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城市干旱灾害的原因

城市干旱灾害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7-06 10:31:28

1、干旱产生的原因,地区?

象灾害:干旱

2005年6月6日 点击:154次 来源:《中国气象报》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干旱是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干旱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明显的季节性、持续性、地域性和潜伏性以及年际变化等多个特点。

干旱灾害的防御

南水北调: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引到北方,能从根本上解北方的干旱问题;

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兴修水利,修建水库,这不仅有利于防洪,也有利于抗旱。对于经常出现干旱的地区,利用水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尤为重要;

植被建设:退耕还林、绿化环境是防御干旱的重要方法;

重视干旱灾害的预报:我国气象部门历来把干旱等气象灾害作为监测和预报的主要内容。因此,要重视气象预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做好抗旱决策,采取减轻干旱灾害的措施;

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抗旱减灾的主动性措施。其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试验。目前,已有诸多省(区、市)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拦截和蓄存雨水雾水:拦截和蓄存雨水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修建山间小水库、修筑塘坝和沟谷中的小低拦水坝及大水窖、山坡上的蓄水窖、集雨窖等。收集雾水可采用“张网”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雾较多的山区、农村;

推广耐旱品种和抗旱播种法;

免耕法:干旱缺水地区耕作,可采取免耕的方法,以减少水土流失。

干旱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人类马上就要步入新纪元,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干旱化趋势,探求原因,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3.8%,在行政上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北部大兴安岭山区例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区例外)的绝大部分以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河北省的坝上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地理环境在晚白垩纪早第三纪时即已初步形成,其后经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干旱程度更为加剧,逐步形成现有的特殊地理环境。

在这片辽阔的地域上,土地、矿产、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丰富,也有一部分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广泛加以开发利用,建立起不少肥沃农田和丰盛牧场。这里地旷人稀,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荒凉贫瘠的沙质荒漠(沙漠)和石质荒漠(戈壁)广泛分布,还存在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盐碱、风沙等。在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导致土地退化和生产力降低。

西北干旱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干旱少雨,寒暑剧变,风多沙大、太阳辐射强。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并从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例外),苏尼特左旗——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一线以东,一般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干燥度1.5~2.0,属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主要为干草原,自古是我国最好的牧场;也可勉强进行旱作农业,但“十年九旱”,产量很不稳定,并易形成严重的沙漠化问题。该线与贺兰山一线之间,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干燥度2.0~4.0,天然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农耕必须灌溉。贺兰山以西的广大荒漠地区,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干燥度大于4.0,农作物每年必须灌溉3~4次以上,植树种草也需多次浇水。

本区的降水变率极大,往往连续几个月至半年以上滴雨不降,四五月间及六月初的春早和“卡脖”旱尤为严重;但在夏、秋季一二天内即可降下全年总雨量1/2乃至2/3的暴雨,有时甚至形成洪水灾害。

由于干旱少雨,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全年日照一般达2500~3000小时,甘肃与新疆毗邻处的星星峡达3549小时。太阳辐射一般达54×108~63×108焦耳/米2·年,有利于农作物,牧草的生长发育,并为广泛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温度条件上,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西南部属暖温带,≥10℃期间积温4000~4500℃以上,无霜期200~220天以上,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并可种植长绒棉,瓜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其他广大地区均属温带,≥10℃期间积温1700~3500℃,无霜期100~200天,春小麦、糜、谷、马铃薯、胡麻等农作物可以一年一熟。由于大陆性气候盛行,寒暑剧变。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北疆和内蒙古一般在-20℃左右,富蕴(海拔1177米)极端最低气温为-51.5℃,而相距不远的吐鲁番(海拔-15米)极端最高气温达47.4℃(非正式记录达49.9℃),昼夜温差也很大,一般均在10~20℃以上,新疆、甘肃毗邻戈壁地区更在35~40℃以上,此外,在广大沙漠戈壁的地表,夏秋季午间温度可达50~60℃以上,海市蜃楼等光学现象常见,这对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显然是不利的。

多风沙也是西北干旱区重大自然改造问题之一。春秋季由于冷暖气流剧烈交绥,乍暖乍寒多风暴。夏季垂直气流强烈,也多“热东风”,山麓地带并有”焚风”。再加气候干旱、地面坦广、植被稀疏、沙源丰富等原因,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时间经常产生风沙现象,山口附近及大沙漠大戈壁中心尤为频繁。例如,四周为腾格里沙漠围绕的民勤城,多年平均风沙日数达133.5天;四周为大戈壁包围的安西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达38.8天,号称“世界风库”;另一个“陆地风库”托克逊城,平均大风日数72天;而准噶尔盆地西部的阿拉山口(准噶尔门)更达165天。最大风速在托克逊附近,曾测到50米/秒以上的大风。

本区在地貌上以两个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两个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为主体,河西走廊则是两者的过渡类型。一般海拔1000~1500米,局部洼地可在500米以下,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则仅-155米,是全国陆地最低点。高原和盆地的周围有高山环绕,海拔达3000~4000米以上,形成了特殊的山地环境。

本地区几乎完全不产生常年河流。主要河流均源自周围山地,出山后水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于内陆湖泊或沙碛盐沼之中,只有黄河及额尔齐斯河例外,分别注入太平洋及北冰洋。地下水源分布很不平衡,一般高山山麓和河流沿岸水量丰富,水质也较好,其余广大地面则异常贫乏。水资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利用不当,浪费现象严重,据估计,贺兰山以西广大地区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仅达30%左右,例如,我国最大内陆河的塔里木河,在阿拉尔年径流达50亿立米,大坝附近仍有32.5亿立米,灌溉农田不过100万亩。

土壤比较贫瘠,剖面不发育,有机质含量少而含盐量高,再加质地粗瘠,一般不利农耕。但在河流中下游沿岸仍有不少宜农土地。

另外,本区植物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可分三个地带:①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一线以东为干草原地带,以禾草、杂类草为主,覆盖度50%以上,是我国最丰盛的草原;②该线至贺兰山之间为荒漠草原地带,以杂类草和半灌木、小半灌木为主,覆盖度30~50%上下,仍不失为良好草场;③贺兰山以西广大地区为荒漠,以灌木、半灌木为主,覆盖度多在10%以下,还有大片荒裸不毛之处。此外,在周围山地,还产生显著的垂直分布现象,例如天山、阿尔泰山、山麓均为荒漠草原,山坡均以山地草原和针叶林为主。

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应:①充分合理利用有限水源,提高水的利用率。根据春旱严重,夏雨集中和温度较高的特点,选择耐旱的、需水与降水分配规律基本一致的作物,并采用有效的旱地耕作保墒措施,集存雨水,积雪防旱。修建水库,挡洪截水,整修水利工程,防止渠道渗漏。如新疆大多数渠道有效利用系数仅0.3~0.35;若提高到0.5,现有耕地的春旱缺水将得到较好的调节。平整耕地,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②有计划地退耕还牧,种草造林,防风固沙。在风沙前缘,保护固沙植物,营造防沙林带,防止沙丘前移。在沃洲内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防止土壤侵蚀、绿化沙丘;③合理利用季节草场,加强草原建设。由于地势高,雨水较丰富,夏秋牧场牧草产量高,载畜量大,利用不充分;而冬春牧场牧草生长差,载畜量低,又过牧超载。因此,加强草原建设,调整部分秋牧场为冬春牧场,提高冬春牧场的载畜能力,是本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

2、天气干旱的原因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创下几十年降雨最少的纪录,导致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水位大降,洪湖、石臼湖干涸,鱼虾死亡。罕见的特大干旱已严重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那么,地处长江入海口上海,该怎样应对呢?根源还在“老天爷”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和渔业产品养活了近半数中国人,留下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千古民谣。然而,据中央气象台的预计,今年6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其中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中北部、安徽中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干旱可能进一步持续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秀珍说,导致此次历史罕见旱情的主要原因还是大气环流异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降水偏少,“干旱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老天爷下雨太少,当然,再加上人类不当活动也加剧了旱情的发展。”夏季咸潮十分罕见据悉,我国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导致水汽难以输送到内陆地区,从而使得长江沿线很难形成较强的降雨。而且,进入5月份以来,上海出现了自1873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史上最严重干旱”气候。受此影响,上海近来出现了罕见的“反季节”咸潮,即“盐水入侵”,这是淡水河流量不足使得海水倒灌、上游河道水体变咸。“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严重干旱,5月在三峡水库放水以前,位于安徽铜陵大通镇的大通水文站的径流量仅每秒1.6万立方米,而去年同期为每秒3.8万立方米。尤为严重的是,大通距离长江口还有约620公里,大通下游大量的引水和抢水,使长江入海的径流量远小于大通的径流量,造成了本来冬季发生的咸潮,竟然出现在夏季的罕见现象。”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朱建荣教授说,入海径流的极度下降,是造成今年夏季咸潮入侵的原因。加强监测保障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陈吉余表示,长江河口地处河流尾闾,承受上、中、下游蓄水、拦水、调水和引水叠加的综合影响。一旦出现流域或区域性严重干旱,上海供水安全可能呈现比2006年长江特枯水情更严重的局面。与此同时,上海还受到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在世界30多个大河河口三角洲变化的对比中,长江河口区因海平面上升影响而处于最危害地区之列。对此,陈吉余院士建议,加强长江河口的综合性、系统性监测、研究和预测河口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响应。

3、干旱的危害有哪些 干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世界的干旱现状是干旱地区在不断扩大,趋势也是扩大.而且干旱的原因越来越复杂,主要是增加了污染型缺水.
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气候的原因,其次是地表水的流动(河流、湖泊的分布).不同气候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同,导致大气降水分布不均匀.而大气降水又是最重要的水源.

自然原因是2方面: 1、气候原因。不同的气候类型,其降水量、蒸发量不同,导致降水盈余不同。盈余一少,就会干旱。这个盈余,既有全年的,也有季节性的。 2、地表水的分布。主要就是河湖的分布。有些地方虽然降水少,但是有充足的地表水,依然可以不缺水。比如埃及、伊拉克。 人为原因就1方面主要的,就是环境污染导致“污染型缺水”。

气候方面主要是全球变暖,但是具体的机制大家都还在研究。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一是过度截留干旱地区的地表水,比如中国新疆。二是过度开采地下水,中国北方就是这样,河北有些地方都开采到基岩了。三是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保护水资源的能力下降。最后就是水污染加剧。

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归结成三个方面:

一是降水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在我国讥讽气候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时间长,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产生伏旱。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11—次年4月为旱季。
二是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三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旱威胁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三,我国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的吃去增大,而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的增多。

4、引起城市灾害的因素有哪些

城市灾害具有人为性、严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城市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城市规模等。城市灾害在分类学上主要包括:城市灾害、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犯罪、城市公害、城市荒漠、城市垃圾、城市视觉灾害、城市雾、城市噪声等方面。

5、洪涝与干旱灾害形成原因

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由于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为了做好受灾乡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特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供受灾乡镇参考。
干旱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植物系统分布,温度平衡分布,大气循环状态改变,化学元素分布改变等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系统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地表开裂 1、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直接关联; 2、与各大水系距离远近有直接关联; 3、与地球地壳板块滑移漂移有直接关联; 4、与天文潮汛有直接关联; 5、与地方植被覆盖水平有直接关联; 6、其他

6、请问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是一种世界性灾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绿色植被相对较差而造成的。其证据是:最干旱的是大沙漠、雨水充沛的是原始森林。
偶然发生干旱的地区,必定会有一个热岛效应出现:
一是未绿化好的城市中的地面、路面、墙面、屋面、受阳光辐射生热而形成的热岛效应。
二是森林大火引起的热岛效应。
三是由于人类活动及食草动物破坏植被而引起的热岛效应。
四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热岛效应等。
总之,是裸露在阳光下的地面,受阳光辐射而产的高温引起的热岛效应,高温长期笼罩在该地区,高温烘跑了空气中的水分,就很难达到成云致雨的条件,造成干旱无雨,并使干旱面积越来越大。
另一种说法是:“旱灾主要是由于辐热带高压长期控制该地区造成的”。
辐热带高压不是在海洋、两极、雪山、森林中产生,而是在荒漠中产生的。辐热带高压气团会随着大气环流游向别处,路途经过之地的农作物会遭受干热风的侵害。
辐热带高压常在绿色植被相对较差的地区停留,给该地区造成更加干旱少雨。
辐热带高压不常在大森林地区停留,大森林会把干热空气吸收化解,使气温下降,湿度增加,森林内蒸滕出来的水气,携带大量热能升向高空,使空中水气更加保和,容易过到成云致雨条件。大森林内只有旱情,没有旱灾。

7、城市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有以下几点:夏天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版流多权,雨水多)造成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10%;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城市规划不合理,重面子,轻地下;城市地势通常较低,以积蓄洪水。我国的城市往往建设在一些地势低平地方,从而导致积蓄过多的外来水量,自然排水不易;最后,城市的应对洪涝灾害及其他灾害的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8、造成干旱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干旱的原因既与气象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及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关。具体可分为气象原因、地形地貌原因、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人口因素、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干旱的重要原因。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干旱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井等。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也对应对干旱不利。

(8)城市干旱灾害的原因扩展资料:

抗旱举措: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多管齐下,防治水土流失。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9、干旱形成原因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与旱灾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旱灾的重要原因。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旱灾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

(9)城市干旱灾害的原因扩展资料:

干旱的危害:

1、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2、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3、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旱

与城市干旱灾害的原因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