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类别有哪些?
(1)按预报内容分。①发生期预测是预测某种病虫害的出现期或来为害期。对具有迁飞、扩散习性的害虫,测其自迁出或迁入本地的时期,以此作为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②发生量的预测是预测病虫害的发生量或田间发生程百度,主要是估计害虫未来的虫口数量或病害发生程度是否有大发生的趋势以达到防治指标。③产量损失预测
(2)按预测期度限分。①短期预测期限大约在20天以内,一般只有几天至十多天。②中期预测一般为20天到1个季度,常在1个月以上,通常是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以确定防治对策和部署。③长期预测期知限常在1个季道度以上。如害虫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测,要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某种害虫有效虫口基数及气象资料等做出。
2、今年玉米虫灾如何
2013年全国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分析预测,2013年全国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明显重于常年,预计发生面积11.3亿亩次,虫害发生8.3亿亩次,病害发生3.0亿亩次;将影响全国约3亿亩玉米的安全生长。其中,玉米螟专、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偏重发生,局属部大发生;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等地中等以上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
参考资料:http://www.agri.gov.cn/V20/bchqb/201302/t20130226_3226186.htm
3、今年早稻病虫害预测时间
全国农技中心在广西南宁组织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水稻专家商会研讨全国早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根据去年的病害发生情况,结合当前病虫调查基数、水稻栽培情况、气候条件、病虫抗药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稻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中等发生,各地区需及早做好防范,尽量减少损失。
一、预测依据
1、往年情况,稻飞虱、螟虫、纹枯病是常态。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传统双季稻种植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发生频繁。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单季稻种植区,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也常有发生。
2、病虫调查基数,多数病虫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
稻飞虱:从4月下旬开始大范围、大批量迁入华南和江南南部稻区,导致这些区域当前田间虫量上升较快,当前华南南部稻区田间百丛虫量高的已达到800-1200头,广西沿海局部甚至高达2000-3000头,具备偏重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
二化螟:据全国各地病虫害监测站数据,二化螟在江南稻区冬后基数普遍较高,亩残虫量平均为5000头左右,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加,其中湖南、湖北、浙江比上年增加30%左右。当前,灯下蛾量高,田间虫卵量大,截至5月,江南稻区100多个监测站累计诱蛾量比上年同期增加近30%;田间亩卵量各地区差异较大,为30-450块,湖南部分地区卵量较大,衡南、醴陵、常宁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0块/亩,达到重度以上发生的虫源基数,需加倍注意。
稻纵卷叶螟:从4月下旬开始在江南、华南稻区陆续多次批量迁入,其中江南稻区田间亩蛾量偏高,如湖南4月见蛾区域数和诱蛾量均高于上年同期。华南稻区田间见蛾量高的已达到200-400头/亩,田间幼虫量高的也已达到500-900头,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
纹枯病:常年重发,田间越冬菌源量大,达到偏重流行的菌源基数。
稻瘟病:常年发病,点多面广,达到中等以上流行的菌源基数。
3、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发生流行
根据全国气象中心预测,江南稻区5月降水偏多、强度大;华南稻区5月有3次明显降雨过程,6月降水偏多,且有4次集中降雨过程,加上今年夏季将有7-8个台风从华南和东南沿海登陆我国,均有利于“两迁”害虫的集中迁入为害以及水稻病害的重发流行。
4、水稻栽培情况及病虫抗药性上升对病虫发生有利
随着水稻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熟制的变更,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有利于“两迁”害虫、二化螟等水稻害虫集中为害。早稻主栽品种以多穗型为主,在高水肥的栽培条件下分蘖量多、生长茂盛,田间容易郁蔽,形成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加之病虫对常用药剂的抗性有不同程度上升,部分稻区达高抗水平,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二、发生趋势
1、虫害
预计早稻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南部稻区偏重发生,西南南部、江南北部、长江中游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0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在南方稻区总体中等发生,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和西南部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100万亩次;二化螟在江南稻区偏重发生,赣北、湘中南、鄂东南和江汉平原中南部局部大发生,华南北部上升趋势明显,发生面积4900万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和西南南部稻区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00万亩次;大螟、稻秆潜蝇、稻跗线螨等其他害虫在部分地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500万亩次。
2、病害
纹枯病在大部早稻区偏重发生,局部高产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6700万亩;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00万亩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稻区呈回升态势,发生面积100万亩;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900万亩次。
三、防控方案
1、防控时期
分蘖期:防控重点病虫,病害坚持预防为主,掌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虫害坚持达标防治,在虫量或为害达到防治指标时用药。
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早稻重点预防穗瘟,防治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中稻重点预防穗瘟和稻曲病,重点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兼治螟虫。晚稻重点防治稻飞虱、二化螟和纹枯病,预防稻瘟病和稻曲病。
2、防控措施
理化诱控
一是性诱剂诱杀,每亩稻田插挂1个诱捕器,诱杀雄蛾,干扰成虫正常交配,减少田间有效卵量。二是灯光诱杀。集中连片的水稻种植区,每30~50亩稻田安装1盏杀虫灯,诱杀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成虫。
生态调控
一是种植诱虫植物诱杀螟虫。如在道路、沟渠、田边种植香根草、苏丹草等多年生植物。二是稻鸭共育控害。三是种养结合控害。如稻蛙(鱼、鳖、虾)共育示范区保留沟渠水草和稳定水域,提供有利于青蛙(鱼、鳖、虾)繁育的环境条件,人工保护和养殖青蛙(鱼、鳖、虾),减轻水稻害虫危害。
生物防治
一是保护利用天敌控害。田埂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食料、替代寄主和庇护场所,保护培育天敌,提高天敌控害能力。二是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选用苏云金杆菌(Bt)、球孢白僵菌、多杀霉素、多角体病毒等微生物杀虫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苦参碱防治稻飞虱,春雷霉素或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申嗪霉素、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
化学防控
防控指标:分蘖期重点病虫防治。纹枯病在病丛率达到20%时用药防治,叶瘟在初见病斑或发病中心时用药防治,二化螟枯鞘丛率8%以上、稻纵卷叶螟百丛新苞40个以上、稻飞虱百丛虫量达到500(常规稻)-800(杂交稻)头以上用药防治。穗期混合用药。稻瘟病在破口抽穗初期用药,稻曲病在主穗剑叶叶枕和倒二叶叶枕齐平的植株比例为10~15%时用药,纹枯病病丛率20%以上、二化螟亩卵块超过50块、稻纵卷叶螟百丛新苞30个以上、稻飞虱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田块用药。
推荐用药:防治二化螟、大螟,虫量较低时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单。防治稻飞虱,选用吡虫啉、噻虫嗪、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防治稻纵卷叶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防治稻瘟病,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及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等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烯肟·戊唑醇等化学药剂。预防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选用噻霉酮、噻唑锌。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宁南霉素。
4、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是什么?
plant disease forecasting system in China
姜瑞中
在认识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对植物病害流行因素进行分析,估计病害未来发生趋势或程度,作出定性或定量估计,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系统。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职能部门为各级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内设置的植物保护站或病虫测报站。
简史
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马铃薯晚疫病在中国暴发,华北马铃薯主产区严重减产。林传光等研究该病侵染和流行规律,设计了观察中心病株在病圃中的发生发展情况,提出预测大田病情的方法,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大面积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同一时期稻瘟病在江苏、辽宁、吉林和天津市郊等地严重发生,威胁水稻生产。中国植病专家研究稻瘟病发生规律,提出测定稻种、稻草的带菌量,观测空中孢子活动情况,以及结合田间病情调查和物候观察等预测病情的技术方法。1955年农业部颁发《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将马铃薯晚疫病和稻瘟病列为全国测报对象;翌年农业部植保局公布了这两种病的测报试行办法。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等单位,根据对小麦锈病发生规律和流行区划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小麦锈病预测预报试行办法。到1960年前后,确定为全国测报对象并制定有测报办法的作物病害共7种。1973年农林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座谈会,增加了小麦病毒病、玉米花叶条纹病为全国病害测报对象。1978年10月农林部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设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室,负责全国主要植物病害预测预报以及测报技术开发和管理。1980年植物病害测报对象增加到11种,均制定和印发了测报办法。1980~1986年,开展了经济作物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确定了对象,制定了试行办法。1987~1990年,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等全国性重点测报对象,列为国家标准项目,按国家标准局《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制的基本规定》,编写了《测报调查规范》,提高了病害测报资料的标准化水平。
预测预报体系
中国是将植物病害、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共为一个体系。50年代至60年代采取专业性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断加强省、地、县各级专业测报站作为测报体系骨干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测报组织,发挥群众性测报的作用。1956年底,全国已建立测报站(点)138处,情报点1890处。1973年农林部专门召开会议,强调测报人员、站址、测报任务、服务范围“四固定”,以保证测报的连续性、系统性。1978年农林部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后,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测报体系建设。1979年后陆续在全国建成以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82年后为全国植保总站测报站)为中心,以省级测报站为纽带,以近400个有代表性的地、县级区域性测报站为基点的全国病虫测报网。其中监测病害的区域性测报站有:小麦锈病54处,麦类白粉病54处,稻瘟病55处,稻纹枯病37处,稻白叶枯病22处,稻病毒病12处,小麦丛矮病12处,小麦黄矮病6处,油菜菌核病24处,油菜病毒病11处,蔬菜病害处21处,苹果、柑橘和茶叶病害24处。这些区域性测报站按病害流行区系布点,其主要任务是按全国病害测报调查规范监测病害发生动态,监测数据定期整理上报全国植保总站测报站,经汇总、分析,作出全国病害中、长期发生趋势预报。与此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加强了重点地、县级测报站的建设,由省级测报站(科)和省内20~30个有代表性的地、县级测报站组建了省级病虫测报网络,执行本省范围内主要病虫害监测,发布中、长期预测预报。至1990年全国有地区级测报站180多处、县级测报站1800多处,地、县级专职和兼职测报专业人员共7800多人,对本地、县内主要病虫害进行中、短期的预测预报。
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布了《病虫测报站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站的职责及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其后各省级及大部分重点地、县植保站相继制定了部门测报岗位责任制。1988年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制定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工作规范》,组建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计算机管理系统”。1993年农业部颁布《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从而从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
测报信息传递手段的改进
1963年农业部植保局编制出全国统一的农业病虫测报电码,经国务院秘书厅批准试用;1979年重新修订后经邮电部批准,在全国作为公益电报使用。在此基础上,1981年开始试用测报对象专用“模式电报”,至1988年已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黄矮病和普矮病、小麦条锈病和叶绣病、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等11种病害不同生育期病情预测的18个模式电报组建表,列为全国病虫测报网通用病害模式电报模式。其特点是编译收发简便、传递迅速准确。全国植保总站病虫测报站内设有专用自控用户电报机,随时接受各区域测报站发来的关于预测预报的信息。
5、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作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冬季气温升高将降低病原菌越冬死亡率,春季气温升高将使越冬病原提前萌发和侵染、扩散;高湿是病原真菌和细菌萌发和浸染的必要条件,而干旱通过促进喜旱传毒害虫可导致作物病毒病的猖獗发生。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温度与降水格局具有不同的影响。
近50年来,尽管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但降水的空间格局有较大的变化。西部地区降水增加15%~50%;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华南地区降水增加5%~10%,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减少10%~30%。根据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流行的生态学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将导致我国部分农作物重大病害出现加重发生的趋势,从而威胁我国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如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地区,由麦二叉蚜、灰飞虱、黑尾叶蝉等传播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许多病毒病也会加重发生和流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地区,可加剧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等农作物病害的流行;气候变暖再加上湿度增加的地区,各种作物的霜霉菌、疫霉菌、锈菌和半知菌、细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将加重发生(图5)。低温高湿的环境更有利于一些作物苗期病害的流行。
图5 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
A.马铃薯晚疫病 B.大豆黑斑病 C.大豆疫病(图片来源:王源超)
(孟玲)
6、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目的有什么意义?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以监测植物病虫生物灾害的发生为害动态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断。
目前,农作物病虫测报主要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灯诱、性诱和田间抽样调查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动态开展系统监测,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数理统计建模、人工智能和大区域宏观分析等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监测,进行发生为害动态趋势的评估与预测和防治决策,并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及时向各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提供情报信息,以指导农业生产。
7、如何进行害虫的预测预报
害虫的预测预报也就是要预先掌握害虫发生期的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植物为害的轻重,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
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是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要前提。只有对害虫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做得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拟定综合治理计划,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经济有效地压低害虫的发生数量。
(1)期距法
各虫态出现的时间距离,简称“期距”。即昆虫由前一个虫态发育到后一个虫态,或前一个世代发育到后一个世代经历的时间天数。主要方法有:①诱集法:由上一盛期到下一盛期;②人工饲养法:计算平均历期;③调查法:用实际调查数据进行期距预测。始期指某虫态百分率20%的时间,盛期指达50%的时间,末期指达到80%的时间。如某鳞翅目害虫化蛹盛期与羽化盛期的时间间距,就是蛹的历期。
(2)物候法
就是根据自然界的生物中,某些物种对于同一地区内的综合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时间性反应。如:一种害虫的某一虫期和它的寄主植物在一定生长阶段(如吐芽、初花、盛花、展叶等)同时出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寄主某一发育期的出现来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3)积温法
就是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进行测报的方法。有效积温(K)是指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累加值,是用来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是:昆虫完成某一虫态或一个世代的发育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单位以日度表示。
(4)气候图法
可用于害虫的分布预测和数量预测。
(5)形态指标法
根据生物有机体与生活条件统一的原理,外界环境条件对昆虫的有利或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形态和生理状态上。因此可以利用害虫的形态或生理状态作为指标来预测害虫未来数量的多少。如在华北地区,棉蚜蚜群中当有翅成蚜和若蚜占蚜量的38%~40%左右时,在7~10天后将大量扩散迁飞。
(6)种群数量估计法——生命表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或一定条件下的室内实验,系统观察并以一定的表格形式,记录某一种群在各年龄或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和成虫阶段的繁殖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