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带“鲜花”的成语?
成语中直接带鲜花两个字的不多,多是形容鲜花的成语。
相关成语:
1、【百花凋零】:百:表示多;凋零:凋残衰落。各种各样的鲜花都凋残衰落了。形容秋霜严酷,触目伤怀的情景。
2、【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3、【恨紫怨红】:紫、红:紫色和红色的花,这里泛指各种颜色的鲜花。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让人心烦意恨。形容花姿引起人的伤感。
4、【花朝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5、【花朝月夜】: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6、【花辰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7、【花晨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8、【花飞蝶舞】:鲜花和蝴蝶随风起舞、飘飞。比喻年轻女子的走路姿势柔美轻盈。
9、【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10、【花下晒裈】:裈:有裆裤子。在鲜花下晒裤子。比喻不文雅,煞风景。
11、【阶柳庭花】:阶:台阶;庭:庭院。台阶前的垂柳,庭院中的鲜花。指美好的庭院景致。
12、【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烹:煮;着:附着。用炽烈的大火煮油脂,把鲜花附着在织锦止。比喻好上加好。也形容更加热闹,更有排场。
13、【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14、【似玉如花】:似:似乎,好像。像美玉和鲜花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美艳。
15、【万草千花】:无数种小草和鲜花。指花草种类繁多,不计其数。
16、【文如春华】:华:同“花”。文章词藻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形容文章词汇丰富华丽。
17、【月夜花朝】: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18、【月坠花折】: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2、柞(水)-山(阳)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上,囊括柞(水)-山(阳)矿集区的柞(水)-山(阳)-镇(安)-旬(阳)成矿区位于商-丹缝合带以南,(汉江)志留系与泥盆系接触面以北。大地构造属秦岭(Ⅱ级)海西-印支褶皱带构造单元,包括北部海西期裂陷带和南部加里东期板内裂谷带;其主要特征是海西期发育近EW向断裂带,沉积了泥盆系—石炭系,并被NE向基底断裂分割成诸如柞(水)-山(阳)盆地、镇(安)-旬(阳)盆地、板(房子)-沙(沟)盆地等。
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和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强烈而广泛,逆冲推覆作用及剪切作用形成了多个大型褶皱和以近EW向为主的断裂,如曹坪-红岩寺复向斜、南羊山复向斜等;凤镇-山阳断裂和镇安-板岩镇断裂、公馆-双河断裂等构成了该区构造基本骨架。沉积盆地控制了矿集区。次级近EW向顺层断裂和含矿层复合控制了矿带的分布。
岩浆活动频繁,以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为主,主要有华阳花岗岩体、东江口岩体、柞水岩体、曹坪岩体、沙河湾岩体及山阳一带的中酸性小岩体群,另有少量基性—超基性岩体零星分布。
区内矿产丰富,蕴藏着巨大的金、银、铁、铜、铅、锌、汞、锑、钴、镍、钒等找矿潜力。金属成矿基本特点是分区富集、多旋回改造,显示同位多期、深源浅成及多源复成的成矿特征。该成矿区从南向北可分为镇旬金铅锌银汞锑矿集区和柞-山铁银铜铅锌金(镍钴)矿集区。镇旬矿集区位于凤镇-山阳断裂以南,南界至(汉江)泥盆系底界面。区域构造位置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为秦岭造山带中较大的晚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可划分为锡铜沟-丁家山-马家沟铅锌金汞锑成矿带、公馆汞锑金成矿带和旬北大岭-淋湘-泗人沟铅锌金成矿带(王瑞廷,2005),典型矿床有大型公馆汞锑矿床、二台子铜金矿床,中型锡铜沟铅锌矿床,大型金龙山-丘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淋湘金矿床等。此次工作重点研究、讨论柞-山矿集区及其典型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图3-5)。
图3-5 柞水-山阳矿集区地质矿产简图
柞-山铁银铜铅锌金(镍钴)矿集区处于商-丹缝合带与凤镇-山阳断裂之间,这两大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边界,而且控制了泥盆系的古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演化规律,构造位置属南秦岭海西褶皱带。为秦岭泥盆系主要热水沉积盆地之一。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上统牛耳川组(D2n)、大西沟(青石垭)(D2d)组、下东沟组(D3x)、桐峪寺组(D3t),为一套岩石类型简单、沉积韵律发育的热水沉积复理石建造,主要岩石为泥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生物化石极少,属浅海—半深海浊流沉积。
柞-山矿集区构造主体呈EW向,凤镇-山阳大断裂活动时间长,直接控制着柞-山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该区总体为一大型复式向斜,其核部在红岩寺—黑山街一带,近EW向展布,由石炭系组成; 北翼被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侵蚀而残缺不全,南翼地层为泥盆系中、上统,次级背、向斜发育。断裂构造主要发育近EW—NWW向和近SN向两组:EW—NWW向断裂表现为顺层北倾且为高倾角的走向断裂,延伸数十公里以上,断裂性质多属剪切构造破碎带,同时控制着矿集区矿产分布,从北向南主要有3条:北部曹坪-红岩寺-卅里铺-两水寺断裂,沿复式向斜核部成断裂带展布,该断裂在两水寺向东与商-丹缝合带汇合; 中部为张家坪-伍园沟-洪河寺断裂,发育于上泥盆统中,该断裂被近SN向断层呈逆时针方向错动; 南部大西沟-穆家庄-太山庙断裂,发育在大西沟(青石垭)组中,为多期活动复合断裂,断面呈波状,具糜棱岩、角砾岩及挤压透镜体等特征,见花岗岩脉(西端)、石英碳酸盐脉充填; 近SN向断裂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成群(东部)分布,具张扭性特征,局部呈逆时针方向错断EW—NWW向断裂和地层。
区内岩浆岩发育,区域上主要有3期岩浆作用。加里东期岩体主要沿凤镇-山阳断裂侵入,较为典型的有小岭花岗岩、李家砭辉绿-辉长岩、迷魂阵石英闪长岩和冷水沟花岗闪长岩,相关的矿化较弱,主要为铜、磁铁矿、金和黄铁矿化; 印支期花岗岩沿商丹缝合带侵入,规模较大,且呈岩基状分布于该区北部,自西而东主要有柞水二长-闪长花岗岩岩体(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为(213.6±1.8)Ma,胡健民等,2004;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09±2)Ma和(199±2)Ma,杨恺等,2009)、曹坪石英二长-二长花岗岩岩体(基)(黑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216.9±1.2)Ma;张宗清等,2006)和沙河湾岩体(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3.5±2.0)Ma; 张宗清等,2006),岩体与古生代地层接触带常形成较宽的热蚀变角岩化带;燕山期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柞-山矿集区的东部,形成中酸性小斑岩体(株)群,同时伴有少量爆破角砾岩,主要有袁家沟、双元沟、小河口、元子街、土地沟、下官坊等岩体单元,围岩接触带普遍发育矽卡岩化、角岩化,常伴有铜、铁、钼、金矿化,个别能达到小型矿床规模,如小河口铜矿床。研究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作用对柞-山矿集区层控金属矿床的成矿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柞-山盆地是秦岭泥盆系主要热水沉积盆地之一,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扩张裂陷活动和印支-燕山期碰撞造山作用,形成多个构造-岩浆岩带、构造-热水沉积岩相带、构造-钠长角砾岩带和构造蚀变岩带,顺层剪切、层间断裂、推覆滑脱等后期构造发育,构造热事件产生十分有利的动热条件和复杂多样的流体活动,不仅带来深部成矿物质,而且对泥盆系热水沉积含矿层(或矿胚)的金属活化、迁移、富集非常有利,成矿前景较好。遥感解译证实,柞-山矿集区存在环形构造,这些环形构造所围限的构造带,可能是环形坳陷或是岩浆穹隆(图3-6)。近年来银洞子、穆家庄、黑沟、桐木沟等矿区及外围(纸房沟-万丈沟、土地沟等)找矿不断有新的发现。
山(阳)-凤(镇)断裂是柞水-山阳残留海盆与凤县-镇安裂陷海盆的分界构造,呈NWW向延展,北倾,倾角60°~80°,具有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史,为一控矿断裂,区内常呈现为韧-脆性剪切带。海西期控制沉积盆地演化的巨型同生断裂,成矿物质沿该断裂以热水喷流方式进入含矿地层。印支期—燕山期沿山-凤断裂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区内金、铜、铁、银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地质条件(王瑞廷等,2008)。山-凤断裂两侧分布有多处金属矿床(点),如穆家庄铜矿床、银洞子银铅矿床、大西沟菱铁多金属矿产、夏家店金矿床、正河金矿床等。正河金矿床分布于山-凤断裂南侧1.5~4.0km,为该断裂长期构造活动的影响范围,区内地化异常、矿化带(体)展布方向与该断裂相一致,清晰地显示了山-凤断裂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图3-6 柞水-山阳银铅铜矿集区遥感解译图
柞-山矿集区矿产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锌、金、银、镍、钴等。受EW—NWW向断裂带控制展布,区内从北向南基本划分为3个成矿带:①曹坪-卅里铺-两水寺铜、银、金成矿带,矿点沿断裂两侧分布普遍,代表矿床有卅里铺铜银矿和两水寺金矿;②张家坪-小河口-桐木沟铜、钼、铅、锌成矿带,矿床分布与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成因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代表矿床有小型的袁家沟铜矿、小河口铜矿及中型桐木沟锌矿,与小岩体有关的铜(钼)矿点十余处; ③青林沟-穆家庄-黑沟菱铁、贵多金属成矿带,为矿集区最主要的成矿带,业已构成省内重要的矿产资源地之一,以中泥盆统大西沟(青石垭)组为主要赋矿层位,自西向东有大型的大西沟菱铁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中—小型的韭菜沟金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及黑沟菱铁、多金属矿床等(图3-5)。柞-山矿集区1:5万分散流扫面共获得编号异常117个,沿成矿带分布于各矿床(点)间。矿集区资源潜力巨大。
3、格构防护技术
格构防护技术是生物工程措施和复垦工程措施的良好结合。它的坡面骨架系统是由锚杆及钢筋混凝土格构等部件组成,它坡体整体的稳定性是通过保护深层坡体的稳定来增强的。该防护系统的施工比较简便,所需材料相对节省。它主要的施工程序为:削筑多级边坡——边坡整形——格构开挖——钉入锚杆——格构骨架支设——混凝土浇筑——格构绿化。
图8-5为北川县陈家坝乡小河村青林沟田间道旁的一处滑坡,滑坡体滑落后不但直接覆盖坡脚下的水田,还阻塞了青林沟,使河床抬升,并形成了一个小型堰塞湖。滑坡体表面植被基本被破坏,表层为砂石混合物,土壤比例极低,土质疏松,有再次滑落的隐患,且雨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图8-6为采用格构防护系统对该处滑坡进行生态修复示意图,该处滑坡体还未稳定,必须在滑坡体与道路结合处修建挡土墙,因陈家坝乡在震后有大量天然块石和卵石,挡土墙可采用浆砌块石或卵石,节约成本。格构采用现浇混凝土,通过锚杆和格构结构不但稳定了滑坡面,还增大了坡体表面的粗糙度系数,从而减小了雨水在坡面的流速,使得雨水对坡面的冲刷分解为对各个格构结构内的局部冲刷,大大降低了雨水对坡面的损害。在格构结构稳定后对坡面进行绿化,对于格构内土壤条件不满足或土量不够的,先进行覆客土,然后选择狼牙根等繁殖能力强、耐旱耐瘠、可以作为牛羊青饲料的草籽进行撒播。
图8-5 北川县陈家坝乡小河村滑坡损毁土地图
图8-6 格构防护系统修复滑坡损毁土地示意图
4、层次分析评价法下的潜力评价
(一)构建评价体系
经过对灾毁土地的分析,发现复垦潜力受到损毁土地当地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各种条件又与多种因素或指标有关,因此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体系。
目标层确定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比例、土壤质量、淤泥或流砂堆积厚度、潜在自然灾害隐患六个指标。
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状况、水源、水利设施、降雨与排水条件、客土来源五个指标。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单位面积投资、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损毁耕地比例、灾后人均耕地面积、复垦后效益预测五个指标(表5-4)。
表5-4 灾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体系
(二)评价指标内涵及取值
各体系中指标数据选取以五级取值为标准,即1~5,值越大表示复垦潜力越大,反之亦然。
1.自然条件
地面坡度A1:指灾毁土地主导坡度。按退耕还林要求,大于25°坡耕地属退耕还林区域,复垦方向主要为林地和草地,因此,复垦为耕地的坡度一般小于25°。但对于居民集中,且损毁耕地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小,而土壤条件良好的地区,其复垦土地坡度可大于25°,但不得超过30°。同时,坡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水土流失程度,坡度越大,其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地坡度分级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定,各坡度级取值如表5-5。
表5-5 灾毁土地坡度取值表
有效土层厚度A2:指灾害发生后地表到障碍土层或石质接触面的深度。为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要求复垦为耕地的有效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为宜,但经灾害(尤其是泥石流、洪水等)损毁的土地土壤层大多破坏较为严重,有的地区甚至无表土,根据灾毁土地的实际情况对有效土层厚度要求可做适当调整,但正常农作物生长土层厚度不小于40厘米。如果复垦区域土层厚度小于40厘米,必须覆盖土层或客土到达40厘米,以满足基本耕作要求。对有效土层厚度不能满足的可先复垦为林地或草地。其取值见表5-6。
表5-6 有效土层厚度取值表
土壤比例A3:因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地表山坡及建筑物发生垮塌、位移或翻滚,致使土壤、石块、砖砾及其他杂物相互混杂,要满足耕作要求,土壤比例(体积百分比)应大于70%,土壤比例越高,越有利于耕作。其取值见表5-7。
表5-7 土壤比例取值表
土壤质量A4:土壤质量主要表现为土壤结构的疏松程度、土壤颗粒大小、土壤营养状况等。因灾害影响,土壤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如压占、机械碾压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透气性、吸水性和保水性等。若灾毁土地发生区域的岩石为松软岩石(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泥质灰岩、炭质页岩等),由于断层的错动,加速岩石的成壤进程,土壤颜色多呈灰褐色、黑灰色等,加之地表径流、泥石流的作用,山体植被聚集的腐殖质被带入山坡下融入土壤,使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增加,土壤质量得到提高。一般灰褐色、黑灰色土壤较土黄色土壤的营养组分高。土壤质量主要依据上述各因素综合判断,同时要考虑到土壤肥力、污染程度等。其取值见表5-8。
表5-8 土壤质量取值表
淤泥、流砂堆积厚度A5:泥石流、洪水、堰塞湖及河水漫延所造成的淤泥、流砂堆积厚度,以厘米表示。一般淤泥、流砂厚度很薄,对复垦耕作影响较小;而对于厚度达60厘米的淤泥流砂,因厚度超过耕作土壤厚度要求,将直接影响耕作。取值见表5-9。
表5-9 淤泥、流砂堆积厚度取值表
潜在自然灾害隐患A6:对于复垦地区,要进行自然灾害排查,如果存在明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潜在自然灾害隐患,其复垦后土地有再次被损毁的可能,因而不具备复垦的基本条件。其取值见表5-10。
表5-10 潜在自然灾害隐患取值表
2.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状况B1:包括通车路长度与人行道长度。主要为复垦区域现有道路(主要为通车道路)及损毁道路(只含具有修复潜力道路)的长度,人行道长度为辅助指标。一般用千米/千米2表示,反映复垦区域道路通达程度及道路密度。一般土地复垦区域指标值超过2千米/千米2,则道路通达度较好,而小于0.5千米/千米2,则道路通达度较差。其取值见表5-11。
表5-11 交通状况取值表
水源B2:指复垦区域是否有水源及水源保障情况。如果没有水源,需采用工程措施引水,但引水水源距离不能太远,且投入不能太大。一般来说,在复垦项目区外引水,水源距离不超过1千米。其取值如下:①项目区内有水源,无需采取工程措施,能保证供给,取5;②项目区内有水源,但需简单工程措施,能保证供给,取4;③项目区内有水源,但需较大投入的工程措施,才能保证供给,取3;④项目区内无水源,项目区外有水源,距离1千米以内,但需较少投入的工程措施,就能保证供给,取2;⑤项目区内无水源,项目区外有水源,距离1千米以内,但需较大投入的工程措施,才能保证供给,取1;⑥项目区内外均无水源,或项目区外有水源,距离较远,且投入较大,则该项目不具有土地复垦潜力。
水利设施B3:指灾后原有的水利设施是否完好,若破损则需根据破损程度采取工程措施加以补修。主要指山平塘、蓄水池、灌排渠系的完整程度,其取值见表5-12。
表5-12 水利设施取值表
降雨与排水条件B4:复垦区域的土地损毁多数与降雨(特别是暴雨出现频率)及排水有关。按气象部门的标准,每小时降雨量在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水为暴雨。例如,2008年9月23日,北川陈家坝24小时降雨达255.5毫米,使较大部分地震灾区发生了严重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因此,降雨及排水条件是评价土地复垦潜力的重要指标。因降雨具有偶然性,无法准确定量,主要根据历史暴雨出现频率定性描述,所以其取值根据暴雨频率、暴雨强度及排水条件综合评判。其取值为:①暴雨频繁,强度大,无排水条件,取1;②暴雨较频繁,强度较大,具一定排水条件,取2;③暴雨较频繁,强度一般,具一定排水条件,取3;④暴雨频率一般,强度一般,具一定排水条件,取4;⑤暴雨频率一般,强度一般,具较好排水条件,取5。
客土来源B5:土壤层厚度小于40厘米的地方需要客土,需要客土的复垦区域,应有明确的客土来源,且客土质量满足基本耕作要求,客土距离最好不超过20千米。因此,客土来源受客土需求量及客土距离影响。但若客土运输距离大于20千米,则其复垦潜力就大大减小,如无客土来源,则不具有复垦潜力。其取值见表5-13。
表5-13 客土厚度及运距取值表
3.社会经济条件
单位面积投资C1:指项目总投资(元)/建设规模(亩)。主要根据灾害发生所在地区近年来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单位面积的投资测算。灾毁土地比例较大,对项目可能以土地复垦为主的,有相当部分资金需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护(如截流沟、挡土墙等)及清运地质灾害产生的土石方与杂物,其单位面积投资与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较高,其投资控制在7000~8000元/亩,对于以土地整理为主的部分一般控制在1500元/亩。因此,该指标取值要区分项目类型。对于灾后土地复垦项目,投资过高会增加成本,投资太低质量又不能充分保障。其取值见表5-14。
表5-14 单位面积投资取值表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C2:指项目总投资(万元)/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亩)。根据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每亩投资一般控制在1.4万元左右,考虑灾后土地复垦项目,投资略微提高,每亩新增耕地投资控制在1.5万元左右,不论其工程类型如何,新增耕地投资基本差异不大。该指标取值见表5-15。
表5-15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取值表
损毁耕地比例C3:损毁耕地占毁前面积比例=因耕地损毁和灭失的总面积/灾前耕地总面积。这里的损毁地面积和灾前耕地面积是以灾害发生的区域为单位,可按照灾情涉及的范围选择相应的行政单位为研究区,可以是乡(镇)、村,也可以是市、县(区)。该指标主要反映复垦区域耕地损毁情况,该指标越大反映受损越严重,其复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越明显。该指标取值见表5-16。
表5-16 损毁耕地占毁前面积比例取值表
灾后人均耕地面积C4:灾后人均耕地面积=(灾前耕地面积-因灾灭失耕地面积)/灾后人口。该指标反映灾后复垦区域人民生活保障状况,指标越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度越低,土地复垦必要性越显著。国土资源部等部门2013年12月30日联合发布的“二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2亩。为了便于评价和取值,将人均耕地面积调整为1.5亩。
表5-17 灾后人均耕地面积取值表
复垦后效益预测C5:复垦后的耕地,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及有关经济作物,可根据土地适应性并配合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复种系数,以产生最大效益为目标,切实实现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由于灾区自然条件、交通状况一般较差,每亩耕地效益以1000元/(年·亩)为基本参数,其指标取值见表5-18。
表5-18 复垦后效益预测取值表
(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体系,目标层为土地复垦潜力评价(O),准则层为自然条件(A)、基础设施条件(B)、社会经济条件(C),方案层(或指标层)有A1~A6、B1~B5、C1~C5,共16个指标。
2.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相对权重
1)评价体系
首先是判断矩阵O–A、B、C。对灾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而言,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都将直接影响土地复垦潜力,三个体系相互制约,但自然条件是基础,基础设施条件是前提,社会经济条件是目标与结果,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见表5-19。
表5-19 各准则层之间判断矩阵及权重
数值大小反映相对重要程度。经计算,λmax=3.0,C.I.=0,C.R.=0<0.10,说明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自然条件权重为0.4,基础设施条件权重为0.3,社会经济条件权重为0.3。
2)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6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矩阵及权重见表5-20。
表5-20 自然条件判断矩阵及权重
续表
经计算,λmax=6.487,自然条件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R=0.077<0.10,说明自然条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
3)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5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矩阵及权重见表5-21。
表5-21 基础设施条件判断矩阵及权重
经计算,λmax=5.296,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R=0.066<0.10,说明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
4)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5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矩阵及权重见表5-22。
表5-22 社会经济条件判断矩阵及权重
经计算,λmax=5.367,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R=0.082<0.10,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准则层及体系层相对权重,计算出各体系相对目标层的权重,见表5-23。
表5-23 灾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体系权重
准则层评价得分:
各评价指标取值Pi与各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Wi乘积即为该准则层潜力得分Si,即:
Si=Pi·Wi(5-23)
则土地复垦潜力评价得分S为各准则层或体系得分的求和,即:
S=∑Si(5-24)
得分越多表示土地复垦潜力越大。
为准确判断某项目区或某区域灾毁土地复垦潜力,将所有16个指标都视为中等复垦潜力,其取值为3,所计算的复垦潜力值作为潜力评价的临界值(表5-24)。
表5-24 各体系取值为3 时土地复垦潜力表
灾毁土地复垦潜力临界值S=3.0009,这里取整为3.0000。当灾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值大于3.0000时,则其复垦为耕地的潜力较大,具有较大投资价值或适宜投资,复垦方向为耕地;当小于3.0000时,则土地复垦为耕地的潜力较小,投资应慎重或进一步考查和分析,复垦方向为林地或草地。
(四)应用举例
以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北川县陈家坝乡土地开发示范项目为例,分析其灾毁土地复垦潜力。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绵阳市北川县(老县城)东南20千米。地形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00~2175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土。“5·12”特大地震损毁土地位于北川县陈家坝羌族自治乡小河村与大竹村,位于都坝河西北侧及青林沟东北方向。
陈家坝羌族自治乡位于北川县东部,龙门山断裂带或边缘,区域构造相对稳定,但山体表层变质强烈,岩石较为松软。小河村辖3个村民小组,133户,452人,289个劳动力。距陈家坝场镇7.1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亩,退耕还林面积516.6亩。大竹村辖6个村民小组,195户,623人,460个劳动力。距陈家坝场镇3.6千米,面积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60亩,退耕还林面积580亩。
2.研究区受损概况
在地震中,小河村及大竹村都属于重灾村。“5·12”地震后,研究区小河村、大竹村地貌及土地类型发生巨大变化。小河村3个村民小组全被掩埋,全村死亡人数20人,原有耕地157.3亩,损毁90亩;原有林地1200余亩,损毁700亩。大竹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中4个被掩埋,共死亡117人,原有耕地260 亩,损毁200亩;原有林地2000余亩,损毁1400亩。两村的村公路、水利设施、饮水堰、山平塘、电灌站、电力设施、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全被破坏,全村群众住房和村级活动室全部毁坏。由于两村地理位置都处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中线上,已被地质专家确定为不能修建永久性住房的地区。
3.研究区灾毁土地简述
研究区土地损毁类型较多,主要为滑坡损毁土地,泥石流损毁土地,堰塞湖泄洪损毁土地,农村住宅倒塌损毁建设用地,地面变形、开裂、隆起等损毁土地,以及崩塌损毁土地。
滑坡损毁土地分布在大竹村2组、3组及小河村3组,滑坡面积较大,最大达300余亩,滑坡距离较远,最远达200余米,其中大竹村2组有一村民正在农地干活,被滑行100余米,滑坡掩埋了大竹村3组、2组的村庄。滑坡后滑坡体地势较平坦,坡度在10°~20°之间。滑坡体前缘造成地面隆起,隆起高度达5~8米,最高达12米,原耕地被破坏,土层中夹杂石块。后经“9·24”泥石流叠加,形成现有面貌,现在坡度为5°~15°,泥石流叠加厚度1~2米,主要为土夹石,石块岩石主要为灰岩、炭质页岩、砂岩及少量辉绿岩(部分孔雀石化)。土质比例约为60%,石块被一定程度磨圆,但棱角依稀可见,石块直径一般为5~10厘米,最大可达80厘米。该区原土地类型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现则为滑坡、泥石流堆积物。从震后现状来看,其坡度较缓,表层主要为土夹石堆积物,土质颜色为黑灰色,村民在其上自行种植玉米和马铃薯,长势良好,说明该区土壤质量能够满足耕作要求。该区还有几条天然形成的排水沟,其中两条沟内有流水,复垦后灌溉水源有保证,救灾时所修道路达到该区。在小河村3组形成一处滑坡体,滑坡距离5~10米,在后期泥石流作用改造下,表面土壤比例在80%左右,坡度为15°~20°,适合进行土地复垦。
研究区泥石流较为发育,除两处滑坡外,小河村1组和3组老房子所在地也发育有泥石流。小河村3组老房子处泥石流面积较大,达80 余亩,将老房子处耕地损毁。由于该泥石流运移距离较远,堆积物主要为泥土,夹杂石块颗粒较小,一般直径3~6厘米。泥土颜色为灰黑色,存在一定程度的板结,村民自行翻耕后种植玉米长势良好。堆积体坡度5°~8°。
在小河村1组发育的多条泥石流冲沟中主要覆盖物为石块,石块直径较大,一般为50~100厘米,最大可达200厘米,对土地造成较大破坏。但因运移路程短,石块直径合适,这些石块正好可以成为复垦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
在地震过程中,小河村3组、1组都坝河河边的堡坎开裂、局部倒塌,堡坎部分受损。同时,在研究区刘家门都坝河上游100米处,地震形成一个小型堰塞湖,为排除险情,需要对堰塞湖进行疏通,加之“9·24”洪水影响,使小河村都坝河的堡坎基本损毁,河水漫延,淹没了都坝河旁的耕地,沉积淤泥、流砂,部分地段又与泥石流叠加,使原耕地遭到多重破坏。水毁耕地主要为淹没,耕作层未遭到破坏,地形也未发生太大变化,坡度一般在5°~10°之间。
研究区内宅基地90%以上遭到破坏,倒塌房屋占50%以上,该区主要地段已为不适宜居住区。绝大部分村民搬迁至都坝河对岸,虽然研究区主体土地坡度较大,但宅基地所在位置,地势基本平缓。
后期营力损毁土地主要为救灾过程中机械进出、救灾物资堆放、临时搭建帐篷等临时占用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其耕作层基本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严重。
4.研究区评价指标取值
小河村、大竹村灾毁土地各指标取值见表5-25。
表5-25 研究区各指标取值
续表
各评价指标取值Pi与各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Wi的乘积即为该准则层潜力得分Si,见表5-26。
表5-26 研究区土地复垦潜力值
计算出该地区的复垦潜力值是3.5176,比临界值3.0000大,说明该地区复垦为耕地的潜力是相对较大的。
5、水资源分析
(一)灌溉水源的分析与计算
1.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来源主要为天然降水,地表水水量按照地形条件分布,根据地形条件由低到高呈递减趋势。根据甘溪水文站陈家坝水文点实测,2008年9月22日降雨101.5毫米,9月23日降雨255.5毫米,9月24日降雨98.8毫米,致使形成“9·24”特大泥石流灾害,说明项目区全年地表水水量较大。由于汶川地震后项目区许多基础资料丢失,所以参考邻近地区江油县多年平均径流深417毫米作为项目区平均径流深度。项目区面积3128.56亩,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6.97×104立方米。
都坝河从项目区东侧流过,年均径流量4.7米3/秒,年均径流总量1.48亿立方米,可作为项目区小河村主要耕地的灌溉水源。
2.地下水资源量
项目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由地表径流补充,其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地下水类型为碎屑岩类裂隙水,地震前常有山泉出露,地震后仅有两处出露,其中一处在大竹村3组西北方向,由于受硫化物污染(可见析出硫磺),不能饮用,仅能用于灌溉;另一处位于大竹村2组正西方向,山泉汇集呈瀑布形式进入项目区,该水源质量较好,可用于饮用,水量较大,流量估计0.05~0.10米3/秒。
(二)需水量分析
1.灌溉制度设计
陈家坝乡农业灌溉没有需水量试验资料,灌溉制度参考相邻地区和县内中小型水利工程编制的灌溉制度及灌溉定额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设计方案。
项目区内旱地作物包括玉米、小麦、油菜、红薯、蔬菜和其他豆类作物。根据作物生育期和降雨年内分配情况,确定玉米、小麦、油菜和蔬菜为主要灌溉作物。
玉米是大春粮食作物,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8月中旬收获,全生育期130天,拟定全生育期灌水三次:4月上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各一次,灌水定额20.0米3/亩,灌溉定额60.0米3/亩,雨季不灌水。
红薯灌水两次,6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一次,灌水定额20.0米3/亩,灌溉定额40.0米3/亩,雨季不灌水。
小麦是小春粮食作物,其生长期一般为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下旬。拟定全生育期灌水四次,灌水定额20.0米3/亩,灌溉定额80.0米3/亩,雨季不灌水。
油菜是小春粮食作物,其生长期一般为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拟定全生育期灌水三次,灌水定额20.0~25.0米3/亩,灌溉定额70.0米3/亩,雨季不灌水。
蔬菜多为全年性多品种交替种植作物,项目区内大春蔬菜品种有葱头、莴笋、白菜和萝卜等;冬早蔬菜品种有茄子、青椒、黄瓜、番茄等。供水过程按旱季勤供水,雨季不灌水。主要作物灌溉制度见表10-3。
表10-3 主要作物灌溉制度表
2.需水量计算
(1)规划种植结构。项目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在确定灌区作物种类及种植比例时,主要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后,有效耕地面积为838.68亩(不含田坎),全部为旱地。在小河村3组都坝河边的耕地,种植2年以后,可根据情况,改种水稻。结合北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业区划,复种指数考虑为200%,现规划种植结构,见表10-4。
表10-4 项目区作物组成规划表 单位:亩
(2)灌水率的确定。灌水率是指项目区内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是计算灌溉设计流量的依据。净灌水率用下式计算:
q=α·m/8.64T (10-1)
式中:q——灌水率,米3/(秒·万亩);
α——作物种植比例,%;
m——灌水定额,米3/亩;
T——灌水持续时间,天。
灌水率计算成果与综合定额表,见表10-5。
(3)灌溉用水量计算。根据灌水模数图推算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为:
Wi=qiA总Ti/η水 (10-2)
式中:Wi——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立方米;
qi——某时段的净灌水率,米3/(秒·万亩);
A总——某时段的长度,秒;
Ti——设计灌溉面积,按土地复垦后耕地面积838.68亩计算;
η水——灌溉水利用系数,η水=η1η2。
η1为田间水利用系数,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低于0.95,而项目区主要旱作物,采用管道输水,因此,η1取0.95。η2为渠系水利用系数,根据四川省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技术培训资料,项目区所有输水渠道整治为混凝土衬砌和浆砌条石衬砌,渠系水利用系数≥0.75,因此,选用0.90,则灌溉水利用系数0.86。
灌区净灌溉用水量与毛灌溉用水量可分别采用公式(10-3)和(10-4)计算;净流量与毛流量可分别采用公式(10-5)和(10-6)计算。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式中:Wj——某时段灌区净灌溉用水量,立方米;
A——灌区灌溉面积,公顷;
——灌区净综合灌水定额,米3/公顷;3]]
αi——第i种作物的种植比,其值为第i种作物的灌溉面积与灌区灌溉面积之比;
mi——第i种作物在该时段的灌水定额,米3/公顷;
W——某时段灌区毛灌溉用水量,立方米;
η——灌溉水利用系数;
Qj——某时段灌区净灌溉流量,米3/秒;
q——灌水率,米3/(秒·100公顷);
Q——某时段灌区毛灌溉流量,米3/秒。
表10-5 需水量表
3.水利工程供水量
可供水量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项目区小河村3组从都坝河引水,可保证灌溉小河村1组、3组靠都坝河边的土地,同时从青林沟引水,可灌溉青林沟旁的耕地。两处引水可保证灌溉300亩土地,每年向项目区供水6.00×104立方米。
(2)内部蓄水工程蓄水及补充来源。项目区需水工程主要保障838.68亩耕地灌溉。需新建蓄水池27 口,其中容积为200立方米的4 口,容积为100立方米的23口,复蓄指数按1.5计算,每年可供利用水量为0.47×104立方米。项目区蓄水工程除降雨补充外,全部由大竹村2组一条自然瀑布补充,该瀑布流量保守估计0.05米3/秒,全年供水能力达157.68×104立方米,全部供向项目区或流经项目区,但由于蓄水工程有限,该瀑布水实际利用系数为0.2,可利用水为31.53×104立方米,多余水排向都坝河。
项目区内有效农业可以利用水源量为38.00×104立方米。
(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项目区可供水量38.00×104立方米,项目区需水14.04×104立方米,供水量大于需水量,可满足项目区灌溉的需求,但由于复垦前没有蓄水设施和有效输水设施,现有耕地只能靠大气降水,所以,本次复垦过程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完善,以解决耕地需水问题。
具体措施为:
(1)新建蓄水池:项目区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23口,200立方米蓄水池4口,复蓄指数按1.5计算,共可供水0.47×104立方米,配备有管道输水,可保证蓄水池蓄水及耕地常年用水需求。
(2)瀑布全年向项目区供水31.53×104立方米。
(3)维修及新建灌溉渠,从都坝河及青林沟引水,根据需求,每年可引水6×104立方米。
通过土地复垦后,项目区保障供水38.00×104立方米,大于项目区需水量14.04×104立方米,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6、王坝乡的行政区划
原名县坝,建国前设县坝乡。
建国后以居民多姓王而改名王坝,并设立王坝乡。
1958年划归康宁公社,1961年分设王坝公社。
1983年由社改为乡至今。
2005年撤并原三官乡,并划所属5个行政村于王坝乡。现辖王家坝、安家山、苟家庄、李家庄、青林沟、大水沟、何家庄、廖家院、鸡石坝、左家庄、陈家坝、金家山、金家垭、十二湾14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 截止2010年,王坝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
村民委员会:王家坝、安家山、苟家庄、李家庄、青林沟、大水沟、何家庄、廖家院、鸡石坝、左家庄、陈家坝、金家山、金家垭、十二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