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菜豆病害图

菜豆病害图

发布时间:2021-07-07 15:00:47

1、图片上的豆角得了什么病害?结荚太少了?

这是早衰现象
检查土壤,根系看看
直接松土,浇水
用硝酸钾型的水溶肥加芸苔素内酯一块浇根
不客气

2、大棚蔬菜、豆角病害、图片


如图

3、豆角常见的病害图谱及防治?

其实豆角常见的病害有很多比如说他会被昆虫掉一部分,所以你应该打一些杀虫药。

4、菜豆的病害知识

菜豆白绢病 分布和寄主植物:见瓜类白绢病。症状: 茎基部呈暗褐色,表面密生白色丝状菌丝束,后期在菌丝层上结生茶褐色圆形菌核。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参考瓜类白娟病。 
 菜豆菌核病分布和寄主植物: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菜豆外,也侵染其它蔬菜。症状:靠近地面茎基部或蔓部初呈水浸状,后呈灰白色。在潮湿环境下,症茎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结生黑色菌核。发病规律:在菌核在土中越冬。子囊孢子孙随气流进行初次浸染。在菜株生长期间,主要是以菌丝体的相互接触进行再次侵染。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毒的发生。 防治方法:(1)轮作。(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3)及时喷药,药剂有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菜豆细菌性疫病分布和寄主植物:东北各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均有发生。为害菜豆,还侵害绿豆、小豆、豇豆和扁豆等。症状:叶片上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变褐色,病组织变薄,半透明,周围有黄色晕环。老病斑易发生破裂。嫩叶受害呈畸形,严重时,病叶皱缩脱落。茎和荚的症状与叶片的相似,初呈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分别呈条斑(在茎上)和圆形或不整形斑(在荚上),病部凹陷,红褐色。斑面常有淡黄色的菌脓溢出,病荚种子受侵染部位表面呈黄色斑点或仅脐部略现黄斑。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内和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带菌种子萌芽后,先后其子叶发病,并在子叶产生病原细菌,通过风雨、昆虫、人畜等传播到豆株上,从气孔侵入。高温多湿适于本病流行,但到36℃时病害则逐渐停止。在高温下潜育期一般为2-3天。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播种。(2)与非豆科作物轮作二年。(3)喷布0.5%波尔多液,每7-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菜豆花叶病
分布和寄主植物:各地均有分布。引起菜豆花叶病的病毒有三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除为害菜豆外,一些菜豆属植物、蚕豆、豇豆和扁豆等也被害。菜豆黄色花叶病毒除包括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寄主植物外,还有豌豆、大豆、两种三叶草、白色扇扁豆、白色甜三叶、黑色紫苜蓿、唐晶蒲等。黄瓜花叶病毒菜豆株系只为害菜豆。症状:嫩叶初呈明脉、缺绿或皱硬,新长出的嫩叶则呈花叶,其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呈袋状,有些品种感病后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正常,果荚一般正常。菜豆黄色花叶病毒所引起的症状比其它毒株所引起的较为严重,花叶的色泽较黄,叶片向下变曲也较严重。发病规律: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的寄主植物,除菜豆黄色花叶病毒外,其它两种病毒的带毒种子也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生长期间主要是靠蚜虫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食病毒和在健株上传达室毒所需时间约为1-5分钟,但对菜豆黄色花叶的最短时间分别为15秒钟和15-30秒钟。高温(26℃)下多呈重花叶、矮化及卷叶;18℃左右时呈轻花叶;28℃以上和18℃以下症状受到抑制;强光和延长光照时间有加重症状的趋势。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2)无病株留种。(3)及时防治蚜虫。

 豆荚螟分布为害:普遍分布,寄主有60余种植物。为害大豆、豌豆、菜豆、豇豆、扁豆(眉豆)等较重。以幼虫吃食花、荚和豆粒,严重时整个豆粒被吃空。 识别: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一条白色纵带,近翅基有一条黄褐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卵:椭圆形,乳白至红色,表面密布网纹。幼虫:体长约14-18毫米,背面紫红色,腹面绿色。前胸背板上有“人”字形黑斑,其两侧各有黑斑一个,后缘中央有两个小黑斑。蛹:长约10毫米,腹端尖细,并有6个细钩。生活习性:江苏、安徽一年发生4-5代;湖北发生5-6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大豆本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春大豆最重。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飞翔力也不强。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主要产在豆荚上,2-3龄幼虫有转荚为害习性,幼虫老熟后离荚入土,结茧化蛹。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及时翻耕整地或除草松土,可大量杀死越冬幼虫和蛹。有条件地区,还可采用冬、春灌水,效果亦很好。(2)选栽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的品种,实行轮作。(3)药剂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在成虫盛发期和卵盛孵期喷药1-2次。(4)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卵蜂灭卵,效果也很好。
豇豆荚螟分布为害: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以及东北、西南部分省(区)都有发生,是豇豆、菜豆、扁豆等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果荚种子、花瓣和嫩茎,造成落花、落荚、枯梢,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识别: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约26毫米,体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3个白色透明斑。后翅大部分白色,半透明。卵:椭圆形,扁平,由淡黄绿色变黄褐色。幼虫:体长约18毫米,黄绿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4后2排成两列。蛹:体长约13毫米,淡黄褐色,头顶突出,臀刺长,末端弯曲如钩状。生活习性:豇豆荚螟发生世代和越冬虫态随地区而异。西北各省一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福建、台湾6-7代, 以幼虫越冬;广州9代而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成虫有趋光性,卵多产在花蕾、嫩荚、嫩叶或叶柄上,散产。初孵幼虫蛀食嫩荚和花蕾。3龄以后大多蛀入果荚内食害豆粒,被害荚在雨后常腐烂。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以及摘除被害的卷叶和果荚,集中烧毁。(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3)在幼虫发生时,每亩用90%敌百虫1.2-1.5两,或80%敌敌畏乳剂1-1.2两,加水120-150斤喷雾。(4)加强对春季和夏季豆科绿肥的防治工作,可减轻菜豆类的受害。
黄守瓜分布为害:全国均有分布。成虫和幼虫都能为害,幼虫在土里专为害作物根部;成虫食性较杂,被害植物达19科69种之多,主要为害瓜类,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植物,吃食叶、嫩茎和花器,严重时可使全株死亡。在南方是瓜类苗期的毁灭性大敌。 识别:成虫:体长6—9毫米,橙黄或橙红色,以至带棕色。前胸背板宽倍于长,中央有一条弯曲较深的横沟,鞘翅分布许多细密刻点,端部稍膨大。卵:淡黄色,圆形,表面密布蜂巢状皱纹。幼虫:体长约12毫米,头部褐色,体黄白色,各节都有不太明显的小黑瘤,上生细毛。蛹:为裸蛹,长约9毫米,乳白至淡黄褐色,腹末有一对巨刺状突。生活习性:在武汉每年发生2代,广西为3代。以成虫在向阳杂草、落叶及土缝间潜伏过冬。次年春暖后,越冬成虫先在菜地、豌豆或杂草上取食,再移迁瓜地为害。此虫喜温好湿,成虫耐热性强,稍有假死性。卵多产在葫芦科植物根部附近的表土或干燥龟裂的土隙中。老熟幼虫在被害瓜根附近作土室化蛹。防治方法:(1)提早瓜类播种期,当越冬成虫出现盛期时,幼苗真叶5片以上可减轻受害。(2)在成虫产卵盛期,可单用或混用草木灰、石灰粉、秕糠、锯末等撒在瓜根附近土面和瓜苗叶片上,防止成虫产卵和为害。(3)在瓜类幼苗移栽前后,掌握成虫盛发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2—3次。幼虫为害时,用90%敌百虫1500倍或烟草水30倍液点灌瓜根。

5、豆角虫害图片及治疗?

豆角枯萎病
植株发病时,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片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其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粉红色霉层。
防治措施:最好与禾本科作物水旱轮作,增施石灰改良土壤减轻病害发生。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4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灌50--150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拌干土200公斤,沟施于播种行,每亩施200公斤 。 豆角根腐病
根腐病引起豆角枯蔓死藤。根腐病的病原称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能侵染豆角和菜豆。一般早期症状不明显,直到开花结荚时植株较矮小,病株下部叶片从叶缘开始变黄,慢慢枯萎,一般不脱落,病株容易拔出。茎的地下部和主根变成红褐色,病部稍凹陷,有的开裂深达皮层,侧根脱落腐烂,甚至主根全部腐烂。病原菌都以菌丝体、厚垣孢子等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有较强腐生性,能在土中和厩肥中腐生存活多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工具和带菌肥料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致皮层腐烂。一般在土质粘重、过湿、偏酸、肥力不足和管理粗放的连作地上发病较严重。
防治措施:尽量避免豆角和菜豆连作,能实行2--3年轮作更好,并注意选用较抗病和耐病的品种。及时拔除、烧毁病残株。堆肥、厩肥要发酵腐、熟透。使用酵素菌肥也有助于抑制和消灭土中病原菌。选择地势较高、疏水性较好的地块,深沟高畦整地,并适量施用石灰,防止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播种时用艾菌托或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配成1:50的药土穴施或沟施。发病初期可用选用普菌克、艾菌托1200倍液、或根腐宁800--1000倍、或枯萎灵500倍,或敌克松1000倍灌根,每隔10天左右一次,灌2--3次。 豆角煤霉病
煤霉病(叶霉病)主要为叶叶片、茎蔓及荚。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深褐色病斑,直径1-2厘米,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可见灰黑色霉菌潮湿时叶背可见灰黑色霉菌。
防治措施: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清洁田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洛氨铜水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豆角病毒病
症状叶片出现深、浅绿相间的花叶,花叶的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形成袋形,叶片通常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畸形。感病植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延迟,严重时造成减产失收。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防治蚜虫,截断蚜虫传播途径。滴水观音:喜温暖湿润及稍有遮阴的环境,但花期要阳光充足。须保证每天3-5小时光照,不然叶柄会伸长影响观赏价值。滴水观音耐寒力不强。夏季需要在遮阴情况下,经常喷水降温保湿。追肥可用腐熟的豆饼水等液肥与化肥(复合肥或磷酸二铵)轮换施用,每隔2周追施一次。追施液肥时,切忌肥水浇入叶鞘内以免腐烂。在盆栽滴水观音中,追施硫酸亚铁能使滴水观音叶片变大、变厚、变绿,平滑有光泽,叶柄不易伸长,从而保证叶片美观。同时能促进花蕾形成,延长花期。具体方法是:将硫酸亚铁稀释成2%的溶液,每隔1个月浇施一次,每次要浇透。

6、什么是菜豆病

菜豆病有以下几种:
菜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为真菌病。幼苗子叶发生红褐色至黑褐色圆形病斑,凹陷,溃疡状。幼茎上初起生锈色斑点,后随幼茎伸长呈细条形,凹陷并龟裂。叶片上多为害背面叶脉,呈红褐至黑褐色小条斑。豆荚上病斑长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并稍隆起,内凹陷,湿润时斑面上常产生粉红色粘液。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种皮下潜伏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进,子叶和幼茎受害,为初侵染。发生适温为17℃左右,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100%。温度超过27℃,湿度低于636f70797a643133323635656292%时很少发病。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用50%四氯苯醌拌种。行轮作。用代森铵消毒架材。发病后喷洒波尔多液、代森锌 、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杀菌剂。

菜豆灰霉病是灰葡萄孢属菌侵染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丝、菌核、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的来源。越冬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适宜病菌生活时,可形成抗性强的菌核,遇到合适条件时菌核长出菌丝直接侵染。病菌在田间随病残体借雨水、流水、气流等传播蔓延。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菜豆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植株近地面茎基部功第一分枝处开始感病,由水渍状逐渐变为灰白色,皮层组织发干开裂呈纤维状。大棚内或田间潮湿时,茎基部病组织中腔里可见到黑色鼠粪状菌核。在病茎表面白色霉层生长旺盛时,也可见到黑色菌核。蔓生架菜豆从地表茎基发病,可使整株萎蔫死亡,其菌核比矮生菜豆上的菌核要小。

菜豆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和茎基部,从伤口侵入。高温多雨、田间积水、湿度大时发病重。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红褐色斑点,以后变为暗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或开裂;主根腐烂或坏死,侧根稀少,植株矮化,容易拔出。严重时主根全部腐烂,茎叶枯死。潮湿时,茎基部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菜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火烧病、叶烧病,是菜豆常见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夏播菜豆发病较重,而且影响豆荚的商品性和食用价值。

锈病是菜豆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豆荚。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we的小斑点,后变成锈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病斑。发展后扩大成红褐色,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这时,在叶面的正面可观察到褪绿斑。到后期,红褐色变成黑色。

7、普通菜豆主要病害如何防治?

普通菜豆病害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控制药物,主要通过抗病品种的选育、轮作换茬和其他一些栽培措施,减轻或防止病害流行。

普通花叶病毒病(BCMV)种传率达20%~50%;田间由蚜虫、白粉虱传毒。主要防治措施是早治蚜虫和白粉虱、轮作、采用抗病品种。

菜豆炭疽病,由真菌引起,在低温高湿(如14~18℃,100%的相对湿度)下易发病。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锈色或略呈紫色的病斑,并逐渐变为黑褐色,叶柄和叶脉底面症状尤为明显。荚上病斑开始较小,但数目很多,呈棕红色,病斑中间有略呈圆形、边缘为暗棕色的晕圈,之后病斑渐大,最终直径可达6毫米。炭疽病对菜豆危害很大,最好的防病措施是采用抗病品种和轮作换茬。

菜豆疫病由细菌引起,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主要症状为早期叶片上出现小水浸斑,逐渐发展成大的棕色坏死斑。豆荚上的水浸斑发展较快,豆荚大部分面积可被侵占,呈砖红色。菜豆疫病主要是种传病害,使用无病菌种子很重要。另外,发病初期喷洒含铜杀菌剂,防治效果良好。

8、菜豆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1)菜豆锈病该病主要侵染叶片,一开始出现边缘不明显的退绿小黄斑,直径1毫米左右,后中央稍突起,深黄色,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病菌夏孢子)。一般在4~5月,大棚菜豆生长中后期发生,苗期一般不发病。在莱豆进入开花结荚期,棚温16~22℃,昼夜温差大,高湿及结露时间长时易流行传播。连作地发病重。防治方法:清洁田园,病残体深埋,合理密植,控制棚内湿度,避免连作。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喷雾,7~10天1次,连喷2~3次。另外,在芸豆拉秧后揭膜前,对老棚体用硫黄熏蒸,防病效果较好。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2)菜豆根腐病一般从复叶出现后开始发病,植株生长缓慢,明显矮小,开花结荚后,症状逐渐明显,下部叶片枯黄,叶片边缘枯萎,但不脱落,植株易拔除。主根上部、茎地下部变褐色或黑色,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防治方法:实行2年轮作制度;要在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育苗。药剂防治可选用恶霉灵3000倍,或黄腐酸盐1000倍浇灌根部,在三叶前和初花期各灌根一次效果较好。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3)菜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火烧病、叶烧病。被害叶片、叶尖和叶缘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像开水烫状,后扩大呈不规则灰褐色的斑块,薄纸状,半透明。干燥时易脆破,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严重时病斑相连似火烧状,全叶枯死,但不脱落。潮湿时腐烂变黑,病斑上分泌出黄色菌脓,嫩叶扭曲畸形。茎上病窦呈条状红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绕茎一周后,上部茎叶萎蔫枯死。豆荚上病斑多不规则,红褐色,严重时豆荚萎缩。防治方法:实行3年轮作;种子消毒;保护地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摘除病叶,打去下部老叶,增强田间通透性,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发病初期,选用14%络氨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每隔7~10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4)菜豆灰霉病茎部感病先从基部向上11~15厘米处开始出现云纹斑,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叶片感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防治方法:保护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棚内的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及时摘除病叶、病荚;发病初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喷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5)菜豆炭疽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常沿叶脉扩成多角形小条斑,初为红褐色,后为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豆荚上病斑暗褐色圆形,稍凹陷,边缘有深红色的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中央有粉红色黏液分泌出来。防治方法:种子消毒(用甲醛2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40波尔多液50千克/亩喷雾,间隔7天喷1次,共喷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与菜豆病害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