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泥石流搅拌试验

泥石流搅拌试验

发布时间:2021-07-06 23:30:58

1、泥石流是什么?

2、泥石流常常发生在什么和什么是由什么造成的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zd、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版谷地形.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权搅拌而形成泥石流.(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百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度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答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回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答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4、泥石流灾害有哪些预报方法?

泥石流灾害的预报方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zd采取以下方法: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专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属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性词语。

“泥知石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性词语:是冲蚀掏挖——塌滑——挟带搅拌——急速奔泻,都是【谓道语动词
这样说的理由:
有“版冲蚀掏挖",才有”塌滑“,有”塌滑“,水流才可能”挟带搅拌“,最后权才会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

6、泥石流灾害的预报方法是什么?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copy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百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度数和特征;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知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道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7、泥石流的观测和普查

泥石流的普查主要是为调查研究泥石流对建设场地的影响和设计防治措施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勘察方法以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为主。测绘范围包括沟谷至周围分水岭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必要时可进行适量的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和动态监测工作等。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收集当地降雨量、暴雨强度和泥石流发生的时间、频数、规模等资料;调查整个沟谷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松散层的分布、沟谷发育切割情况并估算汇水面积,在此基础上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对形成区应调查:固体物质补给情况,不良地质现象,例如,滑坡、崩塌、岩堆等的发育情况和分布,水源类型,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和植被,水土流失情况。对流通区应调查:沟谷纵坡、宽度,两侧山坡坡度,跌水、陡坎、弯道的分布等流通条件,有无修筑拦挡构筑物的条件。对堆积区应调查:堆积物的形态、分布,沟道摆动和冲淤情况,堆积物成分和粒径、层理和层厚,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泥石流的各种动态参数常用遥感技术或地面摄影测量进行监测。

8、泥石流监测方法

泥石流野外观测是指对自然界实地发生着的泥石流各要素进行实测,获取泥石流原型的各种物理量,并根据泥石流组成与运动规律进行研究,以揭示泥石流现象的本质和机理。

6.4.1 泥石流观测的一般方法介绍

6.4.1.1 选线建站

勘选泥石流观测站址,首先应选择每年发生足够多的泥石流场次的流域建站,以满足观测的需要,且要有良好的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和生活条件。站址一般选在流域下游流通堆积段附近,以能控制整个输出信息。同时建站应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控制整个流域必要的观测断面,观测点的布设,以达到观测的同步性、连续性。

6.4.1.2 流域背景资料分析

1)流域背景资料的收集

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环境的变化。

(1)流域水文、气象;

(2)流域地质地貌背景资料;

(3)流域内社会、人文、经济活动;

(4)流域内自然资源。

2)流域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调查

(1)地震;

(2)暴雨、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

(3)滑坡、山崩、雪崩、冰崩等事件;

(4)山洪;

(5)森林火灾;

(6)重大经济活动及其对流域环境的影响。

6.4.1.3 泥石流观测的内容

1)形成区固液两相物质来源控制性测量

(1)水文气象

(2)滑坡及其变形观测:对流域内补给泥石流物源的重要滑坡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其仪器设备有:滑坡位移计、倾斜仪、孔隙水压力计、定位桩等。

(3)地下水观测:流域源头区地下水活动对泥石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常采用测井和泉水露头进行观测。

(4)土壤含水量观测:尤其是饱和含水量对土壤有重要作用,用剖面取样分析方法或土壤含水量计进行测试。

2)运动要素观测

泥石流运动过程和各种运动要素的观测是泥石流观测试验的重点。观测段选在较顺直的流通区,布设2~3个测量断面。

(1)选择断面:各断面间距20~200m,视具体情况而定,选定断面后对各断面的几何特征进行测量。其横向特征表示水深与断面积的关系,纵向特征表示沟床总比降。每次泥石流过后,若断面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反复施测。

(2)龙头流速测量:通常用秒表记录龙头通过两个已知距离断面的时间,就可得到龙头的平均速度。

(3)泥位、泥深:超声水位计用于施测泥石流流面高程。龙头泥面高程与泥石流发生前沟底调和之差,即为龙头高度。龙头高度并不代表泥石流整个过程的泥深,因为沿阵流泥深变化太大,龙头泥深最大,龙尾泥深为零。

(4)表面比降:泥石流为非恒定、非均匀流动,因而其泥面比降的测量十分必要。

(5)整个过程的量测:泥石流从形成后,运动到堆积扇上散流或流经堆积扇进入主河的全过程观测。

3)样品分析

(1)密度和含水量;

(2)颗粒分析;

(3)化学成分和胶体成分分析;

(4)流变试验。

4)沟床变形测量

泥石流沟床具有大冲大淤的特点,往往一次泥石流过后,沟床面目皆非,这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在一次泥石流过程前后多次测量,以比较沟床不同部位的冲淤变化。

5)物理力学特征值的量测

主要有泥石流冲击力测试和声学性质测量。

6.4.2 泥石流观测的主要方式

一般说来,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两个基本条件:充沛的固体物质和大量与一定强度的降雨。充沛的固体物质指在沟道内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包括降雨时崩塌,滑坡提供的固体物质带动形成泥石流;坡面大量固体物质运动(滑坡或坡面泥石流)到沟道并在沟道中形成泥石流;滑坡形成土坝,水流将土坝冲开形成溃坝泥石流。根据泥石流的形成基本条件,结合对降雨量的观测,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的分析,给出泥石流暴发的临界条件,从而预报泥石流的发生。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地貌和地质特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指标也会不同。因此,输油气管道所处小流域泥石流环境发生条件与背景的调查,确定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指标,是管道泥石流监测的两大主要内容。

6.4.2.1 降雨观测

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立雨量站。尽可能地搜集一次雨量过程等雨量历时资料,为最终确定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提供基础条件。

6.4.2.2 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指标的研究确定

一般来说有关泥石流的降雨观测,特别强调对24小时降雨量的观测,而24小时雨量观测中又强调3小时降雨量的观测。而0~3小时,特别是10分钟和1小时的雨量观测是泥石流降雨观测中的重点。通过对不同降雨条件发生泥石流的研究,确定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指标。

6.4.3 泥石流预警观测

研究表明,泥石流在启动和运动过程中都会发生次声信号,这种次声信号是泥石流发生过程中一种特有的信号,因此,用次声警报器来监测捕捉这种信号,进而对泥石流发生作出预警是非常有效的。

泥石流次声警报器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历经10年研制而成,经1995年以来数十次泥石流事件应用无一漏报、错报,已申请专利并获得批准(专利号ZL01256480X),目前该设备已用于委内瑞拉、西班牙及我国四川、云南、台湾等地的泥石流观测。

9、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

10、泥石流勘查的基本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

1)遥感解译:从卫片和航片解译泥石流区域性宏观分布、地貌和地质条件;有条件时可用不同时相的影像图解译、对比泥石流发展状态,编制遥感图像解译图,航片比例尺宜为1∶~1∶34000。

2)填图要求:所划分的填图单元在图上标注的尺寸最小为2mm。对于小于2mm的重要单元,可采用扩大比例尺或符号的方法表示。在1∶500或1∶2000的地形图上可能修建拦挡工程和排导工程地段,其地质界线的地质点误差不应超过3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5mm。

3)地质地貌测绘:对全流域及沟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调绘与泥石流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要素,编制相应的地貌图与地质图,填绘纵剖面图与横剖面图。流域平面填图比例尺宜为1∶10000或1∶50000,分区平面填图比例尺宜为1∶500~1∶5000;纵剖面图比例尺横向宜为1∶500~1∶2000,竖向宜为1∶100~1∶500;横剖面图比例尺横向宜为1∶200或1∶500。测绘方法以沿沟追索、实测和填绘剖面为主。

2.水文调查

1)暴雨洪水调查:泥石流小流域一般无实测洪水资料,可根据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推求某一频率的设计洪峰流量。对缺乏实测暴雨资料的流域,可采用理论公式和该地区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有关计算公式见水文计算手册。

2)溃决洪水调查:包括水库溃决洪水、冰湖溃决洪水和堵河(沟)溃决洪水。溃决洪水流量据溃决前水头、决口宽度、坝体长度、溃决类型(全溃决或局部溃决,一溃到底或不到底)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或据经验公式估算,并结合实际进行校核。有关计算公式见溃坝水力学。

3.泥石流体勘查

1)泥痕测绘:选择代表性沟道,量测沟谷弯曲处泥石流爬高泥痕、狭窄处最高泥痕及较稳定沟道处泥痕。据泥痕高度及沟道断面计算过流断面面积,据上、下断面泥痕点计算泥位纵坡,作为计算泥石流流速、流量的基础数据。

2)泥石流流体试验:

·浆体重度测定:泥石流流体重度可根据泥石流样品采用称重法测定。泥石流体样品一般难以采到,可了解目击者回忆,根据泥痕和堆积物特征进行配制,采用体积比法测定。

·粒度分析:对泥石流体样品中大于2mm的粗颗粒进行筛分,粒径小于2mm的细颗粒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颗粒成分。对泥石流体中固体物质的颗粒成分,从堆积体中取样测定。取样数量应结合粒径来确定。

·黏度和静切力测定:必要时进行黏度和静切力测定,用泥石流浆体或人工配制的泥浆样品模拟泥石流浆体,其黏度可采用标准漏斗1006型黏度计或同轴圆心旋转式黏度计测定;其静切力可采用1007型静切力计量测。

3)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

·流速:据调查所得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纵坡、沟床糙率及重度等参数计算;也可按泥石流的性质和所在地域,选择合适的地区性经验公式计算。

·流量:泥石流流量可采用形态调查法(据泥痕勘测所得的过流断面面积乘以流速)或雨洪法(按暴雨洪水流量乘以泥石流修正系数)确定。暴雨小径流的地区性经验公式较多,暴雨洪水流量应采用适用的经验公式计算。

·冲击力:泥石流冲击力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分为流体整体冲压力和个别石块的冲击力两种。具体计算方法参照本节“六、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其他公式加以印证。

·弯道超高与冲高:参照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

4)堆积物试验:通过调查、实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确定泥石流堆积物的固体颗粒比重、土体重度、颗粒级配、天然含水量、界限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压缩系数、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等参数,供治理工程比选和设计使用。

5)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测绘:①工程治理区实测剖面至少应按一纵三横控制;②重点区应有1~3个探槽或探坑(井)控制;③各区测绘内容参见表56所列诸影响因素。

4.勘探试验

(1)勘探

勘探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和采取防治工程的地段。勘探工程以钻探为主,辅以物探和坑探等轻型山地工程。受交通、环境条件的限制,在泥石流形成区一般不采用钻探工程;当存在可能成为固体物源的滑坡或潜在不稳定斜坡必须钻探时,勘探线及钻孔布置参照“滑坡勘查”有关规定执行。

(2)钻探

泥石流防治工程场址主勘探线钻孔,宜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球物理成果的指导下布设,孔距应能控制沟槽起伏和基岩构造线,间距一般30~50m。30m宽的沟谷应有1个钻孔控制,30~50m宽的沟谷应有2个钻孔控制,宽50m以上的沟谷应以30~50m间距布孔。当松散堆积层深厚不必揭穿其厚度时,孔深应是设计建筑物最大高度的0.5~1.5倍;基岩埋藏浅时,孔深应进入基岩弱风化层5~10m。

钻孔的布置应尽可能采用一孔多用,互相结合,使得钻探工程在勘查中发挥最好的效益。

孔径的选择,在松散岩层中,考虑其泥石流物质组成的特点,孔径一般要求在Φ145mm以上;在基岩钻进中,钻孔孔径可适当缩小,但终孔孔径不得小于Φ91mm。

钻孔的记录和编录:①钻进中的班报表记录应真实、及时,按钻进回次逐段填写,严禁事后追记;②钻探现场编录可采用肉眼鉴定、手触方法,对岩土描述除按规范外,可采用标准化、定量化的方法(孟塞尔色标、砂土粒样、点荷载仪、袖珍贯入仪),应计算岩心采取率和岩石质量RQD值;③钻探成果要有钻孔柱状图、岩心编录及野外现场试验记录。

(3)物探

物探工作除作为钻探工程的补充和验证外,在施工条件差、难以布置或不必布置钻探工程的泥石流形成区,可布置1~2条物探剖面,对松散堆积层的岩性、厚度、分层、基岩面深度及起伏进行推断。物探的比例尺应大于地质测绘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1∶50000,1∶2000或1∶100。井中测定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适宜使用的方法:浅层地震、电阻率法、地质雷达及声波探测。

物探勘测的范围:①在泥石流形成区,其测线一般不超过测区单面坡的坡长,深度在20~30m范围之内;②在泥石流堆积区,测线应能控制住泥石流的分布,深度上也能控制堆积的厚度;③在工程勘测中,物探测线顺勘探线布置,其范围应能达到其所需物探数据;④在孔中垂直测定范围能控制两孔之间和孔深范围。成果报告应按各种物探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制,最终统一到一种解译。

(4)坑槽探

结合钻探和物探工程,在重点地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或探槽,揭露泥石流在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不同部位的物质沉积规律和粒度级配变化,了解松散层岩性、结构、厚度和基岩岩性、结构、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现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原状岩土样。

探槽的规格:长度以需要为准,深度不超过3m,底宽不小于0.6m,其两壁的坡度按土质和探槽的深浅合理放坡:①深1m的浅槽中,两壁坡度为90°;②深1~3m的槽中,密实土层为70°~80°,松散土层为60°~70°,在潮湿、松土层中不应大于55°。

掘进中的技术要求:①人工掘进,禁止使用掘空底部、使之自然塌落的方法;②禁止采用爆破法;③槽壁应保持平整,松石及时清除,严禁在悬石下作业,槽口两边0.5m以内不得有堆放的土石和工具;④槽内有两人以上工作时,要保持3m以上的安全距离;⑤在松散易坍塌的地层中掘进,两壁应及时支护;⑥凡影响人畜安全的探槽,在取得地质成果后,必须及时回填。

探坑、探井的技术要求:①在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需要进行现场试验的探坑(试坑),其开口的规格,圆形直径一般为Φ500mm,方形为50cm×50cm,深度要求在剥去表层之后不小于0.5m;②泥石流勘查中,探井的规格尺寸:探井深一般不超过10m,开口为圆形的直径为0.8~1.0m,深5m~10m,断面尺寸长×宽为1.2m×0.8m或1.2m×1.0m,考虑到泥石流物质组成颗粒大小差异大,其开口可适当放大,也可采用梯级开挖;③探井掘进技术参数参看《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探槽、探井地质成果:①在开挖掘进时分别对不同单元体岩、土层的岩性、结构、颗粒级配等进行描述、编录,图文应尽量规格化;②探槽要有槽底、两壁的展示图,探井要有展示图,能直观地反映岩、土体的结构及展布,比例尺:1∶25,1∶50或1∶100;③为防治工程提供设计所需的其他资料。

(5)试验

对坝高超过10m以上实体拦挡工程宜进行抽水或注水试验,获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在孔(坑)内采取岩样、土样和水样,进行分析测试,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水样一般只做简分析,拟建的防治工程应增加侵蚀性CO2测定内容。

采集的岩石要能满足表5-11制样的要求,测试数据能够反映岩石的实际性状。

表5-11 室内测试岩样规格表

土样的样品数量及测试要求:①泥石流勘查中,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分级及容重是重要参数,根据泥石流堆积物常含有大颗粒的特点,现场测试采样一般要求500kg左右;②在坝址土体中,每层稳定土层中试样组数一般不少于6组,扰动土样的数量可适当减少;③原状土样的大小,钻孔取样尺寸为直径10cm,高20cm,在坑槽中采样,每组样品尺寸为15cm×15cm×15cm;④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分析,应将≥2cm以上的颗粒在野外筛分,<2cm颗粒送实验室进行颗分。详见表512。

表5-12 室内测试土样规格

水试样的室内要求:泥石流灾害勘查中,对水样一般只要求作常规项目的分析:在防治工程中,由于大部分工程的基础置于地下水位之下,要求增加CO2的测定。一般简分析样品数量500~1000mL;全分析样品数量200~300mL;侵蚀性CO2样品数量250~300mL,加2~3g大理石粉。

5.对各类防治工程提供以下主要设计参数

1)各类拦挡坝:对各类拦挡坝提供主要设计参数是覆盖层和基岩的重度、预载力布置值、抗剪强度,基面摩擦系数,泥石流性质与类型、发生频次,泥石流体的重度和物质组成,泥石流体的速度、流量和设计暴雨洪水频率,泥石流回淤坡度和固体物质颗粒成分,沟床清水冲刷线。

2)其他工程:桩林着重于桩锚固段基岩的深度、风化程度、力学性质,排导槽、渡槽着重于泥石流运动的最小坡度、冲击力、弯道超高和冲高;导流堤、护岸堤和墩着重于基岩的埋藏深度和性质、泥石流冲击力和弯道超高、墙背摩擦角;停淤场着重于淤积总量、淤积总高度和分期淤积高度。

6.施工条件调查

结合可能采取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调绘施工场地、工地临时建筑和施工道路的地形地貌,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测图范围和精度视现场情况而定。

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周围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状况,对沙石料质量和储量进行评价。如天然骨料缺少或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须对就近料场的人工料源进行初查。

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周围的水源状况并采样分析,对防治工程生活用水的水质水量进行评价,提出供水方案建议。

7.监测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泥石流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输移冲淤等)监测和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1)勘查阶段:只要求进行简便的常规监测。

2)降雨观测:必要时,根据流域大小,在流域内设置1~3个控制性自记式雨量观测点,定时巡视观测。观测点的设置要避免风力影响和高大树木的遮掩。

3)泥位、流速观测:有条件时,可进行泥位和流速观测。

·泥位观测,观测站应尽可能设在两岸稳定、顺直的泥石流流通河床段。观测断面可设置2个或2个以上。用简便的断面索法观测泥位的涨落过程,精度要求到0.1m。条件许可时,泥位也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感器及探头遥测(如超声水位计、泥位检知网、泥位检知线等)。

·泥石流流速观测必须和泥位观测同时进行,数值记录要和泥位相对应。一般采用水面浮标测速法。

4)预警预报:出现泥石流临灾征兆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预警预报。泥石流警报,首先要确定预警预报参数临界值,如泥位观测报警的泥位临界值、地声报警的地声临界值、暴雨报警的雨强临界值。

·断面泥位观测法:当监测断面泥位达到警戒值时,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当监测断面泥位达到避难泥位时,则发出警报信号。

·传感法:将泥石流传感器、地震传感器、地声传感器、超声泥位计、泥位高度检知线等安装在沟谷适当地点(超声探头必须安装在流域中、下游的主河床内),这样可以保证泥石流流量处在一个较稳定的范围内,减少泥石流规模报警的误差。当泥石流发生时,传感器接受信息,进行预警或报警。

5)监测资料整理分析:除对泥石流监测原始记录进行整理编目外,还应将监测数据进行重新编号,形成泥石流监测的正式项目。如条件具备,应建立成果数据库,把全部编目资料存入计算机,以供有关人员查阅。

与泥石流搅拌试验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