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7-08 05:01:36

1、造成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

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其他原因:

1、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2、弃土弃渣采石

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4、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

(1)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扩展资料: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部分工程措施主要有:

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2、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3、云南贵州,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

自然原因:1、地处季风区,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
2、喀斯特地貌广布,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4、分析东川铜矿频发泥石流的原因

温馨提示

自然原因:地势起伏、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过度采矿、过度农耕、过度伐木等。

5、为什么东川是昆明的一个区,而不是一个县或市呢?

因为国家在1998年12月6日,撤销地级东川市,设昆明市东川区。

东川区,国土面积1674平方千米。东川区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距离昆明市区150公里,素有“铁胆石之乡”和“天南铜都”的美誉。

矿业经济是东川区的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矿种主要有铜、磷、铁、黄金、铅锌、河沙、汉白玉、墨玉和石灰石。2010年,东川区生产总值为46.5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485元。

(5)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东川历史悠久,秦朝属靡莫部族,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狼县,唐中叶设东川郡,辖今天的巧家、会泽、东川、禄劝和四川省会东县、宁南县等部分地区,隶属四川。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土归流划归云南。1958年设地级东川市,辖东川、会泽。1964年会泽由东川划出归曲靖专区。2000年,东川区辖4个镇、10个乡。

2001年,全区辖4个镇、10个乡,2005年,东川区撤销新村镇、碧谷镇、绿茂乡和姑海乡,设立铜都镇,铜都镇管辖原新村镇、碧谷镇、绿茂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姑海乡管辖的姑海、达德、新村、野牛4个村委会,共38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

6、泥石流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泥石流形成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4] [编辑本段]发生规律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个规律。 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 泥石流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自然原因 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次生灾害 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7、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方面

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

1、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

2、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

3、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

4、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

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7)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扩展资料:

其他原因:

1、不合理开挖

铁路、公路、运河等工程建筑物开挖不合理。一些泥石流是由修建道路、运河、铁路和其他破坏山坡表面的建筑活动形成的。

2、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

3、滥伐乱垦

非法砍伐和开垦会使植被消失,边坡失去保护,土壤疏松,沟壑发育,大大加剧水土流失,进而破坏边坡的稳定性,发生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造成泥石流。很容易。

8、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老干沟泥石流实例

老干沟是小江中游大白河右岸的一支沟,北距东川城区约11km,南距昆明176km,扼东川至昆明的交通咽喉。

1.流域概况

1)老干沟流域呈栎叶形,汇水面积7.67km2(图5-2),地处侵蚀强烈的中高山地貌区。主沟源头最高点海拔2660m,与大白河汇合处海拔1300m,地形相对高差1260m。主沟长5.68km,主沟床平均纵比降为173.4‰。海拔1650m以上沟谷狭窄,切割较深,呈V形,岸坡坡度大于40°,沟床中无松散固体物堆积;海拔1630~1380m为泥石流的形成-流通段,沟谷断面呈U形,左岸为面积0.44km2的老滑坡,固体物质储量1302×104 m3,右岸崩塌体平均厚13.6m,固体物质储量83.3×104 m3,沟床有松散堆积物阻塞。

图5-2 老干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平面图(单位:m)

2)流域出露地层:海拔1900m以上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地层,岩层倾角平缓。海拔1900m以下主要为上二叠统峨眉山组玄武岩,岩石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崩塌体较发育。

3)流域气候干湿分明,降水集中,5~10月为雨季,6~8月的降水量可达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海拔2200m以上为暖温带半湿润中山区,年均气温13℃,最高气温3l℃,最低气温-9℃;年均降水量830mm;蒸发量1700mm;山坡植被覆盖率达20%以上。海拔2200~1380m属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向半湿润中山的过渡类型。海拔1380m以下属半干旱河谷,年均气温26℃,最高气温可达40℃,最低气温-2℃;年均降水量700mm;蒸发量可达3700mm;山坡植被稀疏。

2.泥石流灾害情况

1956年修建公路和铁路之前,老干沟流域崩滑体还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旱季沟中无水,雨季沟中有间断水流或突发性山洪,并无泥石流活动。修路切坡导致流域许多崩滑体丧失稳定而复活,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堵塞沟床,山洪冲刷坡脚进一步引起沟岸崩塌滑坡,并引发了泥石流灾害。20世纪60年代以后,几乎每年都要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对铁路和公路造成严重的危害。

铁路通过老干沟处建有一座12m跨度的1孔中桥,净高7m,1959年因泥石流堵塞桥孔,造成漫流和河床改道,遂将桥延伸至4孔共48m。尔后,沟床每年平均上升1m多,将桥孔全部淤埋成路基,进而变成路堑,1970年被迫改建为明硐。

老干沟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冲毁路面、毁坏防洪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几起断道阻车的事故。1985年7月26日下午6时,流域上游降短时局部暴雨,泥石流铺天盖地而来,将一辆汽车卷入小江,造成12人死亡的严重灾害。

3.综合治理方案

根据泥石流治理方案比选,决定对老干沟泥石流采取工程措施有“稳、拦、排”和生物措施有“封、育、造”组成的综合治理方案,拟投资1123.7万元修建拦沙坝、排导槽、截流沟,并投资149.9万元造林182.2hm2,山地造林以乔、灌、草相结合,乔木树种以云南松、圆柏、华山松和银合欢为主,滑坡区植树以马桑、苦刺和桐剑麻为主。

9、是什么原因会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体松动造成的,常常发生在半干旱的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地形陡峭,树木植被很少,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石块吸足了水分,便出现松动,开始顺着斜坡向下移动。随着互相挤压、冲撞,大大小小的泥石夹杂着泥浆水,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滚滚而下,于是就出现了泥石流。

与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