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2017冰雹灾

2017冰雹灾

发布时间:2021-07-04 03:30:26

1、历史上最大的冰雹灾害发生在何时何地

1923年10月23日《申报》 记载了陕北的大冰雹,“今年阴历7月中旬,冰雹之巨,殊属骇人听闻,方其降时,初仅若豆,继则若卵,后竟若拳,损伤人畜田禾不知凡已。雹止后, 横山县官绅,出城验灾,则半里至沙滩,突遇一物,透明结晶,高丈余,直立地上,就地掘三尺余深,犹未尽其根,周围十人,莫能合抱,众相惊异,传为奇怪,及日出,始知为最大之冰雹也。”

以比较有权威性的世界气象观测资料为证,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雹块“冠军”直径为110毫米至120毫米(比成年人的一个拳头稍大一点),重776克,是1970年9月3日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

2、冰雹灾害占全年自然灾害多少

中国年降雹日数的地区特点比较明显,大体上从东北到西藏这一条,“东北一西南”向地带中冰雹多,其两侧的广大东南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山区除外)冰雹少。
青藏高原是中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四川理塘、松潘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雹日都在8天以上,其中最多中心在拉萨以北的西藏东部地区,那曲每年平均雹日达35.7天,川西高原和青海东南部地区是个冰雹次多中心,四川色达年平均雹日为23.9天。其次,祁连区东段雹日可达7~15天;天山西段山区5~10天以上,昭苏甚至达20.7天,是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国降雹最多的气象站。
此外,阴山及燕山地区年平均雹日3~5天,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2~3天,云贵高原川黔湘鄂边缘山区和黄土高原年平均雹日为1~3天不等,都是我国冰雹较多的地区。
广大东南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是我国冰雹最少的地区。具体他说,西北内陆诸干旱盆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年平均雹日都在0.4~0.5天以下;华南沿海及海南岛
等地在0.2天以下,甚至从不出现。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上空为0℃层很高,低层空气又暖,冰雹常不及地就已融化分散成为雨滴的缘故。
冰雹一般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例如五台山、华山、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山顶气象站的雹日都较其附近的气象台站雹日多1~3天。

3、冰雹灾害

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来受受灾体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现有冰雹案例进行逐一的归类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雹灾害的主要受灾体类型有6大类、20种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源看,有以下四种亚类值得注意:一是玉米,受灾的位次(与其他作物比)呈现上升,这与我国玉米种植的广泛性以及地膜玉米种植发百展有关。通过地膜来提早作物的生长期,无疑加大了冰雹成灾的时间段。二是棉花,受灾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在棉花的一些主要种植区。可见,作物品种和作物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三是蔬菜、水果、花卉受灾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度高,城市边缘带的蔬菜知、瓜果、林果、尤其是花卉的发展,加上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受雹灾发生的几率加大。可见土地经济作物产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受灾体的易损性程度。四是通信受灾次数猛增,随着国家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的兴起,使得道冰雹受灾体的易损性放大。

4、中国青藏高原2017年2月12日冰雹强度有多强

只有向当地气象台咨询。
冰雹灾害分布的局地性明显。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段,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地段和农业区域,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越易发生。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②积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③要有强的风切变。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g/m3,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5、冰雹会带来哪些灾害?

冰雹是给居民人身安全、国民经济、农作物及牲畜带来致命危害的严重气象灾害,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冰雹云中降落的直径达5毫米以上的固态降水物,有球状、锥状和不规则形状等,夏季或春夏季之交时最为常见。冰雹云是由水滴、过冷水滴、雪花、冰晶混合组成的。云中上升气流很强,过冷水滴与冰晶或与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渐增长而形成较大的冰粒,它将云体下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为过冷水滴,而成为冰雹的核心。由于云中含水量极为丰富,上升和下沉气流在云中不断地起伏运动,大量的冰核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循环往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增大的冰核时,就降落到地面,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具有季节性强、地域性强、内陆多于沿海、高纬度地区多于低纬度地区、突发性和短时性,并且发展速度和移动速度都较快的特点。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冰雹,尽量减小损失。

6、冰雹的灾害有哪些类型?

冰雹的主要分类

冰雹通常会根据直径以及降冰雹的累积时间以及冰雹积累的厚度,一般我们会把冰雹分为3级。

1:轻冰雹,多数的轻冰雹通常直径不超过0.5厘米,降冰雹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说时迟那时快,厚度一般不超过2厘米。

2:中冰雹,通常直径会在0.5厘米以上到2厘米之间,降冰雹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地面冰雹厚度不超过5厘米

3:重冰雹,一般直径在2厘米以上,累积降冰雹30分钟以上,地面冰雹厚度通常在5厘米以上

冰雹会带来的害

通常冰雹的灾害是强对流天气一种气象上的灾害,冰雹出现范围一般在局部地区出现,其次时间也比较短,但是来势一般相对凶猛,同时会伴随着狂风,暴雨等灾难性天气一起到来。

而冰雹每年通常会给农业,建筑,通讯以及电力交通以及人生命造成巨大损失,有些冰雹会在暴风雨中突然落下,冰雹体积过大的话容易让人受伤或者让飞机机翼造成袭击。

7、冰雹的灾害特征

①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
②历时短,一次狂风暴雨或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
③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越易发生。
④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次数很少,甚至不发生。
⑤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北方多于南方,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这种分布特征和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及地形有关。我国雹灾严重的区域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⑥季节性,冰雹大多出现在4月~10月。在这段时期,暖空气活跃,冷空气活动频繁,冰雹容易产生。一般而言,我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
⑦时间性,从每天出现的时间看,在下午到傍 晚为最多,因为这段时间的对流作用最强。降雹的持续时间都不长,一般仅几分钟,也有持续十几分钟的。 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也很大,而且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因此,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国冰雹灾害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有下述四方面的认识。
(1)雹灾波及范围广。虽然冰雹灾害是一个小尺度的灾害事件,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冰雹灾害,几乎全部的省份都或多或少地有冰雹成灾的记录,受灾的县数接近全国县数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冰雹灾害的分布相当广泛。
(2)冰雹灾害分布的离散性强。大多数降雹落点为个别县、区。
(3)冰雹灾害分布的局地性明显。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段,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地段和农业区域,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
(4)中国冰雹灾害的总体分布格局是中东部多,西部少,空间分布呈现一区域、两条带、七个中心的格局(图3)。其中一区域是指包括我国长江以北、燕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是中国雹灾的多发区;两带指中国第一级阶梯外缘雹灾多发带(特别是以东地区)和第二级阶梯东缘及以东地区雹灾多发带,是中国多雹灾带;七个中心指散布在两个多雹带中的若干雹灾多发中心:东北高值区、华北高值区、鄂豫高值区、南岭高值区、川东鄂西湘西高值区、甘青东高值区、喀什阿克苏高值区。
中国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
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角度理解,冰雹灾害是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受灾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降雹与暴雨都是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地形约束,常相伴发生,因此暴雨和地形成为冰雹灾害孕灾环境的主要因素。冰雹灾害的强弱及区域分异首先取决于降雹的特点,从我国降雹的区域分布看,降雹高值区呈现一区两带的特点:一区指青藏高原多雹区;两带指南方多雹带和北方多雹带,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到湘西、川鄂边界,后者从青藏高原的北部出祁连山、六盘山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连接。中国冰雹成害的区域分异与冰雹致灾(降雹)的区域分异相比较,有明显的向东、向南、向西扩展的趋势,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差异。其一,从大区域看,冰雹灾害多发区和冰雹致灾最高频区截然不同,前者为人口稠密的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后者则为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其二,冰雹成害与致灾均存在两条多发带,但前者较后者位置更偏东,特别是在东部形成南北向的多雹灾带。其三是多雹灾区域均位于多降雹带内,且呈现团块状分布。由此可见,我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特点。再从区域的降雹和雹灾空间分异对比看,降雹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受灾体性质的变化使得冰雹致灾的高值区不一定是成灾高值区。虽然受灾体并不是造成灾情的直接动力,但是它使得冰雹灾害的灾情产生相对的扩大或缩小。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例如西藏自治区东北部的黑河(那曲),每年平均有35.9天冰雹(最多年曾下降53天,最少也有23天);其次是班戈31.4天,申扎28.0天,安多27.9天,索县27.6天,均出现在青藏高原。 总体来说,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尽管一日之内任何时间均有降雹,但是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降雹时段。有关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雹时间70%集中在地方时13~19时,以14~16时之间为最多。湖南西部、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一带降雹多集中在夜间,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多在中午降雹。另外,我国各地降雹也有明显的月份变化,其变化和大气环流的月变化及季风气候特点相一致,降雹区是随着南支急流的北移而北移,而且各个地区降雹的到来要比雨带到来早一个月左右。一般说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在3~4月,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在3~8月,湖南、贵州、云南一带、新疆的部分地区在4~5月,秦岭、淮河的大部分地区在4~8月,华北地区及西藏部分地区在5~9月,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在6~8月,广大北方地区在6~7月,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在6~9月,为多冰雹月(图4)。另外,由于降雹有非常强的局地性,所以各个地区以至全国年际变化都很大。
中国冰雹灾害的受灾体分析
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受灾体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现有冰雹案例进行逐一的归类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雹灾害的主要受灾体类型有6大类、20种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有以下四种亚类值得注意:一是玉米,受灾的位次(与其他作物比)呈现上升,这与我国玉米种植的广泛性以及地膜玉米种植发展有关。通过地膜来提早作物的生长期,无疑加大了冰雹成灾的时间段。二是棉花,受灾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在棉花的一些主要种植区。可见,作物品种和作物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三是蔬菜、水果、花卉受灾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边缘带的蔬菜、瓜果、林果、尤其是花卉的发展,加上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受雹灾发生的几率加大。可见土地经济作物产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受灾体的易损性程度。四是通信受灾次数猛增,随着国家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的兴起,使得冰雹受灾体的易损性放大。
2016年4月9日晚上,广西柳州市市区和6县大部地区出现雷电和暴雨过程,融安、融水2县部分地区出现冰雹灾害,最大冰雹如鸡蛋一样大,不少雨棚和汽车挡风玻璃被砸坏。

与2017冰雹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