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大旱灾之后为何瘟疫流行

大旱灾之后为何瘟疫流行

发布时间:2021-07-02 09:01:48

1、古代的时候如果爆发了大型的瘟疫,古代人是怎样应对的?

提到瘟疫,其实就是流行传染病。瘟疫自古有之,《周礼·天官》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瘟疫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四时的气候不正常所致。比如过去的痢疾,每年秋后都会流行,并且死亡率很高,就是因为人经过夏天的暑热,如果不注意防暑和饮食卫生,秋天就会得痢疾。二是因为旱涝丶地震丶战争,死亡的人得不到及时掩埋,尸体腐烂产生病菌,也会爆发瘟疫。听老人说,明朝朱元璋因在山东杀人太多,人们不敢外出掩埋尸体,因此出现了瘟疫,又经苍蝇传播,死人无数,达到了十室九空的严重程度。

自从有了瘟疫以来,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与瘟疫抗争,从历史上看,因为一种新流行病的出现人们还没认识它,一时还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好的防控措施就是隔离。一般是政府一方面对疫区封闭,不让它扩散,再就是要求疫区内对患者实行家庭隔离。在治疗方面各个朝代的名医也总结出了医治瘟疫的良方,比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晋朝葛洪的巜肘后备急方》,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明朝吴又可的《温疫论》,这些历代医学名家不仅对瘟疫的产生丶发展有着很深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治疗瘟疫的良方。这些不仅为当时治疗瘟疫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人抗疫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是疫情检查报告。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如《云梦书简》中说到疫情申报制度,乡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乡长)有责任调查、报告,然后上面派医生来检查,如果属实,即进行隔离治疗。

其次是隔离治疗。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时,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医生要制作病情记录,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

在治疗疾疫用药方面,专业医书记载有药方,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元人笔记《辍耕录》中也有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

西汉时期发生过严重的旱灾,接着就是蝗虫爆发,瘟疫横行。据《汉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费为患病的灾民提供药物,进行救治,并且还专门安排了空房子给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对疾疫的治疗较之以往各代都更为重视。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

而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也很重视。在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燕国下都的陶质阴沟管道,即为我国早期的地下排水设备。在宋代温革著的《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2、大旱之后为什么必有大灾

随着云南旱情的持续加剧,最近坊间流传着“大旱之来后必有大涝”的说法。云南省气候中心专家对此分析解释说:“1997年云南省受旱面积98.13万公顷,同年洪涝面积57.93万公顷,这一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都可谓严重。但是2005年该省的干旱面积达到200万公顷,洪涝面积却只有25.12公顷。”形成旱灾或洪涝灾害的大气源环流是不一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一定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但也有可能出现极端的变化
。“大旱和大涝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因果关系。”

3、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当时的人们在瘟疫爆发之后是如何应对的?

传染流行病,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生死大敌,即便到了如今,全世界仍然会为大规模的流行疾病头痛不已,而在过去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如果爆发疾病,古人们又会如何应对呢?

因为不知道疾病的科学原理,因此过去面对各种疫症,人们通通将其称之为瘟疫,它往往爆发在战争、饥寒、干旱之后之后。

《周礼》就曾经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而吕氏春秋提到:“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的医疗知识,人们意识到,如果季节反常,那么就很有可能发生疾病。然而瘟疫远远比想象的要恐怖。

东汉末年三国乱世,干旱和战乱导致大规模的瘟疫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张角组建黄巾军,正是以符水救人的名义拉拢信众,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回忆:“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同样在《说疫气》提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著名的建安七子中,徐干、陈琳、刘桢、应玚全部是感染瘟疫去世于217年,由此可见古代瘟疫的破坏力。

朝廷民间对瘟疫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清朝时期,天花流行,害死了不少人,尤其是满族人,对这种疾病十分没有抵抗力,民间流传“满人畏痘如畏虎。”因此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很多法令,一旦发生疫情,必须马上将其封锁,而已经出痘的人严禁出走,那些没有出痘却在疫区出现的人,要送到偏远地区隔离,而对于及时报告疫情或者擅自掩埋天花死亡者的人,朝廷一定重罪处理。顺治二年皇帝就颁布下谕旨:“凡是民间出痘者,立即迁出城外四十里进行隔离。”

而在秦朝开始,中国就已经建立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早的麻风医院:疠迁所,这里是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地方,《秦墓竹简》:“疠,何论?当迁疠迁所。”而到了后来还出现了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疠迁庙以及疠人坊,《太平广记》写到,在唐代,“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元和志》载:“唐至德二年冬月丙寅,筑养疾院于泾阳。”

古代抗疫最积极的官僚是谁呢?或许大家会感到意外,那就是篡汉的王莽,9岁的时候,王莽主政,当时青州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饿殍直接导致瘟疫,在大司马王莽的带领下,200多名官民自愿献出田地住宅提供救护场所,灾区也减免税收,王莽还在长安城造了一条闾里,将病人安置在其中,受灾的县郡,县官会发给那些灾民口粮,病愈后的灾民还会获得土地和生活用具。这也让王莽深得百姓人心。

还有就是控制灾害的源头了,宋神宗间的虔州瘟疫,始作俑者正是因为上头被污染的水源,一直到新任知州刘彝开始采取防治措施,将“雨污分离”的思路设计了著名的排水系统“福寿沟”,疫情才得到控制。

人们也开始广泛的使用大黄中药进行抗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不少珍贵的药方。当然了,有科学的管控,但是也有一些迷信在里头,比如汉朝时期前面所说的张角,鼓励百姓喝符水治病,但是能不能治好,就要看你心虔诚不虔诚了。

因为了解不足,过去缺少流行疾病的防控手段,因此瘟疫始终是非常深的灾难。

4、地震为什么会引起瘟疫?和旱灾?还有其他的灾害?

因为卫生环境被破坏,死亡的尸体、药品、消毒物品、食物、饮用水等等问题没法解决而引起瘟疫。
地震引起地质变化造成水库塌方或排水从而引起干旱。
其他的灾害也是因地质变化引起。

5、人与瘟疫的斗争从明代起,古代人是怎么对抗鼠疫的?

提到鼠疫,大家能想到什么?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可能首先会想到肆虐欧洲的黑死病,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可能会想到民国年间的东北。确实,鼠疫这种疾病是个棘手的东西,前几年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其中有几集不是也再讲北京流行瘟疫,谭允贤在北京城悬壶济世嘛,那么真正的明代京师的瘟疫是如果防治的呢?文史君带大家一起看看。

一、明代瘟疫发生频繁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明代可以算是个瘟疫多发的时代,因瘟疫而死亡的人口数量堪称罕见。综合《明实录》数据来看,有明一代,仅京师北京一地就发生过16次瘟疫。

大明立国之初,北京尚且安定(毕竟当时首都也不是北京),随着成祖迁都,北京也开始繁华了,人口激增,清朝人写的史料中认为明朝宫廷仅太监就有10万,至于真的有没有再说。但是也可以反映,一旦迁都,整个中央朝廷的到来,必然给北京的人口造成负担。人多了,病菌的来源就多了,所以到了景泰七年(1456)冬天,顺天府发生了瘟疫,不过瘟疫仅发生在北京城外地区,北京城内尚未被传染。

宪宗成化7年(1471)夏天,瘟疫首次出现在京师城内,此次瘟疫京师死亡的人口不多。接着孝宗弘治11年(1498)夏天,瘟疫再次袭击了北京,但伤亡情况未有记载。

如果上面三次仅是京师瘟疫的牛刀小试,那么从嘉靖中期到明朝灭亡这100年间,可谓瘟疫肆虐,近100年间北京共发生了13次瘟疫,平均8年左右爆发一次。仅世宗朝嘉靖中期以后,北京就发生了6次瘟疫,即嘉靖21年(1542)夏季、24年(1545)春季、33年(1554)夏季、40年(1561)春季、42年(1563)夏季、44年(1565)春季,但伤亡情况均不知。而后万历年又爆发了5次大瘟疫,这其中尤其以万历10年、14年爆发的“大头瘟”和万历15年“羊毛瘟”为出名。之后倒霉的崇祯皇帝又碰上了明代最严重的的两场瘟疫,崇祯14年夏季和崇祯16年的瘟疫给北京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瘟疫是有明一代京师因瘟疫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二、北京瘟疫的破坏

通过列举明代北京历次的瘟疫我们看出,瘟疫高发季节主要在春季和夏季,且又以夏季最为频繁。瘟疫的类型主要有“大头瘟”“羊毛瘟”“吐血瘟”痘疹等,但是需要指明,这些名称是史书中记载的名词,而这些瘟疫是不是鼠疫,限于史料原因,具体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绝对是古代所说的“瘟疫”

既然是瘟疫,那一定是传染力极强,破坏性极大,防治困难的烈性传染病。那么它们的破坏有多大呢。在此文史君列举几个《明实录》的记载:“(万历十年)三月,京城内外,灾疾流行,人民死者甚众”(《明神宗实录》);崇祯朝“死亡者昼夜相继,阖城惊悼”(《崇祯实录》。

所以出现了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一种观点,崇祯16年的大瘟疫,使得北京军士减损20万,“闯贼”破关之前,大明帝都已经摇摇欲坠,大明的帝都防卫军不堪战斗了,所以“闯贼”才能轻易攻破北京城,灭亡大明。

三、瘟疫爆发的原因

首先,北京瘟疫多在水旱等灾害发生之后发生。如,嘉靖32年,北直隶一带发生了大水,之后就是饥荒,百姓可以说是饿到吃剥皮草根,易子相食的地步了。随后嘉靖33年四月京师内外就发生了大瘟疫。

万历年的瘟疫,都发生在同年的饥荒月份之后。如万历15年,五月发生“天时亢阳”,孔颖达解释《易·乾卦》时说:“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 《明史·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大意就是太热,太热的结果就是旱灾,然后就是万历15年的瘟疫。崇祯皇帝最倒霉,崇祯14年以后连续4年大旱灾,这期间就夹杂着大瘟疫。

其实水旱灾之后发生瘟疫是必然。因为古代社会防灾能力差,一旦水旱灾发生,就是粮食歉收,发生饥荒,百姓饿的只能是把一切能吃的都吃了,什么树皮草根都吃,这样极易染上病菌。这些人又很可能因此染病而死,然后就是尸体无人处理,天气一炎热就蒸发尸体病毒,瘟疫就会出现、扩散。

当然饥荒的另一解决办法就是百姓逃荒,往哪逃呢,一般首选天子脚下的皇城,但即使到了皇城也有很多人饿死,尸体无法收拾,春夏之季,细菌病毒滋生,蚊虫鼠蚁再一传播,这就是瘟疫传播扩大的一大原因。

北京从地理上看,作为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核心,皇族、官员、商贩百姓等等人口自然密集,加上明代边患主要来自北方,所以京师屯兵更是正常,这样人口就是密上加密。这么多人口,空气流通困难,病菌繁殖;再有古代如厕可不是现代的抽水马桶,如果素质再低点甚至可能随地大小便,垃圾随地乱扔。工部官员孙善继在万历36年的奏疏中说:“国家宫府、市廛、沟渠、街道……近年来执掌浸废,街道秽积,所在为丘;沟渠壅塞,一雨成沼”(《明神宗实录》)这也可能出现病菌。所以一旦北京发生一起疫病,传播速度极快,感染人群必然众多。

四、政府的对策

作为天子驻在地,京师发生瘟疫,官方一定重视,政府自然采取积极措施。明代防治瘟疫一般就如下几点:

1、掩埋尸体。成化7年五月大瘟疫,宪宗皇帝就亲自发上谕,“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瘗遗尸”(《明宪宗实录》)。万历年间的大瘟疫,官方也是给民众提供草席棺木让民众掩埋死者。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中国的传统,而非官方出动军队蛮横的强制火化。

2、派官员祈祷。古代天人感应嘛,一般认为瘟疫大灾的发生是上天示警,是皇帝犯了过错,所以皇帝要下个罪己诏,派个官员诚心祷告祈求上天原谅什么的。神宗皇帝时,就命礼部择吉日祈祷。崇祯皇帝也曾命正一教大真人张应京祈祷。虽然实际效果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对那个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多少能给一般民众一些心理安抚,防止百姓们做出格的事。

3、派遣官吏问诊施药。这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面的镜头了。古代社会科技不发达,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的确有一套。明代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官方的太医院医官医生一般都有300多人,地方上京师所在地顺天府还有惠民药局,明代皇帝还真的是不错(当然你要说他为了维护统治吧,我也不和你刚),一旦瘟疫爆发,尤其是嘉靖朝之后,皇帝都会命令太医院开门,令太医等人深入民间问诊、施药。这一点作为统治者爱民亲民的表现,史书会大记特记,所以史书中很容易找到记录。如《世宗实录》所载:明世宗本人亲自撰写方书(世宗衷心道教,对求生炼丹非常擅长),制成《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还命令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嘉靖24年更直接“于朝天宫门外施药“”

除了官方就诊施药之外,政府也会向民众发放钱财、动员民间医生。京师重地民间医馆自然也不少。万历10年,万历皇帝不仅命令太医问诊施药,还直接动用太仓官银,给每个患病者“银六分、钱十文”(《神宗实录》)。

正是明朝皇帝重视疫病的传播,所以虽然疫病来势汹汹,但在最坏的情况下,把损失减少到了最小,这样一看明朝皇帝也不像《明史》所讲的一个比一个混蛋嘛!

6、"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环境恶劣经常遭灾的古人,是如何战胜瘟疫的?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以后,像蝗灾旱灾,水灾等,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粮食逐渐变得稀缺,缺少了生存的资源与环境,自然也就容易生病。而在古时候,医学没有那么发达,生病的人一多就容易形成瘟疫。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为了生存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在灾荒年间,为了填饱肚子真的是什么都吃,虫子、树皮,甚至最为血腥的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粮食而言?别说是人了,就连老鼠也不一定活的下去。粮食的匮乏,很多老鼠会选择去吃死人,而人类也会选择去吃老鼠。那些虫子身上存在着不少的病毒,就这样病从口入。



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瘟疫怎会不爆发呢?在明朝末年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当时这是因为,气候环境恶劣,连续四年不下一滴雨水,天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灾民四处逃窜,没有食物便宜老鼠为食,然而鼠疫爆发,发生感染人的身体上会有血块隆起,口吐鲜血,没过多久就病发身亡。

传染的速度十分快,当时没有防护服,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就连接触的人也无一例外。这场瘟疫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每天死亡的人数不胜数。

我国向来就有入土为安的传统。于是入殓的队伍很快就挤满了全城,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入殓的队伍中,每次往返总会有几个感染的人。人心惶惶,朝廷更是无可奈何。以至于后来,明朝灭亡,很多人都将其灭亡的最主要因素归结于这场瘟疫之中。



古时候,医术没有那么发达,一旦有瘟疫产生,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封城,只进不出。皇帝为了平定瘟疫,会对感染的人免费的提供粮食,为他们安排太医。如果是朝廷官员的家属,感染了瘟疫,那么这位朝廷官员也不能上朝,应该在家中隔离。

若是因感染瘟疫死亡的人,也不能入土为安,只能将其焚烧,防止瘟疫传播。医学上的落后,那个时候若是一个村,不幸有人感染了瘟疫,那么很大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村会有灭顶之灾。针对瘟疫那时并没有什么药物可言,只能说,有疫苗进行抑制。

电视剧中经常可以提到古时候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康熙皇帝小时候得天花却意外的挺了过来,或许正是他的体内有相应的疫苗吧。传闻他之所以能登基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的身体好。



如今已是2020年,在科技与医学上的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待瘟疫我们依旧没有对症的药物,只有相应的疫苗让病情的发展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新型冠状病毒在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向全国爆发而来,感染的人数多达几万人,死亡人数也不下千人。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们除了在家等病毒已可以控制的消息,别无他法。每时每刻都有那么多的医患人员在作斗争。他们穿着防护服,不舍昼夜,为争取能救治每一个病人而做努力。



不要让那些医务人员的劳动付之东水。不能随意出门,带好防护口罩。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来虽小,但这却是我们仅仅能做到的事情,像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病情已经发生了一个多月,很明显在我国有力控制之下,病情的传染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前几天,南京的早樱已经盛开了。相信再过不久,我们的未来会像这些花一样,绚丽绽放。



在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我们依旧会被疫情所困住,又何况是在当时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呢?可想而知,当时一场瘟疫的到来对他们而言是怎样的灾难?这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更是时刻的警醒着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爱护环境。

7、灭顶之灾!明末的大鼠疫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提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人们往往会评价他道:“有道无福”,他虽然继位后勤勉图治,但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严重的天灾使得朝廷束手无策。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起兵反明,崇祯帝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在各种各样的天灾中,崇祯帝继位之初的鼠疫可谓骇人。那么,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难到底有多恐怖呢?

其实,从明朝中后期,大约是万历年间开始,华北地区的气候就开始发生异变,出现了全国性的少雨现象,受此影响,旱灾逐渐变得频繁。光是万历年间就曾经三次爆发大型旱灾,灾难中死去的动物、百姓尸体导致了瘟疫和疾病的传播。


其次,随着明朝中后期,原有耕地已经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于是很多的人口北迁到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草原上开垦土地,南北的频繁交流也使得许多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老鼠作为外来物种入侵了南方的田地,这为日后的大鼠疫埋下了伏笔。

而鼠疫之所以爆发,则是因为随着旱灾的肆虐,老鼠为了找寻食物而四处流窜,其中一大部分都涌向了人类的聚集地。引发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杆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转移到了人类体内,而因旱灾而被迫流亡的人们便携带着这一危险细菌四处奔波,将其扩散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鼠疫杆菌。为什么它能够在明末肆无忌惮传播呢?鼠疫杆菌能够引发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等疫症,在明末的医疗条件下,基本是无法医治的,根据现代科研结果,感染腺鼠疫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而肺鼠疫的感染者死亡率更是达到惊人的接近百分之百。

再加上人类对于鼠疫杆菌没有天然的免疫力,所以鼠疫一旦出现,就很容易感染,可以说,在鼠疫面前,人类极少能有抵抗能力。明末的旱灾使得老鼠们缺少食物,身体自然个个虚弱,鼠疫杆菌趁虚而入,很快数量庞大的老鼠种群都携带了细菌,通过和人类的接触,甚至饥不择食的人类将感染后的老鼠吃下去等等行为,都使得鼠疫的传播速度大增。


鼠疫最早爆发于山西,万历八年(1580),先是在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而后在距离不远的潞安府,其治所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也“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除了这两地,鼠疫还在山西的太原忻州等多地大肆传播,并且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崇祯七年(1634)至八年(1635),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当地百姓为了躲避鼠疫而尽数逃散,使得兴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而逃走的百姓其实许多都已经感染,于是鼠疫杆菌又借此渡过黄河,来到陕西。

崇祯九年(1636),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随后是延安府,随着崇祯十三年(1640)的鼠疫东扩,位于今邢台市的顺德府、位于今河间市的河间府、今大名县的大名府三府也都出现大疫。

一年后,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被誉为“明末文天祥”的名臣左懋第在其上疏中写道:“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一年,鼠疫正式“进京”,关于京城的资料记载称:“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此时患者大多有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所以可以推测这时流行的是死亡率四分之三的腺鼠疫。

崇祯十六年(1643),腺鼠疫变异为死亡率接近百分百的肺鼠疫,明末史学家夏燮在其《明通鉴》中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据称这时京师的死亡人数日以万计,惨象至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等李自成进京时,北京已然“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


根据不完全统计,死于明末鼠疫者多达千万,首都北京几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包括鼠疫在内的天灾、饥荒等等非战争因素。明末的大鼠疫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实在是抹不去的记忆。

8、旱灾后为什么容易瘟疫

?

9、在瘟疫流行的古代,为何大多数的文人还能活得很长寿?

因为文人的心态和情操都与寻常人不同,文人追求的大都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内心虚无缥缈的追求,他们崇尚内心的修养,讲究性情的养成,重视精神上的洒脱,所以修身养性,活的更加洒脱。而寿命的长短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文人重视性情的陶冶,不会过分追名逐利,让自己陷入无穷的烦恼,自然能够活得长寿。

1.修身养性,侧重精神上的富足

古代的生活条件有限,而战争、瘟疫、旱灾、水涝却是常有之事,所以古人的寿命大都超不过50,但是文人却是例外。现实条件的残酷,本身就对大众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难免过分追求现实和短暂的苟且。但是文人向来高傲,也正是因为这份高傲,让他们摒弃了寻常人那狭隘的眼光,从而追求性情上的洒脱,正所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见多识广,善于思考

文人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从大大小小的实例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作用在生活上。很多时候,现实都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散的,所以文人读书,发现书中的颜如玉所在,有时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在面对四处横行的瘟疫时,不拘于残酷的流血黑暗,不困于生命岌岌可危的悲剧,而是想要从浅薄的生命中找到难得的快乐,善于思考,也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3.淡泊名利,不过分强求

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最终无疾而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无为,有多少人困于现实的繁琐无法自拔......而文人虽然无法摆脱也是常人的事实,却能够在短暂的清醒中活出自我。淡泊名利就不会被物质所困步,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自在悠闲自然能够长久生活。

与大旱灾之后为何瘟疫流行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