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猕猴桃果子的病害

猕猴桃果子的病害

发布时间:2021-06-30 00:01:12

1、弥猴桃的病害

褐斑病
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叶点霉菌。主要为害叶片和枝干,是猕猴桃生长期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导致叶片大量枯死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在抽梢、现蕾期,发病部位从叶缘开始,初期在叶的正面呈褐绿色小点或在叶边缘出现水渍状污绿色小斑,后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大褐色斑。褐斑病在正常气候条件下,病斑外缘深褐色,中部浅褐色至褐色,其上散生或密生出许多黑色点粒。在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部由褐色变成黑色,引起霉烂。为害严重时,病叶大量枯卷,感病树体成片枯黄,落叶满地。
发病规律:病菌可以同时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5-6月份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初期叶片边缘呈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遇水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后期密生小黑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剪除病枝病叶,连同落叶一起集中烧毁,然后喷施波美5-6度的石硫合剂,杀灭枝蔓上的病菌;
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3、药剂防治:在发病前喷施代森锰锌,达科宁进行保护,[微软用户7] 发病初期,选用阿米西达、世高、爱苗、好力克、[微软用户8]
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微软用户9] 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黑斑病
子囊菌亚门座壳菌目多孢菌科小球腔菌属。主要为害叶片、枝蔓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形成灰色绒毛状小霉斑,以后扩大,呈灰色、暗灰色或黑色绒霉状,严重者叶背密生数十个至上百个小病斑,直至整叶枯萎、脱落。在病斑对应的叶面上出现黄色腿[微软用户10] 绿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发病规律:黑斑病以菌丝在叶片病部或病残组织中越冬。翌春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病害的发生与降水关系密切,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梅雨季节,病情扩展较快,如遇潮湿的连续阴雨,病害易流行。病斑上长出的黑色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2-3天后病斑又再形成孢子,进行重复侵染。(防治同褐斑病)。

2、猕猴桃有哪些病虫害

你好,野生状态下的猕猴桃病虫害发生较少,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基本上只限于叶部,并不会对猕猴桃果实的生长和成熟产生多大的危害。但是随着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猕猴桃生产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近年来猕猴桃病虫害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多,除了叶部的病虫害之外,还有其他几十种病虫害对猕猴桃果实的生长和成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猕猴桃病害种类主要有:细菌性溃疡病、花腐病,真菌性根腐病、果实熟腐病、果实灰霉病、果实黑斑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等。虫害主要有斑衣蜡蝉、叶蝉类、金龟甲、椿象、卷叶蛾、蚜虫等。

3、猕猴桃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猕猴桃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5~9月防治卷叶蛾类、二星叶蝉、椿象、抄金龟子、黄守瓜,喷2~3次75%百菌清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10% 吡虫啉4000倍液。7~8月防治介壳虫,在幼虫发生期喷1~2次25%噻嗪酮乳液1000~15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0~1500倍液。农zd药的安全间隔期为20~30天。

4、猕猴桃的主要病害是什么?

猕猴桃由野生到规模化商品栽培,由于生态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栽培历史的不断延长,原来不被人们重视的病虫害已被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有些已相当严重,对猕猴桃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目前为害猕猴桃的主要病虫害有:溃疡病、蒂腐病、熟腐病、叶蝉类害虫等。

5、请教这是什么猕猴桃病害啊?如何防治?

5~9月防治卷叶蛾类、二星叶蝉、椿象、金龟子、黄守瓜,喷2~3次75%百菌清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10% 吡虫啉4000倍液。7~8月防治介壳虫,在幼虫发生期喷1~2次25%噻嗪酮乳液1000~15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0~1500倍液。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为20~30天。

6、猕猴桃病害种类主要有哪些?

野生状态下的猕猴桃病虫害发生较少,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基本上只限于叶部,并不会对猕猴桃果实的生长和成熟产生多大的危害。但是随着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猕猴桃生产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近年来猕猴桃病虫害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多,除了叶部的病虫害之外,还有其他几十种病虫害对猕猴桃果实的生长和成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猕猴桃病害种类主要有:细菌性溃疡病、花腐病,真菌性根腐病、果实熟腐病、果实灰霉病、果实黑斑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等。虫害主要有斑衣蜡蝉、叶蝉类、金龟甲、椿象、卷叶蛾、蚜虫等。

7、猕猴桃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猕猴桃的病虫害很多,需要根据不同月份及时进行防治。

猕猴桃5~9月的病虫害要防治卷叶蛾类、二星叶蝉、椿象、金龟子、黄守瓜,喷2~3次75%百菌清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10% 吡虫啉4000倍液。

猕猴桃的病虫害7~8月要防治介壳虫,在幼虫发生期喷1~2次25%噻嗪酮乳液1000~15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0~1500倍液。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为20~30天。

8、猕猴桃有哪些常见病害

猕猴桃病虫防治:
桑白质蚧
防治可用杀螟松的1000倍液喷雾;根结线虫可用亩施克线磷40%液1-4千克来进行防治。
花腐病
花芽前亩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者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的500液,来进行防治。
叶枯病
可用5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来进行防治。
灰霉病
可用敌人菌丹的1000倍液或者代森锌的800倍液来进行防治。
软腐病及熟腐病
可用多菌灵800-1000倍液来进行防治。

9、猕猴桃病害是指什么?

Chinese gooseberry diseases

陈绍光,刘建华

世界已报道约50种,至1991年中国有近30种。严重为害的有溃疡病、蔓枯病、根结线虫病和褐斑病。苗病和贮运中烂果(灰霉病等)有时也造成较大损失。

溃疡病

是毁灭性病害,美国、日本、中国湖南均有发生。为害猕猴桃主干、枝条和叶片,引起枝枯或整株死亡。在茎枝芽点、皮孔、分枝或修剪伤口处形成暗褐色水渍状溃疡斑,病部皮层凹陷或爆裂,渗出初乳白后赤褐色的菌脓和树液混合物;新叶上形成褐色小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偶尔在花萼和花梗上生环死斑。病原物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属细菌,还为害梅与桃。病菌主要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经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借风雨、昆虫、农事操作传播,再侵染频繁,春季旬平均气温达到10℃左右,病害开始扩展。如遇暴风雨或阴雨高湿,容易流行。在湖南每年有二个发病高峰:春季在伤流期至谢花落花期,秋季在果实成熟前后,以春季发病最重。低温、冻害、雾多露重,修剪过度,树势较弱的植株均会加重发病。病害控制:应选择冬暖地种植;严格苗木检疫;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或在无病区育苗;冬季防寒,清除病残体,避免伤流期修剪或修剪过度;春秋喷施DTM杀菌剂、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重病株,在落叶或整枝后,主干钻孔注入链霉素液治疗。

蔓枯病

中国山东首先发现,主要为害二年生以上的枝蔓,当年新生枝蔓不发病,病斑多在剪锯口、嫁接口和枝蔓的分叉处发生,病部红褐色,暗褐色,不规则形,组织腐烂,后期稍凹陷,上生黑色小粒(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小粒涌出白色孢子角,病斑沿枝蔓向四周扩展后,使上部死亡。病原物为葡萄生壳梭孢(Fusicoccum viticolum),属半知菌,球壳孢目。还侵害葡萄和山楂,树势弱、遭冻害,多机械伤,树龄大时病情增加。病菌在病组织内越冬,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借风雨、昆虫传播,有再侵染,可潜伏侵染。发病高峰集中在抽梢、开花期。病害控制:应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冬季防寒,清除病枝蔓;采收后、发芽前或抽梢前用多菌灵、退菌特等涂治。

根结线虫病

发生普遍,病株根部产生大量结节,地上部生长衰弱,叶黄易落,结果少而小。病原物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属垫刃目。病原线虫寄主范围很广,在土内或寄主根部越冬,以幼虫侵染新根,扩展较慢,可借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病害控制:采用无病苗木,以温水或呋喃丹、铁灭威等杀线虫剂处理病苗或病土。

褐斑病

发生于南方。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枝蔓与果实。初期多在叶缘发生近圆形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展为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中央褐色,边缘色深上生许多小黑点,被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落。病原物为猕猴桃假尾孢福建变种(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var.fujana),属半知菌,丝孢目。气温高湿度大,氮肥偏多,叶片柔嫩时发病严重。病原物在病组织或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借风雨、昆虫传播,再侵染多。湖南省一般5月至6月开始发生,7、8月为盛发期。病害控制:冬季清园,烧毁病枝叶;多施磷钾肥;冬季和抽梢期喷施多菌灵、百菌清等农药。

灰霉病

贮藏期烂果的首要病害,猕猴桃主产国家均有发生,病果从蒂部腐烂,病部色暗具弹性,果肉水渍状,较透明,常呈粉红褐色,表面生灰白色霉层。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属子囊菌,柔膜菌目。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enerea),属半知菌,丝孢目。寄主范围广。在病组织病残体或土壤内越冬,翌春先侵染花瓣,谢花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落花传播,再侵染多,孢子附在果实上,采收、分级、包装过程中接触伤口侵入,贮藏一段时间后发病。病害控制:应注意谢花前期和采果前3~7天用多菌灵、苯莱特、敌菌丹、代森锰、扑海因等药剂防治,采后24小时内,及时用上述杀菌剂加氯化钙浸果。

dahliae叶片发黄枯萎)VerticiUium黄萎病维管束(植株PeniciUiumitalicum青霉病Phomopsisactinidiae褐色蒂腐病berengerianaBotryosphaeria白腐病、干腐病sclerotiorumSclerotinia菌核病果viridiflavaPseudomonas细菌性花腐病花Agrobacteriumtumefaciens冠瘿病Rosellinianecatrix白纹羽病Atheliarolfsii白绢病Phytophthoraspp.根腐病ArmillarieUameliea根朽病cucumerisThanatephorus立枯病、基腐病茎基、根Septobasidiumacasiae膏药病枝蔓、茎干carpohilumClasterosporium污霉病actinidiaePucciniastrum锈病salmoniiPhyllactinia白粉病叶cingulataGlomerella炭疽病叶、枝、花、果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猕猴桃其它常见病害

其他常见病害见表。

密度效应

density effect

赵美琦

寄主植物密度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结果。这种影响包括:①在一定的变幅内,植株密度愈大,病害传播愈远,流行速度愈高。是利于病害传播的正效应。在土传病害及传播不远的雨水传病害中作用更为明显。②植株过密,降低冠层内气流速度,阻拦孢子的扩散。这是不利于传播的负效应。对于这种作用的大小尚缺乏定量的研究。所以通常所谓密度效应多指前一种。此外,密度也影响农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郁闭度等,并间接影响寄主抗病性和病害流行。

早在60年代,研究者就对密度效应定性方面的有过论述,并把植物病害流行中的密度效应和人类流行病中的密度效应作了比较。80年代开始对密度效应试行定量分析。如果以D代表一次或一代传播距离,Den代表感病寄主的株距(或叶片间距),显然,只是在D≥Den时病害传播范围内,才能有可供侵染的寄主,才可能实现病原物的增值。Den=D作为病害传播的阈值。在土传病害的流行中是重要的阈值。成片种植的泡桐林中丛枝病比农户单株种植的病情严重就是证明。

在频繁发生再侵染的情况下,密度的正效应通过每次侵染的菌量增殖率显示出来。当D≥Den时,密度愈大(即Den愈小),一次或一代传播距离内寄主被侵染的株数就愈多。第二代病害数量与密度成正比。根据同样的病害梯度推算出的第二代传播距离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依次类推,多代传播后病情和传播距离不同。

病害传播的阈值和阈值以上的植株密度愈大,流行愈快。因此,可将病害流行看成是一种密度效应,病害流行是高密度的后果。这将有助于在栽培防治中更好地实行间套作或控制种植密度,采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混合播种或种植多系品种的措施,降低有效密度(对病害传播而言)起到减轻病害的作用。

棉花病害

cotton diseases

顾本康

已知有120多种。中国已发现约40种,其中严重为害的15种,主要有苗病、铃病、枯萎和黄萎,成株期茎叶病害以及生理病害等。植棉国家每年因病造成棉花产量损失约10%。

简史

美国最先开始研究棉花病害,1888年帕迈尔(Pammel)报道了得克萨斯根腐病。1891年阿特金森(Atkinson)在亚拉巴州发现棉枯萎病,1892年研究了棉枯萎病以及炭疽病、角斑病、线虫病等。1895~1900年里弗(River)和奥顿(Orton)在发病地区成功地选育出抗枯萎病棉花品种。1914年在弗吉尼亚州发现棉黄萎病。中国早在明代徐光启(1562~1633)编著的《农政全书》中就有关于棉花苗期病害的描述,但棉病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始于1919年《农商公报》发表的“棉花角点病的研究”。以后的20年间先后发表有关棉病发生为害及介绍世界各国棉病研究和防治方法的论文20多篇。1931年邓叔群发表“棉苗立枯病的防治”,1935年发表“主要棉病发生及防治研究”。1934~1936年期间沈其益等通过在中国9省39个县的实地调查,发表了中国早期棉花病害研究专著《中国棉病调查》和《中国棉作病害》。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周家炽、凌立等先后开展了棉花病害的研究。50~60年代侧重于苗病、枯萎和黄萎病的研究,提出了五西合剂、401和402抗菌剂应用等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70年代成立了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协作组,在病情普查、病菌生理分化、抗病品种选育和综合防治措施等研究方面,都有突破。80年代着重棉花枯、黄萎病研究,在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棉花品种资源抗性鉴定和新的兼抗枯、黄萎病品种选育和耕作栽培措施控制棉病方面取得了成果。

种类

棉花苗病有1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炭疽病[Glomerella gossypii(Southw.)Elgerton,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hw.]、立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和角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Smith)Dye]等,引起烂种、烂芽、根腐、叶斑等症状。棉铃病害有20多种,主要是铃疫病(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红粉病[Trichothecium roseum(Bull.)Link]、黑果病(Diplodia gossypina Cooke)等。此外铃上还有许多弱寄生或腐生性的真菌为害。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和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为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列为中国的植物检疫性病害,在中国某些棉区造成严重为害。棉花成株期的茎叶病害,发生普遍的有茎腐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红腐病为害根茎;为害茎秆的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 Sydow);为害叶片的角斑病、褐斑病(Phyllosticta gossypina Ell.et Martin)、轮纹斑病(Alternaria macrospora Zimm.)和白斑病(Ramularia areola Atk.)等。棉花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原因很多,棉田渍水或干旱引起的根腐和死苗,棉花生长后期因肥水失调引起大面积红叶(或黄叶)。茎枯是最常见的症状。此外,土壤缺钾、镁、硼等元素引起各种营养缺素症。

在世界部分产棉国引起为害,而中国尚未报道的病害有根腐病[Phymatotrichopsis omnivorum(Duggar)Hennebent]、西南棉花锈病(Puccinia cacabata Arthuret Hoeway]、刺线虫(Belonclaimus longicaudatus Rau)以及棉花卷叶病(Cotton leaf roll virus)和小叶病(Cotton stenosis virus)等病毒病。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根腐病,已列为中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病菌的寄主范围极广,包括大田、果树、蔬菜、花卉及杂草等2000余种植物。

分布

中国按自然区域划分五大棉区,各棉区的病害发生种类不同。①华南棉区。包括云南大部、四川西昌地区、贵州及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台湾等,以铃病为主,棉枯萎病及黄萎病也有发生。②长江流域棉区。戴云山、九连山、五岭、贵州中部分水岭至大凉山一线以北,黄河流域棉区以南,东起海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苗期以疫病、炭疽病发生较多,立枯病和红腐病也有发生,枯萎病发生较重,黄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铃病中以疫病烂铃最普遍,中、下游地区炭疽病烂铃也相当严重。③黄河流域棉区。秦岭、伏牛山、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北部特早熟棉区以南,西起陇海,东至海滨,苗期以立枯病为主,红腐病和炭疽病也有发生,枯萎及黄萎病混合发生,铃病中疫病烂铃最普遍,其次为红腐病烂铃,炭疽病烂铃则较轻。④北部特早熟棉区。干山山脉以西、西北内陆棉区以东,包括辽宁大部、晋中、陕北及陇东,苗病较重,黄萎病为主,枯萎病、铃病亦有发生。⑤西北内陆棉区。六盘山以西,包括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甘肃和宁夏的沿黄河灌区,黄萎病发生轻,枯萎病、炭腐病、黑根病等,局部地区角斑病较重,苗病不突出,烂铃很少发生。

发病规律

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等,带菌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立枯病、猝倒病、疫病等,则以土壤传病为主。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病原菌可在土壤中较长期存活,因此在病区以土壤传病为主,种子带菌则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成株期茎叶病害的病原物大多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铃病中的许多病原物在苗期和成株期即可为害,其传病途径相同,一些弱寄生菌,如红粉病菌、黑果病菌、曲霉病菌、软腐病菌等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借风雨、水流和昆虫等传播为害。

棉病的发生需要相宜的生态环境,其中气象条件和土壤环境尤为重要。早春低温多雨天气,有利于苗病的发生为害。8月至9月日平均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往往烂铃严重。在多雨气候条件及有机质丰富的棉田黄萎病发生较重。根结线虫的为害可削弱棉株对枯萎病的抵抗力,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不良的环境条件还可诱发非侵染性病害,如各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缺素症以及棉花后期缺水少肥而大面积发生“红叶茎枯病”、“黄叶茎枯病”等。

病害控制

根据不同的病害类型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苗病害的控制以棉种处理、适时播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必要时辅以田间喷药保护。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控制以严格实施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为重点,病区以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为主,配合栽培管理、进行种子及土壤药剂处理、实行水旱轮作等综合防治措施。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有川52-128,60年代有陕401,70年代有86-1,80年代有中12为代表的抗病品种,上述品种从单抗到兼抗两种以上的病害。

成株期茎叶病害的控制主要是加强栽培管理,必要时辅以喷药防治。

铃病的控制是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烂铃的发生与棉花品种、田间气候、栽培管理及虫害等有关,目前主要采用合理施肥,适时整枝摘叶,摘除基部少量果枝,辅以喷药保护等,以减轻烂铃的损失。

生理性病害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在判断病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将土壤生态条件调整到正常的水平,方能有效控制。

参考书目

沈其益主编:《棉花病害—基础研究与防治》,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

与猕猴桃果子的病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