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示意2o13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分布
为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国家减灾办2013年12月31日公布2013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评选结果。
这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分别为: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灾害;8月份东北地区洪涝风雹灾害;7月上中旬四川盆地西北华北地区洪涝灾害;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害;7月初至8月中旬南方地区高温干旱灾害;“尤特”台风灾害;“3·29”西藏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灾害;“菲特”台风灾害;6月底至7月初四川盆地江淮江汉地区风雹洪涝灾害;吉林松原市地震灾害。
这次评选结果主要依托国家减灾办举办的首届中国年度十大自然灾版害事件网络评选活动,并综合考虑了国家减灾委专家意见。评选活动由国家减灾办举办、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承办。
2、2013年的自然灾害
为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国家减灾办2013年12月31日公布2013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评选结果。
这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分别为: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灾害;8月份东北地区洪涝风雹灾害;7月上中旬四川盆地西北华北地区洪涝灾害;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害;7月初至8月中旬南方地区高温干旱灾害;“尤特”台风灾害;“3·29”西藏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灾害;“菲特”台风灾害;6月底至7月初四川盆地江淮江汉地区风雹洪涝灾害;吉林松原市地震灾害。
这次评选结果主要依托国家减灾办举办的首届中国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评选活动,并综合考虑了国家减灾委专家意见。评选活动由国家减灾办举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承办
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本报告所指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评估方式采用收集资料和综合分析,评估依据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评估重点是国家层面关注的重大地质灾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
本报告中所有统计数据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相关数据。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缝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264人受伤。与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7.5%、78.4%和93.2%(表1)。
表1 2013年与2012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
2013年我国除上海、天津外的其余29个省(区、市)均发生过不同数量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广东、湖南、浙江和广西等省(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四川和广东等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云南等省(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四川和辽宁等省。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做出明确指示。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通过召开2013年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会议,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研讨工作推进措施并部署全年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为全年地质灾害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专家和群测群防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各级党委政府狠抓落实。
2013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认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国已有21个省份、161个市、99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6个省份、171个市、42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机构。我部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和7个区片应急专家队伍,就近指导地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经费投入力度。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208个市(地、州)、1179个县(市、区)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三是加强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与隐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质灾害勘查1万余处;四川芦山“4·20”地震发生后,派出67个工作组、500余人次开展震区地质灾害调查,编录地质灾害隐患点14319处;在三峡库区建立了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重点库岸段的专业监测网并实施了专业监测,完成了28个县(区)级监测站的建设和县(区)、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对3049处崩塌滑坡(涉及59.5万人)动态有效监测,并启动了三峡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国共有2032个城乡建设及相关规划、10万多个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5万个隐患点进一步完善了防灾预案;四是应急演练与技术培训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7万次,参加人数达129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演练与培训123次,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次;全年共培训群测群防员超过40万人次。五是总结经验,推广成果。调研总结各地防治工作经验,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通过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向各地推广宣传好的经验做法,明显提升了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
(二)相关部门配合密切。
我部与国务院相关部委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协同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深化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展预警预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通报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建立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盟)、1880个县(市、区)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已被社会各界尤其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十年工作总结,总结了预警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减灾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为改进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国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2013年投入资金超过200亿元。三是与水利、教育、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旅游、能源和科技等部门协调联动,继续加强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等方面进展明显。
(三)国土资源部门指导有效。
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最高价值准则,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2月即召开201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分析形势,研判趋势,确定防范重点。3月下发通知,提出总体工作要求。4月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5月召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暨技术培训会,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在汛期和关键时段召开3次全国视频会,针对降雨、台风、冰雪冻融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发出相关防灾通知19次,对防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11月召开全国地质灾害灾情统计研讨会,强调了新形势下地质灾害灾情统计和地质环境综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统计人员进行了灾情报送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培训。二是加强监督指导,开展巡查排查复查。我部全年共50余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检查指导,在31个省(区、市)安排100余名区片专家长期驻守。针对局地强降雨、台风等天气,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省市县三级共组织督促检查组、隐患巡查组超万次。针对1月11日云南镇雄县果珠乡山体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县滑坡、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体滑坡、7月22日甘肃漳县岷县6.6级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质灾害事件,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及专家组指导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三是继续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全年共制作170份汛期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在中央电视台发布111次(橙色预警92次、红色预警19次),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国土资源手机报发布160次(黄色预警以上)。通过网络QQ群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多媒体共享服务平台,可随时浏览查阅。另外,针对台风、地震等紧急情况开展的应急预警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发布地震区地质灾害红色预警7次、橙色预警4次,提醒当地居民和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及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10月6日,为防范“菲特”台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我部协同中国气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应急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信息,警示当地居民和提醒相关部门注意地质灾害防范。
(四)群测群防应对能力提升。
大力加强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大批群测群防监测员,增加群测群防覆盖范围,提升基层突发地质灾害应对能力。一是继续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等的“十有县”建设,全国“十有县”总数达到1765个,覆盖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同时启动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尤其是临灾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简便易懂、易学易会的方式,推广宣传地质灾害“五步避险法”、抗击地质灾害典型事迹等,使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避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各地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继续发展,全国群测群防员已超过35万名,已成为应急避险和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重要工作力量。
(五)应急队伍逐步建实建强。
随着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开展,应急队伍力量蓬勃发展。一是应急队伍建设迅速发展,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分级设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专业技术支撑队伍。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全国各级应急机构共有数千名应急专家分布在各省(区、市)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近3500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队伍共计20多万人承担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汛期派出专家3000余人次参与2013年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和应急处置。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通过组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动员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
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是加强队伍的组织管理,明确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职责定位。各级职能部门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不断优化目标,细化工作内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标准、应急处置技术指南、应急装备配置标准、应急防治技术要求、应急演练指南等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行动。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保障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广拓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争取国际组织资助和社会民间捐助。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并加大审计力度,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物资进行有效储备管理。
三、工作建议
汛期(5-9月)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的各项要求,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日常防灾工作,重点做好四川、云南、重庆、贵州、辽宁、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区、市)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有效防范因异常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别关注三峡库区、汶川、玉树、彝良、雅安、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区;注意防范沿海地区由于台风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决定》。
一是研判趋势,实时分析雨情、水情、灾情、险情的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二是以人为本,积极主动避灾,一旦有极端气象或成灾迹象,立即把危险地带人员撤出,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点,重点防范城镇、乡村、丘陵山区、旅游景点等人员集中区和交通干道、重要流域、重点设施周边等部位,尤其要强化工程施工场所人员的防灾意识,落实防范措施。四是加强落实,狠抓调查排查、监测预警、宣传演练、综合防治、应急抢险、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实,克服松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协调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防灾信息共享、应急预案完善、防治资金安排、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统筹做好地灾防治与城乡规划、生态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效消除地灾隐患,规避灾害风险。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健全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与地质灾害应急区域分中心,指导重点省(区、市)建实建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实现地质灾害易发省(区、市)应急会商的互联互通,初步建成应急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标准体系,显著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技术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与演练。
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覆盖面,丰富宣传方式。根据实际要求组织相关培训与演练,督促、指导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地质灾害应急培训与演练。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3年,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质灾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踪、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7.3亿元;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大型地质灾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踪、4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2013年3起典型地质灾害情况如下:
(一)云南省镇雄县赵家沟“1·11”滑坡灾害。
1.基本情况。
2013年1月11日8时18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发生滑坡灾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伤。
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获取影像分析等,测算滑坡启动物源体长约120米、宽约110米、平均厚约16米,总体积约21万立方米。滑坡物源启动后,在快速运动过程中对斜坡和沟谷的残坡积土层进行碰撞和铲刮,裹携了大量岩土体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积体体积增加至约40万立方米。滑坡途中发生两次碰撞偏转,形成滑程约900米的高速远程滑坡。
2.成因分析。
赵家沟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层岩土和气象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的特大型地质灾害,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后缘高程1735米,赵家沟村民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达179米。滑坡区陡坎与斜长缓坡交替,整体地形坡角约35度,滑坡所处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达50度,斜坡稳定性较差。
二是斜坡岩土体松散破碎。滑坡发生在第四纪松散的残坡积粘性土夹碎块石中,主要由二叠纪软弱砂页岩风化破碎形成,十分松散,整体性差、强度低。
三是冰雪冻融导致土体软化、强度降低。滑坡发生区域长期干旱,近一个月来持续雨雪冻融天气,地表水不断渗入松散土体,使土体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体软化、强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变形破坏。
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响。滑坡发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约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响区,地震对斜坡岩土结构和土体完整性有一定影响。
3.应急处置。
(1)赵家沟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积物结构松散,有再次向下滑动的可能,对该区域开展监测巡查工作,避免堆积物再次向下滑动造成人员伤亡;
(2)滑坡区东侧不稳定性斜坡稳定性差,对下方赵家沟、曾家寨村民小组构成威胁,加强监测,居民转移安置;
(3)开展村庄搬迁选址场地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加强专业指导,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了监控范围。
4.启示。
(1)在西南山区,特别是云、贵、川接壤的乌蒙山区,除关注汛期多雨对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的触发外,持续时间长、地表径流少、入渗多的久雨(雪)也是触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监测预警。
(2)加强对冬季雨雪天气引发地质灾害及高位远程滑坡的预警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
(二)西藏墨竹工卡县“3·29”特大型滑坡灾害。
1.基本情况。
2013年3月29日凌晨6时许,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普朗沟泽日山东坡约30万立方米块碎石土体残坡积物失稳滑动,其后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失稳形成整体滑动。滑坡进入沟谷后,进一步铲刮沟底和两侧松散堆积物,形成约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沟口段堆积体长约600米、宽70~180米、厚15~25米,总体积约200万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毁掩埋沟口施工人员暂住地,灾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踪。
2.成因分析。
“3.29”滑坡灾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冻融强烈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滑坡成因如下:
(1)滑坡位于普朗沟源头,地形陡峻,坡度达42度~45度,呈“V”型狭长沟谷,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2000米。滑坡后缘高程5359米,前缘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
(2)区内地质条件复杂,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出露地层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岩石蚀变强烈,岩体破碎。表层第四系主要为块碎石层,被当地群众称为“泽日山”(意即“碎石山”)。
(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气候极度干燥,3月以后,连续多次阵雪,雪水渗透,降低了斜坡体稳定性。
(4)滑坡的启动过程系后缘残坡积体失稳滑动,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形成整体滑动。
3.应急处置。
开展普朗沟流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评估选定下游群众的搬迁点。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监测预警责任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标明对地质灾害位置、诱发因素、居民注意事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安置点等,努力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
4.启示。
(1)加强对滑坡隐患点源头的监测预警,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预防知识,指导群众提高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能力。
(2)高度重视居民区、工程建设区、工矿企业、旅游区和临时人员居住地等场址的地质安全评估,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有效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灾害。
1.基本情况。
2013年7月10日10时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一组发生大型高位山体滑坡灾害。灾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踪。
2.成因分析。
滑坡灾害所处区域为龙门山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属于构造侵蚀地貌和全新统冲洪积堆积地貌。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的砂砾岩,岩体强度大。自7月8日20时起,都江堰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至7月10日20时,累计最大降雨量达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经调查,滑坡后缘高程1132米,前缘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积区长约1200米,平均宽约150米,平均堆积厚度10米,估算滑坡体积约180万立方米。滑坡位于自然斜坡的陡倾地带,中部沟谷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下部为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汇入坡体内部的贯通性裂缝,形成高水头压力,在压力推动下,上部岩体发生崩滑,对沟谷中饱水的松散堆积体形成冲击侵蚀,触发流状滑动并铲刮松散体,导致滑坡体积增大,对下部村庄形成破坏。由于滑坡岩体强度大、外观无裂缝,且植被异常茂密,灾害隐蔽性极强。另外,此次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和规模大等特点,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3.应急处置。
灾害发生后,滑坡体后缘临空,其上宽约200米较平缓坡体上堆积有约30万立方米崩塌岩体,崩塌堆积岩体距临空面约50米,进行了加强监测预警。
4.启示。
加强高位山体滑坡的研究,尤其是远程碎屑流地区滑坡的监测。此外,加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沟到头,坡到顶”。
4、这是朋友从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矿区露天采区捡的,哪位大侠知道是什么石头?
泥质岩,又称粘土质岩。包括泥岩、粘土岩、页岩、板岩等。因形成条件不回同,有白、灰答白、灰、黄、绿、红褐、棕等各种颜色。常见胶状、豆状、鲕粒状结构和鳞片状、毡状、格子状构造。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混层粘土等粘土矿物
5、西藏墨竹工卡元泽选矿有限公司怎么样?
西藏墨竹工卡元泽选矿有限公司是2007-07-04在西藏自治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墨竹工卡县工卡镇。
西藏墨竹工卡元泽选矿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1277835272890,企业法人黄金,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西藏墨竹工卡元泽选矿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矿产品加工、销售。(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经营此项目)。在西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44117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9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藏墨竹工卡元泽选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6、“3·”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滑坡
1 基本情况
2013年3月29日6时许,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西冈乡斯布村普朗沟泽日山东坡约30万m3块碎石土体失稳形成滑坡,带动下游沟道松散堆积物形成长约2km的碎屑流,滑坡碎屑流的总体积约200万m3。其中,沟口段堆积体长约600m,宽70~180m,厚15~25m(图1)。滑坡灾害造成66 人死亡,17人失踪。
“3·29”滑坡灾害发生后,滑坡体后缘临空,出现多条拉张裂缝,最长达600m,形成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的体积约350万m3。4月1日以来,变形斜坡体前缘多次发生局部滑动,对下游2000多名搜救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图1 滑坡灾害地质剖面图
2 滑坡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2.1 地形陡峻,坡陡临空
区域地形受拉萨河及其支流水系的切割,地形呈现沟谷与山梁相间格局,沟谷与山前接合地带分布冲、洪积扇、阶地及漫滩。南部分水岭最高海拔在5569.2m,北部拉萨河谷地平均海拔3780m左右,山地与河谷最大相对高差约1790m。区域水文地处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拉萨河流域系。滑坡区域地形坡度大,切割强烈,沟谷发育且纵坡降大。滑坡后缘高程5359m,前缘高程4535m,高差824m。滑坡发生的普朗沟源头地形陡峻,坡度达50°以上。普朗沟呈“V”形狭长沟谷,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1980m。
2.2 气候条件恶劣,雨雪冻融作用强烈
滑坡所在区域年最大降雨量 784.4mm(1990年),年最小降雨量 284.5mm(1983年),日最大降雨量47.3mm(2002年8月19日),一次最大暴雨量33.0mm,持续时间3~4小时。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2012年11月至今年2月期间,气候极度干燥。3月以来,连续多次阵雪,雪水冻融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降低了斜坡体稳定性。
2.3 地层破碎,表层堆积物松散
滑坡区域的覆盖层为第四系(Q4)残坡积块碎石层。表层第四系残坡积块碎石层主要为块度小于20cm的碎石构成,厚度可达3~5m。基岩主要出露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灰色砂岩、黑色页岩、炭质泥岩;下侏罗统多底沟组(J3d)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和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中酸性火山岩带岩石组合。岩体强风化带厚20~30m,个别地段达90m。岩石普遍具有变质和蚀变现象,具片状构造,原岩矿物全部或部分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岩石蚀变强烈,岩体破碎。
2.4 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
滑坡所在区域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发育。推覆(褶皱)构造轴迹主要是呈北西向的红—塔背斜、夏工普向斜、牛马塘背斜。滑覆构造主要由东西向的滑覆体断裂、滑覆体褶皱组成。地质构造作用和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地震背景活跃,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
2.5 “3·29”滑坡—碎屑流具有连锁反应特征
“3·29”滑坡的启动过程是,沟谷源头高陡斜坡后缘的残坡积物首先失稳滑动,其后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失稳形成整体滑动。滑坡进入沟谷后,进一步铲刮沟底和两侧松散堆积物,形成大规模滑坡—碎屑流,摧毁掩埋沟口施工人员暂住地,造成灾难。
综上所述,“3·29”滑坡灾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冻融强烈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
3 经验与启示
(1)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在滑坡源头、搜救现场设立警戒标志;对滑坡后缘不稳定斜坡加以防范,避免再次发生地质灾害;对抢险搜救区进行场地整理,消除次生灾害隐患。
(2)高度重视全面排查居民区、工程建设区、工矿企业、旅游区和临时人员居住地等场址的地质安全,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严防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
7、西藏墨竹工卡县潘德净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西藏墨竹工卡县潘德净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18-03-23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章达村2组48号。
西藏墨竹工卡县潘德净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127MA6T5AY646,企业法人巴桑宗巴,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西藏墨竹工卡县潘德净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产品加工及销售;林业种植及销售,畜牧养殖,农畜产品加工及销售;净土健康产业产品、藏香及藏药材销售,油、粮、奶类批发、零售;乳制品(不含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的原辅料包装物的销售;生乳初乳加工产品的销售;农业、林业、畜牧业技术的研究、技术推广,肥料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农家乐开发,餐饮服务、农业景观旅游;农业信息咨询;农业科学技术,园林技术的咨询及服务;瓜果蔬菜、花卉、盆景、苗木的培育、种植及销售;园林绿化工程,建筑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藏墨竹工卡县潘德净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的社会责任
14年来,中国移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的指示精神,不断加强全方位、多层次信息化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成立应急通信保障局,完善应急通信预案体系,研发信息智能管控系统,推动边境覆盖工程建设,实行用户100%真实身份登记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信息管控能力,提升应急处突效率,加强抢险救灾能力,圆满完成奥运火炬登顶珠峰,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要活动通信保障工作;有力支撑日喀则暴风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通信保障工作,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为确保西藏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中国移动西藏公司牢记企业社会责任。共累计上缴利税3亿多元,为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培训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校长、建设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节能减排等项目,全力推动责任型企业建设。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始终要求自己冲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亚东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西藏公司第一时间部署应急抢险和通信保障工作,率先为当地政府提供海事应急卫星,打通了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电话;玉树抗震救灾中,西藏公司组织跨省应急保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集团公司领导的肯定。
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始终要求自己冲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西藏公司组织团队快速展开跨省应急保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集团公司领导的肯定;2011年亚东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西藏公司第一时间部署应急抢险和通信保障工作,率先为当地政府提供海事应急卫星,打通了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电话;2012年西藏日喀则等地发生暴风雪灾害,中国移动西藏公司迅速赶赴灾区抢修通信,并制定10多项便民举措。为保障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公司充实应急队伍和物资,加强演练,切实提升网络应急能力。2013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甲玛矿区发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出动应急保障人员18人、应急通信车4辆,24小时不间断为一线指挥和救援人员提供通信保障,同时将6部卫星电话交给在现场指挥的政府领导。仅“十一五”期间,中国移动西藏公司累计完成应急通信保障任务95项/次,累计出动应急保障车辆430台次,投入应急通信设备1095台/套,出动通信保障人员6758人次。累计抢修恢复通信线路近14000皮长公里,累计修复倒断杆2500余根,累计恢复受损基站近7000次。
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客户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以“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文化为指引,以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并狠抓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关爱工程,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面向未来,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将牢记“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企业使命,围绕“做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提出“有价值、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决围绕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各项要求,贯彻“固本强基、固边惠民、传播西藏”的发展战略,全力服务于中国移动通信全网畅通、服务于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