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薯苗旱灾图片

薯苗旱灾图片

发布时间:2021-07-04 08:30:59

1、红薯苗栽十天了叶子干旱死了跟还好能活吗?

红薯苗栽了十几天,叶子都已经干了旱死了的话,那么基本上也不太活得了了。

2、种植红薯,红薯苗入土节数越多越好吗?几节最合适呢?

今年我们这里红薯种植稍显晚一些。因为今年整个信阳市起初一段时间,都处于干旱的条件下,种下去的水稻都没有水浇,地里的农作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旱灾影响。好在从6月9号开始,迎来了一场及时的“甘霖”,那几天大家都忙着插红薯。赶着这场及时雨把红薯苗插下去,这样红薯苗就很容易生根成活。

那么红薯种植的时候,红薯苗留多长,留几节最合适呢?是种植的越深越好,还是越浅越好呢?俗话说:浅栽结个金元宝,深栽到头一堆草,可以看出,要想红薯结得多,结得大,还是得种植得浅一些。至于到底要种多深,红薯苗要留多长,还得看具体的种植方式,以及土壤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红薯扦插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直插法、斜插法以及水平栽插法。

1、直插法、斜插法:

这种方法是将红薯苗的1-2个茎节垂直或者倾斜插入土中,一般苗长10公分左右,或者更长一些,采用这种方法种植的时候,红薯苗一般插入土中的深度是5公分左右。这种方式种植的红薯结薯均匀,但是结薯数量偏少。

2、水平栽插法

扦插时将红薯茎节水平横向埋入土中,土中各茎节分布在土下5公分左右,这种种植方法红薯苗一般长度在20公分左右。这种情况下,红薯结束条件一致,结薯均匀。

扦插的深度和红薯苗节数除了跟扦插的方法有关,还跟土壤的干旱情况有关。如果天气干旱,土壤缺水,这时候扦插红薯要调整深度,稍微深一些更有有利于红薯苗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这样红薯苗更容易成活,耐旱性较强。如果土壤水肥条件不错,多采用水平栽插法,这样会发挥土壤的水肥优势。

当然我前面也说了,红薯种的浅一些更好,这样更有利于红薯根系的生长以及结果的膨大,而且深度越浅,一般结出的红薯会越大。相反,种植过深会使红薯在土壤中透气性变差,结出的红薯易出现畸形,他也不易形成大果。

之前邻居大爷在插红薯,由于红薯苗不多,所以大爷在剪红薯苗的时候,就剪得稍短一些,不过如果后期管理不到位,这种红薯苗种出来的红薯可能会偏小。

除了以上的种植方法考量,在红薯种植的时候还要注意选择优质壮苗,这样的红薯苗生长发育快。我开始说了,近期雨水多,农民朋友选择插红薯,但是也要注意,插好的红薯地要根据雨水情况,合理排灌,避免田间水涝,在红薯生长过程中,还要根据红薯生长情况合理控旺。

3、旱灾如果过去了,那些曾干涸的河流,不是再也没有鱼了?

不是。
江河都是互通的,河流只所以干涸,一是因为干百旱,二是因为西南地区地处高处,低处的河水无法及时补充,所以西南地区干旱易使河水干涸度,换句话说如果华北平原干旱河水是不大可能干涸的。而云南河水干涸后,鱼大量死亡,如果降雨续流,干涸的河水与未干涸的河水连起来,鱼就会自然游进没有鱼的河里,补充这里的鱼量,(因为鱼喜欢到氧气专充足的水中,干涸后续流的河水没有鱼,因此氧气充足)但在短时间内鱼确实会减少很多,政府就会采取一定政策了,例如限制渔民捕鱼,大量投放鱼苗属等

4、今年的特大旱灾都在哪里发生?

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这五个省区市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另外,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已经达到2043万人,也是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区市。像云南大部和广西、贵州这些地区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并且目前仍在发展。严重干旱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4月1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2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913万亩(重旱2658万亩、干枯1689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233万亩;有2462万人、180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四川4省区耕地受旱面积9324万亩、占全国的77%,作物受旱7334万亩(重旱2450万亩、干枯166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990万亩。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5省区市有1942万人、136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79%和75%。

5、红薯抗旱很关键,红薯抗旱栽培小技巧是什么呢?

留下3片叶子取土豆苗6~7节,种植时只在顶部留3片摊叶,其余带叶的全部埋入土中,埋入部分要盖紧,封平。埋首沙土吸热快,温度高。种植马铃薯苗时,露出地面的苗尖和叶片应覆土,覆土厚度应大于3厘米。2~3天后,马铃薯幼苗生根,剥去覆土,露出叶子。蘸泥法种植前,用水和土搅拌成泥,将马铃薯幼苗的基部浸入泥中,然后在湿润的情况下种植。甘薯抗旱栽培技术及管理方法促根法种植前7~10天,将马铃薯苗切下,捆成小捆,用清水和泥浆浸泡马铃薯苗的根部当根长到5厘米长时,逐孔浇水,种植在田间。

ABT方法取0.1 g ABT生根粉,用温水溶解,与8 kg水混合,苗基浸泡2~3节,种植30分钟。深锄法种植前,用锄头将红薯垄顶的干土打开,用两把深锄头约10厘米将窝里的湿土疏松,然后种植。种植后,及时栽培,促进幼苗早日生根。甘薯是旱地的块根作物,需要大量肥料,没有明显的成熟期。同时,在整个生长期避免土壤渍水。因此,根据甘薯的生长特点,管理可以保持甘薯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平衡生长,达到高产。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甘薯病毒病等病害后,植株发病,抗旱能力差,对产量影响明显。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病虫害对甘薯植株的危害,增强植株对干旱灾害的抵抗力,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必须把握两个关键时期;苗期和中后期。苗期。尤其是种植后的傍晚和接下来的几天,红薯的地下害虫危害非常大,必须进行防治,以保证成活率和整株。中后期甘薯地上部分茎蔓生长衰退,温度高,食叶害虫危害越来越严重。只有控制害虫,保护叶片功能,才能抵御干旱灾害。

持续高温天气往往伴随着干旱。红薯应该如何抗旱?过来看看敏感期补水苗期种植时,大家都有浇窝的习惯,苗期是关键时期。当其他高温干旱危害严重时,应不断补水。在生产过程中,补水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尽量不要用水漫灌应采用小水量浇灌,最好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红薯块生长在地下,需要疏松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氧气。如果被水淹没,土壤会变得黏稠变硬,导致缺氧,影响马铃薯块的膨胀。前期灌溉后,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以减少水分和耗水量,保护土壤水分。

6、中国河南特大旱灾资料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冬小麦分蘖、扎根生长之际,一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旱灾,正侵袭着中原大地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当务之急,应当送“甘霖”保生产,莫让关键时期误了中国夏粮安全的大局。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自去年十月、近一百一十天以来,河南有效降水不超过十五毫米,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四千一百五十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七百万亩,有五十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更让人揪心的是,河南省气象部门预报显示,未来一周甚至整个二月份,该省仍然难有能让小麦充分“解渴”的降水。除了严重旱情影响,病虫害也明显重于常年。鉴于此,夺取夏粮丰收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威胁,影响的不仅仅是河南的小麦生产:河南的冬小麦产量占中国内地的四分之一,如果河南的小麦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中国北方大多数农民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是建立在小麦丰收的基础上的。如果小麦生产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步伐。以河南为例,该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是食品工业,而食品工业是建立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的基础上的。如果今年的小麦生产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河南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显然,河南省的决策者们对此已有深刻体察。截至目前,该省投入抗旱资金六点一一亿元人民币,已累计浇灌面积五千六百六十四万亩次。当局还严令:用十天的时间把全省七千多万亩小麦浇灌一遍。

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安阳等市,工作人员坚守在炮点,适时开展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雪作业。

河南电力公司组织系统十万名电力职工,一千支党工团突击队投入抗旱浇麦保供电战役中,输送一百万电力负荷到田间,确保一千余万亩麦田灌溉用电。

与此同时,河南省军区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抗旱浇麦行动;团河南省委已组建各类抗旱服务队一百三十余支,开展抗旱浇麦帮扶一点二万余人次。

当前,干旱仍在持续,上述举措很难确保会立竿见影。打赢抗旱浇麦夺丰收这场“战役”,送“甘霖”保生产的任务迫在眉睫。

7、干旱形成原因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与旱灾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旱灾的重要原因。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旱灾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

(7)薯苗旱灾图片扩展资料:

干旱的危害:

1、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2、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3、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旱

8、在中国古代,如何应对旱灾?

历代应对旱灾的措施
《管子·度地》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可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把水、旱等自然灾害与治国联系在一起了。由旱灾引起的种种自然灾害与社会危害可以看出,如果统治者应对不当,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还会招致社会动乱甚至亡国灭家的恶果。正因如此,历代政府大都能在旱灾来临时积极应对,其举措可大略分为以下几方面。
灾前预防。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古代也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抗旱方法。西汉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曾提出通过“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等方式“以实仓廪,备水旱”(《汉书·食货志》),强调的是使人民能够有一定的粮食储备,体现的是重农以防灾的思想,与管仲、李悝等人的主张一脉相承。其实这种储藏粮食的设施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仰韶、大汶口、马家窑、大溪等文化遗址中都发现过规模不等的窖穴。甲骨文中有多处商王派人建设、巡视各地仓廪的记载。周代以后,仓储制度日臻完备,成为抗旱救灾的重要保障。除了粮食储备外,兴修水利、完善农业灌溉体系也是防旱的重要手段。周代有司空(工)一职,《荀子·王制》提到其职责包括“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秦人所修郑国渠以及汉代所建关中水利网,都是为了解决关中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隋唐以至明清,都曾花大力气开凿、疏浚运河,虽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到京师的漕运畅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沟通各大水系、预防水旱灾害的功能。
赈济救灾。《周礼·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包括发放救济物资、轻徭薄赋、缓刑、开放山泽、停收商税、减少礼仪性活动、敬鬼神、除盗贼等。后世救灾基本不出此范围。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大旱,“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汉书·宣帝纪》)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汉书·平帝纪》)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见汉代旱灾之频仍以及政府救灾之力。唐宋以后对因旱受灾者的赈济也颇为重视。如洪武十二年(1379年)诏曰:“广平所属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艰于树艺,衣食不给。……今年夏秋税粮悉行蠲免,以苏民力。”(《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四)清代除正常赈济外,还有“加赈”,即根据灾情追加的赈济措施。另外,家族内部互助、乡里周济、寺院施舍、民间社会团体救助等也作为政府赈济的补充形式逐步完善起来。
移民就食。与自发形成的流民潮不同,移民是历代政府组织受灾民众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就食的一种救灾方式,这在汉魏以后比较常见。如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魏书·食货志》)旱灾发生后,北魏政府见京都灾民自发流亡,遂加以引导,使他们顺利迁移。再如隋文帝曾下诏由官府购买牲畜分发给关中旱灾地区的农民,让他们到关东就食(《隋书·食货志》)。再如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诸路旱蝗,告饥者令就食他所。”(《元史·世祖本纪》)在古代交通运输能力有限、救灾物资无法快速运抵灾区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的移民就食措施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保护植被,改良作物,改进农耕技术。《周礼》中已经记载有专门掌管山林的官职,如山虞、林衡等。《管子·权修》有“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的说法,可见周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保护林木与水旱灾害之间的某种联系。后世也有一些植树造林方面的记载。如《宋史·太祖本纪》载:“开宝中,诏缘黄河、沛河、清河、御河州县,准旧制艺桑枣外,别课民树榆柳,为河防。”在河边种树既可防水患,又可保持水土而防旱灾,可谓一举两得。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关中地区抗旱生产的经验,发明并推广了“代田法”。把耕地分成相间的甽和垄,种子播在甽底以保墒,幼苗长在甽中,也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垄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到暑天时,垄上的土削平,甽垄相齐,起到耐旱抗风的作用。唐代又解决了早春跑墒的问题,并派专人管理与协调农耕地区的水源分配,这在敦煌文书中发现的农田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中有明确的规定。明清时期对旱作农业技术的认识更加科学深入,清人杨屾在《知本提纲·修业》篇中总结了西北地区的农耕经验,认为“每岁之中,风旱无常,故经雨之后,必用锄启土,籽壅禾根,遮护地阴,使湿不耗散,根深本固,常得滋养,自然禾身坚劲,风旱皆有所耐,是籽壅之功兼有干风旱也。”这些耕作经验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也是增强抗旱能力的一条途径。如《史记·大宛列传》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见大宛以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的苜蓿养马,便引进到今甘肃一带广泛种植。唐代前后,耐旱耐瘠的荞麦也在西北地区得到推广,白居易《村夜》诗有“独出门前望田野,月明荞花白如雪”之句,宋人苏轼《黍中秋月三首》诗中也有“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的描写,可见当时荞麦种植之广。

9、2000年中国哪些地方发生旱灾了?

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与之对应的就是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人把2001年也定为拉尼娜年)。

10、河南山区遭遇特大旱灾了吗?

8月14日,洛阳市宜阳县月望村,67岁的老农魏大叔正在拔掉地里的农作物,他说:由于今年大旱,大部分玉米只生长到一米来高就干枯了,就连耐旱的花生也没有任何收成。据了解,河南西部山区丘陵地带数万亩农田因为干旱导致绝收。

大叔说趁着现在地干,容易拔,要是过一段下雨了,就不好拔掉了。魏大叔告诉作者,自己种了24亩地,今年算是白干一年,麦收时候一亩地大概收入了30多块钱,本指望秋收有个收入,却把卖麦子的本钱也赔光了。

远处大面积的农田里玉米杆已经拔掉,堆放在地头。由于近日热风不断,当地村里组织人员不间断检查,仍有烟头引燃农田里干燥的作物草料。

魏大叔花费数百元,栽种的两亩红薯苗没有一颗结红薯的,随便拔掉一颗,都仅有一尺来长的秧子,魏大叔说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过颗粒不收的年景,这都算是特大旱灾了。

魏大叔说:主要是太旱,丘陵土地没办法浇灌,今年的小麦收成就不好,一亩地大概收了300斤左右,化肥、种子,一亩地需要一百三十元左右,机器到地里种、收又得小百十块,算下来一亩地不算工夫,利润在50块钱左右。

与薯苗旱灾图片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