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等级划分与基本灾情
2.1.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书所指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根据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或环境造成明显破坏的速度,通常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2.1.2 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共分为4个等级。其主要依据是: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具体分级如下: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灾害等级的划分只是以致灾地质体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为依据的。它与致灾地质体的规模,比如: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变形岩土体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划分的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巨型滑坡体造成的灾害并不一定就是大型或特大型的。但是致灾地质体的规模与灾害受体(厂矿、市镇和基础设施等)的人口密度、经济价值、人群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型或巨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稀少、没有重要的工程设施,也不一定会造成高等级的地质灾害。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这样的地区毕竟具有高地质灾害风险,或者说具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值得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规划中,在防灾减灾方面给予充分的注意。反之,在中小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较为集中、工程设施的经济价值较高,也有可能造成中、高等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这些地区,对那些中小型致灾地质体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1.3 全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灾情
2.1.3.1 总体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在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3年,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10499人死亡和失踪、65356人受伤、575亿元的财产损失,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踪1167人、财产损失64亿元(图2.1,图2.2)。
全国有21个省(区、市)82个城市存在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其中,有监测资料的14个城市的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超过6.4万km2。据估算,这14个城市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平均每年27亿元以上。1921~2000年的80年间,仅上海市区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76.6亿元,平均每年2.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943.07亿元,平均每年36.8亿元(据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4个省(区、市)已发现地裂缝1232多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7.5亿元以上。
图2.1 1995~2003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情况(据2002年和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资料)
据全国1999年开展并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已经查出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4.8万多处,使316万多人和509亿多元财产受到威胁。据粗略估算,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超过16万处,受威胁人口超过1154万人、财产超过2014亿元。
图2.2 1995~2003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据2002年和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资料)
2.1.3.2 区域分布情况概述
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具有区域性分布规律。就全国来说,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省,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湖北、福建、江西等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度最高,危害程度也最为严重;西南、西北地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往往较大,而东南部地区多发育小规模和浅层的滑坡。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其中又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为严重。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区(带)。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区,就是地面沉降十分严重且密集分布或断续相连已形成地面沉降区(带)的地区。
地面塌陷在岩溶地区和矿山开采地区广泛分布。其中,岩溶塌陷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岩溶地区广泛分布,且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5个西部省(区、市)最为严重,这5个省(区、市)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可占全国岩溶塌陷总数的78%;矿山开采塌陷则以黑龙江、辽宁等省矿山分布区最严重。
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已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
2.1.3.3 地质灾害主要成因简述
(1)自然条件是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区域性和地区性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控制着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育的程度和特点。
岩土体松散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具有孕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有利地形地质条件。而其中的降水集中分布区,又往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暴雨、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是诱发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由于降水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总数的65%,而其中由暴雨诱发的又在降水诱发的灾害中占到66%以上。这使得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也大多与年降水量较高、特别是暴雨集中的地区相一致。
具有厚度较大的松散沉积物、且其中蕴涵丰富地下水的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区、岩溶发育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多发区。这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控制性的又一表现。
(2)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工程开挖(如修路、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和石油开采等方面。
在山地和丘陵区,修建铁路、公路、房屋等工程,经常采用切坡、削坡等手段整理工程场地,采石、采矿开挖山坡和堆弃尾矿,都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很多情况下破坏了地面与斜坡的稳定性。这种变化本身,以及在其他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足以引发上述灾害。据统计,全国由于上述各种人类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上述灾害总数的50%以上。
不合理的地下水抽取、石油开采和矿山地下采空,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结构,是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述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正在不断加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规划布局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认识不足,使得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形成了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的局面。
2、山体滑坡的等级和分类是如何区分的?
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土质层较松的区域发生暴雨,这样及可能诱发山体滑坡的发生。
山体滑坡的等级
根据山体滑坡体积,滑坡可分为4个等级
1、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
2、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
3、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
4、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
山体滑坡的分类
根据山体滑坡的滑动速度,可将滑坡分为4类:
1、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
2、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
3、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
4、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3、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种类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进性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缝等。
(3)矿山滑坡的种类扩展资料: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有哪些
地质环境现状: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水环境现状: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现状。
矿产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塌岸、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开采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采矿地表移动。矸石等其他废弃物堆放对大气、土壤、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按滑坡形成机制划分
孙广忠等人(1988)从滑坡形成机制的角度对我国的滑坡进行了详细分类,归纳为9种类型,即楔形体滑坡、圆弧面滑坡、顺层面滑动的滑坡、复合型滑坡、堆积层滑坡、崩坍碎屑流滑坡、岸坡或斜坡知开裂变形体、倾倒变形边坡和溃屈破坏边坡。其中岸坡或斜坡开裂变形体属潜在危岩体,尚未形成滑坡;倾倒变形边坡和溃屈破坏边坡更接近于崩塌。
1)楔形体滑坡的主要特道点是滑动面及切割面均为较大的断层或软弱结构面,常出现于人工开挖的边坡,规模一般比较小。
2)圆弧面滑坡常见于具有半胶结特性的土质滑坡中,规模一般较大,其发育演化过程表现为坡脚蠕动变形、滑坡后缘张裂扩张、滑坡中部滑床剪断贯通3个阶段。
3)顺层面滑动的滑坡可进一步分为沿单一层面滑动的滑坡及坐落式平推滑移型滑坡两类。
4)复合形态回滑面的滑坡多为深层滑坡,上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形成近似圆弧形滑面,下部基岩则多沿软弱结构面发育,构成复合形态的滑动答面。
5)堆积层滑坡常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以及人类堆积的矿山废弃物中。
6)崩坍碎屑流滑坡一般具有较高的滑动速度,多发生在两岸斜坡较陡的峡谷地区,高速运动的滑坡体在抵达对岸受阻后反冲回弹而顺峡谷向下游“流动”,形成碎屑流堆积体。
6、滑坡有哪些类型
为了更好地对滑坡进行认识和治理,需要对滑坡进行分类。但由于自然界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复杂,各种工程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又不尽相同,因而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滑坡分类,根据我国的滑坡类型可有如下的滑坡划分。
(一)按滑坡体的体积划分
1.小型滑坡
滑坡体积小于10万立方米。
2.中型滑坡
滑坡体积为10万~100万立方米。
3.大型滑坡
滑坡体积为100万~1000万立方米。
4.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
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万立方米。
(二)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划分
1.蠕动型滑坡
人们仅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
2.慢速滑坡
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
3.中速滑坡
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
4.高速滑坡
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三)按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
1.覆盖层滑坡
本类滑坡有黏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
2.基岩滑坡
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和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
3.特殊滑坡
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四)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
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超深层滑坡。
(五)按形成的年代划分
新滑坡、古滑坡、老滑坡、正在发展中滑坡。
(六)按力学条件划分
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
(七)按物质组成划分
土质滑坡、岩质滑坡。
(八)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划分
同类土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7、矿山开采过程中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地面矿山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煤自燃等,
井下矿山地质灾害
主要有冒顶、片帮、突水、突泥、井下热害、矿震、岩爆、井下煤自燃、油气井管套损坏、矿坑水污染等。狭义的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发生在井下的地质灾害。
在各种矿井中,以煤矿最严重,其矿井地质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破坏损失最大。除煤矿外,铁矿、铜矿、铅锌矿等金属矿和一些非金属矿也有不同程度的矿山地质灾害。开采放射性矿产,还有放射性灾害。
望采纳
8、那种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
容易发生滑坡的山体有:
1、岩土山体: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具备一定坡度的山体:
山体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8)矿山滑坡的种类扩展资料:
造成滑坡的出现除了山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有外界因素的作用。
外界诱发滑坡的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中国典型的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在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此区域滑坡发生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