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植物病害流行学va

植物病害流行学va

发布时间:2021-07-04 11:31:23

1、植物病害的流行学有哪些类型?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水稻恶苗病、稻曲病、玉米丝黑穗病、茄子黄萎病、小麦散黑穗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麦类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一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米2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其四周约1000米2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他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2、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怎样的?

病害流行的时间百动态: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

病害流行的时度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按照研究的时间规模不同,流行的时间动态可分为季节流行动专态和逐年流行动态。

植物病害的逐年流行动态是指病害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单循环病害或积年流行病害有一个菌量的逐年积累,发病数量逐年增长的过程。多循环病害或单年流行属病害年份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大,相邻两年的初始菌量或增或减,很不稳定,因此多年平均的年增长率没有实际意义。

3、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区别

植物病害流行抄学: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它通过观察、试验、模拟、定性或定量分析、综合,以掌握环境影响下寄主—病原物群体水平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时空动态规律,逐步深化对植物病害宏观规律的认识,从而服袭务于植物病害的预测和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流行学基本观点:
群体观:研究对象是植物群体病害;
动态观:研究核心是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增长变化的动态过程;
定量观:研究方法是采用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
生态观:研究出发点是生态学理论;
综合观:研究注重系统整体行,学科综合性和决策优化性。

植物知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的原因,或在解剖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等,另外还研究防病的药剂道对病原体或植物体的药理作用,以及包括所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广阔领域。

4、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气候和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
(2)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
(3)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
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

5、植物病害的流行的前提是什么?

大量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前提。感病植物的数量及分布是病害是否流行和流行程度轻重的重要因素。若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就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即使当时是抗病品种,若大面积单一化栽培也会造成病害流行的潜在威胁,因为病原物的致病力可以发生变化,抗病品种有可能丧失抗病性而成为感病品种。

6、植物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些病原物能够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抗逆性强,越冬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多,再侵染次数多。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播介体数量多、病原物受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异或本身遗传物质的重组,以及新的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形成,也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7、什么叫病害的流行?病害流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称为病害流行。农林植物个别植株的病害并无多大经济意义,只有流行性病害才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
植物病害必须要有感病植物、病原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发生。由个别病害发展成病害流行的局面,同样是这三方面因素配合的结果,只是这种配合要求的更严格一些。所以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的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②必须要有大量的毒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③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是诱使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8、什么是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即植物病害在一定时期或一个地区暴发成灾,造成经济重大损失,称为病害流行。病害流行是研究群体发病及其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需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方法进行研究。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强度和广度。

9、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是怎样的?

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亦即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量在空间中的发展规律。病害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是相互依存、平行推进的,没有病害的增殖,就不可能实现病害的传播;没有有效的传播也难以实现病害数量的继续增长,也就没有病害的流行。

病害的传播特点主要因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气传病害的自然传播距离相对较大,其变化主要受气流和风的影响。土传病害自然传播距离较小,主要受田间耕作、灌溉等农事活动以及线虫等生物介体活动的影响。虫传病害的传播距离和效能主要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种群数量、活动能力以及病原物与介体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玉米粗缩病毒病,传毒介体为灰飞虱,据1995—1996年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5月28日见虫,6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个虫峰,并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迁往春玉米田进行为害,第二代在6月中、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下旬。而玉米粗缩病在6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迅速发展,7月下旬达到高峰,也就是传毒介体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越多,活动能力越强,在温湿度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越重。

与植物病害流行学va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