾建了许多塌房,出租给客商作货栈;又据1985年北京大学编写的《北京史》记载,明“万历时,神宗又把崇文门和张家湾的商店赐给他的兄弟潞王和皇三子福王,他们在那里既征店租,又征商税,既招歇商客,又批卖商货……”如是这些说明,连明代的皇帝也看重了这块繁华的宝地。乾隆年间,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在乘舟去香河之后,写了一篇《游雀林庄记》,对途径张家湾时写道,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 张家湾与曹雪芹
百余年来,红学日盛,流派分立,著述雍世,各领风骚。但曹雪芹逝世年代与埋葬地点却争论不休未有结论。1968年,在张家湾“大扇地”里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恰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9、张家湾村的介绍

张家湾村隶属于凤仪乡杨家湾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凤仪乡东边,距离杨家湾村委会2公里,距离凤仪乡政府14公里。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有耕地151.4亩,其中人均耕地0.81亩;有林地614.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户,有乡村人口132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人,劳动力7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0 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9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52万元,占总收入的44.9%;畜牧业收入8.6万元,占总收入的45.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9头,肉牛9头,肉羊8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6.9%;工资性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 6.9%。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人(占劳动力的24.3%),在省内务工18人。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32户通自来水。有32户通电,有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5.6%和78.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户(分别占总数的31.2%和9.3%)。

与通县张家湾有啥特产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