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水稻苗期细菌病害

水稻苗期细菌病害

发布时间:2021-07-07 17:00:35

1、水稻细菌性病害怎样识别和防治?

(1)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主要危害水稻上面3片叶,使其枯死,影响光合作用。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和叶鞘,病斑常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发展成波纹状长条斑,病斑黄白色,病健部分界线明显。后期病斑转为灰白色,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有白叶枯病一称,湿度大时感病品种及发病重的叶片上会出现乳白至乳黄色菌脓。有4种症状: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化)型。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秧田在秧苗三叶期及拔秧前2~3天用药;大田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的初发病阶段,特别是出现急性型病斑,气候有利于发病,则需要立即施药防治。

白叶枯病种子消毒:稻种在药剂消毒处理前,先晒种1~3天,可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以利杀菌,以后用风、筛、簸、泥水、盐水选种,然后消毒。

白叶枯病大田喷雾防治对象:在秧田和本田初见病株或发病中心时、出现发病中心或病株的田、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其邻近稻田、受淹稻田和易感病品种田。具体方法:每亩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每亩可用20%龙克菌胶悬剂100~120克,或50%消菌王(杀菌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每亩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用90%克菌壮可溶性粉剂75克,或用77%氢氧化铜可湿粉剂120克,或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克,或用12%水稻力量乳油70毫升,或用45%代森铵水剂50毫升,或用30%苯噻硫氰(倍生、苯噻清)乳油50毫升,或用24%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克,均对水60~70千克,细雾均匀喷雾于稻株上部叶片。

(2)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属系统性细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期沿叶脉扩展的暗绿色或黄褐色纤细条纹,宽0.5~1.0毫米,长3.0~5.0毫米,后期病斑增多并愈合成不规则形或长条状枯白色条斑,对光观察,病斑为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愈合而成。

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参见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2、水稻有哪些主要病害?

水稻病害一般分为苗期病害和生长期病害。生长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干尖线虫病等;苗期病害主要包括生理性烂秧、苗期侵染性病害。在北方粳稻区,一般常见的苗期侵染性病害有立枯病、腐烂病、恶苗病等。

3、水稻苗期常见病害及症状

(一)稻瘟病
水稻从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按病害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稻瘟和谷粒稻瘟5种。
1.主要症状
(1)苗稻瘟: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变灰黑色,上部淡红褐色,使整株幼苗卷曲枯死。
(2)叶稻瘟:在幼苗及成株叶片上均可发病。有四种不同形状的病斑:
A、急性型病斑:一般为椭圆形,也有不规则的,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密生灰色霉层;
B、慢性型病斑:病斑褐色、纺锤形,外围黄色为中毒部,内部褐色为坏死部,中央灰色为崩坏部,天色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灰绿色霉
1/6页
层;
C、褐色型病斑:斑点褐色,很小,只局限位于叶脉之间,常见于抗病品种上;
D、白点型病斑:斑点白色、近圆形,大小约跨2~4个叶脉。
(3)节稻瘟:主要发生在茎节上,拔节期易发生,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后扩展至全节或一部分节变为黑褐色,组织破坏,茎秆易折断。
(4)穗稻瘟:又称穗颈瘟,俗称断脖子病,主要在穗颈及枝梗上发生。穗颈发病,病斑褐色或灰黑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可长达3~4厘米。发病早、发病重时,造成白穗,穗颈瘟常会引起穗梗及枝梗折断。
(5)谷粒稻瘟:主要发生在谷粒上,褐色或黑褐色。
2.发生特点
病菌在稻草及病谷上越冬,主要通过气流及雨水传播,高温、高湿易发病。后期偏施氮肥发病重。
2/6页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宜香优系列、绵Ⅱ优838等较抗稻瘟病种子;
(2)种子消毒,可选用多菌灵、福尔马林、强氯精等进行种子消毒;
(3)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等;
(4)药剂防治,可选用稻瘟净、三环唑、富士一号、稻康、瘟克等进行喷雾防治,每7天一次,注意交替用药,防治2~3次。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形成暗绿色条斑,对光呈透明状,长约10毫米,宽约1毫米,病斑表面常分泌有许多黄色菌脓,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
2.发病特点此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传播途径有风雨、气流和带病种子的引进、输出传播。该病
3.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种子消毒,用农用链霉素浸种2小时,洗净后播种;(3)药剂防治,可选用农用链霉素、裁菌、菌毒清、叶枯宁、施稻灵、可杀得等防细菌性病害的药一种或两种交替使用,喷雾防治1~2次,以后视病情进行防治

4、水稻秧苗期六大病害有哪些?怎样综合防治?

烂秧病、立枯病、稻瘟病、疫霉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和低温冷害是水稻生产的的六大障碍和防治难症。
1水稻烂秧病 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稻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侵染性烂秧两种,侵染性烂秧是指由绵腐菌、腐败菌和镰刀菌引起的。
2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发病中心成锅底状黄化,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两种立枯病对水稻秧苗危害都很严重,如发现晚,防治方法不当,防治不及时,都易引起整体秧苗死亡。
3稻瘟病的防治 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流行性病害,也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在发生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可迅速大面积爆发。特别是遇上高温潮湿的天气条件,一旦发生穗茎瘟和枝梗病,将会给稻农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发病一株,绝产一株;发病一亩,绝产一亩;发病一片,绝产一片。该病是稻梨孢菌侵染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只侵染水稻。稻瘟病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4水稻疫霉病
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枯死,影响生长。由秧苗疫霉菌引起。主要危害早、中稻秧苗。
5水稻恶苗病
又叫徒长病、马鹿苗病、枪杆、公稻子,此病分布广泛,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危害较重。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枯萎死亡。
6稻小球菌核病
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中危害较重的是小球菌核病。是由歧曲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5%。有的年份造成大面积稻株倒伏。
以上六大水稻病害和低温冷害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防治的最佳方法是应用“天达2116”壮苗灵+天达恶霉灵。或50%天达腐霉利+“天达2116”壮苗灵。

5、水稻苗期立枯病由哪些病原菌引起?怎样防治?

水稻立复枯病分为苗期制立枯病和本田期立枯病,主要由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引起,北方水稻旱育秧

田主要为腐霉菌。

苗期立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床土调酸,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达到防治的目的。药剂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可于播种前用35%甲霜灵种子处理干粉80克,拌50千克稻种(以干稻种计),也可于水稻播种前或于秧苗1.5叶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 克/平方米,或用15%恶霉灵水剂6毫升/平方米~12毫升/平方米,对水2千克~2.5千克喷浇于育秧床上。

6、水稻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

水稻常见病虫害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类,其中病害主要有水稻白叶枯病、稻恶苗病、稻纹枯病、稻瘟病四种病害;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五种虫害。下面分别来说说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水稻常见病害

1、稻白叶枯病

表现症状: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

防治措施:白叶枯病应该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

加强肥水管理,在梅雨季节,可采取湿灌法,田间不留水层,只保持湿润。

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按2:1:2.5合理使用,穗肥在烤田复水后看苗、看天施用,并增施磷酸二氢钾,以延长功能叶的功能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禁止盲目施肥及过迟、偏重施用氮肥。

在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期,用20%叶枯唑粉剂每亩100g稀释成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1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稀释80~100倍液,或3%中生菌素水剂稀释200倍液,或90%新植霉素可溶粉剂亩用10g对水50~60kg喷雾,或7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500倍液喷雾,或亩用50%菌毒清水剂170—250ml对水喷雾,如已发病可根据病害程度和气候情况间隔5~7天连续喷雾2—3次,能有效遏制白叶枯病的蔓延。

2、稻恶苗病

表现症状:苗期病株多表现为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少数病株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病株移栽后25天内枯死。

防治措施: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或50%三氯异氰尿酸1500~2000倍液。田间发现病株后,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40ml,或50%三氯异氰尿酸1500~2000倍液对水喷雾;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40ml加25%三唑酮乳油20ml,对水30kg喷雾,或亩用25%氰烯茵酯悬浮剂100—200ml对水喷雾。

3、稻纹枯病

表现症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防治措施: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首选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5%己唑醇微乳剂20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1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粉剂1000倍液。在孕穗始期和末期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3000倍液各防治一次,不仅治病效果好,还可起到明显增产作用。也可亩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g对水75kg喷于稻株基部,兼治菌核病,或亩用4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50g对水75kg对水喷雾,或用三环·丙唑、30%乙唑·稻瘟灵、丙唑·咪鲜胺、井冈-杀虫单等多种药剂。

4、稻瘟病

发病表现:

秧苗:病苗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①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②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端延伸。

茎节病斑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

穗茎病斑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谷粒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防治措施:稻瘟病可采用的药剂较多,有稻瘟灵、稻瘟净、三环唑等。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容易诱导稻瘟病菌产生抗药性以致药剂用盈越来越大,药效印越来越差。在选购药剂时最好交叉选用上述农药。

二、水稻主要虫害

1、稻纵卷叶螟

危害特征: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

初孵幼虫至1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即“束叶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幼虫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幼虫频繁转苞为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防治措施:根据水稻孕穗、抽穗期受害损失大的特点,亩用50阿维菌素乳油50ml,或48%毒死蜱乳油80~lOOml.或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50~lOOml,或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ml,加水30kg,均匀喷雾。或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8g对水喷雾,或亩用20%虫酰·辛硫磷乳油90~120ml对水喷雾,或亩用10%甲维·三唑磷乳油100~140ml对水喷雾,或亩用14.1%甲维·毒死蜱乳油60—70ml水喷雾,或亩用12%阿维·仲丁威乳油50~60ml对水喷雾,或亩用37%阿维·丙溴磷乳油50~75ml对水喷雾,或亩用60%吡虫,杀虫安可湿性粉剂50~70g对水喷雾,或亩用30%喹硫·辛硫磷乳油80-lOOml对水喷雾。

2、稻大螟

危害特征:以幼虫蛀食水稻的生长点、茎秆和果穗,分别造成枯心苗、茎秆折断和烂苞,以枯心苗的损失最大。

防治措施:在卵盛期,亩用2%甲维盐乳油40ml,或20%三唑磷乳油lOOml,或50%杀螟硫磷乳油lOOml均匀喷雾。

3、稻飞虱

为害特征:稻飞虱成虫、若虫多群聚在水稻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吸食和产卵,以针状的刺吸式口器插入水稻植株中吸食汁液,受害稻株茎秆上出现很多黑色或褐色斑点,叶尖褪绿变黄,并加重纹枯病的发生。严重时,稻株基部变黑、枯死、倒伏,呈现“通火”惨状,甚至大片枯死。农民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

防治措施:稻飞虱百丛虫量达1500只以上时,要立即开始防治。亩用48%毒死蜱50~

80ml,或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20g,或亩用10%吡虫啉30~50g,或亩用25%噻嗪酮50~60g,或亩用15.5%噻嗪·甲维盐乳油75~90ml对水喷雾,或亩用25%甲维·仲丁威乳油60~75ml对水喷雾,或亩用15%阿维·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40g对水喷雾,或亩用42%噻嗪·毒死蜱乳油20—30ml对水喷雾。施药时要用够水量,常规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得少于50kg,机动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得少于25kg,施药时田间要保持水层。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可先用竹竿将稻株向两边分开,喷药时将水稻中下部打透。抢晴天施药,保证施药后4个小时无雨。施药时间最好选择早上或傍晚。

4、三化螟

危害特征:水稻孕穗期则咬食嫩穗粒,抽穗后再蛀人上部的茎节造成白穗。一般情况下,蚁螟从孵化出来到蛀人茎杆内只需20-30分钟的时间。环境条件不利时,蚁螟会大量死亡。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有利于蚁螟的蛀入,受害最重。圆杆和齐穗后组织器官较坚硬,蚁螟不易蛀入。

防治措施:查卵块孵化进度,定防治适期,一般在卵孵高峰前1—2天用药;发生量大,需防治两次的,第1次在卵孵始盛期用药,隔6—7天用第2次。查卵块孵化期,定防治适期,以卵块孵化期为主要依据,结合考虑水稻生育期,一般在卵块孵化高峰前1—2天用药。亩用5%氟铃脲乳油30~50ml,或48%毒死蜱乳油80~lOOml,或18%杀虫双水剂200ml,或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40g,或20%乙酰甲胺磷乳油每亩50~60ml,或20%三唑磷乳油1OOml,加水30-50kg,均匀喷雾,或亩用20.5%阿维·三唑磷乳油60~70ml对水喷雾,或亩用25%啶虫·三唑磷乳油90~120ml对水喷雾,或亩用20%吡虫·三唑磷乳汕100—150ml对水喷雾,或亩用30%吡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25~50g对水喷雾,或亩用16%二嗪·辛硫磷乳油230~250ml对水喷雾,或亩用15%甲毒·三唑磷乳油150—200ml对水喷雾。

5、二化螟

危害特征:为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防治措施: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在一般年份二化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在各类型稻田的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每亩用5%氟铃脲乳油30~50ml,或48%毒死蜱乳油80~lOOml,或18%杀虫双水剂200ml,或20%乙酰甲胺磷乳油每亩50~60ml,或20%三唑磷乳油lOOml,加水30~50kg均匀喷雾,或亩用20.1%甲维·杀虫双微乳剂100~150ml对水喷雾,或亩用16%阿维·杀螟松乳油60~70ml对水喷雾,或亩用20%阿维·二嗪磷乳油120~150ml对水喷雾,或亩用15%阿维·毒死蜱乳油40~60ml对水喷雾,或亩用20%噻嗪·三唑磷乳油100~150ml对水喷雾。

以上为水稻的常见病虫害的常见症状及防治措施,总之水稻的病虫害要结合肥水管理,才能更好的防治。

7、水稻和小麦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有哪些?怎么防治?

点击小麦,水稻学习。
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稻曲病,水稻黑粉病等,都是属于真菌类病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细菌性基腐病都是属于回细菌性病害。

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等都答是真菌性病害。

8、水稻苗期病害是什么?

主要指烂秧和疫霉病。二者是水稻苗期两大病害,可直接造成死苗,严重者死苗率高达70%以上。

症状

疫霉病主要为害秧苗叶片。感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白色,圆或椭圆斑点,环境适宜时迅速发展,呈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病斑扩大,相互愈合,叶片病部发生纵卷或折倒。在高温条件下,病斑上常产生白色霉层。后期病斑变褐,中间灰褐色,有灰白色霉层。一般情况下,该病多造成中、下部叶片枯死;在严重发生时,也可使整株幼苗枯死。

烂秧可分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生理性烂秧可分①烂种:播种后,尚未发芽就腐烂了;②烂芽:芽谷下田后,尚未转青就死亡,幼根、幼芽发生卷曲,并逐渐呈黄褐色,生长停止,严重时,幼根腐烂,幼芽变褐枯死,或下弯成钩状。受害较轻者,当天气转暖,幼芽基部又出现绿色,重新长出新叶。在北方稻区秧田内还常发生黑根病。播种后1~2周,种壳及种根表面变黑,周围土壤变黑并有强烈臭味;③烂苗:多发生在2~3叶期,指秧苗受低温冻害后,受害严重者,一旦天气暴晴,出现青枯死苗,先心叶筒卷,逐渐基部呈污绿色,叶色较青,最后萎蔫死亡。受害轻者,从叶尖到基部,从老叶到嫩叶逐步变黄,最后呈黄枯死苗。传染性烂秧分①立枯病:多发生在温差大或低温发芽不良情况下,幼芽幼根变褐、扭曲、腐烂,2~3叶期病苗根暗白色有黄褐色坏死,茎基变褐,软化腐烂,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黄褐枯死。病苗茎基部有白色、粉红色霉状物或灰黑色霉状物。②绵腐病:秧苗生长初期遭冻害,又在污水灌溉及长期深灌条件下,在种根种芽基部颖壳破口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放射状白色绵毛状物。

病原

生理烂芽是在种子贮藏期其受潮,或在浸种过程中,温度掌握不好,使种子受热或过冷造成的,或深水淹灌,幼芽缺氧窒息。生理烂秧主要是因低温袭击,冷后暴晴和温差过大所造成的。

传染性烂秧病原。疫霉病:Phytophthora fragariae var.oryzae-bladis Wang et Lu为真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该病菌喜低温(15~25℃)高湿(90%以上)。立枯病:可由多种病菌侵染发病,主要病原菌为尖抱镰刀菌(Fusariun oxysporium Schl)为主。绵腐病:引起该病的病原菌种类也甚多,其中以腐霉属(Pythium spp.)和绵霉属(Achlya spp.)中的一些病菌最为常见。以上这些病菌普遍存在于水中和土壤里,营腐生生活,寄生力弱,当外界环境影响稻苗,使其生活力下降时,病菌易侵入为害,而生长健壮的秧苗一般不会受害。

发病特点

育秧期低温阴雨,低温前异常高温,冷后暴晴,温度过高,大风降温及寒流袭击,均有利烂秧和疫霉病的发生。种子脱壳破伤、贮藏受潮及秧田水淹稻种,易诱发病害。秧田位置过于空旷易受冷风袭击,背阳低洼,温度低而积水;秧田土质过软,覆土过厚,造成种子缺氧环境;秧田土壤盐碱含量高,造成植株吸水困难;秧田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排水不良,深水淹灌等均有利病害发生。种子自身抗寒能力差,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种、幼苗的抗病能力,适时进行药剂防治为原则。

(1)提高秧田质量。选背风向阳、土质好、平整、灌溉方便的地块做秧田;多施彻底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

(2)做好晒种、选种工作。

(3)适时播种。抢寒流尾暖头播种,播种要均,覆土以草木灰最好,保温保湿。

(4)科学管水。前期湿润灌水,中期(现青到3叶期)浅水保湿,后期(3叶后)浅水勤灌。遇大风降温天气,深水护秧,寒流过后立即排水。

(5)加强管理。做好冒青后扎根期、3叶期、4叶期3次追施速效肥,盖膜秧田注意适时通风炼苗。

(6)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药剂可选65%敌克松7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药前排水,药后两天内不灌水。

9、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最早在菲律宾发现,之后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传播。现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区,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到60%,属于国内检疫性病害,发生严重时田间一片红色,因此有些地方也称红叶病。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是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黄褐色的细条斑,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

病斑上常常溢出串珠状的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颗粒,叶片正面摸起来菌脓像一颗一颗的,反面摸起来像干胶,不再粘手,即使清早有露水,且发病区域没有恶臭味。

串珠状菌脓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黄褐色枯白大斑,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病原菌

属于黄单胞杆菌属,是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钝感,生长温度28~30℃。如果发病当地持续高温35℃左右,非常有利于抑制病菌发展。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主要由伤口、气孔侵入,菌脓可借助风雨露等传播后再侵染,尤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易发生。

与白叶枯区别

1、发生细条病的叶片对光观察可见到许多透明的细条;

2、白叶枯主要由水孔侵入,一般发病从叶缘或叶尖开始,细条病发生于叶片任意部位。

细菌条斑病任意发病与白叶枯叶缘发病对比

3、细条病菌脓串珠状,白叶枯急性型可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菌脓区别

防治方法

产品:阿尔达

使用技术:推荐30g/桶,每亩2桶水,间隔期5-7d,如遇到阴雨天可再次用药防治

注意事项:细菌性类病害最好选用干净水源,如自来水等,减少水中细菌;喷药防治时先喷发病轻的地块,最后喷发病重的地块,尽量减少器械磨损叶片;用药时配以芸苔素等调节剂,调节作物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

与水稻苗期细菌病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