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分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分

发布时间:2021-07-06 11:31:17

1、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病原物从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2、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1、侵染源不同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侵染性病害为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

2、传染性不同

侵染性病害能够传染,非侵染性病害因不能传染,也称非传染性病害。

3、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植物侵染性病害(infection diseases)是一类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

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3、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又称为生理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小叶病、黄叶病、缩果病、芽枯病、粗皮病等)、水分供应失调(旱害或涝灾)、温度的过高或过低(日烧或冻害)、日照的不足或过强,气、水、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毒害、农药的药害等等。

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含类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多种。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必须要病原、感病植物、环境条件三者均具有时才能发生。二者的区别见表7-1。

表7-1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4、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简称病程。病程通常包括四个环节:①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②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③病原物在植物体内寄生蔓延;④植物表现病害症状,新病原物产生。

病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5、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有哪些时期?

初侵染时期、再侵染时期、越冬阶段时期等。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

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

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

(5)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分扩展资料:

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类型: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植物病害防治原则:

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着重于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因时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每项措施要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6、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有哪些不同

在田抄间区分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时,主要是看田间有无发病中心、病部有无病征等。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常分散发生,除病毒病、线虫病外,一般都有病征,而且有明显的袭发病中心。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一般比较均匀,而且成片发生,没有病征,也没有发病中心。

7、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每类型至少列出一种植物病害的名称。

有细菌性病害,如穿孔病,有真菌性病害,各种叶斑病,有病毒性病,如花叶,有支原体病害,如丛枝病

8、侵染性病害是指什么?

infections disease

谌多仁

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寄主植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进一步发展使病害蔓延或流行。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类群有真菌、细菌(类细菌、类菌原体、螺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高等植物,还有少数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这些病原物的共同特性是对植物有寄生能力和致病能力,在寄主植物体上生长发育和产生大量繁殖体,致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通过传播到达健株或健部再次引起新的侵染。

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具有从活的寄主植物细胞组织内掠夺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具有寄生能力的微生物才能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同时又能产生某些酶、毒素和激素等代谢产物,对寄主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毒害或破坏,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称为致病性。这是病原物的两种属性,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病原物通过有性杂交、体细胞重组、异核现象和突变等引起变异。兼性寄生的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细胞组织的毒害或破坏能力较大,寄主范围较广。寄生性较强的,尤其是一些营专性寄生的病原物,必需从活的寄主植物细胞组织中掠夺养分,不能在死亡的植株上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严格,寄主范围一般较窄,不能或很难在培养基上生长。

病害发生

病原物能引起侵染的个体及其任何部分称为接种体(inoculum)。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或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到达感病寄主植物的表面,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引起初侵染,使寄主植物个体发病。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区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顺序阶段,当病原物作用于寄主植物时,寄主植物发生相应的反应,病原物的侵入和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受寄主抗侵入和抗扩展的影响。病害能否顺利发生和扩展,因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寄主的抗病性以及寄主所处的环境条件而异。能顺利完成侵染过程的,在发病株上出现变色、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状,大多数种类病原物在病部产生大量繁殖体,构成各种症状,多数症状可存留到病株生命的结束。

病害发展

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的病原物寄主个体发病株上产生的繁殖体,通过一定的传播或传染途径,再一次侵染同种寄主的健株或健部,导致寄主群体发病。再侵染的次数、引起病害的轻重以及病害能否流行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原物繁殖的速度和数量、寄主的抗病性水平以及适宜发病和流行的环境因素的相互配合。

病害循环

当寄主植物处于休眠期,病原物即转入越冬(或越夏)阶段,以渡过不良的生活环境,当寄主植物再生长时,病原物会重新侵染。不同种类病原物越冬(或越夏)方式和场所不同,并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能顺利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害初侵染源,通过传播或传染,引起寄主个体发病,而完成病害循环,病害得以延续。

病害控制

不同种类的侵染性病害,其防治措施不尽相同,原则上有清除侵染源、控制病原物在田间扩散、改变田间有利的发病条件和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等综合防治措施。

9、在田间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浸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果树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主要包括缺镁症、缺锰症、缺锌症、缺铁症、缺钙症、缺钾症、缺铜症、缺硼症等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或者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没有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2没有传染性,没有发病中心。3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10、植物病害可分为哪几类?

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影响时来,其代谢、生理功能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内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这种现象就自称为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3种。(1)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程度最高、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真菌性病害的植株上一般都产生白粉层、黑粉层、霜霉层、锈孢百子堆、菌核等,若在生病的植株上看见上述特征之一,可先初步判断为真菌性病害。(2)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度最少见的一种,但有许多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却很严重,造成大量减产或毁田。细菌通过植株的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发病后的植株一般表现为坏死、腐烂或萎蔫。(3)植物病毒性病害又称花叶病,发生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绝大多数表现为系统性病害,即全株表现出黄化、局部或整株的萎缩、小叶、小果、矮化、丛枝、蕨叶类畸形知等病道变和症状。(4)生理性病害是一种由于管理措施不当而给植物造成影响的病害。如缺氮引起的植物叶色浅绿,底部叶片逐渐黄枯;缺钾引起的老叶褐绿,沿叶缘有许多褐色小斑等。

与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分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