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泥石流专著

泥石流专著

发布时间:2021-07-06 13:01:54

1、有关泥石流方面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1] 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2] [编辑本段]种类分类按物质成分分类 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流域形态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赵力的出版著作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文中国昆虫记》,精美绝伦的图片,妙趣横生的故事及点评,吸引了不少读者的视线。 昆虫学家的科普路 本书的作者赵力,是成都蝴蝶博物馆及华西昆虫博物馆馆长,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画中国区首席专家。十多年来,他走遍中国,行程超过十万公里,收集了十万馀只、占中国已知种数97%的中国蝴蝶标本,以及大量我国和世界各地的珍稀、观赏昆虫标本,拍摄昆虫生态照片数万幅。作为研究昆虫的专家,他写了许多学术方面的专著,大部分台湾博物馆出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照片超过万幅的中国蝴蝶图鉴——《中国鳞翅目——蝴蝶》。 这些蝴蝶图鉴发行到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随著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科普杂志和旅游画报也开始纷纷向赵力约稿。考虑到科普文章接触的人比较多些,他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写一些科普性的文章。在写作中他又发现,写科普文章最好配上图片,因为现在已经到了读图时代,吸引青少年读者的首先是图片,其次才是文字。由此赵力又对昆虫摄影开始产生兴趣。 昆虫研究的背景成为赵力拍摄昆虫的便利条件,因为他知道昆虫的习性,知道它们会在什麼地方,什麼时候出现在哪种植物上。於是他就会在那一时刻守候在那裏,等待著虫虫的出现。 赵力说:“在野外考察和拍摄的过程中,经常经历险情,一次,坐在车裏,突然山上掉下来一块小石子打穿了车玻璃,陷入了前排车座人的肝脏;南方山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暴雨裹挟著泥沙及岩石像海啸般不可阻挡,我也曾被泥石流围困过,差点回不来。而热带雨林中的蚂蝗、毒蛇等各种虫子更是防不胜防。”为了拍摄世界著名珍稀蝶种金斑喙凤蝶,赵力在海南岛南部的最高峰尖峰岭顶上等候了整整七天。金斑喙凤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生活范围非常狭窄,只在中国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中才能找到,国内现存的标本只有20馀只。我国海南岛有这一种蝶,日本人曾经在中国捕捉到金斑喙凤蝶,并专门出版了一本书,介绍他们的捕捉经历及传奇故事。而中国人却从没有拍到过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金斑喙凤蝶,为了能够拍摄到这一蝶种,他选择了最佳时机,在山上搭了个帐篷,日夜守候著,终於第一次近距离拍摄到了这一蝶种。 中国的《昆虫记》 法布林的《昆虫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奇趣的昆虫世界,它没有任何晦涩的词句,完全是大众化的语言,以自己第一人称感受的角度介绍昆虫,引发读者的兴趣。而《图文中国昆虫记》也特别注意学习他的语言。赵力说:“在这方面我有优势,因为我是研究昆虫的,在专业知识的把握上应该是比较全面的,对专业情况的概述、国内外对该专业的研究前景也比较瞭解,我将更多的思考点加入到了书当中,给读者以全面的昆虫知识,同时力求文字优美流畅,省去不必要的学术名词,使没有昆虫知识的人也能读下去。”说起这本书的名字,其中还颇费周折。原来他们最初设计的书名是《中国昆虫记》,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在这本书出版前夕,另外有人出版了上下两册的《中国昆虫记》,使得他们一时不知这本书该用什麼名才好,最後,考虑到该书图文并茂,於是就改名为《图文中国昆虫记》。 赵力介绍,这本书出版後,成都最大的书城——西南书城将《中国昆虫记》的上册放到了摄影类作品中了,而将《中国昆虫记》的下册和《图文中国昆虫记》放在一起,误导读者这两本书是一套,并将它们码放在突出的位置。该书城在面向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的畅销书陈列橱窗正中最显眼的位置,也放了一排《图文中国昆虫记》,其中一本还翻开著,让过路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裏面精美的配图。 宣扬一种昆虫文化 《图文中国昆虫记》能在众多博物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它介绍了中国昆虫分布和昆虫研究的概况,对昆虫的各大类群进行了梳理,所有重要目都列了出来。书中所选的五百馀幅照片是从作者多年野外考察积累下的五万多幅昆虫照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赵力强调:“书中阐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科普知识,更是一种中国的昆虫文化,昆虫与我们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昆虫和人类一样恋爱、生育子女,和人类一样争斗、甚至发生战争,它们的生活和人类一样丰富多彩。或许由於它们太渺小了,我们以前没有关注它们。其实昆虫也是地球大家族中的一员,和我们人类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不能主宰它们,更不能操纵它们。毕竟,昆虫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房东,而我们,只是强占了它们地盤的房客而已。”
赵力想通过这本书,让人们瞭解昆虫,从而学会与昆虫共处。“其实昆虫是很可爱的。虽然它们只占据非常小的一部分地方,一片小瓦、一片树叶,但并不影响它们奇妙而复杂的内在生活结构。只要我们脚步轻缓地靠近它们,保持静默去倾听与观察,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到昆虫之美,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忽略了的、身边无处不在的精灵们所创造的壮丽的微观世界。

3、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的复习资料..

语文句子品析一般课内阅读句子品析就是这些。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含义? “痴想”的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别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里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8、父亲是怎样教孩子脱险的?“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父亲教儿子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这样困难就容易克服。
9、父亲教子的方法有什么普遍意义?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成熟起来。
10、父亲教子的方法对“我”的一生有什么影响?“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应付一切困难和危险。
11、“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起终极。”这里运用比喻,把静态的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动态的瀑布,显得气势非凡,亮丽辉煌,生机勃勃。
1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紫藤萝花色彩上亮丽辉煌的动态美。
1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长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里用帆和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4、“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的写出美好可爱的神态,把花写活了。
15、面对着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16、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和悲痛呢?“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手足比喻兄弟,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生命垂危,做姐姐的十分悲痛。
17、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写作时间是1982年,使多年前正式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那是“四人帮”横行逆施,颠倒黑白,连花也难逃厄运。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紫藤萝花又开花了,繁花似锦。这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18、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道了什么?悟道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9、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繁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人类也是如此,人类个体生命虽有所不幸,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此而停止流动,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0、“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组成了碗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句话表面描写万花灿烂组成流动的瀑布,实际上象征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亿万中国人民焕发旺盛的生命力,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21、“但理想有时候有时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说的是什么意思?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你可能觉得理想很容易实现,越是后来越是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2、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意思?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包括金钱与私欲甚至生命为前提的,所以说又是一种牺牲。
23、“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这句话怎样理解?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这里是比喻的说法。你为理想而奋斗,理想终于实现了,社会给你带来荣誉,人民赞美你,这种荣誉,这种赞美只是实现理想后附带来的东西,不是你所追逐的目标。
24、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会有欢笑?欢笑里怎么会有酸辛?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被误解,被孤立。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处境尽管极寂寥,但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所以在欢乐里又感到酸辛。
25、如何理解“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两句诗?“忠厚者”指被误解的怀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被误解,被孤立是不幸的。但是在遭受种种不幸之后迎来的是理想的实现,于是他们便“绝处逢生”了。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讲,这便是“痛苦”;而痛苦的磨练又是奉献着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呢?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性,给人的印象不可磨灭,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我们的命运是被安排定了”与“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不矛盾。“被安排定了”是说行道树是被人们把他们种在这里的;“我们自己选择的”是说行道树不愿意与同伴为伍,乐于为人类奉献,春天长出绿叶,夏日献出浓荫。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双线道德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用拟人手法形象描绘出行道树站立姿态,并与森林中的同伴进行对比,为下文揭示奉献者自我牺牲的精神作了铺垫。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城市充满灰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结尾这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又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你是如何理解《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的?这句话是对人类的讽刺。我们的主人公慧心为泯,悟道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而人类则相反,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贪得无厌,竟然到了“为财死”的地步。
你怎样理解王子所说的“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在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王子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理,即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第一,苦难是人生中应有的,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到别人的头上,而应该对自己也会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姿态来承受,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努力走出困境。第三,从最低限度上说,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这个规律不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来磨练自己。比如登山、长跑,这些并非厄运,但是也需要坚韧的意志,是可以锻炼人的。
你怎样理解“我的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因为他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没有宁静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所以作者非常珍惜和平、安静的生活环境,视其为理想的境界。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则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对前者持理解的态度,对后者持赞同的态度。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犹如神话故事一半;在这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这反映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世界的优美”不是指自然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你还能找出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活成语吗? 这里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社会现象,指出为人须如松柏之坚韧刚强,要经得起时间与环境的考验。类似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来炼。
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有没有不同意见?请你联系学习实际,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一方面,这是一种科学的老师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它又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这句话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要探究“温故”与“知新”的联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偷偷的”“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修饰语“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有什么好处?“偷偷的”和“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拼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地感觉。“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是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觉;“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觉,还有动作在其中,能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同时还从侧面烘托出春花的多、艳、香。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我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一句精妙在哪里?运用比喻、排比,形象的写出了春雨的细密、轻盈,很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一个“斜”字,没有明说春风,可是含蓄的点出了春风的存在。“织”与“细丝”的比喻又像照应,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景状;一个“笼”字,准

4、梦见泥石流冲过来一双红色的鞋?

说明你担心自己生活出现问题。

5、有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的专著有哪些

您好: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中国的法律中的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
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帮助
【满意】O(∩_∩)O
欢迎追问O(∩_∩)O~
祝学习进步~

6、地震灾变事件地层——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Earthquake Catastrophic Event Stratigraphy——A Branch of Geology

乔秀夫 宋天锐

地震是地球动力作用的表现,它是地球内部结构失去平衡突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灾变事件。现代地震引起地表发生变化,地震诱发沙土液化、地面下沉对建筑物基底的破坏、地裂缝对交通的破坏,地震引起陆内的泥石流、滑坡以及近海的海啸造成的破坏等均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因此被广泛关注。地震学家正力图解决难度很大的近期地震预报问题。

人类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可称为历史地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从统计学角度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发生地震的周期。史前地震一般称为古地震

古地震的时限、含义在地震学家中有不同的认识。本书采用史前地震,即赋存于全新世及其之前古老地层的地震记录为古地震的观点。。古地震记录保存于地层中,地震地质学家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侧重研究全新世时期地层中的地震记录,目的是从更大的时间尺度研究发生地震的长周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提出地震活动较长周期的预报。对于全新世之前的地震记录,地震地质学家一般很少涉及,因为与解决现代地震预报的目标距离太遥远。

全新世及之前地层中的地震记录应是地质学家研究的范畴。古地震记录与现代地震记录的不同之处在于古地震形成的地貌已不被保存。如地裂缝在现代发生地震后可以看到中间下陷的狭长的“V”形地表裂缝,但古地震在地层中常常观察到一组相向的正断层组成的地堑以及层内的坍塌角砾,且其中被沉积物充填满。地层中地震引起的变形记录有两种情况,即已成岩的坚硬沉积物与尚未成岩、富含水的软沉积物在地震发生时所受到的影响与变形是不同的。总的讲,坚硬沉积物主要是脆性变形;而软沉积物则是受到强地震水平剪切的振动影响,引起富含水软沉积物的液化泄水与变形,形成一系列层内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有一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已被识别解释为地震成因,尚有一些软沉积物变形未被识别,或者被作为其他成因解释。区域性、有固定层位的软沉积物的液化变形是鉴别地层中地震事件的重要依据。

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是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变形构造、新构造与大地构造)与地震学的交叉学科,地震灾变事件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较,研究状况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是因为地质学受到均变论的长期影响,相当多的地质学家不注意也不很相信地层中有地震灾变记录的存在。实际上,古地震事件一定非常频繁,因为人类历史中已出现过多次大规模地震灾难事件,那么,几十亿年的历史长河中应该有更多的地震灾变事件发生。从构造角度,我国大陆壳系由众多块体组成,这些块体在地史中曾有多次碰撞挤压与分离,在挤压环境与拉张环境下均相应发生地震。仅仅因为我们不认识古地震的标志而完全忽略了这些重要地质记录。传统的地层学研究中不包括地震灾变记录,沉积学家则将一些地震事件记录作为其他正常沉积成因解释,而构造地质学家则将众多地层中地震成因变形(同沉积变形)解释为后期构造变形。另一方面,野外地质调查中对地层中的一些奇特的地震记录只描述了现象而未深入进行成因解释。如在我国北方长期工作的野外地质学家对各种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早已注意(20世纪60~70年代),并进行描述,但未深入研究;南方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岩墙也早有报导(20世纪70年代),但用正常沉积充填作用解释。实际这些都应是地震事件记录,相当多的地震记录在野外调查时被遗漏。在我们过去的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报告中,对构造变动、火山活动描述及讨论很多,唯独看不到与之相关联的对地史中地震事件的报道,这是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遗漏与失误!

中国地质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地层中的地震灾变记录,90年代有了很大进展,90年代之后有关地层中地震记录的研究受到很大注意,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及专著。我们对古地震或称地史中地震事件的研究,与国外大体同步、同水平,并且有自己特色,这些特色是:

(1)理论基础:引起软沉积物液化泄水及变形有多种动力,但是区域性、有固定层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是由地震诱发的。

(2)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注意与现代地震现象与资料对比,重视模拟实验结果,比较注意地震事件灾害过程的研究,并用类似沉积学中的序列,即地震灾变相序表示,以便于野外地质调查时能对所研究剖面灾变事件有预见性。

(3)将地震记录与区域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联系研究是国内研究的重要特点。

(4)最近我们应用了对现代地震地质研究的方法,即找寻基底岩系与盖层之间巨大滑脱剪切作用形成的假玄武玻璃岩(Pseudotachylyte),以确定盖层中软沉积物变形的地震成因与地震年代。假玄武玻璃被认为是确认地震变形与确定地震年代的活化石。

(5)注意到在地史不同时期地震诱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是不同的,特征也有很大区别。

(6)应用地层中地震记录,解释区域大地构造、解决一个构造带中地层等时对比等问题是我国地质学家在古地震研究中重要特色。古地震记录是呈现区域性分布,与某个断裂相关,或与某些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可以建立起古地震带,包括板块边缘俯冲带附近及板内伸展构造强烈地区的古地震带。这些地震带的确立是对一个地区最深刻的地球动力学解释。

古地震的研究不可能直接解决现代地震预报问题,但它是地史中地球动力学与地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揭示一个地区地史与构造发展中的渐变与突发的灾变史;它可以从更长的地史时间尺度提供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如我们在中国北方建立的震旦纪古郯庐地震带,中元古代的燕辽地震带,至今仍是一个继承性地震活动带。

如何在野外调查古地震记录,尚未写入目前1:5万或其他比例尺地质调查的地层或沉积岩规范中,这是一个需要探索与总结的科学问题,但是一些原则性建议可提供参考。

(1)对地层中的一些奇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沉积现象应试图用灾变观点审视,避免用正常沉积学原则勉强去解释。

(2)进行对现象认真的客观描述,为室内研究采样、拍照。特别是这些记录在地层中与正常沉积的关系。变形构造分析是研究地震诱发软沉积物变形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排除法则是野外宏观调查时应有的思路。

(3)灾变记录的地层时代,空间分布,是否呈带状区域分布,与哪些断层相关联,灾变记录地层附近有无同时期岩浆活动等。

(4)综合性研究,指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灾变记录综合研究,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顺序。例如对地震成因的液化脉,除研究脉本身外,尚需研究与之伴生的微断层及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若仅限于脉的本身研究则不可能揭露事件的全过程与本质。二是指多学科的研究,即地层、沉积、构造、相关的断裂及火成岩的综合研究。地震灾变事件的研究中,地层仅是一个载体,沉积学是研究的切入点,软沉积物的液化泄水与变形构造分析是野外研究的本质问题,最后应研究地震记录的区域构造背景。

本书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陆及边缘关键地史阶段地震事件研究》项目中部分研究成果。新撰写了第1,2,4,10,14,18,22等七章。

(2)选择了一些地震成因变形的宏观记录(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拍摄的),供野外地质调查时参考。更多的地震成因变形记录尚有待于野外调查时识别。

(3)精选了一部分作者等已发表的有关地层中地震记录的文献,我们认为这些文献对于野外地质调查时识别与研究地层中地震灾变记录是有参考意义的,这些文献也是研究项目立项的基础。对纳入本书的论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对其中一些论文均已做了修改与较大补充,与原文已有相当区别,有一些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研究成果,但仍沿用原论文题目,目的是便于读者引用,也可看到本书作者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过程与新的解释。这些文献包括对不同地震时期、不同地层类型中地震记录的识别、描述、地震记录的成因机制与背景论述,应用地震记录解释区域构造与地层对比等。

本书未对古地震记录的特征做全面介绍与描述,只是一般性的评述了当前国内古地震研究的现状,我们希望读者能在本书有关内容中找到自己感兴趣与需要的材料。本书内容不可能也没有这种科学水平总结所有古地震事件的特征,只能起到一个启发与引导作用,更多古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的特征需要所有地质学家今后共同努力去识别、总结。

我们高兴地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地质调查填图中开始注意古地震记录的研究,反映在1:5万地质图幅(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有关1:5地质图)对古地震均有详细描述,并与地层和大构造结合讨论,从而提高对客观地质记录的解释,提高了图幅的科学质量。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有关的区域地质调查总结中(2003年),也将古地震调查作为区调进展之一。我们坚信,古地震的调查、研究必将成为提高不同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的科学内容。随着地质调查中对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将不断丰富这一新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内容;古地震将成为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过程中必须研究与关注的内容。

与泥石流专著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