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洪水体系

洪水体系

发布时间:2021-07-06 22:00:26

1、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涉及到哪些部门,以洪灾为例,我国抗洪救灾的行政体系是怎样的? 希望各路高手不吝赐教!

应该是临时成立应急指挥部吧,一把手亲自挂帅,不然要丢官的。平时的不是每年防汛期间都有个防洪指挥部的,像我老家那边都是沿河的村上派农村青壮年轮班沿河排查的

2、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存在哪些问题不超过200字?

长江流域防洪当中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表现在。
(1)长江中下游的洪水来量远远超过各河段的安全泄量。自1153年以来,宜昌流量超过80000m3/s的有8次,但上荆江只能安全下泄60000~68000m3/s(含松滋、太平两口分流入洞庭湖流量);城陵矶附近约60000m3/s,而1931、1935、1954年等几个大水年均在100000 m3/s以上,1998年也超过90000 m3/s,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2)在三峡工程建成发挥作用前,荆江河段如遇1860年或1870年特大洪水时还没有可靠对策,可能发生毁灭性灾害,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特别是北溃还将严重威胁武汉市的安全。


(3)遇较大洪水,计划分洪十分困难,一旦分洪,区内有大量人口需要转移安置,公私财物损失大,分洪以后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同时多数分蓄洪区靠临时扒口分洪、泄洪,很难做到适时适量。


(4)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80年代以后大规模围垦已基本停止),河道、湖泊行蓄洪水的能力日减,排洪出路不畅,经常出现中水大汛的紧张局面。


(5)由于长江中下游堤防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备,技术手段较落后等

3、以我国目前的防洪体系,能应对多大的洪灾?

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应对相对比较大的洪灾了。
就我身边而言,以前几年的时候如果出现洪灾,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近两年就算是再大,依然没有出现洪灾的现象。国家发展太快,而且防洪措施做的特别的好。无论是从排水还是应急预案都是相对完善的。

4、大江大河的防洪体系有哪些方面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

2009年04月13日 16: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蓄泄兼筹”和“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方针,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初步形成了江河干支流的控制性枢纽工程、河道堤防工程、蓄滞洪区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
黄河流域: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治理方略,上游干流进行了梯级开发,配合堤防工程,兰州和宁蒙河段已分别能够防御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下游通过四次临黄大堤的加高加固,可保证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艾山通过1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行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区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等干支流水库,对黄河干流和伊洛河洪水进行了有效控制。开辟了东平湖和北金堤滞洪区,以及济南和利津附近干流南北岸展宽工程,处理超标准洪水。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运用下,黄河下游可以防御20世纪内发生过的1933年和1958年两次实测最大洪水,防洪标准达到1000年一遇。自1946年人民接管黄河以来,开创了半个世纪汛期安澜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黄河历史上3年两决口的历史。
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干流3600公里干流江堤和3万多公里支民堤得到了全面整修和加高加固;兴建了荆江分洪区、洪湖分洪区,汉江杜家台、洞庭湖重点垸、鄱阳湖圩垸等分洪工程,规划安排了约700亿立方米分洪容量的分蓄洪区,为处理超标准洪水准备了条件;结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修建各类水库工程45000多座,总库容1932亿立方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洪水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湖区堤防的防洪标准可达到10~20年一遇,运用蓄滞洪区后,加强防守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确保干堤和重要城市安全。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淮河流域:截至2006年底,淮河流域修建各类水库8538座,总库容360多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51座,总库容234亿立方米;大中型防洪控制闸600座;修建行蓄洪区20多处,滞洪容量280多亿立方米;全面整修加固干支流堤防64497公里;扩大排洪出路,开挖入江水道,开辟茨淮新河、淮洪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新沭河等排洪河道,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排洪能力由不到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3000~16000立方米每秒;沂沭泗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从1949年前的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2000立方米每秒。上述工程使淮河中游干流可防御1954年洪水,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下游里下河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经过治理,淮河流域改变了以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局面。
海河流域:采取“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蓄”的防洪方针,尽量按水系开辟入海水道,扩大入海排洪能力。截至2006年底,共修建各类水库1868座,总库容31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00多亿立方米,控制山区面积约85%;开辟分滞洪区26处,蓄滞洪容量170亿立方米;开挖疏浚行洪河道50多条,排洪入海的总流量由1949年前后的242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4680立方米每秒。海河防洪辅以运用蓄滞洪区,北系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防洪标准均相当50年一遇。
松花江流域:全面整修了松花江干流、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平原河段的堤防,连接成比较完整的防洪体系,重点加强了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城市的堤防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流域修建堤防19799公里,建成大中型水库179座,总库容421亿立方米。现在,哈尔滨、佳木斯和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可以达到防御20世纪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的能力;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嫩江的整体防洪标准约为20年一遇。
辽河流域:在各支流上续建、新建水库,在中下游整修加固堤防和整治河道,初步形成以水库、堤防为主的防洪体系。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各类水库1218座,总库容467多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2座,库容416亿立方米,各主要支流的洪水基本得到控制;整修加固堤防长度23340公里,修建各类水闸1532座,其中大型水闸26座。辽河干流与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道堤防现有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珠江流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圩区联圩修闸,全面加强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的江河和沿海堤防。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利防洪工程建设也突飞猛进。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江海堤防21841公里,水闸9009座,修建各种类型水库14112座,总库容860亿立方米。保护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江大堤的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与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联合运用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珠江三角洲万亩以上围堤一般可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

5、中国水灾的规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建国以来,洪涝受灾面积年均1.34亿亩,成灾面积0.7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从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

建国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损失,有以下特点:

1.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包括较大和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损失最大。

建国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长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这几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都突破2亿亩,成灾面积都突破1亿亩,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见表2—1)。

在这些年份,发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该年全国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两河流域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受灾面积16898万亩,成灾面积14247万亩,分别占当年全国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和90%;1985年东北地区发生较大洪涝灾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7%和53%。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年份之所以灾害损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发生较大洪水造成的。

表2--1 大江大河发生洪水年份的洪涝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 单位:万亩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备 注

1 950—1994年平均

1954年

1956年

1963年

1985年

1991年

1994年
13 754

24 197(1.8)

21 566(1.6)

21 107(1.5)

2l 296(1.5)

36 894(2.7)

28 288(2.1)
7 811

16 958(2.2)

16 358(2.1)

15 719(2.0)

13 424(1.7)

21 921(2.8)

l7 234(2.2)
缺1967一1969年资料

长江、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辽河发大水

淮河、太湖流域发大水

珠江发大水

注;括号中数字为该年受灾和成灾面积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数的倍数。

2.七大河流流域中—厂游及沿海诸河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的比重大。

据1950年至1 994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缺1967—1969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总共为563554万亩,成灾面积总共为320237万亩。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长江上游的四川、贵州、珠江上游的云南等25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25省、区、市,下同)的洪涝受灾面积为555351万亩,成灾面积为308084万亩,分别占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总数的99%和96%。其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6省(简称16省,下同)的洪涝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和89%(见表2—2)。

表2—2 洪涝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统计 单位:万亩

项 目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面 积
占全国的%
面 积
占全国的%

1950年至
受灾面积
563 554
555 351
99
498 880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320 237
308 084
96
289 030
94

1955年至
受灾面积
299 307
296 572
99
265 203
89

1980年
成灾面积
177 698
168 323
95
162 964
92

1981年至
受灾面积
264 247
258 779
98
229 448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142 539
139 761
98
124 896
89

注:①25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河北。

②16省指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年降雨量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经常发生洪水;二是这些地区有占全国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农业总产值,一旦发生洪水,损失就较大。

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56541人中,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易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省份有20045人,约占35%;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受台风经常袭击的省份有9999人,约占18%;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灾害频繁的省份有13500人,约占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占全国死亡人数的77%(见表2—3)。

表2--3 1981至1994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
占全国死亡人数的%

全国总计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四省小计

广东(海南)

浙江

福建

三省小汁

安徽

湖南

湖北

河南

江西

五省小计
56 541

8 668

4 839

3 669

2 869

20 045

3 406

3 880

2 713

9 999

2 596

3 682

2 488

2 286

2 448

13 500
100

15

9

6

5

35

6

7

5

18

5

7

4

4

4

24

这表明,除了大江大河发生超标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坝溃决、水库垮坝、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灾害以及台风灾害,对人民生命威胁较大。

4.除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河南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区1981年至1994年洪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年平均值大于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18875万亩,成灾面积10181万亩,分别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灾面积(10698万亩)、成灾面积(6346万亩)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多75%和66%;16省分别多73%和53%(见表2—4)。这就说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防洪建设落后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减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现有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

表2--4 年均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比较 单位:万亩

1950—1980年
1981-—1994年
1981年后增加的%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10 690

10 592

9 472
6 346

6 011

5 820
18 875

18 484

16 389
10 181

9 983

8 921
77

75

73
60

66

53

三、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体系

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体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全国修建加固堤防约24.5万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点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扩大增辟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后来又进行了辽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库82848座,总库容461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58座,总库容3357亿立方米;在主要江河开辟行洪、分蓄洪区100多处,分蓄洪容量约1200亿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建设了黄河流域郑州至三门峡区间,淮河流域信阳蚌埠徐州的数字微波通信干线以及海河流域天津至廊坊、北京、涿县、新盖房的800兆通信系统;建设水情报汛站8500多处,水文预报站1000多处;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VAX一11系列计算机使用的洪水预报系统,并应用于大江大河的洪水预测预报;在黄河“三花”区间、长江荆江河段、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厅山峡、辽河三江口地带和太湖湖区等河段建成了2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500个左右;全国299座大型水库和43座重点病险库,有150座水库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约1200个;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个重点蓄滞洪区建立了85个警报中心发射台和10428个警报接收点;有30多个防汛部门安装了接收日本GMS卫星云图的装置;开始运用遥感等现代化手段传报有关防洪的图象。中央、省、地、市、县各级建立防汛指挥机构,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地区组建了防汛机动抢险队;国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拟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御方案。进行了防洪保险试点,等等。

各主要江河已经形成的防洪体系,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东平湖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使本世纪内发生的两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样大的洪水安全行洪,防洪标准约合60年一遇;上游兰州市和宁蒙河段的防洪标准,分别可达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扛下游及湖区的堤防标准可达10——20年—遇,在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种防洪措施配合运用下,北系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标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当于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东江可防御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御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联围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干流可防御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辽河干流河道能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

6、 洪水-漫湖沉积体系

一、概述

洪水-漫湖沉积是指洪水进入开阔平坦的湖盆,在高能条件下沉积的一套似鲍马层序的浅色砂岩、粉砂岩及粗砂岩。我们通过对惠民凹陷沙四下段—孔店组红层的研究,不仅发现了洪水沉积的标志,同时也发现了类似海岸潮坪环境的标志,因此判断惠民凹陷沙四下亚段和孔店组红层为洪水-漫湖沉积(图8-1)。

图8-1 惠民凹陷沙四段洪水-漫湖沉积体系立体模式图

洪水-漫湖沉积是湖泊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河流相、滨浅湖相,也不同于一般的三角洲和冲积扇三角洲相,它是在盆地发育地早期,古地形平坦的浅水湖泊中,气候干旱、半干旱的条件下形成的。它与近源、短源阵发性洪水的注入及随之而来的沉积作用有关,但又不完全类同于正常分异作用的滨浅湖沉积,而类似于海洋环境的潮坪沉积。即在开阔平坦的湖泊环境中,在洪水期高水位面附近的低能带附近,沉积了泥和粉砂,形成泥坪;在低水位,即非洪水期,湖水面下降,湖浪作用显著,形成砂坪或滩砂;两水位之间的间歇能带形成砂泥混合坪。洪水注入高峰期,由于洪水流的冲刷、充填,形成洪水水道沉积。泥坪、混合坪暴露在大气中发生龟裂,产生片状砾,经磨蚀后被洪水再搬运,充填于水道中,形成泥质和砂质内碎屑。洪水流的高密度、粗组分充填满水道后,细的低密度悬浮物质漫出水道四处溢散,形成漫溢沉积。由水道向远处,沉积物逐渐变细,并叠加覆盖在其它水道沉积物之上,每一期洪水过后,沉积环境变得稳定,生物开始大量出现并活动。多期洪水的暴发事件形成洪水水道沉积与漫湖沉积互相叠加的沉积序列。

二、沉积背景分析

根据惠民凹陷构造演化特点,沙四段沉积早期,惠民凹陷初具雏形,临邑大断层刚开始活动,断层落差很小,对沉积作用控制不明显,此时惠民凹陷是一个箕状凹陷,地形起伏较小,沉降中心偏向北部滋镇洼陷,湖盆水域面积很广,但水体浅,属浅水湖泊环境,其湖水面必然受到季节性洪水补给作用的影响。洪水期的高水位面和低水位面相差甚大,滨湖浅水环境十分开阔,这是当时洪水-漫湖沉积的古地理条件。

三、沉积特征

1.岩性特征

能够反映沙四段下部洪水-漫湖沉积体系岩性、岩相特征,并有较系统岩心的是肖6井、肖7井、盘深1井和盘深2井,从岩心资料上可以看出沙四段下部—孔店组主要是由紫红色或红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夹盆内成因的砾屑和陆源粗碎屑岩组成,细碎屑岩岩性单一,略显正韵律,是漫湖环境沉降产物。粗碎屑岩是事件性洪水水道型沉积,紫红色、红色说明沉积于浅水氧化环境。

2.明显的冲刷-充填特征

红色砂岩层底面冲刷构造十分明显。冲刷面起伏程度不一,深者可达几十厘米,构成冲蚀坑或冲蚀槽,为红色泥砾或砂岩砾(盆内碎屑)所充填,被冲刷的岩层不仅有泥岩,而且还有砂岩被冲刷的现象,如肖6井、肖7井、盘深1井(图8-2A、B)。在冲刷面之上出现内碎屑,一般厚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内碎屑为砂质、泥质或灰质,取决于被冲刷的岩层的岩性,这里所提到的内碎屑是由于冲刷作用使盆内底部岩石或沉积物破碎形成的砂级或砾级的碎屑,内碎屑呈椭圆状,1~10cm,一般显正粒序,冲刷面之上可见直立的砾石和漂砾结构(图8-2C)。与内碎屑共生的还有各种陆源碎屑,是洪水流从源区带来的并与内碎屑同时沉积的。可以认为,这种冲刷现象是在水浅、流急的状态下,由强烈的涡流作用形成的。

3.重力流和牵引流兼而有之的层理类型

在洪水-漫湖这种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既有反映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又有反映牵引流的沉积特征,与牵引流有关的层理是砂质沉积物中的波状层理、斜波状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小型板状交错层理及间互出现的透镜状层理(图8-2D、E、F),反映重力流的沉积特征除了前面提到的冲刷-充填构造外,还可见递变层理、平行层理、负载构造、截切构造(图8-2G、H)。

图8-2 沙四段下部-孔店组沉积构造特征

4.贫乏的植物屑和丰富的生物扰动构造

除了前面讲到的冲刷-充填各种层理类型外,生物扰动构造非常发育。形成洪水-漫湖沉积的古地理条件是地形平坦的浅水湖泊,这种浅水湖泊是有利生物活动的良好场所,因此沙四段下部—孔店组地层中有非常丰富的遗迹化石。这些遗迹化石主要为垂直的和倾斜的、大小不一的潜穴(图8-2I),在较细的泥质粉砂岩中生物潜穴最发育,扰动强烈处,使原来的层理遭到破坏和变形,乃至产生砂与泥搅混现象,在远离水道的远端微相和漫湖亚相生物扰动丰富。出现生物扰动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旋回性,这一特征与事件性沉积的周期有关,一次洪水过后便开始了生物的繁盛期。洪水事件的周期性,伴随着生物扰动旋回,生物扰动不仅具有理论指相意义,对储层的储集性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5.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由于洪水-漫湖沉积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两种水流机制,因此其粒度概率曲线比较复杂,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曲线特征可归纳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两段式,粒度细,分布区间小,以粉细砂岩为主(图8-3A),出现在波状层理、斜波状层理或块状层理砂岩中,以跳跃总体为主,漫湖环境的砂坪、混合坪多具这种类型的粒度概率曲线,反映牵引流特征。第二种类型两段加过渡式(图8-3B),粒度细,以中细砂岩为主,分布区间大,出现于平行层理或块状层理的砂岩中,分选较好,过渡段连接于跳跃总体与悬浮总体之间,是重力流向牵引流过渡的曲线类型,多出现在洪水水道和漫湖砂坪沉积中。第三种类型为直线型(图8-3C),粒度区间大,分选差,悬浮总体占整个粒度分布的全部,是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的粒度概率曲线,主要出现在洪水水道沉积物中。

图8-3 洪水-漫湖沉积相粒度概率曲线图

总之,以上三种曲线类型的变化趋势是粒级由细变粗,跳跃总体含量增加,这主要反映了流体性质的变化和不同的沉积微相所表现出来的沉积作用的差异。

四、相类型及相模式

洪水-漫湖沉积可以划分出五种沉积微相类型。

1.洪水水道沉积微相

水道沉积系季节性洪水流进入浅水湖泊后,所形成的限制性水流沉积,主要为具内碎屑的递变层理砂岩相和平行层理的砂岩相组成,底部具有冲刷-充填构造。

2.砂坪微相

是在低水位面附近形成的急流态的纹层砂,主要是红色的细砂岩、粉砂岩夹紫红色的泥岩,具平行层理,生物扰动中—强,是洪水的限制性水流转变为非限制性水流后,向四处溢散沉积的物质经波浪改造形成的。

3.混合坪微相

是在高水位面与低水位面附近形成的泥砂混合沉积,由紫红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间互组成,波状及透镜状层理发育,具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

4.泥坪微相

在高水位面附近低能环境中沉积的细粒悬浮物质,以紫红色泥岩、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生物扰动强度弱。

5.远端沉积微相

该微相系指洪水水道远处的席状砂泥沉积,主要为浅红色的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组成。

7、目前的防洪体系到底对防洪有着多大的防控作用?

基本上可以免你流离失所,免你无枝可依。

我出生在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南方一到雨季,简直了,我在我家小区里可以和小伙伴快乐的捞鱼。小时候不知道危险,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水量暴增,城市里面水排不出去,是很危险的事情。我坐标广州,我个人觉得目前防洪的效果总体来说是不错的。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一些资料,我们的防洪安全度相当于决策优属度,现在任何人都不能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值,只能说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测算一个流域的防洪安全度其实是有很多困难的,所以我们现在的防控作用多大,真的没有具体的定义。

就拿长江流域来说,每年的汛期差不多是六月份到七月份。国家每年一到汛期,就会要求三峡大坝要保持最佳的状态,虚库以待洪水的到来,我感觉自从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我基本没有在新闻上看到过很严重的洪水灾害了。

就说我在广州,虽然这些年来一到汛期或者雨季大暴雨的时候,城市容易积水,但是防洪措施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交通也不会瘫痪很久,对受灾人员的救援也很及时,政府真的很给力,能在第一时间把人员伤亡减少到最小。

所以题主问的问题真的不太好回答,毕竟官方都没有具体的数据和定义。我只能说不管发生多严重的天灾,我们的政府总是很及时的派出救援,可以在第一时间救人。而且我们的防洪措施都很给力,我觉得如果满分一百分,我们的防洪体系是可以打到八十的。

与洪水体系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