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犍为大洪水

犍为大洪水

发布时间:2021-07-08 08:31:04

1、三星堆的衰落

你是说三星堆文化的衰落么?
据专家推测,是羌族灭的。
后来可能到金沙遗址去了。

2、僰族的简介

一踏进古僰侯国的土地,金沙江上游,南广河两岸已是山黛天蓝。然而,一颗跳动的心却怦然有声。那些高悬在千韧绝壁上的具具棺木,那些承载过刀光剑影的古战场遗址,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摩挲依然色彩鲜艳的僰人岩画,那些当地人妇孺皆知的有关僰人悬棺的优美传说……崇山峻岭,森林幽幽,喀斯特作用十分强烈。岩崖峥嵘,群峦簇拥,千峰竞秀,万山笋立,地下溶洞很多、很奇,世界第一大漏斗──石海洞乡漏斗就投胎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这里自商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然后造物主却偏偏让一个文明的传承经历了繁华之后又复归沉寂,究竟是什么样的宿怨让一个民族在它狂妄的纪年里忽地就变成了废墟?是什么样的诅咒打碎了他们原本就负荷沉重的梦魇?僰人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最早栖身的地方荆棘丛生,虎狼出没。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开拓荒野,建造家园,被赞誉为披荆斩棘的人,所以他们的称呼要在“人”字上加上“棘”字,是个会意字。僰人的称呼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据典籍记载,他们先后经历了濮人、僰人、都掌人等称谓。现在宜宾市城内的都长街,就是从都掌人时的都掌街演化而来的。这个民族的人死后,既不用土葬、火葬,也不用天葬或水葬,而是将棺材置于悬崖绝壁之上。史书上关于悬棺有不少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陈之际学者顾野王所记,《四川通史》记载“珙县有座棺木山,昔为僰蛮所居,尝于崖端凿石拯钉,悬棺其上,以为吉”。在僰人的心目中,祖先应该永远活在后人心中,先辈的遗体保存得越长久,就越是能荫佑后人兴旺发达,因而悬棺葬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其实,悬棺葬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陕西、重庆、四川、云南、台湾等省市都有分布,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也先后发现过悬棺葬。在我国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干越、夔越、百濮、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四川宜宾市的珙县麻塘坝被称为“中国悬棺葬天然博物馆”。这个长10公里,宽2公里的狭长而平坦的河坝,为悬棺里的魂灵向后人讲述他们过去了的辉煌和冤屈,提供了一个宽敞的场地。两侧排列着23座高低均匀的石灰岩峰峦,这23座峰岩上有保存完好的270具悬棺。分别为三种形制:木桩承载式;天然岩穴式;岩壁凿穴式。一个民族神秘地来到这里,又神秘的不知去向。好在考古学家们穷经浩首,兀兀穷年,正在漫漫地拂去流光的尘埃,还原历史的本真。两千多年前,正当纣王与苏旦妃沉于逸乐、朝政日渐荒废、战争频频、群雄角逐之时,一个西南的少数民族──僰却赫然崛起了。它控制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疆土囊括了今天的川南、滇西、贵州部份广袤的土地。古僰侯国人口稠密,商旅发达,繁荣富庶,礼法整伤,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形成初步的体系,境内文化独特,风俗奇异,强盛一时。僰人的生产力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相传当年涪陵人寡妇清,就是用僰僮为其炼朱砂所获得的巨万资财,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后来秦始皇为了纪念她,修筑了“怀清台”;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岳父临邛人卓王孙,靠雇佣青壮年僰人为他煮盐炼铁、种地酿酒,从而“家资巨万,富傲王侯”,成了名噪一时的蜀中首富。作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忠贞爱情见证的《凤求凰》酒,就是由在卓家打工的僰人酿制出来的。西汉使者张骞在印度也曾见到了僰人生产的竹工艺品和吃到了僰人制作的枸酱。为了加强同南方诸国的父流,僰人在秦时修筑了从宜宾至云南滇池的“五尺道”,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在中郎将唐蒙主持下,又修通了从珙县沐滩乡付家坝至贵州省毕节市的南夷道,所经过地盘为僰人所居,俗称僰道(从四川青神县为起点,经宜宾、云南昭通至贵州,长达千多公里)。把蜀道连接起来,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南丝绸之路”。而今在“八面箐”这一带的偏僻山林里,还能觅得一段段幸存下来的古道遗迹,青石板上“拐爬子”(僰人背东西中途休息时用于托重物的拐杖)痕迹清晰可辩。同时僰人在干支纪事,观日测影方面已有所掌握。僰人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东有巴賨,绵自百濮(僰)”,“左绵巴中、百濮(僰)所充”。这是汉晋辞赋家杨雄和左思在他们二人各自创作的《蜀都赋》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汉晋时期僰人还是一个人口众多,强大的族群。他们以拥有铜鼓的数量代表财富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隋书·地理志》载:“自岭南二十余郡……诸僚以铸铜为大鼓”或用于鸣鼓聚众,或用于储藏宝货,比权量力。《明史·刘显传》刘显带兵政下九丝山后,“……,阿大泣曰: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则蛮运终矣”。拿今天的话来说,僰人的铜鼓就相当于传国玉玺,是权力的象征,是财富的象征。组织体系内部以铜鼓少的服从铜鼓多的,没有铜鼓的就为平民。僰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的民间歌舞和口头文学艺术发达。僰人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赋,他们的歌舞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夏则龙星见而始雩,以壬日祠灵于东南”。这就是说当龙星出现的时候到了壬辰这一天,人们就要集聚在东南方供奉炎帝的地方,举行“乐于赤帝”的大型歌舞仪式。他们还常常化妆跳神求雨、赛神等大型歌舞活动。在珙县麻塘坝的岩壁上有两幅形如正在跳舞的僰人岩画,舞姿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可能是宴请宾客,欢度节日时的狂欢场面的写照。僰人擅长讲故事,大概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必须靠大脑记忆和加工的缘故吧!他们的民间传说非常精彩。有狗立战功,娶走国王三女儿,反映僰人“狗图腾”文化的传说;有洪水朝天,兄妹织人烟,反映原始近亲婚配的传说,有僰人老阿奶教化实行悬棺葬等充满神话与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且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至今当地人都能讲得绘声绘色。僰人英勇善战,不畏强权,富有正义感。据历史典籍记载,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的长达2600余年的时间里,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民族自由平等,不知付出了多少艰难万险和惨重的代价。仅据明朝瀚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平蛮碑》记载:“明兴二百年间,王师西下讨罪,前数百战,迄无成功。盖九丝天险,大军每望而不敢进。”记录了僰人英勇善战击溃了明王朝的“数百次征剿”。明朝隆庆年间,由于明朝廷强行在僰人聚居区“改土归流”,派去的汉族官员又对僰人施行民族歧视政策,巧取豪夺。四川命官汪浩又诱杀了僰人270个寨主(头目),僰人在反亦死,不反亦亡的两难境地下,揭竿而起,是可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义遭到以张居正、曾省吾等封建地主官僚实力派的血腥屠杀。事情的结局真是意外的简单,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官军先后攻下灵霄山,奇袭都都寨,激战九丝城,僰人终被明朝所灭,时僰侯国已存世2500余年,在经历了漫长的抗争与炫目的灿烂之后,僰人的黄昏传奇般地降临了,留下了一曲悠长而凄美的挽歌和后人难解的谜团。近年来,僰文化研究者们把这千古的悬棺之谜通过系统地分析归纳为五大谜团。一是族属之谜?二是年代之谜?三是为何而行悬棺葬?四是千斤悬棺怎置高岩?五是僰人的后裔之谜?相信会有一天,僰人与悬棺的谜底都将被解开,民族史上又将添新章,那时古僰人的文明将辉煌地走出
僰与“白”同音。《水经注》卷33《江水一》引《地理风俗记》谓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所谓“仁”,指文明、进步,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当公元前400年左右,蜀攻青衣(今四川芦山县至雅安市一带,相传为青衣羌居地),“雄长僚、僰”。《汉书》卷28上《地理志》犍为郡僰道县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僰侯国”(今宜宾市)。《水经注》卷33《江水一》“僰道县,本僰人居之,《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三国时,僰道县西南今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的平埧中,住有不少僰人,那里有千顷池和龙池,系僰人用以溉田种稻者。汉武帝时,从僰道往南开了一条经过僰族聚居区通向益州郡味县(今云南曲靖市)的道路。味县是蜀汉庲降都督和建宁郡的共同驻在地,其附近僰族人口也不少。今云南峨山、石屏、建水等县及滇西的楚雄州也分布着僰人。当然,僰人最集中的居地还是在滇池周围的平埧地带。
王莽天凤元年(14年),益州郡发生了以僰人为主力的反莽大起义,王莽调动大军前来镇压,并把胜休县改称胜僰县,说明滇国的主体民族正是僰人。由于僰族居住在宜于农耕的坝子地区,所以与汉民接触最多,逐渐融合,后来僰族在史籍中越来越少见。

3、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谁

4、四川乐山洪水拦腰截断大桥,消防员是如何展开救援的?

?

5、关于三峡的典故

三峡“望霞峰”典故: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

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十二仙女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5)犍为大洪水扩展资料

三峡沿江古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长江三峡巫山地区文化积淀相当丰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遍布长江和大宁河两岸,多达一百七十余处。专家分析这一带,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还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遗址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长江南岸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现二百万年前人类化石,此外,新石器时代晚期魏家梁子文化的发现,又使巫山成为研究三峡历史的重点地区。在长江与大宁河两岸的巫山境内,还发现的几处大型古代城址,为研究古代三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难得的证据。

参考资料

网络-三峡

6、成都洪水流到宜宾要经过那几个市?

成都、眉山市彭山区、眉山市东坡区、青神县、乐山市区、五通桥区、犍为县、屏山县、宜宾市区。

7、岷江的源头在哪里?

弓杠岭和朗架岭。

岷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版岭;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一般权以东源为正源,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过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经青神、乐山、犍为;

于宜宾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一说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为正源,则全长1279公里。

(7)犍为大洪水扩展资料:

岷江治水情况

1、治水须治山,治山先植树。

在川主寺镇漳腊三村,村级河长、村党支部书记马德江曾在当地引进的植树企业栽了5年的树,每棵树包成活挣3元钱。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民自主植树,马德江带头成立了一支28人的造林合作社,政府对其进行培训。以后每植一棵树,合作社有望挣到15元钱。

2、植树治水的效益是综合的。

牟尼沟河边的石坝子村,地势低洼,过去每年发洪水都要被淹。在不久前席卷四川西部的罕见暴雨中,这个村奇迹般经受住考验,河水没有上岸进房。

8、乐山除了大佛,有一个地方历史更悠久,名字是汉武帝起的,是哪儿呢?

据报道,受到暴雨影响,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水位迅速上涨,乐山大佛脚趾头被洪水漫过。据说,上次乐山大佛被淹是70年前,可见此次洪水来势汹汹,乐山大佛也因此跻身热搜榜。

其实,乐山除了大佛,还有一个历史更为悠久的地方,它就是犍为县。说出来别不信,这个名字来头很大,竟源于汉武帝。那么,当时如此偏僻的一个小地方,为何能让汉武帝如此关切呢?

秦朝并未真正臣服西南夷

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灭蜀,建立蜀郡,其中包括现在的乐山地区。不过,蜀郡南部住的大多数为西南夷部落,因此,秦国并没有在乐山那里设置城邑。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曾开通五尺道,便安排官吏前往蜀郡的南部,打算臣服那里的西南夷。不过,数年后,天下易主,汉朝建立了。

秦朝时期,犍为县属于巴郡

一杯枸酱扯出一个夜郎国

汉朝初年,前三任皇帝忙于巩固政权,无暇顾及西南部地区。直到汉武帝即位后,才开始致力于扩大版图。在平定东越后,番阳令唐蒙前去南越国打听虚实。南越王用枸酱来款待他,唐蒙感到很奇怪,便故作兴趣,向其打探枸酱的货源。南越王并不知其用意,随口便告诉他此物来自西北的牂柯江。

蜀地枸酱转销到南越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唐蒙回去后,经过一番打听,原来枸酱为蜀地特有产物,当地人将其售卖到夜郎国,然后由夜郎人经牂柯江将其转售到南越。于是,他即刻上表,请求打通夜郎,再沿江而下从而攻取南越。

夜郎改设犍为郡,成为汉武帝开拓西南夷的桥头堡

汉武帝便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在唐蒙的游说下,夜郎国同意归属汉朝。汉武帝大喜,于公元前135年,将夜郎改设为犍为郡。不过之后的20多年时间,汉武帝忙于攻打匈奴,西征之事暂时告一段落,他当时对犍为郡的要求是能够自保即可。卫青、霍去病赶走匈奴后,汉武帝将目光重新望向南方,准备重新开拓西南夷。

等到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定南夷且兰,增设牂柯郡,原夜郎国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被划入新建的牂柯郡。同时,汉武帝重新划分了犍为郡的行政区域,从原来的夜郎增加到十二县,达到其史上最大规模,其中包括僰道(今宜宾)、江阳(今泸州)、武阳(今彭山)、南安(今乐山)、资中(今资阳)、符县(今合江)、牛鞞(今简阳)、南广(今盐津)、朱提(今昭通)、蚲鄢(今宣威)、堂琅(今巧家)、汉阳(今六盘水北)等县。注意了,这是今犍为县地区首次被纳入犍为郡。

西汉期间,犍为郡达到历史最大规模

整个西汉期间,除了将犍为郡的治所从南广北移至僰道、武阳,其辖区并没有任何变化。

东汉之后,犍为郡不断缩水

到了东汉公元107年,朱提、堂琅、蚲鄢、汉阳被剥离出犍为郡,另成立犍为属国。而犍为郡在内部增设汉安县(今内江市),符县被更名为符节。

东汉期间,南部4县被划入犍为属国

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为了照顾众臣,将益州各郡再度重新细化,此时的犍为郡只剩下僰道、武阳、南安、资中、牛鞞这五个县了,当时的第一任太守便是李严。

三国时期,犍为郡只剩下5个县了

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犍为郡一度被废,更名为戎州,其辖区也缩小了不少。

犍为县成立后,与乐山分分合合,犍为郡因此被废

等到隋朝建立后,犍为郡的辖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缩水后,重新将南广、朱提等地划入其地。不过,这次行政规划对今天的犍为县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寂寂无名后,终于升级成为犍为县了。

隋朝时期,犍为县成立,与乐山分开

不过,这下却麻烦了,乐山和犍为县不得不分开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将乐山看作是犍为县的爸爸,那么犍为郡就是犍为县的爷爷。如今,龙游(今乐山)被划入眉山郡,也就是说,乐山被过继给别人啦,犍为县该怎么办?既然跟了爷爷犍为郡的姓,犍为县当然要和爷爷在一起。于是,在经历了800年的长相厮守后,犍为县和龙游(今乐山)被迫分开了。

唐朝成立后,犍为郡又被更名为戎州,乐山所在的眉山郡更名为嘉州。唐高宗时期,也许是考虑到犍为县宝宝太难了,爷爷不在了,还是将他返回乐山爸爸的怀抱吧。于是,犍为县又被划入了嘉州。

唐朝时期,犍为县回到乐山老爸怀中

也许是唐玄宗对犍为郡不能忘怀,他看见犍为县回到乐山那里去了,曾一度将嘉州更名为犍为郡。不过,仅仅10多年后,其子唐肃宗登基后,就把犍为郡更名为嘉州。从此,犍为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犍为县是犍为郡的最后一方圣地,见证了乐山大佛的完工

一杯蜀地枸酱扯出了夜郎古国,汉武大帝因此动了西征的念头,为其取名为犍为郡,成为攻打西南夷的桥头堡。当大业完成后,汉武帝特意划拨12县以表彰犍为郡的功劳。之后,犍为郡几度易手,其辖区越来越小,犍为县的成立更是加速了犍为郡的灭亡。

而同时,乐山大佛工程开始启动,令人惋惜的是,犍为郡见证了西南民族的大融合,却没有机会看到另一个奇迹乐山大佛的完工,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幸运的是,经历了千年风雨,犍为县终于得以保留,它是犍为郡的最后一块圣地,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2000多年前汉武帝西征的故事。

9、岷江的支流水系

较大支流有320条,主要支流右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渔子溪、寿江(寿溪河)、白沙河、大渡河、马边河,左岸有泥溪河、越溪河。
牟尼沟,岷江的支流,河流经松潘县牟尼沟乡所辖5村的上寨、中寨、三联、包座和石坝村,在安宏汇入岷江,流长37公里。
黑水河,位于阿坝州黑水县和茂县境内,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有西、北两源:西源发源于黑水县西部的羊拱山麓(一说垭口山东麓 );北源发源于毛尔盖草原,其流程和面积均大于西源,但习惯上以西源为干流。于茂县境西部赤不苏河后向东流经4个乡,在沙坝区的两河口注入岷江。 全流域面积为7240平方公里,占岷江上游流域面积的31.4%。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40立方米/秒,干流全长122公里,落差达1048米,平均比降8.6%,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干支流水能蕴藏量达170万千瓦。黑水河长度大于松潘县一支,应为岷江正源,但习惯上仍以松潘一支为正源。
杂谷脑河,系岷江支流。古名沱水。据《理番厅志》所载,自江水溢出,别为支流者,皆名曰沱,故名沱水。后因沱水流经重镇杂谷脑镇,因而更名杂谷脑河。位于四川省中部。发源于鹧鸪山的南麓,经理县境内的米亚罗、杂谷脑、薛城先进水平地,而后进入汶川县,在威州江汇入岷江。全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6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9-122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为51.9公斤/立方米。杂谷脑河水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杂谷脑河干流实行了“一库七级”梯级开发(后增为九级)。
渔子溪,官方称二河,《汉川县志》记:“在汉除崛江外,即以此水为大,故名二河”(注:现县境内,岷江支流流量以杂谷脑河较二河为大)。发源于卧龙乡西南,仪(川)小(金)交界之巴朗山东坡,由西南流向东北至耿达乡龙潭磨子沟村附近转向东,经卧龙、耿达、映秀三乡镇,在映秀镇中滩堡汇入岷江,全长约89公里。集水面积约1690平方公里。根据渔子溪水位站有记载的资料,年平均流量最高是1966年79.1立方米/秒。二河源长,积水面的森林复盖面大,植被好,水的含沙量小,流量较稳,落差大,下游(两水合点以上)河床比降是千分之24.4,是较理想的开发河流之一。二河两岸山青水秀,气候温和,有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栖息之地。是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份。
草坡河,地处汶川县境中部,草坡乡境内。发源于理县海子塘背坡的草坡境,源头名日正沟,上游称正河,经樟排村境称草坝河。流经沙排、克充,足湾,樟排四个村,与主要支流草坡沟汇合于两河口后称草坡河,在绵虒镇下索桥汇入岷江,全长45.5公里。其中源头至两河口长38公里,以下至下索桥7.5公里。集水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草坡沟是其主要支流,上游赤充沟,发源于梯子山,流经金波、码头和两河村一部份后汇入主流,长约24公里。 有水电站14座,干流截流形式的大型水坝2座,径流引流形式的小型水坝12座,构成了密集而连续的水利发电系统。
寿溪河,地处汶川县境南部,上游为西河。《汶川县志》载:“西河,源出终年积雪之大塘山。(注;现汶川县和大邑县之交界处)。“入灌县境,称寿注,以其经老人村故名。西河是寿溪河的上游和主流,从源头至三江口约40公里,其主要支流-正河(全长约33公里)和黑石江(全长约13公里)在三江口汇入,经白石、水磨镇,在漩口汇入岷江。从三江口到漩口长约25公里,故寿溪河全长65公里左右。年平均流量最高34.6立方米/秒,最小是1969年19.7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最高是8800克/立方米,最少为167克/立方米。
松坪沟河,发源于茂县境北部日多沃山之鲁兹郎古东南,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松坪沟、较场两乡,注入岷江小海子,全长39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1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2.33立方米/秒,集水面积504平方公里。
白沙河,是岷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因其下游河沙泛白而得名。其全部流域都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白沙河年均径流量15.8立方米/秒,水能资源丰富,径流年际变化较稳定,水质也较为清澈,是成都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西河,岷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崇庆县西部山区火烧营,上游蜿蜒于苟万山区的深山峡谷中,河源至鹞子崖河段称文井江,鹞子崖至味江河口段称朱崇河。在元通场附近与干五里河、味江河、泊江河、沙沟河相汇,以下始称西河。经崇阳镇至集贤乡后,入大邑县境,在沙渠与白马河汇合后,于蒙渡入新津县境,又于顺江与黑石河、羊马河相汇,至白溪堰注入岷江正流(金马河)。干流河长108公里,平均比降4‰,总流域面积1156平方公里。
南河,古名邛水、赤水,岷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邛崃县西部山区,上游分二源,源于镇西山的称火井河(又称文井江),源于天台山的称夹关河(又称白木江),二河于齐口相汇后始称南河。流至白鹤乡出山谷入平原,至临邛镇西石灰包纳出(chu)江,至回龙乡两河口纳蒲江河,到羊安镇合江寺纳斜江,于戴林出邛崃县入新津县境,再经商隆场,最后于新津县城五津镇汇入岷江。干流河长135公里,平均比降1.06‰,流域面积3640平方公里。
府河,为走马河下段河道,与毗河同起于郫县石堤堰闸,南流经郫县团结乡,于郫县安靖乡南左分东风渠总干渠,以下行进于郫县与金牛区界,南到雍家渡,右纳沱江河,经成都城区,接纳清水河下段锦江(南河)、沙河,入双流县境,纳江安河、芦溪河。乃出双流县境,入乐山市彭山县境,又西南流至江口镇汇入岷江左岸。府河自石堤堰至江口,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4.33亿立方米。
马边河,是岷江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是岷江仅次于大渡河和青衣江的第三大支流,全长192千米,流域面积3582平方千米,因发源于大凉山腹部的马边彝族自治县而得名。流经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和犍为县,于犍为县玉津镇河口街道附近汇入岷江。从河流源头至河口总落差1890米,平均比降0.98%,水能蕴藏量丰富,达到55万千瓦。
越溪河,古名拥斯茫水,又名大牢溪,自荣县入宜宾县境内,经合什、征远、柳嘉、沙沟、改进、观音、徐家、隆兴、越溪、古柏、缸平、黄伞等十三个乡镇汇入岷江,流长105公里。越溪河在宜宾县段山清水秀,岩岸千姿百态,风光奇异,景色迷人。名人樊曙的《越溪河记》(收载清嘉庆《宜宾县志》),详细记述其风光、产物、人物、民情。建国后,因建筑电站,越溪河被分段渠化,昔日怪石嶙峋,惊涛拍岸的险滩已化为晶莹平湖。
大渡河,古称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泸河、阳、阳山江、羊山江、中镇河、鱼通河、金川、铜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被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应为岷江正源。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经阿坝县于马尔康县境接纳梭磨河、绰斯甲河后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于丹巴县城东接纳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再经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条,10000平方公里的2条,河网密度0.39。
鲫江,岷江一级支流,古称鱼蛇水,又称月江河、粤江河。发源于仁寿县马鞍山秧鸡口,南流人东风渠五期工程囤蓄水库黑龙滩水库库区.出库后蛇蜒向西南流.又折向西流,经仁寿县龙正镇.右纳中江河;折南过金顺,左纳廖白河,又转西流过顺河后即入眉山县境,曲折西流至家相,右纳蟆颐水,折南流于五皇场左纳盐沟,乃入青神县境,过高台,于杨柳嘴汇入岷江。鲫江河道长76公里,流域面积527平方公里。流域河系发育,支流密布,最大的支流为廖白河(又称正江河)。
茫溪河,古称拥斯茫水、四望溪,系岷江左岸一级支流。上游分东西二源,东源殷家河发源于仁寿县松峰乡双河口,由东北流向西南,经双河水库,至观音村出仁寿县进井研县境,经研经、农新两乡(镇),至来夙乡与西源相汇。西源研溪河又名中秋河,发源于井研县分全乡,由西北流向东南,经大佛水库,至东方红村折向南流,沿途经金紫、金峰、长河、研城等乡(镇),于来夙乡与东源相汇。东西两源在来夙乡相汇后,曲折南流,至千佛乡右纳偏龙溪,左纳东林河;至三江镇,左纳月波河,折向西南流;过马踏镇,至王村乡,左纳黄钵河,经梅旺乡永忠村出井研县境入乐山市五通桥区,至金山镇左纳敖家河,右纳最大支流石磨池河;复经柑子、杨柳乡,于五通桥汇入岷江。茫溪河河道长91公里,流域面积1227公里。流域呈扇形,河系发育,支流密布。

蒲江,又名蒲江河,古以沿岸产蒲蔺(席草)而得名。发源于总岗山-丹棱县新场(今名王场)土地坳之杨山。此水经名山县小海子、吴岗,绕中峰寺,北东流至中坝,纳观音堂水(观音堂古称康乐场,水有两源:一出丹棱老毛沟;一出境内灯草沟)。再北东流至两合水,纳名山县干木沟水(源出名山县月儿岗分水岭)。在两合水入彭州市境后称蒲江河。境内,沿流路接纳源出长秋山、小五面山诸山溪水,北东流至五星乡上场口汇临溪河,折东流至刘码头出境。复转北东流至邛崃市两河口汇南河,继流至新津县县城五津镇南、通济堰下,注入岷江。全流程62公里,全流域面积462.8平方公里。彭州市境内流程4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87.5平方公里,流经成佳、朝阳、霖雨、光明、西南、鹤山、东北、天华、寿民、插旗、寿安、五星等2镇、10乡。
醴泉河,发源于彭山县、邛崃县以及东坡区与蒲江县交界的长丘山脉,是东坡区的母亲河。该河流经东坡区盘鳌、多悦、悦兴、尚义、象耳、松江等6个乡镇,在东坡区松江镇与青神县黑龙镇交界处流入岷江。醴泉河全长66.77公里,流域面积523.02平方公里。根据眉山县志上的资料,醴泉河多年平均流量11.5立方米/秒,枯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评价河段平均比降0.2%,河面宽20-50米,枯水期流速0.3-0.4米/秒。醴泉河自金象化工园区排口下游约13公里进入岷江。醴泉河主要水体功能为农灌、泄洪和工业取水。
金牛河,又名梧夙河、三洞河,古称潍甘水、金流江,发源于丹棱县与大岩山。源流北转东流,过童场,人眉山县境,折东南流,经群光、马祠,入夹江县境,右纳古井沟;继续东南流,过吴场镇,穿成昆铁路,至梧夙乡,左纳三洞桥沟;至青州乡〔土主庙),右纳土门河;再东南流入青神县境,经罗波乡(顺河场),右纳小河(又名宋江);旋向东南汇人岷江。按《巴蜀江河辞典》资料,金牛河千流河长50公里,流域面积341平方公里;按《乐山市水利志》资料,干流河长为50.6公里,流域面积为329.6平方公里;按《夹江县地名录》资料,干流河长为40公里,流域面积为270平方公里。
思濛河(思蒙河),又名芙蓉溪,古称雍甘水、雍甘泉、思濛水、思濛江、夷郎川、难江,发源于丹棱县石桥乡插旗山。上游龙鹄溪(古名果溪),由北向南流,经唐河乡,又称唐河,于丹棱县城西与石河相汇后始称丹棱河,石河又称黄金河、中隆河;折东流,人眉山县境,转向东北流,经伏东乡(伏龙场),左纳广济河后始称思濛河;又折向东流,左纳盘鳌河(又名万胜河),再东流经三宝场,折向东南流,经修文镇(冬瓜场),右纳龙兴河;继续东南流,穿成昆铁路,经思濛镇,右纳蒙仁河;经莲花乡后,入青神县境,经西龙镇,至瑞丰镇易祠堂汇入岷江。据《巴蜀江河辞典》资料,干流河长79公里,流域面积691平方公里;《岷江志》记载,干流河长为76公里,流域面积为730平方公里;《乐山市水利志》记载,干流河长为51.8公里,流域面积为548.6平方公里。
沐溪河,又称沐川河,古称沐源川、沐溪。发源于沐川县与屏山县边界五指山北麓老官碉,南向北流,经建和乡、幸福乡,左纳燕家坝沟;又北流至沐川县城,右纳沐卷河,左纳洗脚河;继续北流经新凡乡,左纳富和沟;折向东流,纳新街河;又经炭库乡,右纳炭库河(刘家沟)、马草沟;折向东北流,入犍为县境,过文池,右纳文昌沟;折北流,过铁炉场,绕一大弯,于刘家场附近汇入岷江。干流长度57km,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
龙溪河,又称箭板河,上游分二源,东源称大龙溪,西源称小龙溪。大龙溪发源于屏山县蚂蝗岗,小龙溪发源于屏山县老君包。二源皆南向北。于龙华寺汇合后始称龙溪河;又北流过龙水,左纳福坝沟;又过打鱼至屏山与沐川两县县界,至两河口右纳商州河;两河口以下进入沐川县境,折向西北流,至于剑口左纳田家河;又北偏东流,至底堡有水文站,过站后曲折向东北流,于新街场急转东南流;以下为沐川与宜宾两县界河,右纳龙扑沟;至庙坝转东北流,至龙池转西北流,至关刀岩又转东北流;过箭板镇后又称箭板河,出沐川县入犍为县境,沿犍为县与宜宾两县边界北流,至龙溪乡舍子山汇入岷江。河长82km,流域面积644平方公里。
沙溪河,位于岷江东岸。其上游为二大支流:左岸支流发源于仁寿县金凤乡的王店子,从青神县属罗湾乡入境,右岸支流发源于仁寿县景贤乡的壶盖山,从县属河坝子乡入境.两支流于河坝子乡安家坝相汇,然后自东向西于高台乡石青岩注入岷江。青神县内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米,平均比降千分之7.8,多年平均流量为2.26立方米/秒。
筒车河,发源于井研县镇阳乡的干佛洞,自东向西流经镇阳后,入青神县属白果乡,直到瓮家乡象鼻咀汇人岷江。青神县内流长10公里,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3米,多年平均流量0.77立方米/秒。 岷江干流经都江堰首部枢纽,鱼嘴分水堤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左边是内江,右边是外江。分水堤一直延伸到离堆处,中间有两处溢洪孔道,名叫飞沙堰和人字堤,当内江接纳了超量洪水时,洪水就自动翻过这些孔道泄入外江,紧接是内江总进水口-宝瓶口。宝瓶口下取四大干渠: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在外江,1974年从鱼嘴到右岸修了一道节制闸,岸边设有沙黑河进水闸,外江干渠沙沟黑石河从那里分水。内外江引走大部水量之后,岷江被人称为正南江或金马河。内外江各大干渠最终在新津、彭山水网全部收束于岷江干流,又恢复了“岷江”名称。

都江堰灌溉水系,历史上屡经修缮改线,到21世纪初,内江干渠已变成四大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蒲阳河分出人民渠:柏条河流过石堤堰节制闸后,称为毗河,最后与蒲阳河下段青白江会合,流入沱江。走马河分出徐堰河,而徐堰河流经石堤堰后成为府河,分出东风渠;走马河又一分为二,成为沱江河、清水河,它们最后都与府河汇合:江安河在1957年以前由外江分水,1957年纳入内江系统:原来外江下游的分支杨柳河,这时也成了江安河的分支;江安河尾端汇入府河,而府河最后流入岷江干流,现在的蒲、柏二河进入沱江,走、江二河归纳成府河,进入岷江,系统很分明。
外江系统在建国前,习惯上称金马大河、羊马大江、黑石大堰,似乎羊马河是外江的主流;建国后,东侧的金马河规模增大,理所当然地成为岷江干流,1957年以前,由都江堰鱼嘴处岷江西岸分出沙沟河、黑石河,而由金马河分出羊马河,并与黑石河联通。1970年渠系改进后,沙沟河汇入崇庆西河;羊马河与黑石河合并,最后仍入西河,西河在新津汇入岷江。
蒲阳河,是都江堰内江的极北干流,因位于灌县蒲村(后改蒲阳镇)之南,流至广汉之三水关,有彭县之蒙(水蒙)阳河自北来汇,故名蒲阳河。《成都志》谓之“外江”。此河系人工开凿的河道。蒲阳河由都江堰市太平桥下丁公鱼嘴与柏条河分流。经志城乡、新民乡、蒲阳乡、驾虹、金马乡,崇宁县(郫县唐昌镇)境内,纳土溪河;至崇、彭两县交界之石坝子,右分一支为锦水河,以下正流名青白江,入广汉县后,又东南流入金堂县,经青江镇而达赵家渡,与雒水汇合,是为湔江,即入沱江。此河全长107公里。民国时期,蒲阳河灌县段有民堰九条,灌溉面积二万四千余亩。至20世纪80年代,有引水口一个,灌溉二万二千余亩。1952年开工兴建人民渠,在彭州市境内内江干河的蒲阳河上引水,干渠沿着成都平原边缘向川东北方向延伸。
柏条河,内江水系干渠之一,柏条河为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一江,亦称柏桥河、郫江。自蒲柏闸至石堤堰,河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76亿立方米。在灌县太平桥(后称蒲阳桥)下丁公鱼嘴与蒲阳河分流,东流至灌县新民乡三官桥,右分一支为沙子河;再东流至新民乡十里主央,左分一支为马鞍河;再东流经胥家、金马乡,在饿狗堰入崇宁县境,穿城至郫县与新繁交界处之石堤堰上,有徐堰河南来汇入。石堤堰右分一支为府河,其正流为毗河,经新繁县龙桥斑竹园入新都县;经金堂县之康家渡而达赵家渡,与蒲阳河合流,经淮州而下简阳县,是为沱江。其分支府河南流至成都之筑断堰,有汕子河自西来汇,复东南流,经成都、华阳、与走马河合流;又复东南流至华阳县中兴场下,有外江之江安河自西来汇;复东南经仁寿县直达江口,与岷江正流全流,下统称岷江。该河至古堤堰全长四十八公里,在灌县境内长一十七公里。

江安河,又名江安堰。起于走江闸,顺金马河流向东南,是都江堰市与温江县、温江县与郫县、金牛区与双流县等的界河,最后流入双流县境内,于二江寺注入府河,是都江堰内江主要干渠之一。干渠长95.8公里,过水能力154立方米/秒,分出支渠26条,斗渠196条,控灌农田31.27万亩。
走马河,走马河起于走江闸,止于郫县两河口,是都江堰内江的主要干渠之一。长26.7公里,过水能力297立方米/秒。灌溉农田49万余亩,其中郫县16万多亩。走马河原在灌县马尔墩从岷江分水,李冰建都江堰时改由宝瓶口进水。从进水口至郫县两路口乡两河口一段为走马河,两河口以下改称为清水河,流入成都市郊名锦江。走马河流至新胜乡金沙村江西滩抵县界,经过邋遢堰、龙家湾、两河口、释迦桥、花石桥、青龙场、毛家桥,到合作乡顺江村垮河坎以下出县界,流入成都市郊金牛区。

与犍为大洪水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