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巴东土滑坡

巴东土滑坡

发布时间:2021-07-03 10:31:14

1、“8·” 三峡地区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1 前言

2014年8月31日至9月1日,三峡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区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由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引发山洪造成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多种严重灾害。其中,地质生态环境脆弱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等渝东北五县受灾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五县暴雨期间共发生2340起地质灾害(灾情1014起、险情1326起),紧急转移50324名群众,造成11154户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踪,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云阳县江口镇团滩地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县其余14起地质灾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暴雨情况

川东红层地区一直是我国暴雨高发区,发生过多次极端降雨,并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极端降雨,诱发了大范围区域性滑坡灾害。1982年7月川东特大暴雨,280mm/2d,触发数万处滑坡,如鸡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触发2000多处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东北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等5个县的48个雨量站超过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云阳县咸池气象站,分别达403.4mm(9月1日)、455.2mm,创下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

图1 三峡地区“14·9”暴雨最大降雨量统计数据(云阳咸池站)

2.2 特大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经地质灾害核查人员核实,此次暴雨地质灾害灾(险)情共发生2340起,其中超过500万m3大型滑坡55处,威胁100人以上滑坡397处。这些特大滑坡灾害岩性以JT的碎屑岩为主,多平缓顺层坡,具有体积大、高位启动、运动距离远等特点,滑坡滑后往往转化为泥石流,防灾难度大。典型特大地质灾害统计情况如下(表1):

表1 特大滑坡发育特征统计表

川东红层地区暴雨型平缓顺层滑坡地形坡度往往较为平缓,失稳主要受到降雨条件下地下水静水压力、扬压力和承压水压力的综合作用影响。从水文地质结构上看,这类顺层滑坡一般具有较好的透(含)水地质单元,并以裂隙水、岩溶水的状态赋存。暴雨期间,地下水往往快速下渗,一方面软化滑带,降低抗剪强度,另一方面在滑坡体内会形成较大的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滑坡体岩层倾斜,自上而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力坡度,下伏滑床内的地下水会贯通越流,对滑体底部形成超孔隙水压力(承压浮托力),使滑体的抗滑力减小,稳定性明显降低。

3 特大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3.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2014年9月1日,重庆市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发生特大型顺层岩质滑坡。白果寨滑坡地层岩性主要包括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互层以及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其中,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为灰白色、红褐色的砂岩、泥岩互层,泥岩以薄层状构造为主,砂岩则为中厚层状构造,岩层产状为180°∠15°~20°;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

)广泛分布于斜坡浅表层,灰褐色、浅黄色,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块石直径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体植被较发育。

照片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后壁顶部高程约1160m,剪出口高程约为700~850m之间,相对高差为310~460m,滑坡平面形态呈上大下小“倒葫芦”状,平均长度约1500m,平均宽度约450m,滑体厚度5~20m,滑动方向为200°。野外调查发现基岩滑动区原始地形为上陡下缓的砂岩泥岩互层地区,地形坡度约30°,滑动后滑源区存在大量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以拉裂挤压破坏的块状砂岩为主,块石直径15~35cm。目前,基岩滑动区松散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触发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滑坡启动后形成泥石流堆积,厚度10~20m,堆积区的长度约1600m,总体流动方向为235°~250°,坡度约为20°。

3.2 奉节县大树镇堆积层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时许,在强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时分,奉节县大树镇场镇后山高约300m、长约600m的大树危岩,不时有滚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点,爆发大规模的滑坡,冲毁了大树镇东南方向新街的三栋楼房,同时老街房屋也相继垮塌,阻断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户915间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无一伤亡。

照片2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前

奉节县大树场镇滑坡是典型的表层崩坡积堆积物沿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动。大树城镇滑坡后缘坡顶为陡崖下方,高程约570m,滑坡前缘为大树场镇新区平台,高程约360m。此次极端降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达360~380mm)在大树场镇后坡形成坡面地表径流,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坡体崩坡积物,导致坡体崩坡积物饱和并强度降低,从而沿三叠系巴东组泥灰岩表层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毁大量的房屋建筑。大树镇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带,经过喷锚网防护后,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这类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模式是西南山区常见类型,亟待关注其成灾模式的研究与防灾对策。

照片3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后

4 应对处置经验

(1)“点、线、面”结合是重点。区域性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往往不是个别和局部的,而是群发性的,因此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防灾。在“点”上,就是组织群测群防员与威胁区群众一起严防死守全市已查出来的1.7万余处隐患点;在“线”上,就是积极配合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做好公路、铁路、重要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面”上,就是组织各片区专管员与乡镇(街道)、村(社)一起加强场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居民聚居区的防范工作。

(2)坚强有力的全民防灾机制是基础。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重庆市近年来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分工负责、乡镇(街道)、村组(社)、片区地质灾害专管员齐抓共管,地质技术支撑,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落实四级防灾责任是根本。重庆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社,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到位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国土、建设、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了本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口指导和督促区县级相应部门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纵横交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灾格局。

(4)扎实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是关键。重庆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工作机制,每处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加强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近年来,通过加强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贴画和顺口溜对威胁区群众、群测群防员、片区地质灾害责任人、农村基层干部、镇国土所人员、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进行防灾培训,发放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资料,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威胁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了多次综合应急避险演练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简易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5)反应迅速的应急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紧紧依托在渝国有地勘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此次抢险救灾,重庆市14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和应急专家迅速响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急救援队运用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测绘,为研判灾情,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暴雨型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1)川东红层地区是我国暴雨的高发区,往往诱发特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针对这一灾害特大亟须采用新思路、研发新方法、采用新模式,加强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多次出现超越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降雨极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本次降雨过程仅9月1日,累计平均降雨量达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暂时间内的特大暴雨触发了数十起超过百万方量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这些大型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形较缓、适宜居住的场地,其破坏模式比传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增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镇的风险水平。在地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地质环境评估,借鉴成功的重建经验,尽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建设生态屏障区带,结合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3)要关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范。现场调查表明,奉节无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刘家屋场滑坡等运动距离长达1~2km远在视线之外的“拐弯型”滑坡泥石流,防范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

(4)重灾区的一些道路、集镇、居民点所在的斜坡已经出现缓慢变形的趋势。今后强降雨,估计加速这些灾害的发展。建议从整个灾区出发,要防范人口密集区斜坡缓慢变形的直接灾害。建议建立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工作。

(5)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传统调查、设计理论和综合防治技术亦不能完全适应极端暴雨条件下的灾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议加强这些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尤其对滑坡整体体积、失稳模式和成灾风险的评估,为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提供坚实依据。在今后恢复重建中,建议提高防治等级,淘汰落后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长效。

2、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村还搬迁吗

最近听说不搬,神农小区也已经停建了

3、滑坡的形成条件

通常情况下,滑坡的发生需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有效临空面、易滑岩组和软弱结构面(图1.2)。

1.4.1.1 地形条件

凡是有斜坡的地方就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滑坡发生几率最大的地形坡度是10°~45°,但是小于10°的近水平斜坡也有可能发生滑坡,不过数量较少,且具有特殊成因。45°以上的急陡坡是崩塌发生的最佳坡形。发生滑坡的必要空间条件是前方要有足够的临空面。使滑移控制面得以暴露或剪出的临空面,称为有效临空面。除了坡体前缘临空外,一侧临空(河流拐弯处)或两侧临空(条形山脊)的地形都较容易产生滑坡灾害。坡体两侧的临空条件越好,发生滑坡的几率就越大。

1.4.1.2 地层岩性条件

一般而言,松软的堆积层(土质)比岩质地层更容易发生滑坡。堆积层主要包括滑坡堆积物(古、老滑坡体)、崩塌堆积物、残坡积层、人工填土、火成岩风化堆积物(如三峡库区的花岗岩风化砂)、黄土状土体(如三峡库区的“巫山黄土”)。在三峡库区,古、老滑坡体的复活因其方量大、整体性强、危害大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厚度较大的人工填土容易引发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岩质斜坡主要分为近水平层状斜坡、顺层斜坡、切层斜坡、反倾斜坡。在近水平砂泥岩互层的红层地区(如三峡库区的万州、云阳),在暴雨季节容易产生平推式滑坡。一般而言,顺层斜坡在前缘坡脚临空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顺层滑坡,尤其是含层间软弱夹层或层面张开充填次生夹泥。切层斜坡容易发生由几组结构面交切形成的楔形体滑动。反倾斜坡相对不容易产生滑坡,但一旦发生滑坡,往往是高速大方量滑坡。

有些岩层很易发生滑坡和经常发生滑坡,这些岩层分布区内滑坡往往成群出现,如三峡库区的巴东、奉节、巫山、秭归等;与此相应,一个滑坡广泛分布的区域内,一定可以发现滑坡的发生与某些岩层密切相关,滑坡多分布于这些岩层的界线之内。通常把这类岩层称为“易滑岩组”,如三峡库区的巴东组(T2b)就是典型的易滑地层。事实上这些岩层不仅本身容易发生滑坡,而且它们的风化碎屑产物也极易滑动,甚至覆盖在它们之上的后期堆积层也容易沿着这类基覆界面(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或风化碎屑物顶面滑动。

1.4.1.3 地质构造条件

对滑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地质构造条件是断裂构造,深大断裂带通过的区域,滑坡常密集分布。受断裂带强烈作用的斜坡,岩层节理裂隙发育,为滑坡周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其中能被滑坡发育过程中利用的软弱结构面称为优势结构面。可以发展成为滑动面、滑坡后壁、滑坡侧壁的软弱结构面主要有:松散堆积层与基岩的界面(基覆界面);不同岩性的岩层分界面;岩层的层理面、岩层内部的节理裂隙面;构造性断层、挤压带和错动面等。

4、<<巴东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安置办法>>谁知道

?

5、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对周围山体滑坡灾害有什么影

个人理解:长江三峡建成后,长江上游(宜昌到重庆一带)水位上升,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这会影响地表的孔隙压力,先期的断裂在水分加入后,会变得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一直到一定时间段后才再次趋于稳定。

6、三问"湖北巴东5.1级地震":与三峡大坝有关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5.1级地震已过近30小时。记者从巴东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17日14时,累计27286人受灾,地震致3人受伤,无人员死亡。
巴东地震救援、群众安置、隐患消除等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引来众多网民牵挂。由于此次地震震源比较靠近三峡大坝,地震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关?地震是否将带来一些次生灾害?三峡库区是否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一系列疑问也成为网络关注焦点。
巴东地震与三峡大坝有关吗?
【网友疑问】“天外肥贤”:湖北地震太少见了,和三峡大坝有关吗?“努力做自己的superman”:想问一下巴东5.1级地震跟三峡是否有关系?两者的距离很近。
【专家答疑】地震专家、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倪四道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他们在湖北、陕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的地震台站都测到此次地震的相关数据。根据分析,这次地震震源深度为4到7公里,平均起来为5公里左右,相较于大陆地震平均10公里的深度,这次算浅源地震,因此破坏程度较一般5.1级地震更为严重一些。
参与此次地震应急指挥的湖北省地震局副研究员王秋良博士表示,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峡库区,与三峡大坝相距约66公里。这一次地震的成因比较复杂。因为当地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灰岩区分布比较广,岩溶发育比较强,也有一些煤矿,再加上这一区域本来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因而,地震的具体成因比较复杂,不排除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缘故。
王秋良说,其实,三峡水库蓄水之前库区也曾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比如,1979年秭归发生过5.1级地震。那次地震的震中,与此次巴东地震的震中相距仅10公里。这次地震,也是近年来三峡库区第一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
地震是否将带来次生灾害多发?
【网友提问】网友“xf”说:巴东地震,结果余震不断,据说还有一次地震,夜晚怎么办?
【专家答疑】王秋良说,5.1级地震发生后,巴东县余震接连出现。截至17日14时,已发生余震71次,其中1.0级以上余震23次(含2.0级以上余震2次)。
据湖北省地震局监测,多数余震为微震,主要分布在岩溶发育区或者煤矿分布区。从整体上看,余震的震级逐渐减小、频次逐渐减缓。预计最近几天中,还可能有微震出现。近几年内,也不排除会有微震出现。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张云钦表示,次生灾害主要是指震动发生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些单体开裂或者滑动。截至目前,监测数据显示地震范围内出现10个滑坡点,没有诱发次生灾害。
位于库区的黄土坡是重点滑坡防治点。三峡库区地震防治工程,对黄土坡采取了以挡墙和护坡为主的治理。张云钦表示,从目前监测看,黄土坡在此次地震中没有出现重大变形,不过不能放松警惕,此处一直有专班人员长期监测。
三峡库区是否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
【网友提问】网友“阳光男人”说,巴东地震是否预示湖北已经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信号?
【专家答疑】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载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余处之多。据王秋良介绍,这次地震及余震,并不意味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之前,库区一带也曾有地质灾害发生。随着相关专用台网的建设,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
针对三峡库区蓄水诱发地质运动活跃的猜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水库蓄水会诱发或更准确一点应该叫触发地震,但地震的震级不会超过该地区构造地震的水平,世界上已经建成的大型水库几十万座,关于诱发的研究成果很多,结论都是一致的。诱发地震的频度在蓄水初期会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监测数据表明,蓄水期间水库地震活动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主要由岩溶、矿洞浸水引发。目前学术界公认,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库水向外渗透距离不会超过库岸第一分水岭,一般距库岸边约3到5千米,至多不大于10千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陈厚群院士表示,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仍有一个较长时间库岸再造过程。鉴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两岸高陡岸坡危岩崩塌险情难以发现预测,同时库区近年来城镇规模和人口过度扩展,土地开发建设致灾危险性不容忽视,因此对地质灾害防治仍需高度重视。

7、昨天巴东的地震跟三峡大坝有关么?

你好,我碰巧就是巴东人。后来有关部门更正了是4.8级地震。你所问的这个问题说实话太复杂了,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解答的,涉及到地质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深入的勘测和研究过后才能得出结论。

我今天刚好也看了几篇相关的资讯,上面是说跟三峡水库蓄水没有关系。但这个说法是否是科学的我们都无从知晓,具体原因你懂的。三峡工程是世界级的大工程,是我们国家详细规划,反复论证了几十年之后才开始建设的工程。如果现在说厂家中上游的一些地址灾害都是因为这个工程引起的,你觉得国家脸面何在?是吧

8、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滑坡灾害分布发育规律

高文军1 叶晓华1 陈中富2

(1四川九〇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油,621701;2重庆市巫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重庆,404700)

摘要 巫山县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对库区移民迁建实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严重。通过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预警专项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滑坡的成生环境、类型与分布、形成机制、发育规律、危害状况等,为巫山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坡灾害 发育规律 巫山县

前言

重庆市巫山县地处四川盆地褶皱山区的东缘,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扼长江“黄金水道”,有“渝东大门”之称。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所造成的危害严重。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工程的逐步实施,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原有地质环境的改变在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频率、规模及危害性在进一步增加,对三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工程实施及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在进一步加剧,已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2004年3月我公司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委托承担了三峡库区巫山县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预警专项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清了巫山县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为有效的防治巫山县的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1 滑坡的成生环境

1.1 地形地貌

库区地貌类型为侵蚀溶蚀中山地形和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从北至南两种地貌类型相间分布,以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为主。低山丘陵地貌区地势较低缓,呈波状起伏,地形坡度一般为20°~400,以流水地貌为主,地表水系较发育,主沟长、坡降缓、谷底较宽,山体多被冲沟切割较深,坡型以凹型和阶状坡为主,坡上植被一般不发育,多为农耕地带,以旱地为主,该类地貌区滑坡强发育,分布集中。中山地貌区地势高陡,呈脊状起伏,地形坡度一般30°~600,部分达700以上,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表水系弱发育,主沟深切,支沟短、坡降陡、谷地狭窄,坡型以凸型和直线型为主,坡上植被较发育,多为林地和草灌地,该类地貌区滑坡弱发育,分布零散。

1.2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以三叠系巴东组的砂质泥岩为主,大面积分布于库区北部大昌、福田、双龙一带的大宁河及中部三溪、巫山、南陵一带的长江岸坡地段,其次为南部官渡、石碑、培石一线的谷坡地段,为低山丘陵地貌区的主要地层,岩性软弱,力学强度低,易风化破碎,组成的斜坡表层普遍分布第四系残积、坡积和崩积的松散土石,多形成土质斜坡,易被降雨浸润软化和冲蚀,为库区易滑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与巴东组地层相间分布,呈条带状,志留系至三叠系大治组地层分布零星,面积小,与嘉陵江组地层构成中山地貌区的主要地层,岩性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石较坚强,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组成的斜坡高陡,以岩质斜坡为主,在坡脚地段分布崩坡积松散土石,组成土质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地段。

1.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控制了地形地貌的格局,也控制了地层岩性的分布。库区地质构造主体为褶皱,背斜与向斜呈规律性地相间分布,背斜展布地带为中山地貌区,以嘉陵江组等硬质岩层分布为主,向斜展布地带为低山丘陵地貌区,以巴东组地层分布为主,组成的斜坡有利于滑坡的形成,背斜构造轴部走向基本与山脊走向一致,组成斜坡不易形成滑坡。

1.4 大气降雨与人类工程活动

库区位于巫山县境内中心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mm,年最大降雨量1356mm,月最大降雨量445.9mm(1979年9月),日最大降雨量141.4mm(1964年5月24日)。一年中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降雨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8%。调查的滑坡发生时间多在雨季,或一次大降雨过程延缓一定时间后发生滑坡。尤其是一次大降雨的中后期发生滑坡。陡坡垦殖、交通与城镇建设、移居安置迁建等人类工程活动,不但改变斜坡坡型与坡度,破坏岩土体结构,而且破坏生态环境,人为加大荷载等,促进了滑坡的形成与发展,在产生新的滑坡的同时,也会激发老滑坡的复活。

2 滑坡的类型、分布及危害

2.1 滑坡的类型

本次调查的滑坡189个,按物质成分、规模大小及稳定性等依据进行划分,滑坡全部为松散土石滑坡,崩塌均为岩质崩塌,大、中型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1.5%,中、小型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0%,处于潜在不稳定或不稳定的滑坡占总数的57.2%,崩塌均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见表1)。

表1 滑坡崩塌灾害分类表

2.2 滑坡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长江、大宁河两岸,其次为官渡及抱龙一带。据统计,长江、大宁河两岸,各占调查总数的55.7%和34.5%,官渡至抱龙一带仅占调查总数的9.8%。从滑坡在地形高程和行政辖区上的分布情况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特点,以坝前水位175m高程为界,崩滑体前缘在175m(含175m)以下的涉水崩滑体为96个,不涉水崩滑体98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9.5%和50.5%;分布于库区21个乡(镇)的崩滑体按分布数量以巫峡镇最多,共有43处,其次为曲尺乡、大昌镇和大溪镇,分别有28个、27个和25个,上述四个乡(镇)总共有123个,占调查总数的63.4%,各个乡(镇)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2.16%、14.4%、13.9%和12.9%,龙溪、楚阳、大庙和笃坪四个乡(镇)分布最少,各有1个,其次为龙井、三溪各有2个;按城(集)镇和农村来看,以城(集)镇分布少,有34个,而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有160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7.5%和82.5%。

2.3 滑坡的危害

2.3.1 滑坡危害现状

滑坡造成以下直接危害:对城乡工程建筑产生严重危害;对长江和大宁河航运、公路交通及运输具有破坏性影响;给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危害厂矿、企业、科教等企事业单位,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增大国家对三峡工程建设、城镇迁址及移民安置的直接投入。

造成以下间接影响:增加城乡人民心理负担,影响社会安定;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导致水土流失、耕地损失、城乡人民生存生活环境恶化;使贫困山区贫困化加剧。

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已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民房毁坏倒塌或开裂倾斜变形为危房,共计毁坏倒塌民房以及不能居住的危房21787m2,其次为人员死亡1人,水塘和埝渠局部变形破坏,以及公路开裂下沉和路基边坡垮塌等。

2.3.2 滑坡危害预测

本次调查的滑坡可能发生的受威胁人数为39589人,受威胁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5158万元,主要集中在巫峡镇、曲尺乡、大溪乡和大昌镇。而巫峡镇、官渡镇、大溪乡、曲尺乡、福田镇、大昌镇和南陵乡等7个乡(镇)的滑坡崩塌可能发生危害威胁人数为34770人,威胁直接经济损失为91050万元,分别占总数的87.8%和86.6%(表2)。

表2 主要乡(镇)滑坡崩塌危害预测表

3 滑坡的形成机制、发育特征、稳定性评价

3.1 滑坡形成机制

3.1.1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1)适宜的地形坡度和地形高差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受河流侵蚀切割作用,谷坡较陡而临空,有利于斜坡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临空卸荷,为岩土体滑动运移创造了空间条件。斜坡坡度和坡形是主要地形因素,库区滑坡多发生于坡度为20°~40°,坡形为凹型或阶状的斜坡。

(2)软弱岩土体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组成滑坡体的岩性均为第四系松散土石,粉质粘土或粉土与碎块石混杂堆积物,结构松散,与下伏基岩接触面是滑坡形成的滑移控制面。

(3)暴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孕灾因素。降雨年年发生,每年降雨时间和强度集中,季节性周期特征明显,每到雨季大量降雨尤其是暴雨对斜坡土体浸润、冲蚀、软化,降低其稳定性,引发滑动变形,是滑坡形成或突发的主要因素。

(4)人类活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人工削坡、开挖、加载等工程活动,改变斜坡坡形和坡度,破坏岩土体应力结构和应力平衡,降低斜坡稳定性,促进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人为垦殖、毁林等经济活动,松动斜坡表层土石,破坏了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增强了降雨对土体冲刷,促进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5)水库蓄水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加剧滑坡滑动变形。库水位附近岩土体含水量急剧增大,滑坡土体受水饱和、冲刷等作用,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易引发滑坡部分地段失稳滑动变形破坏,从而降低整个滑坡的稳定性,激发滑坡复活。

3.1.2 滑坡变形特征

库区滑坡在不同的时间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活动变形,初始时间一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是一个活动高潮期,大多数滑坡发生了较强烈的滑动变形,2003年蓄水前后一段时间内滑坡的活动性又开始增强。本次调查的滑坡变形现象主要是近年来发生的,部分滑坡变形还是最近时间发生或增强而明显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地表位移、拉裂。受人为耕种、封埋等原因,地表位移裂缝多被全部或部分破坏,迹象已不明,现有迹象表明地表拉裂缝长度一般30~100m,最长为200m,水平位移宽度一般1~10cm,最宽为100cm,垂直位移高度一般1~10cm,最大为100cm。

(2)地表浅表层小规模的滑动破坏。主要发生于斜坡坡面,两侧谷坡及前缘陡坡地段,造成地面发生局部塌陷,为局部滑动变形强烈而发生破坏的现象。

(3)建筑物变形,为常见的保留迹象较明显的变形特征。主要分布在民房建筑地段,在公路、挡墙、水渠等建筑物地段也有迹象,以民房墙体开裂、倾斜、倒塌,地基拉裂、位移下沉、公路路基下陷、路面拉裂位移以及挡墙和水渠边坡鼓裂、垮坍等现象为主要变形特征。墙体裂缝长度一般2~10m,宽度一般0.5~2cm,最宽为5cm,错位倾斜距离一般0.1~1cm,最大为10cm,地基拉裂缝长一般5~20m,宽0.2~1cm,最宽7cm,位移下沉高度一般0.2~1cm,最大为5cm。

(4)树木歪斜,水塘或水田漏水,地面洼地或湿地以及地面鼓丘等变形特征有少量表现。

3.1.3 滑坡形成机制

根据调查分析,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大气降水及人类工程活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基础条件,大气降水入渗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诱发的主要动力因素。

区内滑坡均为松散土层滑坡,滑体物质为粉质粘土、粉土与碎块石混杂,碎块石块径差异较大,磨圆度一般较差。在母岩为泥岩的滑坡中,碎块石块径在2~150mm之间;在母岩为灰岩等坚硬岩石的滑坡中,碎块石块径在5~400mm之间,碎石土密实度在松散—稍密之间,粉质粘土、粘土为坚硬—硬塑—可塑,遇水后易软化,可塑性增强,向软塑、流塑方向转化,易形成蠕滑或流动,滑面多为第四系与基岩接触面。且斜坡坡度较陡,多在20°~40°之间。降雨后,地表水渗入土体,至强风化顶面或基岩顶面运动,形成沿斜坡面的向下的径流,进而软化冲蚀土体,强度下降,加之切坡开挖、人为加载、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促进了滑坡发生发展。

3.2 滑坡发育规律

3.2.1 地貌类型上的差异性与地形坡度上的集中性

库区中部低山丘陵区滑坡集中发育分布,调查112个,占总数的59.3%,其次为北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中山区和南部中山滑坡零星分布,分别调查了6个和5个,各占总数的3.2%和2.6%;滑坡发生的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以30~40°斜坡最多,达102个,占总数的54.0%。

3.2.2 地层岩性上的集中性

软弱的岩土体为主要易滑地层。斜坡岩土体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控制了滑坡的发育分布,岩性软弱的岩土体,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滑坡绝大多数发育在巴东组地层出露区,占总数的90.5%,嘉陵组地层出露区滑坡占总数5.3%,志留系至二叠系地层出露区滑坡占总数的4.2%,

3.2.3 地质构造上的差异性

向斜构造区滑坡发育强烈。滑坡主要发育分布在巫山向斜和大昌、水口向斜构造地带,滑坡数量分别占总数58.2%和22.2%,其次为官渡、培石向斜构造地带,滑坡数量占总数的10.5%,背斜和断层构造地带发育分布很少,分别占总数的6.9%和2.1%,

3.2.4 时间上的季节性

滑坡发生发展时间集中在雨季。根据调查,滑坡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暴雨是滑坡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巫山县降雨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9.3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8.8%,降雨强度大,多大雨和暴雨,最大一日降雨量达141.4mm,因此,库区滑坡灾害多发生在每年雨季,主要集中在雨季的5~9月发生。

3.3 滑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滑坡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降雨等自然地质作用以及开挖、加载和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结合滑坡变形特征和变形发育史,定性评价滑坡的稳定性。

3.3.1 稳定性现状评价

在评价滑坡目前稳定状况时,考虑到滑坡影响因素相类似的条件下,将滑坡近年来尤其是最近时间发生或活动加强而增大的变形特征,作为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半定量依据,其评价结果稳定和基本稳定滑坡81个,占调查总数的42.8%,潜在不稳定和不稳定滑坡108个,占调查总数的57.2%,见表3。

表3 滑坡目前稳定状况统计表

3.3.2 稳定性预测评价

在预测滑坡发展趋势时,考虑到滑坡目前稳定状况和潜在不稳因素(如水库蓄水、降雨、开挖、加载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重点分析水库效应对涉水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三峡库区蓄水位已于2003年6月达到坝前135m高程,按蓄水计划安排2007年9月至2009年汛前,库水位达到坝前156m高程,以后按坝前175m水位方案运行。在水库正常运行下,145~175m高程为库水位急剧变幅带,对于本次调查的96个涉水滑坡而言,滑坡前缘处于此变幅带内,水位升高时,岸坡土体浸泡于水中,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体软化,坡体静水压力增大,水位急剧下降时,将导致滑体内外产生水头差而形成动水压力,同时地下水流出时会携带大量粘性物质和细颗粒,使坡体架空而失稳产生塌滑,在未采取防治工程措施的条件下,涉水滑坡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塌岸,从而引发滑坡部分或整个滑动变形破坏,因此,由于水库效应的影响,不稳定滑坡大量增加。

3.4 滑坡主要诱发因素

根据调查分析,在诱发滑坡的暴雨、冲蚀、库水位、开挖、加载及地震等诸多非地质孕灾因素中,暴雨是主要的自然诱发因素,开挖加载是主要的人为诱发因素。随着三峡工程坝前135m水位蓄水以后,库水位已成为影响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水位继续上升过程中和以后变化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会日益严重。

3.4.1 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

库区滑坡集中分布于长江、大宁河等干支流河谷岸坡地带,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形,人口密度大,耕地大量分布,农业经济活跃,同时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条件差,斜坡岩土体失去植被保护后,雨季暴雨会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容重,降低其抗剪强度,又在土体与下伏岩层接触带形成地下水活跃地带,产生静、动水压力,促进滑动面的发育形成,使斜坡岩土体向不利于稳定的方式发展,诱发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大量滑坡发生时间集中在每年雨季(5~9月),其滑动变形或破坏均与大量降雨密切相关,由此说明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

3.4.2 开挖和加载是诱发滑坡的主要人为因素

由于库区淹没城集镇、道路、居民点、工厂等人口和设施的迁建安置,人类工程活动日益活跃,影响范围和发生强度不断加大,切坡开挖及坡体上荷载增加现象频繁发生,既改变了斜坡形态,增大边坡坡度和高度,又破坏了岩土体内部结构和应力平衡,同时毁坏生态植被,对地质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影响,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促进了斜坡土体的变形破坏,诱发了滑坡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巫山县新城区,双龙镇等城镇迁建中出现的多处新滑坡,大昌镇春早村庙湾子等移民迁建小区发生的滑坡等等,均与切坡开挖、增加荷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3.4.3 水库效应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明显增强

库区二期蓄水至坝前135m水位以后,除部分位置低的滑坡被全部或大部分淹没外,还有一些滑坡如巫峡镇红岩子滑坡、江东咀滑坡以及双龙镇下湾村向阳坪滑坡等,滑坡前受此水位影响,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出现新的蠕动变形现象。如向阳坪滑坡,位于大宁河右岸,滑坡前缘被库水位淹没,2003年7月下旬,民房水泥地面和砖墙出现新的裂缝,至2004年4月5日调查发现,地裂长度一般2.6~6.9m,最长19.2m,宽度一般0.3~1.6m,最宽7m,下沉距离最大为14cm,滑动变形迹象明显,说明库水位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强烈。

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饱和浸泡水位附近的岩土体,改变其水文地质条件,使岩土体容重增大,抗剪强度急剧下降,水位波动冲刷岸坡产生塌岸,以及水位回落产生的动水压力的作用等影响方式,导致滑坡部分或整体滑动变形或破坏。随着库水位上升至坝前175m水位,在145~175m之间波动时,对库区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4 结语

(1)巫山县库区自身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较差,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灾害发育,以滑坡灾害为主要类型,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和危害重的特点。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工程的逐步实施,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危害加剧,使巫山县库区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

(2)本次调查的滑坡均为松散土石滑坡,大中型滑坡占91.5%,现状条件下处于潜在不稳定或不稳定的滑坡占57.2%;主要分布在低山地貌区,集中在中西部长江沿岸的巫峡镇、南陵乡、曲尺乡和大溪镇,以及北部大宁河沿岸的大昌镇、福田镇和双龙镇。

(3)滑坡主要成生于三叠系巴东组地层出露的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为20~40°的斜坡是滑坡发生的优势地形,坡度过陡则易形成崩塌。发生滑坡的斜坡坡形主要是凹型,均为土质结构斜坡,堆积土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常构成控滑结构面,受降雨或地表水垂直入渗,接触面润滑软化,堆积土层含水饱和,粘聚力下降,与下伏基岩间抗剪强度大幅降低,从而产生滑坡或变形。

(4)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也是较地质环境条件更为活跃的影响因素。在水库效应的影响下,滑坡变形破坏以前缘坍滑—牵引后退—暂稳定—再坍滑后退直到稳定的形式发展,水库效应是主要复活诱发因素,因此应加强涉水滑坡的防治工作。

(5)巫山县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危害严重,应加强监测预防、应急处理、工程治理等工作。

9、巴东县的新县城西壤坡是出于滑坡体上吗?

不属于·· 黄土坡属于··

与巴东土滑坡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