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林木植物病害第六章

林木植物病害第六章

发布时间:2021-07-03 14:30:41

1、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都是以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的一致配合为基础的。因此,在病害的防治上,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以人为的干涉或调节来阻止各种流行因素最佳配合现象的发生。具体地说,就是:①控制病原物。可以通过检疫、营林、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原物的数量,中断病害的侵染循环;②增强林木的抗病性。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以及适当的营林管理措施,可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害;③改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可以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适合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一切防治措施都是为了达到上述三个目的之一或者同时兼顾的。
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有六种,即病害检疫、林业技术防治、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
病害检疫
是由政府颁布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在国内、国际间流通的植物及其产品,采取一系列预防危险性病害传播和定殖的措施。林木检疫的任务主要是:①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输出;②对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③当危险性病害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应及时采取彻底消灭的措施。
林业技术防治
改善营林技术措施有利于速生丰产,同时,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先进的营林措施是一切防治活动的基础。在森林病害体系中,环境条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的任何重大改善都将影响到整个的病害生态系。采取正确的营林措施将使环境条件适于苗木或林木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育苗防病措施。主要包括苗圃地选择: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另外,还应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篱、行道树等现有的树木种类。合理轮作:水旱轮作、针阔叶树轮作。适当施肥:适当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同时能促进土内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整地时,施用适量的腐熟粪肥、棉籽饼或豆饼。环境卫生:清除圃中的杂草、病苗、死苗和病苗残体,并集中烧毁。②造林防病措施。包括树种或品种选择: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拟订计划时,必须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然后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加以分析。营造混交林:混交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林木的抗病力,而且有阻止病菌传播的作用。混交树种的配置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锈病流行的地区应避免栽植其转主寄主;二是混交树种不被同一种病原危害。③抚育防病措施。包括清除发病中心:许多病害在暴发流行之前,病原物的数量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并配合其他防治措施,就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间伐:在过密的林分中,通风、透光差,环境阴湿,林木生长衰弱,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修枝:林内适当修枝,可收到与间伐相似的效果。清除枯枝、病枝和下枝,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抗病育种
抗病育种是一项较稳妥的措施,但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财力和物力。选育抗病品种包括选种和育种。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制剂来防治林木病害,该法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在林木病害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林木病害的生物防治虽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但由于生物防治受环境影响大,效果常不稳定,而且在使用技术上也比较复杂,所以除少数用于生产实践外,大多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物理防治
是指应用热力、电力、辐射及外科手术等物理措施来防治林木病害。该法无公害、无污染、成本低,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在果树病害防治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外科手术治疗。林业中如刮除各种枝干病害的病斑,剪除林木根腐病的病根,对林木进行桥接,摘病叶、病果,地面铺草、地膜覆盖(防止土表病菌向上传播)、种苗和土壤的热处理等都属于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是指应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林木病害,该法是目前林木病害防治中应用最普遍、最重要的措施。但是,化学药剂大都是有毒物质,使用不当往往会产生药害,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产生副作用。同时还会促使病原物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等。因此,正确应用化学防治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各种化学药剂的性质和作用特点,熟练掌握各种病害的发生特点,紧密结合环境条件的变化特点等。

2、林木病害症状是什么?

(symptoms of tree diseases)

(李传道)

感病林木在形态上表现的非正常特征。树木感病后,在生理、解剖和形态上会发生一系列反常的病理变化(简称病变)。症状是这一系列病变的最终表现。对侵染性病害来说,在病害发生的过程中,病原物同时在寄主感病组织中或组织上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些病原物的营养体、繁殖体或休眠体在寄主的病部表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构成症状的部分特征或主要特征。这些病原物的结构称为病征。症状随病害的发展而变化,初期同后期常有较大区别。例如松针褐斑病,最初在感病针叶上出现许多圆形退色斑点,后变褐色,最后褐色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实体,针叶逐渐枯死。

寄主组织形成的病症

林木病害的症状很复杂,可归纳为以下类型:

变色

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病部位几乎都有颜色的改变。如叶上的斑点和枝干上的溃疡,都因病害种类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有些病害的症状以变色为主。常见的有:①缺绿和黄化:前者叶绿素缺少,后者叶绿素被破坏。通常是营养不足、缺素症或类菌质体病害的表现。②花叶、叶片局部失绿:呈浅绿和深绿或黄绿相嵌。有时失绿部分形成各种花纹,如环纹、条纹、橡叶纹等。花叶一般是病毒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的表现。③银叶:叶片因病菌毒素的作用,表皮与叶肉组织脱离,因间隙中空气的折光作用,使叶表呈银灰色。

坏死

植物细胞或组织死亡的表现。常见的有:①斑点:叶片或果实局部坏死而成。斑点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种类而各有不同。斑点密集时可汇合而造成全叶枯死或果实腐烂。有些叶片上的斑点脱落而形成穿孔。斑点主要由真菌或细菌所致。②溃疡:树木枝干皮层局部坏死的表现。溃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也因病害种类而各异,其周围常有愈伤组织包围。真菌、细菌和非侵染因素都可造成溃疡。③腐烂:细胞或组织解体的表现。多肉组织因中胶层被分解致使细胞离散,形成湿腐。木质细胞则因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或木素被分解而崩溃,使组织腐朽。腐烂由真菌或细菌侵染所致。④梢枯:枝梢直接受病原的影响而枯死,或由于根部或干部感病,使枝梢失水而枯死。真菌、细菌、寄生植物等以及干旱、冻害等均可引起梢枯。

畸形

寄主感病组织的细胞过度生长和增殖,或发育不良,因而使树木的器官或组织失去原来的形状。常见的有:①肥肿:叶肉细胞增大和增多,使叶片加厚。如只是叶片局部组织肥肿,则形成疱斑或皱缩。果实肥肿可增大数倍。叶和果的肥肿通常由外子囊菌或外担子菌引起。②瘿瘤:根或枝干局部木质部或皮层增生而成。瘿瘤呈球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木质、木栓质或肉质,大小不一。系真菌、细菌、根结线虫和生理性原因所致。③簇生:枝条顶芽生长受抑制,侧芽和不定芽大量发生,花器有时也可变为枝叶,结果大量小枝丛生如扫帚状。类菌质体和真菌是它们的病原物。生理性原因也可引起枝条簇生。④变形:如全缘叶变为蕨形叶或线形叶,系由病毒侵染所致;枝条带化,系生理性原因引起。

枯萎树木全株或局部失水而迅速凋萎,由病菌侵入根或干的维管束组织,产生毒素刺激寄主组织产生填充物堵塞导管所致。病原物是真菌或细菌。

流脂和流胶

常发生在树木枝干或根部,有大量树脂或树胶自病部流出,或在木质部积累。其病原较复杂,某些侵染性或非侵染性因素都可致病。

症状虽然是感病树木外部形态表现的非正常特征,但有些病害的寄主组织内部也有特征性的表现,称为内部症状。例如维管束变褐色,木质部积累松脂,根、干皮层下出现病菌的羽毛状菌扇或菌索,或内皮层有特殊气味等。内部症状常是病害识别的重要特征。

病原物组织结构形成的病症

有些林木病害寄主组织形态上的病变并不十分明显,而病原物组织结构形成的病症却很突出。常见的有:①粉霉:病原真菌的营养菌丝在叶片或嫩梢表面生长,或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表面,连同它们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粉状霉层。如果菌丝或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是无色的,则粉霉层常呈白色;如果是有色的则粉霉层常呈黑色。但无色的孢子聚集时,也可能呈灰色、粉红色或绿色。②疣痣:病原菌的子座、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等常自寄主植物组织中突出而形成疣状或痣状物,通常黑色,也有呈橘黄色或橘红色的。③锈菌的孢子器或孢子堆:病部产生黄白色疱状、杯状或管状的锈孢子器,其中充满黄色的锈孢子,或产生黄色夏孢子堆和橙黄色至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叶片病部除退绿外,有时稍增厚,枝干病部则常形成菱形或球形肿瘤。④大型真菌子实体:患心材腐朽的立木,从外表很难察觉,但到后期会在树干表面产生蹄状、贝壳状或帽檐状的病菌大型子实体。⑤寄生性种子植物:乔木上寄生的槲寄生和桑寄生都是常绿小灌木,易于发现。寄主枝干受害处常形成肿瘤。藤本的菟丝子则多寄生在灌木上。无根藤则寄生于乔、灌木上。⑥溢脓:在潮湿条件下,病原细菌常自植物病组织中经气孔或伤口溢出呈褐色脓状物。

大多数林木病害的症状是多种特征的组合。例如树木丛枝病的主要症状特征是枝条簇生,叶片变小,且有黄化或花叶现象。根腐病的主要症状是根系腐烂、梢枯和叶形变小。各种植物病害常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因此症状可以作为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但也有一些由不同的病原引起的病害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症状尚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3、林木为什么会发生病害?林木发病的条件是什么?

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可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和破坏,如不良环境的影响,病原生物的侵染,昆虫及其他动物的伤害,冰雹、干旱、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等。当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林木能够忍耐的程度,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生长发育失常或受害,并引起林产品减产或变质,甚至林木死亡,造成经济或生态上的损失,从而导致林木发生病害。
林木病害是林木与致病因素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并导致林木生病的过程。影响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条件是病原、感病林木和环境条件。病原是指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感病林木是指能受病原为害并造成经济损失的林木。病原和林木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环境条件不但影响病原和林木,还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而不利于林木时,病害才能严重发生;相反,则病害不能发生或只能轻微发生。即在病原和感病林木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环境条件既可以决定病害能否发生,又可以决定病害发生的轻重。林木病害的发生就是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只有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才有可能发生病害。应当指出,林木是多年生植物,一经栽培,多年存在,多年受益,不易改变。所以,在林木病害发生过程中,病原和环境条件是影响林木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4、林木线虫病害是什么?

(nematode diseases of forest trees)

(李传道)

由线虫引起的林木病害。

线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体细长,长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无色或乳白色,体壁透明,绝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线虫的雌性成虫可以逐渐发育成球形或梨形,但幼虫阶段仍为线形。最适宜于线虫生活的环境是海洋。在森林土壤和耕作土壤中,线虫的种类也很多,它们以植物的根、土壤中的真菌、藻类或腐殖质为食。有些线虫则是植物的寄生物,能为害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植物线虫的口腔中有口针,具细小孔道,基部与食道相连。口针能伸出口腔外,刺入植物体内取食,或用以开辟通道使身体进入植物体中。许多线虫是外寄生的,以口针刺入或头部侵入植物体内取食。有些线虫则营内寄生生活,虫体完全侵入植物体内。在线虫食道的外围有几种线体称食道线,其分泌物通过食道由口针排出,即是唾液。线虫唾液的成分尚不清楚,可能含有多种酶及其他致病物质,可使植物细胞中胶层分解或杀死细胞,抑制或促进细胞增长或增殖。

线虫引起的林木病害

①树木的须根常受到外寄生线虫的侵害,引起根部皮层坏死。如栎树根上的美洲剑线虫,美国鹅掌楸上的短体线虫,核桃、柳杉等树木上的穿刺短体线虫等。线虫除直接为害树木外,还为其他根病开辟侵入途径,甚至将病原物带入树木体内。剑线虫属的线虫是植物病毒病害的传播者。已发现美洲剑线虫能将马铃薯环斑病毒传给亚利桑那柏木的根,但不表现症状。烟草环斑病毒也可能由剑线虫传给刺槐和榆树。受线虫为害的树木多不能形成菌根,也给林木造成损害。复合侵染的现象在线虫病害中较为常见。美国山核桃苗木受一种线虫和腐霉的混合侵染,使根系的重量损失44%。分别用两种病原物单独接种,都不引起损失。②在森林苗圃中引起较大损失的是根结线虫,中国的楸、梓、泡桐等常受其害。病苗根部形成许多大小不等,近于圆形的肉质瘤,后腐烂变质,使苗木生长衰退或至枯死。根结线虫的幼虫侵入幼根中柱组织中取食,并刺激中柱组织形成多核的巨形细胞。巨形细胞周围细胞大量增殖,使幼根形成肿瘤。幼虫在肿瘤中经1~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成虫成熟时体躯膨大成梨形,直径约0.5毫米,肉眼可见,为一半透明白色小颗粒。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每雌虫可产卵500粒左右。卵先为一胶质卵囊包被,卵囊破裂或溶化后散出;在温暖的土壤中,经2~3日即行孵化。幼虫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雄虫交配后不久即死亡。根瘤线虫属约有50余种。③松材线虫在日本引起松枯萎病,赤松、黑松受害极重。线虫由松褐天牛传播,自虫害伤口侵入松树嫩梢或小枝,并在树脂道内繁殖和扩展。受害松树停止产脂,蒸腾逐渐减弱,并表现典型凋萎症状。冬季,树枝干内线虫聚集在天牛蛀道和蛹室内越冬,次年春,天牛羽化后携带大量线虫飞出为害。松材线虫在美国分布很广,但不造成重大损失。中国也有发现(见松线虫枯萎病)。

防治方法

对土壤线虫的防治,常用土壤化学处理,过去用氯化苦、溴甲烷等熏蒸剂曾获得良好效果,后来为较廉价的D-D混合剂取代,其主要成分是二氯丙烯和二氯丙烷。现在已发现多种杀线虫剂,如80%二溴氯丙烷、61%二溴乙烷和50%壮棉氮均有良好效果。此外,用不感病树种轮作,用48~52℃的温水处理感病苗木的根,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松材线虫,应防治褐天牛,消灭传播媒介和培育抗病松树。

5、林木病害诊断是什么?

(diagnosis of tree diseases)

(李传道)

对一种林木病害的致病原因作出的判断。

林木病害诊断方法

①症状观察诊断法:各种林木病害常具有特征性症状,特别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病害,一般根据症状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症状表现的部位有时并不一定是植物受侵的部位,例如梢枯可以是枝梢直接受病菌侵染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根病或维管束病的影响。有时,不同的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症状,如树干溃疡的病原可能有日灼、冻害、真菌或细菌。故单凭症状很难作出准确的诊断。②病原物检查诊断法: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组织内,都有病原物存在,病原真菌还常常在病组织表面形成子实体。根据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形态作出诊断,是较为可靠的方法。但有时在植物病部存在的菌类可能只是次生的或腐生的生物,或是寄生的但是不致病的生物,因此还要进一步证明它们的致病性。③病害诱发诊断法:人为地使某种可能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健康植株,并给予适当的发病条件诱使发病,观察其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是否相同,从而对自然发病的病原作出判断。病害诱发试验一般按照柯赫基本原则采取如下步骤:将病原物自植物病组织中分离出来;将分离得的病原物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并进一步纯化得到纯种;将病原物的纯培养人工接种到健康的寄主植株上,并给以适当的发病条件使其发病,病害的症状应与自然发病植株的症状基本相同;从人工接种发病的病组织中再进行分离,应得到与接种物相同的病原物。这些步骤概括为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但人工诱发病害因种种原因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有些病原物难于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有时对某种病害的发病条件还不清楚,接种就不易成功等等。④病害治疗诊断法:用对某些病害有特效的化学物质给诊断对象进行治疗,如有明显疗效,即可对该病害的病原作出判断。例如类菌质体对四环素族的抗菌素很敏感,用四环素处理类菌质体病害的病株,能有效地抑制症状的发展。这种特性可以作为诊断类菌质体病害的根据之一。⑤血清诊断法:植物病原细菌对同种细菌的抗血清有凝集反应。在待鉴定的菌种的培养物中加入已知菌种的抗血清,如有凝集反应,即证明它们是同一种。血清法也用于病毒病害的诊断。⑥其他诊断法:许多植物病原细菌各有其专化的噬菌体,用已知的噬菌体处理待检细菌,如有噬菌作用,即可作出鉴定。随着生物化学和植物病态生理学的发展,发现不同的植物病害在生理生化上有特异的反应,如同功酶的差异等。这些特异性反应将来可能成为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

诊断方法的运用

在林木病害诊断中,对不同的病害,可以运用上述方法的一种或多种。

林木真菌病害除表现特征性症状外,大多数病害到后期会在寄主病部出现病原菌的子实体。用显微镜检查子实体的形态,即可作出诊断。对那些专性寄生的和强寄生的病原真菌,这种诊断是很可靠的。但有些真菌不容易产生子实体,或者当病植物上出现的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弱寄生真菌的子实体时,就必需按柯赫基本原则进行诱发试验,以证明它们的致病性。林木细菌病害的症状特征是叶上病斑常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外围有半透明晕环。因病组织中有大量细菌存在,所以将一小块病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细菌自病组织中向水里扩散呈云雾状。病死的组织中也可能存在腐生细菌,要作出正确的诊断,进一步按柯赫基本原则进行诱发试验是必要的。

林木病毒病害、类菌质体病害和类立克茨细菌病害的症状特征是表现花叶或黄化,花器叶化、萎缩,枝条簇生、衰退等。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病组织超薄切片,可发现存在于韧皮薄壁细胞中的是病毒粒体,存在于筛管细胞中的是类菌质体细胞,存在于木质细胞或筛管细胞中的是杆状类立克茨细菌,但须用病害诱发试验证明传染性。这些病害的诱发通常用嫁接传染法,即将带病的枝条、芽或树皮嫁接到健康的植株上,观察健康植株是否发病并表现同样症状。也可用菟丝子传染法使菟丝子先在有病植株上寄生,然后伸展到健康植株上寄生,这些病原物即可通过菟丝子进入健康植株而发病。此外,类菌质体对四环素很敏感,对青霉素则否;类立克茨细菌对两者都敏感。病毒则对两者都不敏感。因此,用四环素及青霉素处理病株,观察对症状是否有抑制作用,可将三类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区别开。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比较复杂。从症状上很难将它们同侵染性病害区别。但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常有一定的规律性。许多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常同气象的变化有直接联系,例如晚霜害多在春季寒潮过后晴朗无风的夜晚发生;工矿区的烟害常在低气压的气候发生;涝害多在雨季发生等等。有些非侵染性病害的分布范围与地形、地势及土质等有较密切关系,例如刺槐缺铁症多在盐碱性土地上发生;杉木黄化病多在排水不良或土壤瘠薄的土地上发生等等。有些病害同树木本身的部位也有关系,例如苗木的日灼病多发生在苗木基部的西南面;树干冻裂也以西南面和南面为多;因冻害或干旱引起的叶枯病多自叶尖、叶缘开始发生等等。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在其分布的范围内往往在一个短时期内同时发生,即使发生之后,也不再扩展蔓延。而大多数侵染性病害常有一个从轻到重、从少到多、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非侵染性病害还可以用诱发试验或治疗试验来诊断。空气污染所致的病害可以用SO2、SiF4等有毒气体在容器中处理植株枝叶,看所引起的症状是否与自然发病的相同。缺素症可以用不同的微量元素喷射或注射,看哪一种元素有治疗效果,即说明该病为缺这一元素的结果。由于土壤不适条件所致的病害,可将有病植株移植于无病区土壤中,常常可以恢复健康。

6、林木病害是什么?

(tree diseases)

(李传道)

由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引起林木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改变,使它的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影响,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过程。它同风折、雪压或昆虫咬食等损伤有区别。引起林木病害的原因有生物的(侵染性的)和非生物的(非侵染性的)因素,总称为病原。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宜的土壤或气象条件和环境污染,它们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常称为病原物,它们引起的病害称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受病原物侵害的植物称寄主。病原物在寄主体表或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不但自寄主体中吸取营养,且其代谢产物常对寄主产生刺激或毒害。寄主受病原物侵染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抗病或感病反应,并在生理上、解剖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然后表现出具特征性的症状。

病植物上新形成的病原体,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风、雨、昆虫或其他动物和人类的活动而扩散或传播,在健康的植物组织上进行再次侵染,使病害不断蔓延,甚至达到流行的程度。生长季节过后,病原物大多潜伏在病植物体中或死亡组织中越冬,也有在土壤中或其他场所越冬的,到次年生长季节再开始活动,如此周而复始,长年不断。林木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当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传播和侵染有利而对寄主的生长和生活不利时,病害就容易发生,进程快,蔓延广,为害重;相反则病害不容易发生或发展很慢,寄主受害也轻。

林木病害的种类

按其发生的部位分以下几类:①林木叶果病害:有畸形病、白粉病、煤污病、锈病、叶斑病等。侵染性的和非侵染性的病原都能使叶和果发病。林木的叶果病害极为普遍。大多数侵染性叶果病害在林间传播迅速,分布普遍,一般对林木生长不造成重大影响。但对针叶树种、以采收叶果为主要目的的特用经济树种以及各种苗木和幼树,有些叶果病害也会造成较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损失。②林木枝干病害:有溃疡病、瘿瘤病、丛枝病、枯萎病、流脂或流胶病等。各类病原物都可以为害树木枝干。低温引起的树干冻裂,干旱引起的枝枯等非侵染性病害在某些地区也属常见。林木的枝干病害中,除某些溃疡病和枯萎病严重发病时能在一个生长季内使幼树死亡外,其他病害都是多年生的,病树可以存活多年,成为林间主要的侵染来源。由于病害随时间而逐渐加重,以及病株的逐年积累,可能使林分达到毁灭的程度。③林木根部病害:有根腐病、根瘤病等。真菌、细菌和线虫是较常见的病原。非侵染性病原如土壤排水不良,也能引起某些树种发生根腐。侵染性根病的病原物大多在土壤中生活或生存,有的长期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有的则栖息于土壤中尚未完全分解的病植物残体中,一旦遇到适当的寄主就能寄生为害。因此这类病害常称为土传病害。根部病害通常由病原物本身的生长或活动而扩展,或借病根与健根接触而传染,所以它们的蔓延不快。但林木一经感染就很难清除,且病害在地下隐蔽发展,初期难以察觉,当林木表现症状后,再行治理就较困难了。④木材变色和腐朽: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可发生在立木上,也可发生在原木、枕木、矿柱和建筑用材等上。一般说来,立木心材腐朽对林木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降低经济材出材率和出材等级。如果腐朽发生在边材部分,也可能同时杀死形成层和韧皮部,造成林木死亡。原木木材变色最常见的是蓝变或称青变。木材受真菌的污染,虽不降低木材力学强度,但影响木材外观,如作为造纸材则影响纸浆品质。原木木材腐朽破坏细胞壁使木材结构完全解体,造成重大损失。

林木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林木生长期长,在它们的苗期、幼龄期和成熟期,除本身发育处于不同阶段而使它们的生理和组织结构具有各个阶段的特点外,它们所形成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林木各个时期的病害种类也各有不同。在森林苗圃中,土传病害如立枯病、茎腐病、白绢病、线虫根结病和细菌性根癌病等最为常见。它们的寄主范围广,为害严重,常使实生苗致死。某些叶部病害如松叶枯病、松针褐斑病、柳杉赤枯病、杨树黑斑病、泡桐炭疽病等,也是实生苗的毁灭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则有旱害、冻害、日灼和缺素症等。苗圃中病害的管理应注意选择圃地;加强苗木抚育管理,及时间苗,不使生长过密;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轮作;用杀菌剂对苗床土壤消毒以保护幼苗。人工幼林中以枝干病害为主,如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杨树溃疡病、泡桐丛枝病、油桐枯萎病和木麻黄青枯病等是中国人工幼林中的重要病害;少数叶部病害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如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湿地松和火炬松针叶褐斑病、毛白杨锈病等。树干日灼溃疡、冻裂、土壤瘠薄引起的整株黄化,新造林地上的冻拔害,工矿区的烟害也多有发生。人工林中的病害管理应注意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选用优质健康苗造林,加强幼林抚育,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培育或选择抗病树种或家系。在成过熟林中,立木腐朽最为普遍,常造成经济材的重大损失,其他病害的影响较小。立木腐朽菌一般自伤口侵入,腐朽率随林木龄级的上升而增长。所以预防立木腐朽应适当缩短轮伐期;防止森林火灾、风折、雪压等自然灾害,以免造成树干伤口;经常清除倒木及病腐木以减少病菌侵染来源;重病林分应及时采伐利用。

参考书目

北京林学院主编:《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J.S.Boyce,Forest Pathology,3rd Ed.,Me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61.

7、林木病毒病害是什么?

(virus diseases of forest trees)

(梁子超)

由病毒引起的林木病害。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报道有几十种,感病的树种有槭属、七叶树属、柿树属、榕树属、梣树属、核桃属、桑属、泡桐属、杨属、栎属、刺槐属、接骨木属、榆属等30余属植物。大部分林木病毒病害危害并不十分严重。杨树花叶病在欧洲发生较普遍,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较大。白蜡树花叶病、刺槐花叶病和臭椿花叶病等是中国比较常见的林木病毒病。许多原来认为是黄化类型病毒病的林木病害,如泡桐丛枝病和桑树萎缩病,1967年以后重新被鉴定为类菌质体病。

症状

植物病毒病害绝大多数是系统侵染的,逐渐从侵染点扩展到植株全身,局部性的很少。但症状在叶部和嫩枝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有时也表现在果实上,主干和地下部组织中虽有病毒存在,一般很少表现出症状。有些树木患有病毒病,但无外表症状,或者在高温时不表现症状,或者在低温时不表现症状。病毒大多只抑制寄主树木生长,但偶尔也能在短期内使树木死亡。

最常见的症状有下列几种:①变色:包括黄化、花叶和叶脉透明等;②畸形:包括卷叶、缩叶、小叶、糙皮、多花、丛枝等(病害严重时,果实也常出现皱缩和变小等现象);③坏死:包括叶斑、环斑、条斑、萎蔫以及韧皮部组织坏死等;④生长停滞:包括矮小,开花结实减少,甚至不开花不结实等。

病毒性状

病毒是自然界最小的生物,大小只有10~100毫微米,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形状不一,大多数植物病毒呈杆状或丝状。病毒的基本结构是以核酸为核心,外围以蛋白质组成衣壳,总称为核衣壳。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核酸可单股(链),也可双股。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物质代谢,必须在活细胞中寄生,由寄主提供病毒合成原料、能量和场所,而且只能在易感的活细胞中寄生和繁殖。病毒不象其他生物一样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而是以复制方式增殖,繁殖过程包括吸附、进入、脱壳、复制与合成、装配与释放等阶段。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受核酸基因的控制,有稳定的遗传性,同时病毒也可由于核酸基因组的改变(突变),或由于基因的杂交而发生变异。大多数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后,由于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或由于产生了抑制细胞生物合成的酶类,或由于病毒的复制增殖影响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致使寄主细胞产生病变,甚至死亡。

传染方式

①昆虫和螨类传染:传染病毒的昆虫主要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种类,其中以蚜虫为最重要;②苗木传染;③嫁接和无性繁殖传染;④花粉和种子传染:如桦树和核桃树中的樱桃卷叶病毒属这一类型;⑤叶汁机械传染:如梓树、朴树、梣树、冬青、核桃、女贞、泡桐、杨树、刺槐等林木病毒病属这一类型。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健全检疫制度,对病区的接穗、插条和苗木要做好检疫工作,以保护无病区和新区。②建立无病苗圃:为了确保一个地区的苗木不带病毒,每一地区应设立无病苗圃。苗圃应从无病区采取繁殖材料,如不得已采用病区的接穗和插条时,要从健株上剪取芽条和切条,种植后经常喷药治虫,经过1~2年确认无病后才好采用。③清除病株:在无病区和新区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应立即挖除,以消灭侵染来源,防止病害蔓延。④喷药治虫防病:常用药剂有马拉硫磷、敌敌畏和敌百虫等,要按昆虫的不同龄期进行多次喷药。为了防止传毒虫媒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药剂混合使用或轮换使用,并且不要随意加大浓度。⑤选育抗病品种。

8、试述林木病害的诊断程序?

林木病害诊断程序和其它植物的诊断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首先确定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如果是侵染性病害,再进一步鉴定是真菌,细菌,还是病毒等。具体如下

9、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简称为病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抄是非生物病原,又称非生物因素,包括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水分供应失调,温度过高或过低,日照不足或过强,空气中有毒气体的存在或酸雨,土壤内有害盐类含量过高或某些矿质元素含量过低,以及农药使用不当(引袭起药害)、化肥使用不当(引起肥害)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过多(引起果树异形生长)等。这些因素都可导致林木生病,它们引起的林木病害百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故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又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如林木黄叶病(土壤缺铁)、林木小叶病(土壤度缺锌)、林木日灼病(光照过强)、林木虎皮病(贮藏环境中有毒气体含量过高)等。另一类是生物病原,又称生物因素或病原生物,即可以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简称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类病毒、植物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螨类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真菌统称为病原菌,简称病菌。由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能互相传染,有知侵染过程,称为传染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如杨树腐烂病、松苗落针病、根癌病、松材线虫病、枣疯病、林木根朽病等。在林木病害中,侵染性病害约占80%左右,其中80%以上系由真菌引起。

与林木植物病害第六章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