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民国三年旱灾

民国三年旱灾

发布时间:2021-07-06 08:01:37

1、信阳市的自然灾害历史

信阳县历史上自然灾害颇为严重,旧志有记载的水灾、旱灾、蝗虫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给信阳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一、 水灾。民国五年(1916年)春、夏,大水冲塌房屋170多间。民国十年(1921年)农历六月至八月,霪雨成灾,倒塌民宅无数,城内倒塌市房填街塞巷。南门、东北门、左西门城墙崩溃三十余丈,压死数十人。田禾腐烂,苗木皆烂死,北方难民纷纷南来,饿殍载道,终冬入春气象悲惨。有电影、戏曲、商会、红十字会自发的劝捐及各校学生劝捐的资款,当时县官为保自己安逸,弃灾民于不顾,侵占劝捐款,新修西关外马路和修补城墙。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历六月三日,大雨昼夜不息至直五日下午渐停,浉、淮两岸十里以内漫溢成灾,巨浪排山倒海而来,民不及防随波涛而去,有幸免露处岗坡或拥抱树杪,经渔舟盐簰往来搭救十之一二,水过之处尸骸纵横。县城南北城墙倒塌二十余丈,房屋倒塌1.165万间,溺死500余人,冲走牛、马、驴等牲畜795头(匹),淹地8160亩,毁田540亩。霪雨淋沥浃旬之间,水势既落复涨,人民三次迁徙,入冬初春五六万难民集城关东站、三里店、两河口、十八里庙、中山铺等处。因饥饿冻病为数甚多,全县损失折款32.95万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七月至九月,阴雨连绵,稻收十之六七,秋杂粮绝收。加之日军烧掳,国军拉夫,匪情四起,民不聊生。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水。稻收十之五六。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农历七月七日,大雨倾盆,昼夜不息,县境内南浉、北淮大干河溪水溢出,数里惊涛骇浪而来,浉河两岸人、畜淹死甚多,房屋倒塌无数。其中谭家河街被淹没,宅宇倒塌200余间,溺死30多人,民有绝户。二、 旱灾。信阳县旱灾较频繁,仅民国就有8起。民国三年(1914年),大旱,省拨银4500元,散放时斤米价80文。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旱灾,农田欠收,部分地方颗粒无收。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境干旱数月,部分农田绝收,受灾人数达2.95万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夏,旱灾,秋收十之六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旱荒十之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旱,年降水639毫米。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夏,大旱,百余日无雨。信南山区稻收十之二三,信中、信北颗粒无收。是年冬至次年春贫民食尽野菜、树皮。积粮主斗米买青稞一亩(小麦)粮价日涨成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旱,赤地无禾,人相食。百姓扶老携幼外逃求生,道旁山坡饿死者甚多,贫民饿死十之四五,家有绝户。三、 蝗虫灾害。民国四年(1915年)夏,东南乡(今五里店一带)发生蝗虫,庄稼欠收。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初秋稻熟时期,蝗虫群由北向南飞,每群宽有1里,长达数里,成群接踵飞落,历时3天,扑灭人脚踏蝗虫成穴。稻害虽少,但高粱、玉米、谷子受害严重。蝗群落竹、木,竹、木均被折断,损失重大无计,过后各处均有余蝗。

2、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 什么意思

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的表面意思是:在民国三年一整年都没有下雨。回

深层意思是:作者等不到答爱情的滋润。

这句“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是出自一本叫《旧梦1913》的小说,是小说里的女主角顾灵毓说的。这是本非常虐心的小说,据说很多读者看了后哭了好几回。

完整的句子是“我这一生失败透顶,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一生等不到一句我爱你。”



(2)民国三年旱灾扩展资料:

《旧梦1913》剧情介绍:贵族少女傅兰君遭遇情伤后不得已嫁给新军军官顾灵毓,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终于鸾凤和鸣,然而随着清朝覆灭和辛亥革命的到来,两个人的感情在政治和家庭变故中备受砥砺,最终在二次革命的前夕。

两人怀着误会分道扬镳,当傅兰君怀着对顾灵毓的恨来到英国,往事的真相才逐渐揭开。这件事其实小说的作者沈鱼藻也看到了,还在微博上转发了,还说到为什么当初这本小说校队了三个月也没发现应该是民国二年这件事。

3、信阳与北京相比自然灾害哪个多?

信阳和北京比,自然灾害稍微多一些。
因为信阳靠近长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每年都有可能发生旱涝灾害。几率多一些。

4、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旱灾都发生在什么时候(中国)?持续了多久,有怎样的社会危害?

商朝
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周朝
《诗经》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以及“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4]的描述。《诗经•大雅•云汉》二章:“后稷不克,上帝不临。”《集传》:“言后稷欲救此旱灾而不能胜也。”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泾河、渭河、洛河。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
《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
南朝宋大明年间有旱灾。沈约在《史臣曰》说,“大明之末,积旱成灾,虽敝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古,死已倍之。并命比室,口减过半”。
隋朝

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唐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冬旱,至是(六月)雨 ”。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元和三年(808年),元稹曾任监察御史,负责赈灾,他写有《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宋朝

《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平江主簿王梦雷在湖南大旱饥荒,写下一首《勘灾诗》,“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元朝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诸路旱蝗,告饥者令就食他所。”
明朝

洪武十二年(1379年)诏曰:“广平所属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艰于树艺,衣食不给。……今年夏秋税粮悉行蠲免,以苏民力。”
《明英宗实录》载:天顺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陕西连年大旱。
《烈皇小识》:“先是天启丁卯,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阴纠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直入县杀耀采。众遂团聚山中。”
《鹿樵纪闻》说:“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
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河南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的《荒年志》碑记崇祯十三年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米价七百文,斗豆价四百文”。
有专家统计明朝旱灾次数一共有174次。
清朝
济南府志》记载康熙四年“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十三个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又山西境内“无处不旱”,“河东两熟之地,灾者八十余区,饥口入册者不下四五百万”。是年8月1日,山西巡抚曾国荃奏折曰:晋省报灾州已有57处,饥民200余万,后来“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据12月10日奏报统计,全省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还有9个县。
中华民国

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今中国依旧是旱灾频仍,几乎是无年不荒,缺水成为中国全国境内最迫切的问题。2006年内蒙古苏尼特草原持续旱灾,受灾草场面积23186.7平方公里。2006年5月中旬以来,重庆市遭遇大旱灾。2009春,干旱波及中国12个省份,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2010年初,云南、贵州为中心的五个省份已达到特旱。

5、民国三年真的没下雨吗

民国三年有下雨的,只是下的比较少而已,属于干旱的年份

与民国三年旱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