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州有什么环境污染
中新浙江网3月25日电 (记者 李飞云)昨天下午,在浙江温州医学院举行“温州市首届水域科学和环境生态健康中美研讨会”,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在水资源、水流域管理和环境生态方面的专家,与温州医学院、温州市科技局等相关单位以及温州市从事水治理工作的各部门领导,共同研讨水污染的治理,为科学治理“温瑞塘河”进行技术上的探讨。据温州有关单位数据表示,塘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污水,每年有一点六亿吨的排入量,其次是工业废水,每年三千七百万吨,其他的为四百五十吨。加州大学生态系系保护生态学教授Dr. Mark Schwartz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上午参观过塘河(从温州市区到三洋失地)后,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城市作水污染治理,这是个非常有难度的事。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截污。加州大学水土大气资源教授Dr. Jan Hopmans对塘河的把脉是: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直接入海,同时在河两岸建立景观绿化带,让河水的流速加快,还有要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小朋友的教育。当记者问及塘河何时能达到他们认为的理想效果时,两位专家都认为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加州San Joaquin(SJ)河的治理成功经历了二十到三十年。看来,治污没有捷径,哪怕发达国家也是。今天他们为温州带来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引进GIS信息技术,对塘河流域内水污染相关数据进行及时收集,并对其进行科学整合及合理分析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水污染控制的建议和措施。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十四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的江南水乡美景,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整个流域面积七百四十平方公里,全长约三十四公里。温瑞塘河,对与当地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对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温瑞塘河水系产生了诸多水环境问题:水体污染、河床淤积、填占河道等现象日趋严重,沿河风光不再,运河两岸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还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据温州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温瑞塘河水质满足IV类水要求的河段长度仅占百分十五,V类及劣于V类河段占百分八十五。今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治理温瑞塘河,决心大,力度强,与本月连发两个文件,明确今后四年工作目标:一年治污治乱,两年截污纳管,三年除黑除臭,基本解决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四年修复巩固,修复塘河生态。(完) 我也是温州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温州
2、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一)酸雨与土壤酸化
酸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地质环境和植物的影响正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随着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多,酸雨的频率和覆盖率明显增加。大气已是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
浙江省已成为重酸雨区。“六五”期间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北半部,南部仅温州附近有零星酸雨区,且强度较弱;“七五”期间酸雨区迅速蔓延,浙北、浙南酸雨区基本连成一片,强度有所加强;“八五”期间酸雨区已覆盖全省95%的陆地面积,开始出现pH值低于4.5的重酸雨区;“九五”期间全省所有的陆地面积全被酸雨覆盖,pH值低于4.5的重酸雨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进入21世纪,酸雨继续发展,强度趋增。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是土壤酸化,它是由于酸沉降向土壤输入过多H+引起土壤pH值降低和盐基饱和度减少的过程。土壤对酸雨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其缓冲机制是通过释放等量的阳离子(K+、Na+、Ca2+、Mg2+和Al3+)而实现的。土壤pH值>4.2时,土壤缓冲酸雨以K+、Na+、Ca2+、Mg2+为主,但土壤pH值<4.2时,则转化为以Al3+为主。因此,酸化程度与酸雨淋洗量和土壤类型有关,如果土壤的原始pH值较低,即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较高,盐基饱和度较低,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很小,则容易发生土壤酸化。强酸性土壤发生酸化的程度和频率大于微酸性和近中性土壤,一般认为,pH值为3左右的酸雨能显著促使土壤酸化。酸化按表土—心土—底土层的顺序发生,少量的酸雨只引起表土层酸化,而长期的酸雨淋溶能使土表以下1米深处的土壤呈现酸化、pH值可能降低1个单位。
(二)酸雨对土壤中元素的影响
1.对钾、钠、钙、镁的影响
钾、钠、钙、镁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它们不仅是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也是阳离子交换量的重量组成部分,这些交换性盐基的总量越多,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就越大。一般来说,中性、碱性土的盐基饱和度较高,阳离子组成以 K+、Na+、Ca2+、Mg2+为主(例如,褐土的盐基饱和度高达100%);而酸性土则反之,阳离子组成中以H+、Al3+为主(例如,红壤的盐基饱和度只有20%~30%)。在酸雨的淋溶下,进入土壤溶液的
和
浓度增加,与K+、Na+、Ca2+、Mg2+等形成离子对,导致这些金属阳离子的淋溶性增强,释放到土壤溶液中,并随水分向下层迁移而淋失,从而降低了盐基饱和度。虽然pH值较低的酸雨可淋溶出高浓度的盐基离子,但是这种现象仅在pH值低且短时期的淋溶中反映明显;在长期淋溶下,盐基离子会在某一时刻出现峰值,这种淋失峰值的出现与酸雨pH值之间并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说明土壤盐基离子的淋失是一个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
2.对土壤中氮、硫、磷的影响
N、P、S是植物营养必需的大量和中量营养元素,酸雨含有较多的
和
,降落于土表后,对土壤N、P元素的平衡有2个不同方向的影响。其一,
和
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吴杰民的研究表明,酸性淋溶土(红壤、黄红壤)的
吸附量均显著高于中性水成土(水稻土、潮土),而且
主要被土吸附于带正电荷的氧化物胶体表面,其吸附量与土壤游离Fe、A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离子交换可逆吸附是土壤吸附
的主要机制。土壤对
的吸附量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上升,其原因是:①H+活度的提高使得含铁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等)易风化为铁的氧化物;②H+活度的提高能通过广泛促进初级铝硅酸盐矿物和次级矿物的风化而溶解出更多的铝氧化物。这就造成吸附
的能力增加。由此推论,在酸雨地区,土壤pH值的持续降低将为
的吸附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这一点看,酸雨能提高土壤
的含量和土壤氮(
)的浓度。在缺氮、硫的土壤中,这种提高将更为明显,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肥料效益。其二,酸雨通过促使土壤酸化,使其中的微生物种群及活性发生改变。据报道,酸雨能够减少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强度下降;同时降低土壤中蛋白酶、转化酶的活性,导致土壤N素的转化和平衡受到破坏。至于酸雨对土壤硫细菌、硫酸还原菌等参与硫循环的微生物有何种影响,却很少见到报道。因此,酸雨条件下土壤N、S的形态及含量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土壤对磷酸盐的亲和力很强,磷酸盐主要以固相形式存在。酸雨的入侵,一方面能使固相磷酸盐分解,解离出的磷很易被土壤中因酸雨而活化的Al结合生成低溶性化合物,抑制磷酸盐的活性;另一方面,酸化使磷酸酶活性增强,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但这2种影响中哪一个占主导地位还不甚清楚,需要利用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
3.对土壤中铝的影响
铝是酸性土壤中重要的交换性离子,但在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中,Al比K、Na、Ca、Mg的迁移率低而较稳定。土壤中的固相 Al 以三水铝石(Al(OH)3)和一水软铝石(AlOOH)为主,但在不同pH条件下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水解。在pH值较低的酸性土壤中,铝主要以单体羟基铝形态(Al3+、AlOH2+、Al
等)存在,它们对植物根系都有一定的毒性,后两者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最大;在pH值较高的土壤溶液中,铝以Al(OH)°3+、Al
等多羟基铝形式存在,因此酸雨负荷下的土壤能增加活性铝的含量,提高了铝的溶解度,形成对植物有害的生长环境;其次,随酸雨pH值的降低,土壤铝的释出量逐渐增多,并在一定酸度之后出现较大程度的上升。
4.对重金属的影响
据研究,在模拟酸雨条件下,Cu的优势形态由有机结合态向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Pb、Zn、Cr则由原来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向可交换态转化。这种形态变化的结果,一是增加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使其在植物体内富集;二是提高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性,导致经长期酸雨淋洗后土壤中的植物必需元素(如Cu、Zn、Mn等)缺乏。
3、中国有哪些城市属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哪些是酸雨控制区?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4、谁能给我来点关于环保的资料?急!!!!!!!!
http://www.greenhome.net.cn/index_zlk.htm 环保资料库
http://env.people.com.cn/GB/41909/42115/index.html 环境知识
http://theglobe.ep.net.cn/index04.htm环保资料库
http://.baidu.com/question/6655957.html 室内环保
环保相关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greenhome.net.cn/index_zlk.htm 环保资料库
http://env.people.com.cn/GB/41909/42115/index.html 环境知识
http://theglobe.ep.net.cn/index04.htm环保资料库
http://.baidu.com/question/6655957.html 室内环保
环保相关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
5、想要温州最近天气雨水的PH值大概是多少,是属于什么性质的
5.6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 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值约为 5.6, 另外一般是以雨水中的pH值小于 5.6 称为酸雨。有些特别情况下,雨水受自然界许多自然现象影响,可使pH值变化于4.9~6.5之间,因此以pH值小于 5.0 作为酸雨比较可靠。
6、现在温州的雨能浇花吗 温州的雨酸雨多的吗??
不建议用,温州几乎全年都是酸雨,只不过酸度不同
7、关于温州的酸雨,专家来~!
现在浙南地区其实下的都是酸雨 知识强度不大的
8、温州风俗
端午节没什么的.划龙舟,吃粽子,咸鸭蛋.灯盏糕这些.
过年也没什么.吃分岁酒.就这些.没特别的..
9、温州是不是有个小地方叫做酸雨啊
温州鹿城区双屿镇
在温州市区西郊
10、2014中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那几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