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陕西省干旱灾害

陕西省干旱灾害

发布时间:2021-07-04 01:30:41

1、宝鸡自建国以来有过大的自然灾害吗

宝鸡自建国以没有过大的自然灾害,只有普通的自然灾害。
宝鸡虽然处于秦岭构造体与其他交会处,但地质比较稳定,近年未发生大地震。
而虽然降雨不均但总体偏少,也难有大洪灾。
宝鸡处于陕西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气候变化无常,易形成冰雹,所以最常见的自然是旱灾和冰雹。不过强度不大,加之宝鸡人民有着长期抗旱防雹的经验,难以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人员伤亡。

2、中国西北地区有什么灾害性天气

干旱

在自然区划概念下,我们常见的“西北地区”可能以“西北干旱区”、“西北区”、“西北干旱区域”等概念出现。在不同的划分方案中,表述略有差别。 根据目前我国自然区划领域多见的三分法(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广义的“西北地区”即指西北干旱区。
区域特点
1.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边缘地带。 2.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为半干旱、干旱气候)。 3.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吐鲁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 4.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伦贝尔草原。石质戈壁、沙丘。内流河、内陆湖。绿洲。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5.大草原与全国畜牧业基地。游牧与定居轮牧。人工草场。圈棚饲养。蒙古包。打草、挤奶、剪羊毛逐步实现机械化;马和骆驼为牧区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车、汽车的逐渐增多。 6.灌溉农业。“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块块绿洲。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点状、带状分布的村镇、城市、农田。 7.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稀土、铁、镍、黄金、盐、宝石等储量大。 8.交通地位重要。丝绸之路、兰新铁路与欧亚大陆桥。(兰新铁路是欧亚大陆桥的一部分)
划分方法
下面详细讲述其中常见的几种表述。 《中国自然地理》划分方法  根据赵济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自然地理》(1980年第一版、1986年第二版、此后又出版第三版)的表述,“西北干旱区”包括“内蒙古地区”(编号Ⅴ)、“西北地区”(编号Ⅵ)2个自然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该分类中,不仅出现了“西北地区”,还出现了“西北干旱区”,“西北地区”是“西北干旱区”下属的一个区域。 自然区 自然地区 自然地理副区
西北干旱区 Ⅴ内蒙古地区 Ⅴ1内蒙古高原

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

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

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区 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

Ⅵ2准葛尔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根据这一方法,原本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的很多自然区域被划归到了其他自然区域。 例如,秦巴山地(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汉江的源头),自元代以后在行政区划上划归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省,但在《中国自然地理》中应属于“东部季风区”、“Ⅲ.华中地区”下属的“Ⅲ1秦巴山地与淮阳丘陵”。与“Ⅲ5四川盆地”、“Ⅲ6云贵高原”等同属于华中地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中的“西北干旱区域”
区。 渭河谷地(位于陕西中部,分布着关中城市带),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省,但在《中国自然地理》中应属于“东部季风区”、“Ⅱ.华北地区”下属的“Ⅱ3黄土高原”。 柴达木盆地(大部分位于青海省境内),在行政区划上一般属于西北地区的青海省,但在《中国自然地理》中属于“青藏高原区”、“Ⅶ.青藏地区”下属的“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划分方法(1984)  这一自然区划方案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 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 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 自然大区 自然带 自然区
西北干旱区域 10干旱中温带 (26)内蒙古高原东部区

(27)内蒙古高原西部区

(28)河套灌区

(29)阿拉善高原区

(30)阿尔泰山-准格尔西部山地区

(31)准格尔盆地区

(32)天山北坡区

11干旱暖温带 (33)天山南坡区

(34)塔里木盆地区

(35)河西走廊区

(36)昆仑山-祁连山区
赵松乔中国自然区划方案(1983) 赵松乔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西北干旱区”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 自然区 自然地区 次级自然地区
西北干旱区 V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20西辽河流域干草原区

21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

22鄂尔多斯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

VI西部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23阿拉善高原温带荒漠区

24准格尔盆地温带荒漠区

25阿尔泰山山地草原及针叶林区

26天山山地草原和针叶林区

27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
任美锷-包浩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1988) 任美锷-包浩生自然区划方案中的“西北区”
1961年,任美锷、杨纫章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1978年修改为8个区,28个亚区,58个小区。1988年进一步修改为8个自然区,30个自然亚区,71个自然小区。 1988年发表的任美锷-包浩生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并没有按照三分法划分一级自然区,因此,西北区明显比其他方案小。 自然区 自然亚区
VI西北区 1北疆亚区

2天山山地亚区

3南疆亚区

4阿拉善河西亚区

5祁连山、阿尔金山亚区

6柴达木盆地亚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概念
一般概念
行政区划下的“西北地区”,常被称为“西北五省(区)”或“西北三省二区”,包括:陕西省(陕、秦)、甘肃省(甘、陇)、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并不是行政概念涉及到的的西北地区。 行政概念的“西北五省”
西北五省一说源自1949—1953年国家设立的六大行政区之一的西北行政区,一直沿用至今。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递减。 地形: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主要城市:西安 兰州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宝鸡,延安 等。 自然景观(从东到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部大开发下概念
根据“西部大开发”决策的提法,相对于原本行政区划下的“西北地区”概念有了一定扩充。基于“西部大开发”概念下的的西北地区除了传统的“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甚至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西部大开发后,原属中部的内蒙古划入了西北;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已经紧紧地和西北联系在了一起;再加上西北原来的陕、甘、宁、青、新五个省区,整个大西北占了我国版图的56%,占了西部地区的80%,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它的发展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编辑本段加拿大的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英语:Northwest Territories,NWT,法语:les Territoires Nord-Ouest)是加拿大一级行政区里面的三个“地区”(Territory)之一,面积1,171,918平方公里,但在1999年努纳武特自西北地区分离而出之前,该行政区的原本面积高达3,439,296平方公里,占了加拿大领土的三分之一。2005年普查时人口为42,944人。首府为耶罗纳夫(Yellowknife)。 加拿大西北地区卫星地图
西北地区于1870年6月加入加拿大联邦,是为当时赫尔逊公司将其下的属地转让给加拿大政府后成立的。当时的西北地区范围极广,包括除了卑诗省、安省及魁省南部、大西洋地区、及北极岛屿以外的全部地方。但随着区内部份地方的人口增长,新省份亦逐渐在西北地区内设立。当中包括马尼托巴省(1870年)、育空地区(1898年)、萨斯喀彻温省(1905年)、和艾伯特省(1905年);而西北地区的管辖范围亦逐渐缩小。1999年4月努纳武特地区成立,西北地区的管辖范围进一步缩小。现今西北地区包括在努纳武特成立后的西面地区。区内有大熊湖、大奴湖、麦根士河等地理标记。

3、为什么陕西关中西安地区自然灾害少?

西安北黄土高原,南靠秦岭。又处在八百里秦川中心,气候条件比较好,更是处在暖温带中间,四季分明,雨季旱季不是很明显,但也可以分清,加上北边寒流易被高原所挡,南边暖流为秦岭所阻,地理区域明显,气候自我调节能力强。地处平原,地质灾害少。江水量充足,但不足以为涝。故。。。。。

4、为什么陕西降水少的自然因素

陕西降水少原因如下:
1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copy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百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2.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度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问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主要集中在7~8月。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320.0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答,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5、陕西的黄河系发生过什么灾害

陕西的黄河系发生过什么灾害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为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也有趣,黄河下游河段就象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黄河以一个大S形弯曲流经中国北部,全长约4800千米(根据我国的水文资料,应为5464千米---译注)。黄河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段流过地势较低的肥活平原,那里居住着无数中国人。

由于洪水灾害,黄河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洪水常常夺去下游两岸许多人的生命,冲毁村庄。在4000多年中,中国人一直尝试通过筑堤和开凿水道引洪来保护这些居民区,但是,黄河继续频繁地发生洪水泛滥。

洪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

6、陕西省面临的主要灾害及危害?

?

7、陕西省榆林市灾害发生原因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这里的干旱与这里的气候,最主要还是因为地处沙漠的边缘,近几年沙漠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呀!

与陕西省干旱灾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