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旱灾来临时的表现

旱灾来临时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1-07-02 06:00:54

1、自然界 干旱 有什么前兆或者预兆

你好,干旱不是突发性的灾难,是没有预兆的,若在需水季节,连日的蒸发大,气温较高,不下雨,就会发生旱灾。

2、旱灾会产生什么灾害

旱灾是广东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其成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因素和水利工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旱灾危害主要表现为灾害链效应 :诱发地质灾害、咸潮、森林火灾、病虫害、瘟疫、人畜饮水困难 ,导致粮食减产 ,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受阻 ,最终影响人类生活

3、干旱来临时怎样做自我保护?

刚才来临之前要储备足够的水源,而且要往有水源的地方进行迁徙,一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4、描写干旱的句子

【第1句】这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村庄对面的顿河的水变浅了,那片从前是急流奔驰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浅滩,牛走过对岸去的时候,水连它们的脊背都没不过了。每天夜里,沉闷的暑热就从山岗上吹到村子里来,风把草的香味吹散到空中。牧场上的干蓬蒿都烧起来了,甜藜像一条看不见的帐幕一样遮住了顿河的两岸。一到夜间,顿河对岸的天空上就布满了黑云,雷声干燥地和隆隆地响着,但是一个雨点也没有落到被热气蒸烧着的大地上来,闪电空打个不住,把天空划成许多尖角形的蓝色块子。 猫头鹰每夜在钟楼上号叫。恐怖的叫声在村庄上空传过,猫头鹰从钟楼上飞到被牛犊踏过的公墓里去,在褐色的生满了荒草的坟顶上哼哼。

【第2句】龟裂的大地仿佛历经风霜后老人脸上的皱纹,那么清晰的深刻,那么无奈的哀伤。

【第3句】干旱无情道是人间无限温情,在这个旱魔笼罩之际,在这个守望春雨之时,别忘了,有我们这样一群人,有你,有我,在为抗旱救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这个春天增添一份希望。

【第4句】在那一片龟裂的徒弟上,一条鱼拼命挣扎,但终于,眼里的光彩一点点褪去,一动不动。

【第5句】干旱无情道是人间无限温情,在这个旱魔笼罩之际,在这个守望春雨之时,别忘了,有我们这样一群人,有你,有我,在为抗旱救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这个春天增添一份希望。

【第6句】时间在人们的期盼中,慢慢挤进入了二伏的怀里,天气也像人们的希望一样,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太阳像个泼了油的火球,火辣辣的悬在天空中,向外散发着灼灼火气,就连仅剩的一丝遮蔽的云彩,也在太阳的蒸腾中,飞灰烟灭。中了暑的知了躲在大树的肘腋下,热得也有气无力的喊叫着。大地被太阳烤成赤铜色,地上的蒸汽顺着太阳的光束往上攀爬。田野里的庄稼也在闷热的烤炉里中展转挣扎,和焦急的人们一起等待大雨的到来。

【第7句】今年6月份以来,该市平均降水量累计69.9毫米,较常年155.1毫米,偏少54.9%,旱情十分严重,全市受旱面积达50余万亩,成灾面积30万亩,绝收面积达5万亩。目前,玉米生长发育快,需水量大,持续高温干旱,已经严重影响到秋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此次降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旱的农作物有帮助,但对于绝收的5万亩农作物,明显已无“回天之力”。

【第9句】太阳瞪着独眼,吃惊地看着大地,土地在焦灼中,丧失对雨的记忆 ,狗儿伸着舌头, 急急促促地喘息, 大树于宁静中梦见风声,孩子的美梦溢出了汗滴。

【第10句】听着每天新闻的报道,看着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村民吃野菜充饥,用锅盖给小孩喝水,一个月没水洗澡……我思绪万千:云南的小朋友无水可饮,而我们身边的许多人不注意节约用水,水龙头“哗哗”流水也不主动关。

【第11句】比在无奈的等待中,庄稼和人们逐渐对那曾经讨厌的乌云和无情的冷风也变的亲近起来,无时无刻都盼望着云与风的到来。乌云来了,冷风来了,可是却总也没有见到大雨滂泼的身影……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们的希望也像庄稼的叶子一样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慢慢变黄,雨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到来。

【第12句】阿李在云南里十分可怜,以前他一家三口都能吃到美味佳肴,每天卖山药生意都很火旺,后来干旱来到了云南,阿李就沉入苦恼中,眉头上皱着一个大“苦”字。阿鲁曾经去过瀑布、温泉、小溪里找过水,但一无所获,空手回家。他想:云南以后的美丽情景到底去了哪?上天啊!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啊!如果是我以前浪费了许多水,我可以发誓以后我一定不再浪费水了,请老天爷下一场倾盆大雨吧!阿李手中拿着几根植物,也许它是名贵的山药,也许是云南白药,也许是玫瑰花。

【第14句】看到这些孩子,我十分震撼,原本在我们眼中平淡无奇的水,在他们眼中却是十分珍贵的。一个孩子站在干裂的地上。看着这些照片,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吧!让这些孩子也感受感受温暖!

【第15句】自从去年入秋以来,西南五省区就糟受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灾害,直到现在干旱情况仍未缓解,现已导致两千多万人饮水困难,一亿多亩耕地干旱,大量土地减收甚至绝收,西南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危机。

【第18句】云南真是一个山清水秀好地方啊!后来,旱灾袭击了云南,还得人们没有了水喝,没有水煮饭,使人们叫苦不迭。人们种的庄稼快成熟了,但没有水,所以干枯了,人们的心血到此毁灭了;人们种的香蕉树、葡萄、榴莲、桃子、西瓜也到此完了。人们的经济发展明显下降,学校里没有水了,卖山药的山药枯萎了,人们的生命也差不多被死神全部拉到了阴曹地府。

【第20句】我看着网上一些云南的孩子喝不上水那种渴望的眼神,心中不禁颤抖,我们每天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但云南的人民在这次灾害面前却只能每天喝一点点水,这些水甚至是不能饮用的脏水,饮用水毕竟太少了,云南是一个不缺水的地方,各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而当天公发了威,人是渺小的,再多水的地方都会因为缺水而倍受破坏和折磨!

【第21句】由于没有水的支援,大多数庄稼都枯死了,人们没有饭和菜吃,只能勉强吃地上多剩下的野菜来进行充饥。 看着这些图片、报道和文字资料,我的心中真是无比的酸痛。我们总是认为水是可以再生资源,所以经常无用途的浪费水。可是人们都不知道,有许多再生水是已经被污染的,已经不能给人们所使用了。我决心一定要好好的珍稀水源,尽自己的力量,不让水源在被破坏了。

【第22句】但是,天虽无情人有情,水断了爱没断,地旱了心没旱!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流着一样的血,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手牵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云南人民有难,我们理应出手相助!捐一千块我们不嫌多,捐一块我们也不嫌少,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点滴爱心也是伟大!

【第23句】西南干旱给我国的西南也就是云南部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次干旱也同时发动了我国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只见他们那边的地区,土地上面,硬邦邦的就好像一块块分裂开来的拼图一样。人们一个个都是靠着剩下来的水维持生命的。还有一些地去已经没有剩余的水了,便找地面上的泥水来喝,暂时的维持生命。

【第24句】华北地区陷入严重干旱。东北地区玉米进入生长关键期——扬花授粉期。目前,辽宁西部干旱较常年严重,或致玉米减产。而华北,尤其是河南地区干旱或致玉米减产10%~15%。干旱可能导致玉米生长状况继续下滑。

【第27句】50年一遇,连续96天大旱,44.5高温,这样的夏天对重庆意味着什么?大地裂了,庄稼干了,山林着火了。人纷纷中暑了,牲畜渴死了,路边的树木枯黄了,办公大楼的玻璃墙炸裂了。这样的夏天,也许在今后的许多年,都不会被重庆人忘记。

【第28句】春,多么惬意的名字!他带来芬芳艳丽的花朵,带来了蓬勃新绿的草木!带来了对未来的一份憧憬,带给我们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美好的字眼寄托了人们多少遐思。然而,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希望之春,却被干旱无情的笼罩着。田间地头,刚刚破土而生的嫩芽早已枯死,枝头树梢,青翠欲滴的嫩叶也已收拢自己的身躯娇美的花朵,也过早的凋零了……河床干涸,井水干枯,湿地干诃,庄稼枯死,甚至,许多动物也因干旱而死,成群的人背上水桶,到处寻找水源……

【第30句】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每每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不由而然的浮现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生计却不得不汗撒大地。即便如此忙碌了一年却依然是食不果腹的情景。

【第34句】一而今年因为在庄稼最需要水分时候,等来的却是近三个月的大旱,地里庄稼早已经都过早的“成熟”了,只是在人们的心里还或多或少的存那么点希望,就还在痴痴的等待,其实谁心里都明白;今年的年头就这样了,就是现在用雨泡上,庄稼也不行了。满打满算也就是个二成年。于是国庆节还没放假,大地里的庄稼就快收拾的差不多了。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了往年那种丰收的喜悦,取代的是无奈的叹声和无尽的忧郁。“今年的年可咋过呀?”

【第35句】一旱灾,持续如此之久,总是让人心痛的。每个人都在期待着,雨水的降临,每个人的心都系在了关于旱灾的每一情节。关于旱灾的表情,如同整个旱灾的古城被那一张张脸记录下来。旱灾来袭,就连那单纯的小孩脸上也是挂满了忧伤。

5、旱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来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受灾人口逾5000万人;仅贵州一省,由于受灾严自重需要救济者就高达310万人。同月旱灾蔓延至湖南西部。 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雨季和干季分明。去年雨季时降水量就很少,八月份后降水逐渐停了,相当于雨季提前结束。之后降水量一直偏少,跟历史同期比较,云南、贵州都是历史最少的。
与此相反的是,在这200天里,气温平均偏高1到2℃,跟历史相比,云南气温同期历史最高,贵州排第三。

6、灾难来临前有三个征兆,是什么?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灾难,但是你知道吗,灾难来临前有三个预兆,究竟是什么呢?

究竟什么才能称得上灾难呢?灾难是指各种由自然、技术或人为造成的迅疾而具破坏性后果的事件。 灾难是极大地超出了受累人群应对能力的一种严重的生态学和心理社会学破坏。常言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多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灾难毫无疑问是所有应 激源中强度最大的一种,导致的危机也是极为严重和需要紧急处理的,否则对人的身心会造成巨大伤害,出现自杀、攻击或精神崩溃等后果。 

那么灾难来临前究竟有什么预兆呢?第一种征兆:诸事不顺。诸事不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在提醒自己,要赶快去积累福报了,当你把握住积累福报的机会,并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多去积累福报,一旦你的福报多了,倒霉的事就会减少。 第二种征兆:常做噩梦。当你经常做噩梦时,或是梦里经常作恶时,就要注意了,这其实也是灾祸来临前的征兆,如果你不能及时做出改变,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招来更大的灾祸。第三个征兆:疾病缠身。及时反省自己,赶快去积累福报,因为不仅会带来身体的疼痛,还会代表精神的压力,甚至会导致你失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 

那么如何预防灾难的来临呢?自然灾害我们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生活中遇事的灾害我们是预防不了的,所以我们还做好心理准备。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需要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生态恶化,例如预防水灾和旱灾,都需要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土。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则需要注意在决策阶段认真研究,周密考虑,例如矿产的开挖,就需要认真研究采后防灾问题。森林火灾,有不少是人类用火不小心引发的,这就需要注意森林用火安全。

最后,感谢各位观看酷鱼的文章。 

7、在中国古代,如何应对旱灾?

历代应对旱灾的措施
《管子·度地》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可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把水、旱等自然灾害与治国联系在一起了。由旱灾引起的种种自然灾害与社会危害可以看出,如果统治者应对不当,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还会招致社会动乱甚至亡国灭家的恶果。正因如此,历代政府大都能在旱灾来临时积极应对,其举措可大略分为以下几方面。
灾前预防。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古代也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抗旱方法。西汉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曾提出通过“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等方式“以实仓廪,备水旱”(《汉书·食货志》),强调的是使人民能够有一定的粮食储备,体现的是重农以防灾的思想,与管仲、李悝等人的主张一脉相承。其实这种储藏粮食的设施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仰韶、大汶口、马家窑、大溪等文化遗址中都发现过规模不等的窖穴。甲骨文中有多处商王派人建设、巡视各地仓廪的记载。周代以后,仓储制度日臻完备,成为抗旱救灾的重要保障。除了粮食储备外,兴修水利、完善农业灌溉体系也是防旱的重要手段。周代有司空(工)一职,《荀子·王制》提到其职责包括“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秦人所修郑国渠以及汉代所建关中水利网,都是为了解决关中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隋唐以至明清,都曾花大力气开凿、疏浚运河,虽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到京师的漕运畅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沟通各大水系、预防水旱灾害的功能。
赈济救灾。《周礼·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包括发放救济物资、轻徭薄赋、缓刑、开放山泽、停收商税、减少礼仪性活动、敬鬼神、除盗贼等。后世救灾基本不出此范围。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大旱,“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汉书·宣帝纪》)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汉书·平帝纪》)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见汉代旱灾之频仍以及政府救灾之力。唐宋以后对因旱受灾者的赈济也颇为重视。如洪武十二年(1379年)诏曰:“广平所属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艰于树艺,衣食不给。……今年夏秋税粮悉行蠲免,以苏民力。”(《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四)清代除正常赈济外,还有“加赈”,即根据灾情追加的赈济措施。另外,家族内部互助、乡里周济、寺院施舍、民间社会团体救助等也作为政府赈济的补充形式逐步完善起来。
移民就食。与自发形成的流民潮不同,移民是历代政府组织受灾民众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就食的一种救灾方式,这在汉魏以后比较常见。如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魏书·食货志》)旱灾发生后,北魏政府见京都灾民自发流亡,遂加以引导,使他们顺利迁移。再如隋文帝曾下诏由官府购买牲畜分发给关中旱灾地区的农民,让他们到关东就食(《隋书·食货志》)。再如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诸路旱蝗,告饥者令就食他所。”(《元史·世祖本纪》)在古代交通运输能力有限、救灾物资无法快速运抵灾区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的移民就食措施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保护植被,改良作物,改进农耕技术。《周礼》中已经记载有专门掌管山林的官职,如山虞、林衡等。《管子·权修》有“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的说法,可见周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保护林木与水旱灾害之间的某种联系。后世也有一些植树造林方面的记载。如《宋史·太祖本纪》载:“开宝中,诏缘黄河、沛河、清河、御河州县,准旧制艺桑枣外,别课民树榆柳,为河防。”在河边种树既可防水患,又可保持水土而防旱灾,可谓一举两得。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关中地区抗旱生产的经验,发明并推广了“代田法”。把耕地分成相间的甽和垄,种子播在甽底以保墒,幼苗长在甽中,也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垄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到暑天时,垄上的土削平,甽垄相齐,起到耐旱抗风的作用。唐代又解决了早春跑墒的问题,并派专人管理与协调农耕地区的水源分配,这在敦煌文书中发现的农田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中有明确的规定。明清时期对旱作农业技术的认识更加科学深入,清人杨屾在《知本提纲·修业》篇中总结了西北地区的农耕经验,认为“每岁之中,风旱无常,故经雨之后,必用锄启土,籽壅禾根,遮护地阴,使湿不耗散,根深本固,常得滋养,自然禾身坚劲,风旱皆有所耐,是籽壅之功兼有干风旱也。”这些耕作经验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也是增强抗旱能力的一条途径。如《史记·大宛列传》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见大宛以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的苜蓿养马,便引进到今甘肃一带广泛种植。唐代前后,耐旱耐瘠的荞麦也在西北地区得到推广,白居易《村夜》诗有“独出门前望田野,月明荞花白如雪”之句,宋人苏轼《黍中秋月三首》诗中也有“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的描写,可见当时荞麦种植之广。

8、旱灾的表现和分布有哪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每一年随着夏季的临近,世界各地都会对季节性干旱感到担忧。

在整个冬季,许多地方都会监测降水和积雪,为更温暖,更干燥的月份做准备。此外,有些地区的干旱是一年一季的常年,持续时间比夏季长。从炎热的沙漠到冰冻的山谷,干旱是影响全世界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事物。



什么是干旱?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被定义为一个地区供水不足的时期。干旱是气候的正常特征,不时发生在所有气候区。

通常,在气象和水文两个角度中讨论干旱。气象方面的干旱考虑了测量降水的不足。然后将每年的测量结果与确定为“正常”降水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从那里确定干旱。对于水文学家来说,通过检查溪流和湖泊,水库和含水层水位来监测干旱。这里也考虑降水,因为它有助于水位。此外,农业干旱可能影响作物生产并导致各种物种的自然分布发生变化。由于土壤枯竭,农场本身也会造成干旱,因此不能吸收尽可能多的水,但它们也会受到自然干旱的影响。



造成干旱的原因既与气象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及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与旱灾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旱灾的重要原因。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旱灾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井等不。)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干旱发生时也往往加重旱灾。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也对应对干旱不利。由于干旱被定义为供水不足,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是与大气中的水蒸气量有关,因为这是产生降水的原因。在潮湿的低压空气系统中,可能会出现更多下雨,雨夹雪,冰雹和雪。如果存在高于平均水平的干燥高压空气系统,则可用于产生降水的水分较少(因为这些系统不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水蒸气)。这导致它们移动的区域缺水。



干旱的阶段

由于许多地区,无论其气候区域如何,都容易发生干旱,因此对干旱阶段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它们有点相似,但通常包括干旱警告或手表,这是最不严重的。当干旱即将来临时宣布这一阶段。下一阶段主要称为干旱紧急,灾难或严重干旱阶段。最后阶段在干旱发生很长一段时间后开始,水源开始耗尽。在此阶段,公共用水受到限制,并且经常实施干旱灾害计划。

短期和长期后果

无论干旱阶段如何,由于自然和社会对水的依赖,任何干旱都会产生短期和长期后果。与干旱相关的问题可能对其发生的地区和与发生干旱的地区有关系的地区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干旱的大多数经济影响与农业和作物产生的收入有关。在干旱时期,缺水往往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因为产量较少。在长期干旱中,农民甚至零售商的失业都可能发生,对该地区的经济和与之有经济联系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在环境问题方面,干旱可导致昆虫侵袭和植物病害,侵蚀增加,栖息地和景观退化,空气质量下降以及水的存在,以及由于植被干燥而导致火灾风险增加。在短期干旱中,自然环境经常会反弹,但是当长期干旱时,植物和动物物种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漠化可能会发生,并且极度缺乏水分。

最后,干旱会产生社会影响,可能导致可用水用户之间的争议,富人和穷人之间水分配的不平等,需要救灾的地区的差异以及健康状况的下降。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迁移可以在一个地区遭遇干旱时开始,因为人们往往会去水和其益处更为普遍的地区。这会消耗新区域的自然资源,可能在邻近人口之间造成冲突,并使工人远离原始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和社会动荡可能会加剧。



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的实施状况。世界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

1.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

2.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制定用水计划,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源的最大效益;

9、发生旱灾会有哪些表现?

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使牧草等农作物不能满足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而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我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对于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对于干旱地区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节约用水,应从每个人做起!

气候是形成旱灾的主要原因。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由于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所以极容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我国大部分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其降水量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在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常常会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也时有旱灾发生。

与旱灾来临时的表现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