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高中地理选修五的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一)
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 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
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
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一定要熟悉)
见选修5
P79“阅读”
P80“阅读”
P82“阅读”
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见选修5课后练习答案)
2、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我要各种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减轻旱涝灾的影响,应以预防为主,放抗就结合,搞好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并进行江河整治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预防涝渍灾害: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洪水:预报关键点是整个流域包括干流和支流的降水情况,即使了解水位变化,防御主要内容是加固堤坝,疏散低洼地区的居民,建立防汛应急预案,做好可能的洪灾防范,配备足够的粮食和救援设备,提前做好泄洪准备等等
抗旱有效措施:将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抗旱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数量等。
抗虫灾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诱捕成虫或幼虫
台风:提前做好预报、预警,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加固渔船、鱼排,船进港口深抛锚,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
地震:政府: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各级政府的支持;适当的进行人口迁移;爱中安排居民点并注意避开断裂带;山区应最大限度的进行绿化,保持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对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新建建筑物应提高抗震能力;慎重发展重化工工业,健全交通运输和通信的方式。
对个人: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森林火灾:人人树立“森林防火”意识。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制度。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火源管理。建立森林防火设施。(1、开辟防火路。2、营造防火林带。3、修筑林道。4、设立防火了望台。)
沙尘暴: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寒潮:预报关键点是高纬度天气系统,冷空气源地和南下路径,寒潮强度和影响各地的时间。防御主要有对农作物进行防寒保护,加盖塑料薄膜,进行人工取暖,发出寒潮警报,提醒居民注意保暖,并防范寒潮带来的恶劣天气对建筑、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3、高中地理选修部分 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 还有旅游地理 哪个比较好学一些 ? 争取拿满分?
旅游地理吧,理解就好。自然灾害之类的,做题要分析,比较费力。个人见解。
4、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 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
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
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一定要熟悉)
见选修5
P79“阅读”
P80“阅读”
P82“阅读”
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
5、高二中图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要点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6、自然灾害地理在教科书中描素太简略了,求给详细的知识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使得牧业灾情较严重。
16.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17.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18.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19.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20.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
21.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22.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23.地震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 24地震的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0倍),但有多个烈度。 25.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最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对我国影响最严重)。
26.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27.构造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28..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
29.我国地震多发区是哪里?台湾,青藏,新疆,华北。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ºE附近,它也是我国东西地质构造分界线。
30.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31.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32.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3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降水多,尤其是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 建筑物、财产、城市越来越密集。
33滑坡发生的原因?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岩体多破碎;地表植被覆盖率差。
34.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多松散的碎屑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植被覆盖率低。
3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干旱特点:渐变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 36.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37.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多大风。 正值小麦的生长期,需水量大,缺水严重;
人为原因:人口多,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38.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39.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哪些?
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耐旱作物 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
40.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41我国干旱与洪涝的关系?时间上的交替,空间上的交错。(不稳定的季风气候) 42.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43.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足够的地转偏向力。(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 44台风:中心风力12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45.台风的灾害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46.台风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
47.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48.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是什么?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49.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 50.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
4
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51.寒潮:由于冷空气入侵造成气温在24小时内骤降10℃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就称作“寒潮”
52.寒潮的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深秋到初春。
寒潮灾害天气特点: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多发生在冬半年。好处是,冻死害虫;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净化大气。 53.寒潮的源地是: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54.寒潮的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55.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56.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沙尘暴的好处是: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类,塑造地表形态。 57.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 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58.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59.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由于本区降水少,蒸发大,且多大风。干旱使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60.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6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多,内陆少;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62.暴雨洪水——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63.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
提示: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5
64.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65.诱发雨涝的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66.防治洪水灾害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兴修水利工程(水库,大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强监测与预报 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67. 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68.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 在河流下游低洼地冲蚀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69.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 失的重点?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 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70.影响我国东部沿海的风暴潮类型 及分布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受气温升高影响形成
西北和东北山区。 4—5月融雪洪水 7~8月冰川融水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秋末春初
类型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危害
台风风暴潮 7-10
8月和9月最集中 东南沿海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温带风暴潮
春秋
北方沿海
6
71..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加剧灾情?
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状况发生改变,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例如,植被覆盖度降低 ,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沉积;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积缩小,高水位、高流量,洪灾产生。
②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72.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方重于北方。 73.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74.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 75.我国水稻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的地区。 76棉铃虫的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 棉铃虫是中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其灾害损失巨大。 77.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落叶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马尾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78.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79.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80.我国灭蝗的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_Oi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