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九成宫洪水

九成宫洪水

发布时间:2021-07-03 15:02:18

1、欧阳双姓氏的来源

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主要出自夏禹: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所以以水名为姓。黄帝有4位妃子,生了25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夏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这时禹20岁。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大禹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32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死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年老后,让禹接了班。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省安阳市),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据一些家谱记载,欧阳姓的人尊奉夏禹为祖先,说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朝,数传至少康时,封支庶子孙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建立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直到春秋时期,越王的王位传至允常时,有子名勾践,史称越王勾践,曾吞并邻近的吴国,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后来,从他25传至越王无疆,越国中衰,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无疆之子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欧余山南(今浙江省湖州境内),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他及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久而久之,他们便以欧阳为姓。
【得姓始祖】
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欧阳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欧阳氏中曾有“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的欧阳姓族人有1450余人(余略)。
【历史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东北)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欧阳建: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甚得时誉,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他曾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著作有《言尽意论》,载于唐朝人纂集的《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通:字通师,唐氏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人,欧阳询之子。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自幼丧父,母徐氏教其家虽贫,却能遍购父书,继父名,号“大小欧阳”。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基志》等。
欧阳詹:字行周(756-800),南安人。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文章诗赋名噪一时,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的赏识和鼓励,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贾×、韩愈等名士,时称“龙虎榜”。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任国子监(即皇家贵族子弟高等学校)四门助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虽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学博,对福建文教事业有较深远的影响。《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玄:字原功(1283-1357),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欧阳海:桂阳县两路乡(今欧阳海乡)人,家赤贫,7岁乞讨,8岁随父砍柴烧炭,分担家庭生活重担。1958年,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一年后升任班长,不久又入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部队进行野营训练,欧阳海班担任收容任务。18日清晨,欧阳海班随着炮连刚走进衡山某地的两山夹谷间,远方就传来282次列车呜呜的汽笛声,前面部队按照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4米远的地方鱼贯前进。欧阳海也连忙关照全班:“火车来了,注意安全!”同时,看了看前边炮兵连的马匹,也已靠到山边前进。可是,当庞然怪物般的火车头呼啸着沿新月形铁道突然出现时,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马惊怒了。驭手勒不住野性大发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轨道上奔去,当奔至铁道上时,这匹驮着炮架的骡马惊惶地横在铁道上死也不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火车司机紧急刹车,但由于巨大的惯性,列车仍风驰电掣般前进了一段。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眼看马死车翻人亡的惨祸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个人安危,以异乎寻常的敏捷,毫不犹豫地冲上铁轨,使尽全力,把惊呆的烈马猛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列车呼啸而过,安然无恙,而欧阳海却被卷入车底,左腿压断,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经多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竟无:名渐(1871-1943),字镜湖,号竟无,江西省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他在《竟无内外学》巨著中提出的“结论后的研究”的方法和“佛教宗教非哲学”、“法相唯识非一”的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
欧阳继修:本名阳翰笙(1902-1992年),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曾用华汉等笔名。四川高县人。黄埔军校教官,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革中与周扬、夏衍、田汉同时被打为文艺界“四条汉子”,被囚禁9年。1979年恢复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在文艺界与茅盾齐名,他与郭沫若一样,都是四川籍文艺泰斗。写有社会科学著作2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10余部、电影剧本17部、话剧8部、诗歌200余首,著作颇丰。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2、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欧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载德堂”等。
【欧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欧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
姓启欧余。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欧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石渠博士;
渤海名流。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千乘人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伏生的弟子,世代传授尚书学,到他的曾孙欧阳高,被立为博士,曾在石渠阁讲论。一说,八代都是博士。下联典指西晋哲学家欧阳建,字坚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华,在北州极有影响。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被当时人誉为"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著有《言尽意论》。后因谗言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文章政事;
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修,庐陵人,中进士甲科,与韩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诗本义》、《新唐书》等行世。
北州高士;
西汉名儒。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欧阳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
经传八世;
字法二王。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欧阳生事典。下联典指唐·欧阳询,工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于平正中见险绝。
秘传汉晋;
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欧阳发,欧阳修之子。师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自有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无不悉究。
〖欧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继固承迁五代史;
书名刻石九成宫。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撰有《新五代史》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联典指九成宫,唐宫名。在陕西麟游县西。本隋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六年得泉,命魏征作铭,欧阳询书刻石,称《九成宫醴泉铭》。永徵二年改万年宫。乾隆二年复旧名。
鲤郡分支绵世泽;
蚶江衍派振家声。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岛)欧厝村欧阳氏宗祠联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欧阳氏五世裔欧阳文卿漂居金门,为金门欧阳氏开基祖。乾隆年间,祖籍泉州蚶江的欧阳氏族人在金门欧厝村营建“金门欧阳氏宗祠”,并镌刻敬祖思源的这副对联。
〖欧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独步庐陵,文章政事;
秘传汉晋,律吕阴阳。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天圣年间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被贬知夷陵;庆历年间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词作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下联典指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字伯和,曾跟从胡瑗学习,得古乐钟律学说,又研究历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后赐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丞。此联易有逆序的版本(见下):
律吕阴阳,秘传汉晋;
文章政事,独步庐陵。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另一版本)。
母教儒学,循循善诱;
世传尚书,炳炳扬名。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欧阳修母,姓郑氏。修四岁而孤,母守节教育之。下联典指汉代学者欧阳生,事付伏生受《尚书》,授儿宽,宽授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为博士。高孙地余,裔孙歙,复以传业显名。由是《尚收》世有欧阳氏学。
母教留芳,泷冈作表;
夫尸收葬,燕市衔哀。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欧阳修四岁而父卒,其母守节抚孤,修作《泷冈阡表》显扬亲德。下联典指南宋·文天祥遇害,妻欧阳氏收葬夫尸于燕市。
翰墨流香,佥信九成佳体;
文章擅类,并传八大名家。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欧阳询书刻石九成宫事典,称《九成宫醴泉铭》。下联典指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弱冠胪传,龙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纯孝,凤麟毓间世之英。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贞元年间,他年刚弱冠(二铲岁),与韩愈、李观等人联名登第,当时人称为“龙虎榜”。官国子四门(学校名)助教,后与韩愈同为博士。胪传,即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下联典指北宋庐陵人欧阳观,字仲宾,欧阳修的父亲。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时都哭着说:“祭祀丰厚,不如奉养少薄。”咸平年间进士,历泗、绵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
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宋·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1)
不二祠。系欧阳氏的祖祠,始建无考,祠祀唐·欧阳詹。不二祠为土木结构,中堂供奉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与“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州人就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这座深受后人敬仰的“不二祠”,不仅是欧阳的祖祠,而且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可惜“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传说仅“不二”匾额幸免于难,被民间所收藏,木匾长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迹苍劲。朱熹此联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下“2”明何乔远撰联同)。
绍韩柳二公,推一代艺林之祖;
溯高曾列考,赓累朝华诰之荣。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通渤海源流,派别两江,还许朝宗归一脉;
本庐陵著作,文师百代,统成家学冠三吴。
——佚名撰欧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
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关闽濂洛之先。
——明·何乔远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2)
【欧阳姓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氏族人因有欧阳修这位顶级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欧阳而自夸,招摇过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欧阳伯乐。他在赴省参加考试时,自持是欧阳修的同乡,写了“庐陵魁选欧阳伯乐”的名条,到处张扬。人们对这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讽他: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最后一个“修”字与“羞”是偕音。这个故事是说借同乡来抬高自己。另一个故事同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欧阳修遇到一位秀才。这位秀才说自己认识欧阳修,经常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多次赞赏。于是便和欧阳修边走边对起诗来。看见一棵大树,秀才吟道:
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
欧阳修和道:
未结黄金果, 先开白玉花。
走到湖边,见到一群鹅。秀才又吟: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欧阳修和道:
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乘船时,秀才又吟:
诗人同登舟,又访欧阳修;
欧阳修对这位诗文不足而自夸的人不客气地讽刺道: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修巧妙解题〗
由于北宋初期,不以经义取士,以文章诗赋考取人才的影响,士子们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欧阳修主张恢复汉唐文风,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要改变那种浮华没有内容的骈体文。为此考试时有个规定:士子有问题,可以询问。考官一整天都在答复那些士子唠唠叨叨的问题,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静。欧阳修正与主考人员在一起饮酒作诗,忽然有一位士子来问:许多士子写文章想用尧、舜的事,不知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样简单的事也成了问题,使听的人都哄然大笑。欧阳修却不动声色地说:“像这样有疑问的事,确实怕错了的话,就不要用了。”
〖欧阳修与酒〗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欧阳家谱介绍】
家谱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且延续的时间很长。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代欧阳修时,因欧阳修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以他也很重视家谱的编写。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受皇帝表彰的记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省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
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
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
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
安福续谱
安福续谱是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欧阳安世续修的江西《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影印本。这个续谱接续唐代贞观六年(632年)的族谱,即欧阳询奉敕所修撰的族谱。这册续谱主要记的是从欧阳万以后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的那支欧阳宗族的世袭。因为欧阳万曾做过吉州府安福县的县令,所以,该支的欧阳家人便迁居在安福。欧阳修在《谱图》的序中说:自欧阳琮八世生欧阳万,欧阳万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安福为今江西省安福县,吉水为今江西省吉水市,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市。这三处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间相距并不远。欧阳宗族开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1055年)从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设立永丰县,沙溪被分到了永丰。所以,欧阳修虽说也自称庐陵欧阳修,只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续修通谱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从横的方面又旁及欧阳宗族的流迁和分布。
欧村族谱
安徽黟县欧村欧阳氏族谱不分卷,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欧阳允文开始创修,明代嘉靖(1522一1566)年间,欧阳慎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序文。
该谱踵继欧阳氏各谱,也以夏禹后裔而自居。谱中将欧阳氏南北转迁的情况,列出一图,名叫《欧阳氏南北转迁图》:该谱中对其传承列了五个图表。第一个图表从欧阳景达起到欧阳询,第二表从欧阳询起到欧阳琮。每图表后都有主要人物的传略。第三表从欧阳万起。欧阳万即工表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个儿子。表中所列与上边介绍过的续谱大同小异,具体为:表后介绍欧阳万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子,为安福县令,葬太和之栋林。子孙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庐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还有居住到外州县的。欧阳和曾做过湖南县令。欧阳雅,字正言,没有做官。
第四、五图记录了在欧村的谱系,而以安福义历派欧阳戊为第一代祖先。对欧阳氏族这一支系,怎么由江西吉安,迁到了安徽黟县,谱叙中说是由于金人南下,有一支迁到了安徽黟县。对欧阳郴八个儿子:俊、伸、仪、伾、信、偃、佺、做的后代的迁徙状况,也有说明。伸传三世而绝;仪官至屯田郎中,迁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信官至静江(今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团练使,到六世后迁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迁婺州兰溪。
锦川欧阳氏宗谱
江西婺源欧阳氏居住在锦川。《锦川欧阳氏宗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欧阳茂林所编修的。谱中说,欧阳修退休后回到吉州永丰沙溪,住在锦川。他的曾孙叫欧阳璃。
欧阳郁做过元朝的州判。欧阳均显做官至元朝饶州路守,便居住在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罗湖。元末,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兢起,欧阳均显与弟均茂率家迁居于婺源市南的坑口这个地方,并改此地名为锦川,表示不忘故土。
谱例
中国的氏族作谱的历史虽然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氏姓完整而系统的撰著体例应该是在欧、苏族谱以后才形成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撰《欧阳氏谱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欧阳氏谱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就其内容和特点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条:
修谱强调“断于可见之世”,这是考虑到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传下去,人员众多,家谱载不胜载,繁复琐碎。所以,对家谱、族谱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详有略。凡是亲的近的应该详记,远的、疏的便要略记。
玄孙后另为一世。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

2、历史问题

隋唐文化高峰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史称“贞观之治”为文化高峰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民族对外方面:国内外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文化上得以吸收中外的优秀成分。
4、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成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3、古长安为什么叫 九城十二街

九城和十二街各有出处:
九城应指皇宫,皇宫为九层或九重
可参见九成宫,详见:
该宫是唐代著名的离宫之一,位於麟游县城西边的天台山上,距唐长安城东南约80多公里。 九成宫约开工于开皇十三年(593年)。
九成宫是以天台山为中心,仿照京师的宫城模样修筑,甚至一些建筑物的名称也和宫城裏的 一样。宫城面筑有城垣,四面开门,正门是南门,名叫“永光门”。
九成宫的主体建筑是大朝殿。大朝殿的四周是回廊,这些回廊是通过夯土台基的高低来表现参差别致风格的。廊道包砌著砖石,构筑十分精美。九成宫的西部有一座叫做丹霄殿的宫殿,是皇帝举行宴会、接见群臣的地方。旁边还有一座宫殿,名叫咸享殿,建于唐高宗时期。九成宫裏的东部分布著未央官署。在九成宫裏还有太子宫,是高宗仿照唐长安城裏的太极宫的东宫建成。836年,麟游县境内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洪水,九成宫被冲毁。(百科)
十二街从白居易的诗句可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
个人猜测十二街或是长安主要街道(因为长安街道不止十二个)或是当时通俗叫法而已。

4、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

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1900年,丝绸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时,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复窟,里面堆满了古写本和古画。这个自公元366年开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满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间画家和雕塑家们留下的艺术杰作。这座文物艺术宝库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帝国主义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国工作的匈牙利人马克·斯坦因风闻此事后,马上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千沸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5箱古画和丝绣品,计1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而他为这些希世奇珍只付给王道人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5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斯坦因是一个极为贪婪的所谓“汉学家”,他对我国西域文物进行了三次扫荡,历时16年,盗骗走了足以装满一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文书。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家庭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读书。曾两次从军西北,熟悉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陈子昂的诗,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随军北征契丹时所作。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失意无聊,作此歌以表达深沉的忧愤。幽州台即蓟北楼,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古人,历史上的卓越人物;来者,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后生。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幽州台上,想着天地宇宙的古往今来,无穷无尽,再想到自己的孤独、壮志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泪来。

孟浩然

孟浩然(约689—约740),唐朝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四十岁游长安,应试不第。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生活。有《孟浩然集》。

王维

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存诗近400首。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雪溪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高适

高适(706—765),唐朝诗人。字达夫,渤海(今属河北)人。少贫寒,失意。后任节度使,熟悉军旅生活,作边塞诗著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相近,气势豪迈。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中年时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虽未能得志,却使他的诗作题材空前开阔,风格大变。雄奇瑰丽的色彩,悲壮豪迈的风格,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他的边塞诗既写军中生涯,又写大自然多变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栏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石窟艺术

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僧舍,是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精湛传神的技巧呈现出十六国以来佛教艺术发展清晰完整的脉络。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天山南麓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随后,佛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崇佛的盛况也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石窟艺术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画、装饰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而被誉为“艺术宝库”。它丰富的唐代遗存,也为人们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代过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则具有汉民族的特色,造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敦煌壁画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和勃勃生机。

展子虔和《游春图》

隋朝画家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擅画人马、山水、台阁。相传他画人物描法细致,画马立者有走动之势,卧者呈起跃之状,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气概。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代表作《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有人认为它不是真迹,而是后人的复制品)。这幅画上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它动人地描绘了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湖波粼粼,山青柳绿。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人物虽小如豆点,而动态一一可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热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适当,远近关系处理合适(两晋南北朝时的山水画往往“人大于山”,表现手法上还不成熟)。这说明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萧翼,唐太宗时西台御史。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老僧辩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于是令萧翼前往取之。萧翼用计得到《兰亭序》,“意气扬扬,有全璧之喜”(《能改斋漫录·辩误》),而老僧辩才则“张颐失色,有遗元珠之色”(《能改斋漫录》)。此画即反映了萧翼得《兰亭序》时的情景,他与辩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过后人对此画是否为阎立本的真迹争论较多。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三大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他的书法,以楷书为最佳。他的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由于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构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最便于初学。直到今天,欧体楷书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孙)传授笔法,声誉在欧阳询之上。他的字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传说唐太宗以虞世南为师,常觉“戈”字难写。有一天,太宗写“戬”字的“晋”,令世南填“戈”,写成后,叫魏征鉴赏,魏征说,惟“戈”法逼真。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说明唐太宗对虞书的推重。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后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他工书法,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立即召褚为侍书。唐太宗把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让他鉴定真伪,他一一分辨,无一误断,可见他是真懂王羲之书法的。《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北宋米芾《续书评》说:“虽临王帖,全是褚法”,在继承中独具个性,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碑刻有《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雁塔圣教序》等。

唐初三大书法家

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说。则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可见他学褚能得形神。

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他的书法得之于王羲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完全继承虞、欧笔法,而草书则是书法上的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大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里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由此可以想见他寄情点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时如醉如痴的狂态。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故称“张颠”。但他的草书貌似颠狂而其实不颠。《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他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个性,而在书法上有了创新。他是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盛唐气象。

怀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怀素是他的法名。长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以善“狂草”出名。相传怀素勤于练字,秃笔成,又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为“绿天庵”。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俱备。他是唐代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家。他“以狂继颠”,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等。

九部乐、十部乐

九部乐和十部乐,都是隋唐宴乐。宴乐在周朝时原不同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一般指来自于民间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成分而成九部乐、十部乐,为朝廷的庆典及宫廷的娱乐、宴饮服务。隋开皇初制定的九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到杨广时改国伎为西凉伎,并把清乐排列在首位,还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共九部乐。唐初的九部乐有所变动。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乐。这种宫廷乐舞的演奏,以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们一般为宫廷的保留节目,如《秦王破阵乐》,就用以歌颂统治者的功绩,并显示国家的强大。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宫廷乐舞之一,为歌颂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即已流传于军中,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旧唐书·音乐志》),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宣扬皇帝的武舞,既是颂功,又是示威。《破阵乐》不愧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宫廷乐舞。相传最早由西凉节度使所献,后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无论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流传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5、有关隋唐文化的论述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

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1900年,丝绸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时,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复窟,里面堆满了古写本和古画。这个自公元366年开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满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间画家和雕塑家们留下的艺术杰作。这座文物艺术宝库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帝国主义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国工作的匈牙利人马克·斯坦因风闻此事后,马上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千沸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5箱古画和丝绣品,计1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而他为这些希世奇珍只付给王道人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5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斯坦因是一个极为贪婪的所谓“汉学家”,他对我国西域文物进行了三次扫荡,历时16年,盗骗走了足以装满一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文书。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家庭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读书。曾两次从军西北,熟悉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陈子昂的诗,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是他随军北征契丹时所作。他在军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失意无聊,作此歌以表达深沉的忧愤。幽州台即蓟北楼,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古人,历史上的卓越人物;来者,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后生。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幽州台上,想着天地宇宙的古往今来,无穷无尽,再想到自己的孤独、壮志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泪来。

孟浩然

孟浩然(约689—约740),唐朝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四十岁游长安,应试不第。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生活。有《孟浩然集》。

王维

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存诗近400首。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雪溪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高适

高适(706—765),唐朝诗人。字达夫,渤海(今属河北)人。少贫寒,失意。后任节度使,熟悉军旅生活,作边塞诗著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相近,气势豪迈。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中年时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虽未能得志,却使他的诗作题材空前开阔,风格大变。雄奇瑰丽的色彩,悲壮豪迈的风格,成为他边塞诗的基本色调。他的边塞诗既写军中生涯,又写大自然多变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栏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石窟艺术

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僧舍,是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精湛传神的技巧呈现出十六国以来佛教艺术发展清晰完整的脉络。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天山南麓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随后,佛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崇佛的盛况也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石窟艺术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画、装饰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而被誉为“艺术宝库”。它丰富的唐代遗存,也为人们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代过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则具有汉民族的特色,造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敦煌壁画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和勃勃生机。

展子虔和《游春图》

隋朝画家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擅画人马、山水、台阁。相传他画人物描法细致,画马立者有走动之势,卧者呈起跃之状,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气概。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代表作《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有人认为它不是真迹,而是后人的复制品)。这幅画上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它动人地描绘了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湖波粼粼,山青柳绿。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桥。人物虽小如豆点,而动态一一可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热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与山的比例适当,远近关系处理合适(两晋南北朝时的山水画往往“人大于山”,表现手法上还不成熟)。这说明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萧翼,唐太宗时西台御史。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老僧辩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于是令萧翼前往取之。萧翼用计得到《兰亭序》,“意气扬扬,有全璧之喜”(《能改斋漫录·辩误》),而老僧辩才则“张颐失色,有遗元珠之色”(《能改斋漫录》)。此画即反映了萧翼得《兰亭序》时的情景,他与辩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过后人对此画是否为阎立本的真迹争论较多。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三大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他的书法,以楷书为最佳。他的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由于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构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最便于初学。直到今天,欧体楷书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孙)传授笔法,声誉在欧阳询之上。他的字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传说唐太宗以虞世南为师,常觉“戈”字难写。有一天,太宗写“戬”字的“晋”,令世南填“戈”,写成后,叫魏征鉴赏,魏征说,惟“戈”法逼真。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说明唐太宗对虞书的推重。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后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他工书法,是唐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征推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体。”太宗立即召褚为侍书。唐太宗把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让他鉴定真伪,他一一分辨,无一误断,可见他是真懂王羲之书法的。《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北宋米芾《续书评》说:“虽临王帖,全是褚法”,在继承中独具个性,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碑刻有《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雁塔圣教序》等。

唐初三大书法家

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说。则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可见他学褚能得形神。

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他的书法得之于王羲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完全继承虞、欧笔法,而草书则是书法上的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大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里写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由此可以想见他寄情点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时如醉如痴的狂态。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故称“张颠”。但他的草书貌似颠狂而其实不颠。《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他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个性,而在书法上有了创新。他是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盛唐气象。

怀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怀素是他的法名。长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以善“狂草”出名。相传怀素勤于练字,秃笔成,又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为“绿天庵”。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俱备。他是唐代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家。他“以狂继颠”,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千字文》等。

九部乐、十部乐

九部乐和十部乐,都是隋唐宴乐。宴乐在周朝时原不同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一般指来自于民间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成分而成九部乐、十部乐,为朝廷的庆典及宫廷的娱乐、宴饮服务。隋开皇初制定的九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到杨广时改国伎为西凉伎,并把清乐排列在首位,还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共九部乐。唐初的九部乐有所变动。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乐。这种宫廷乐舞的演奏,以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们一般为宫廷的保留节目,如《秦王破阵乐》,就用以歌颂统治者的功绩,并显示国家的强大。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宫廷乐舞之一,为歌颂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即已流传于军中,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旧唐书·音乐志》),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宣扬皇帝的武舞,既是颂功,又是示威。《破阵乐》不愧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宫廷乐舞。相传最早由西凉节度使所献,后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无论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流传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6、请问九成宫对唐朝皇室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唐代的皇帝总喜欢去那里?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
高宗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除隋唐两代帝王、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学士也曾涉足九成宫。王勃在这里写有《九成宫表与颂》,卢照邻在这里写有《病梨树赋》,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唐代著名诗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不朽诗篇,医学家孙思邈还在石臼山采过药,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继唐玄宗之后壮丽的九成宫因无人居住和管理而逐渐荒芜,终于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
也就是相当于皇帝避暑的地方~!清朝皇帝不是也常常那个XX避暑山庄吗?!这里我想是一样的~!但是后来被洪水毁了!

与九成宫洪水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