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西方为什么都有远古洪水一说?
东西方都有远古洪水一说的原因:
东西方的创世神话中大多都涉及到了水。根据荣格的观点,神话是对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处某些内容的发来挥性描述,而水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象征。一方面水孕育了生命,另一方面我们又忌惮于洪水的破坏性,因此我们对于水既依赖,又敬畏,这种自相矛盾的自复杂情感一直存在于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中,难以消退。
当然,这并没有解释大洪水世界在各地神话中不约而同出现的合理性。
虽然各则百神话中对于洪水事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关于洪水的成因也显现出明显的趋同性,比如天神的惩罚。
在所有关于大洪水的神话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便是希伯来神话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是强暴”(《创世纪》),上帝后悔造人,于是决心用洪水毁灭人类,但度又心存怜悯,因此选定义人诺亚一家八口作为人类生命的延续,造方舟避祸并建立一个新世界。
2、我国史前大洪水和诺亚方舟有没有交集?
大洪水传说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圣经·创世记》第6至8章的记载。《圣经》记载由于有些天使贪恋地上女人的美丽擅离职守,离开天上的工作岗位来到地上与这些女人结合,结果他们的后代十分强壮巨大,这导致了人间暴力横行。其他人类在地上也效法这些人作恶,暴利充斥世界,所以使上帝决心要毁灭地上的人类。他拣选了乐意“与他同行”的义人诺亚。 上帝命令义人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133.5×22.3×13.4米,容积约4万立方米),把陆地上上每一类生物都留下至少雌雄一对(上帝认为洁净的动物保留7只),放入方舟里。诺亚在建造方舟并收集生物的同时向遇到的人宣布上帝将要降下洪水,如果要逃过大洪水必须进入方舟。然而当时没有人关心他传讲的信息,照样吃吃喝喝享受生活,只有诺亚一家8口进入方舟。40年后,诺亚建造方舟和收集动物的工作完成,然后耶和华上帝在诺亚600岁那一天,从天上降下特大暴雨40昼夜,又使地下水不断涌出,使水位不断上升。大水涌来,漫过地上所有的陆地,把地上一切的陆生生物都消灭掉,唯有在方舟里的得以保存。于是,一年之后,洪水退去,诺亚一家感谢耶和华后,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动物肉,但是禁止食用血和被勒死的动物,因为血液是神圣的,代表生命。诺亚一家从此在新土地上继续生活,生儿育女。诺亚一家都忠心敬拜耶和华,听从上帝的吩咐。圣经记载,他们是人类各个民族共同的祖先。但是后来有一个人宁禄,也就是地上第一个建造城市和政治制度的人,提议修建巴别塔而违抗上帝要求诺亚后代分散到全世界的命令,为了阻止人类自行其事,上帝混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合作和互相理解。自此人类只好向全世界迁移。这也是圣经解释的民族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讲述从大禹的父亲鲧开始,就已经开始着手于防洪的工作。但由于工作没有成效,所以被尧帝杀了。到舜帝接任,他叫鲧的儿子禹继续父亲的工作(有另外两个版本: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祝融曾奉黄帝之命,将大禹的父亲鲧杀死在羽山;另一说是鲧被帝舜杀死在羽山的)。由于这次工作成效很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舜于是禅位于禹,开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现时根据中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国东海沿岸的发掘,都指出曾有一段时间,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离开得更远。 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马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当中,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的传说很明显有同一来源,部分基督徒相信并声称由于往后各民族的居住地逐渐分散,使这个传说也变得变化多端。而另一方面,随着历史学深入地球各民族的文化和传说,一些人认为“大洪水”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许多历史学家找寻各地的传说,并试图从当中找出一些历史遗迹。不过也有一些有久远历史之民族,如蒙古及中亚地区的民族则完全没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引起反对者之质疑。
3、开封这么容易发生洪水为什么这么多王朝还在建都
开封又称七朝古都: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
其实除了北宋和金以外,公元后其他在开封建都的都是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选择开封是占据中原的割据政权的唯一选择!
北宋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官员任用上还是在军事安排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后周的制度有一定的继承。为什么要对后周政治进行如此全面的一个继承呢?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在于稳固北宋建国初期的统治。我们知道公元960年赵匡胤趁着周世宗死后新继任的皇帝幼小,在陈桥驿发动了政变,夺去了后周的政权。从一个都点检的官职一跃成为了帝王,从身份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越。但是从道德上来讲,却是篡权夺位。而且在周世宗统治时期,后周的政权是较稳固的,有一大批忠于后周的大臣。比如说范质,王薄,韩通等人。这就暗示了赵匡胤经过政变夺来的政权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因此,赵匡胤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对后周的制度进行一些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官员任职基本保持不变动,军队安排上等。而这时的开封已经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作为了都城。作为四个朝代的都城,基本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完整的政治体系。比如说宫殿,皇城等。
而金灭亡北宋后,等到被蒙古打击之后放弃上都,才选择在开封为首都!
4、也门首都萨那遭遇洪水,情况怎样了?
近期也门暴雨天气持续不断,也门首都萨那遭遇洪水,目前导致不少民众伤亡。由于内战严重破坏了也门首都萨那的卫生系统,导致供水等基础设施处于瘫痪状态。再加上也门首都萨那的地下水道排水系统并不完善,导致室内以及街道都有很多积水无法排出,这次大暴雨天气极有可能引发流行疾病。
由于连年战火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萨那老城那些可追溯到十一世纪之前的古老建筑变得越来越脆弱,再加上暴雨天气不断,目前约有5000座红白泥砖楼存在屋顶漏水现象,107座建筑的屋顶已经部分垮塌。
当地的历史名城保护局正在和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一些基金会协商,准备对一些受损的建筑展开修缮。从今年四月中旬开始,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也门各地,随之引发了洪水使萨那老城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一些民众的住宅被洪水冲垮,一家人都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只能够向政府请求救援。
而也门在经历了连年战火之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依靠人道主义救济生存,数百万人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由于洪水冲毁了许多临时避难场所,使得那些原本就流离失所的人处境更为艰难。
此外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仍然威胁着也门民众,持续不断的暴雨天气也加剧了霍乱疟疾以及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当地人民生存堪忧。
持续不断的暴雨天气导致一些民众的房屋被污水浸泡,在也门首都萨那,由于政府没有好的安置措施,一些人只能住在被污水浸泡的家中。室外游乐场所也被暴雨所带来的洪水淹没,一些无处可去的儿童在这些被洪水淹没的游乐场所玩耍。
5、传说古代洪水肆虐什么奉帝舜的命令?
禹奉帝舜的命令。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
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5)都城洪水扩展资料: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6、都城在哪一年发生过特大洪水?
1
7、一城宋韵半城水,北宋都城开封,如何打造“海绵城市”防洪抗涝?
清明上河图
我国的文明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水源的充足既孕育了早期文明的延续,但我国自古以来也一直都是饱受洪涝灾害的国家。洪涝灾害一直是古今在政府防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的古代来说,每次洪涝都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历朝历代也都会进行一些防洪防涝的工程建设,从秦代的“都江堰”,到隋朝的大运河。水系的贯通既方便了水运的便利,又能够在洪涝的季节起到泄洪的效果。北宋的都城开封地势,交通发达。开封在唐代就是很重要的经济城市了,
《旧唐书·文苑传中·齐澣》记载开封的繁荣景象:“舟车辐辏,人庶浩繁。”
开封城也一直有着“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 的美称。开封城被多个河流和湖泊环绕,这些水系既保证了开封的漕运和交通枢纽地位,但也伴随着很大的洪涝隐患,因此北宋政府用了多种措施来降低开封城遭遇洪涝的可能性。
开封水系
开封从多个方面进行水系建设
1.重视对城墙、河堤的监测、巡查和防护
古代抗洪的方式主要有障水和排水两种,障水的作用是防范于未然,一方面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洪水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发生洪水灾害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应对。首先提高的是城墙的坚固程度,其实早在后梁把开封定为国都之时,几乎每一代都有所修整。在北宋时期,历任皇帝也都曾下令修筑开封城。
《宋史》中记载宋徽宗曾采纳修筑京城的建议:“中书省言,专切提举京城所状奉诏修筑京城,开撩濠河,修葺诸门等可于宣和七年选日下手”。
在北宋各任皇帝的努力下,开封城的城防的确非常坚固,不但能够抵抗洪涝,在金军进攻开封城的时候也很困难。《金史》记载进攻开封城时,开封城墙“受炮击,唯凹而己”,可见城墙之坚固。
河堤作为抵挡洪水的主要建筑物,当然是防洪抗涝中重要的一环。宋太祖规定汴河沿岸的州县每年春天都要加固堤防,不允许侵占堤面。
《宋刑统》中更是对盗决堤防做出严厉惩罚:“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谓盗水以供私用,若为官检校,虽供官用亦是。”
无论是还是私用都一视同仁,同时鼓励民众举报揭发盗掘、侵占河堤的行为,告发者会得到奖励。在检测巡查方面,在建国之初就下令主要河道的河堤使,每年春天的第一要务就是巡视河堤。1015年,宋真宗曾经下诏:“自今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
一旦水位高度达到七尺五寸的警戒线,就会派禁军沿河防护,确保不会发生洪涝。后宋仁宗把警戒水位上涨到一丈,宋神宗时期上涨到一丈三尺二寸。不断放宽的水位警戒线,也标志着宋代政府防洪的自信和防洪能力的增强。
宋代商贸
2.北宋排水体系相当完善
宋太祖把京都定在开封的很大原因在于开封便捷的水陆交通,水资源非常丰富。《宋史·河渠志》记载:“京畿沟洫,汴都地广平,赖沟渠以行水潦。”开封城的地势低平,如果遇到暴雨城内非常容易水涝,排水就非常依赖众多的沟渠了。
北宋政府针对排水系统也做了很多的努力,除了原有的河流外,还开挖了大小不等的沟渠两百五十多条,《宋史》中记载,宋仁宗时期,张君平等人对挖掘沟渠排水系统提了八条措施,其中不但包括施工过程中侵占民田的赔偿措施,还有对破坏河渠者的惩罚措施、对疏通沟渠者的奖励措施、对沟渠的深度和宽度的要求等等。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河流沟渠的排水能力。
沟渠挖掘后,宋政府一直对排水系统进行维护。北宋中后期,开封作为国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之下,人数也急剧增至百万人以上,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开封的繁华景象。人口众多,人均占地面积减少,官员和贵族占地、侵占河道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李熹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仁宗时期开封府的包拯就对这一现象做出治理:“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宋仁宗时期设立河渠司专门负责清理河渠中的淤泥。北宋对河渠的维护既增加了河流的漕运能力,也增强了河渠、沟渠的排水能力,对北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为防止发生洪涝灾害时,河流的泄洪能力不足,北宋修建斗门来分流洪水。宋神宗时期,都提举司曾建言增加斗门来达到汴水泄洪的目的。斗门相当于闸门的作用,当汴水的排水速度跟不上上涨速度时,就会打开斗门,泄出部分河水。但泄洪有可能对百姓的房屋、田地造成破坏,除非开封城面临洪水的危险,不然一般不会打开斗门泄洪。
开封水运
北宋的“全面发展”——发达的水系功不可没
1.政治军事严重依赖水运
前文已经说过,宋太祖定都开封的很大原因有可能就是开封四通八达的水系。汴河、蔡河、五丈河、黄河四道河流汇聚京都,城外还有广济河、惠民河。如此方便的水运非常利于朝廷政策的下达,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增强。
在军事方面,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粮食产量丰富。南方的漕粮、物资通过水路运往京城,船运的载重量是远远大于陆运的,而且用船的成本也低于使用牛车马车等工具。这样既加快了运输效率、又减少了路途中的消耗,南方的粮食是京城内驻军开销的一大来源。在北宋与北方的辽国或金国打仗的时候,黄河既是为边疆运送粮食的渠道,也是西北地区防范外敌的一道重要屏障。
在北宋与辽的斗争中,《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赵安仁说:“京师,天下之根本也。澶、魏,河朔之咽喉也。”可见黄河对军事的重要性。
南宋时期,宋政府能够与北方的金国划江而治也是依赖于长江天险的保障。宋代政府积极参与对河流的治理和利用,也对其统治有很大的帮助。宋代军事相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不强大,但是水军却非常强悍,一方面是宋代的科技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另一个原因就是发达的水系便于培养水军士兵的水性。
宋仁宗
2.孕育出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水系文化
丰富的水系不但利于洪涝时期的抗洪排水,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帮助。在交通方面就不用多说了,便利的水运大大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宋代张舜民的《画墁集》中记载当时的货船“钱载二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
说明当时的主要河流已经具备行驶大型货船的条件,水磨的使用则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简单机械的利用提高了手工业制品的生产效率。王安石变法期间,推出的农田水利法利用河流灌溉提高了土壤的肥沃程度,使黄河、汴河流域的土地产出增加了不少。
北宋时期开封城的水系被维护修整之后,洪涝的概率大大降低。城内的人们安居乐业,娱乐景点也多了起来,“汴州八景”中有“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汴水秋声”和“隋堤烟柳”四景都与城内的水系相关,在金秋池内的水秋千、赛龙舟、水嬉和水傀儡等娱乐项目很受京城人的欢迎。
北宋文学发展迅速,画家张择端用写实画法所作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围绕汴河和金明池描绘了城内的繁荣景象,街上人来人往,河上船只络绎不绝。结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把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完整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宋代皇城
总结
河流对开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合理、科学的方法防范洪涝灾害之余,如何利用水资源就是北宋最大的难点了。所幸,北宋对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运用。对于北宋来说,完整、丰富的水系如同人体的骨骼和血管一样,把全国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开封如同控制血液的心脏一样起到了协调、管理的作用。朝廷发布的政策、各地的商品物资、人员的流动随着流水流向地方。北宋的政治和军事即便有诸多弊端,但是依赖水系的发达还算稳固,交通、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水运的便利。
虽然开封城在北宋的一百六十多年里并没有受到大型洪涝灾害,但是最终却被金国所攻破,可见坚固的城池、发达的水系虽然抵挡自然灾害,但却抵挡不了强敌。而强大的敌人只能靠自身的实力击退,而宋代的军事实力也是其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的地方。但北宋政府能够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改善生活环境,积极抵抗洪涝,这些措施对北宋的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8、北京历史上有没有发过洪水
北京历史上七八月份出现水灾,特别是特大灾害不绝于史,清代据尹均科先生研究,在清之有国的268 年中, 在今北京市的行政区域内, 共有129 年发生水灾, 堪称特大水灾者有五次:即顺治十年( ) 、康熙七年( 1668) 、嘉庆六年( 1801) 、光绪十六年( 1890) 和十九年( 1893) 。第1 次与第2 次间隔15年, 第2 次与第3 次间隔133 年, 第3 次与第4 次间隔89 年, 第4 次与第5 次间隔仅3 年。平均间隔为60 年。其中,顺治十年( ) 闰六月( 指阴历, 下同)“淫雨匝月”, “都城内外, 积水成渠。房舍颓坏, 甚者倾压致死。”而在北京城郊州县, 大水“没民田禾, 坏民庐舍,露处哀号, 惨伤满目。”“此实数十年来未有之变也。”光绪十六年( 1890) , “京师自五月末雨,至六月中旬, 无室不漏, 无墙不倾。”
民国时期, 吴文涛老师做了统计,39 年中共有19 个水灾年, 平均概率几为两年一次。其中重大、特大水灾6 次, 占水灾年份的近1/ 3, 占总年份的1/ 6 多。1939 年特大水灾该年7 月以前发生了严重的旱灾。7 月10 日以后则连降暴雨, 时间长达月余, 7 — 8月总降雨量达113712 毫米, 是北京西北部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高记录。且降雨范围覆盖潮白、北运、永定河及大清河水系, 致使这些河流水位持续上涨, 酿成特大洪灾。永定河最高洪峰流量为4390 立方米/ 秒, 潮白河竟达15000 立方米/ 秒, 为历史首位、百年不遇; 拒马河则为3800 立方米/ 秒, 北运河为1670 立方米/ 秒, 均在50 年一遇以上的标准。永定河7 月25、26 日在卢沟桥以下相继决口, 致使良乡、房山及大兴西南部泛滥成灾。仅房山、良乡淹没面积达310平方公里, 5 万户人受灾, 2 万余户倾家荡产, 死伤多人。京汉、京津铁路被冲断。潮白河洪水冲毁京古铁路大桥与公路,致使交通全部中断; 并冲毁密云县城与顺义苏庄大闸( 当时北京地区最大的拦河闸) , 与北运河洪水连成一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生大的水患有20余次,1952年7月21日,房山、门头沟、海淀、昌平、怀柔等县(区)降暴雨,最大日雨量263毫米(三家店),冲毁耕地891亩、房屋464间,煤矿采空区塌陷72处。1956年7月下旬、8月上旬,多暴雨,主要成灾暴雨集中在7月29日至8月6日。全市受涝面积达264万亩,通县、大兴顺义、良乡等地共有190万亩受灾。8月3日,门头沟区王平口日降雨达435.4毫米,此次暴雨使农田过水面积达52万亩(其中绝收15万亩),倒塌房屋1.6万余间,死亡11人,伤24人。
1959年全年降水比常年偏多131%,夏季降水比常年偏多156%。6月~9月共发生暴雨1次,日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有7次,日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有2次,全市受涝成灾农田达217.5万亩。8月6日,全市普降暴雨,房山县葫芦垡24小时降水量达410.7毫米。大兴、房山顺义、朝阳、通县等县(区)的12条小河漫溢决口、城区街道积水严重,全市倒塌房屋4.2万间,死43人,伤58人,245个村庄被淹。1963年8月上旬,全市连降大雨和暴雨,暴雨中心地区雨量达400毫米以上。拒马河、温榆河、大石河及其支流普遍漫溢决口,全市农田沥涝面积共99.3万亩,减产三成以上的10万亩。郊区有69个村庄被洪水围困,有967户被迫迁移。城乡民房倒塌8484间共死亡35人,死大牲畜和猪羊420头。市内交通陷于瘫痪,王府井南口等处积水深半米以上。京广、京包、丰沙、京承等铁路干线及一些单位专用线,累计中断通车210小时,桥涵、路基被冲毁82处。
1969年汛期雨量集中,强度大,局部山区发生山洪、泥石流。8月10日,怀柔、密云、平谷、通县降大暴雨,怀柔县枣树林日降雨量达264毫米,当日夜间琉璃庙、奇峰茶、西庄、八道河等四个乡,山洪、泥石流暴发,死亡8人,冲毁土地4074亩、房屋169间,冲走大牲畜89头、猪羊290只。密云县石城乡莲花瓣村受灾严重,全乡死亡59人,受伤22人,耕地大部分被冲毁。京承铁路桥墩受洪水冲击发生倾斜,两侧路基冲断,致使354次列车机车和行李车倾斜翻倒,司机、司炉和十余名乘务员受伤。全市有96.3万亩耕地受洪涝灾害,共死亡159人。8月20日,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暴雨,最大日降雨量158.9毫米,怀柔县河防口附近地区26处发生泥石流。
1972年7月26日~7月28日,全市普降暴雨,怀柔县枣树林、奇峰茶、琉璃庙、沙峪等地降了特大暴雨,枣树林最大日雨量达479毫米,沙峪一小时降雨114毫米,山洪暴发多处出现泥石流。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39人,死牲畜343头,冲毁耕地2.6万亩,冲走树木42万多棵,倒塌房屋944间,冲走粮食4.62万斤。交通、电讯中断。同时,延庆县四海乡发生泥石流,13人死亡,5人受伤,冲走房屋1905间、拖拉机等各种农业机械71台。7月28日下午,东直门降雨261.1毫米,东城区倒房400间。
1986年6月26日~6月27日,全市普降暴雨,城区日雨量152毫米。全市漏雨房屋1.1万余间,东四北大街一户房倒,压死2人。市内8条公共汽车线路受阻,69条长途汽车线路停运。京通铁路线山体滑坡,毁机车2台,冲毁路基5公里,中断行车60多小时。7月3日,全市大部地区降暴雨,最大日雨量101.5毫米(密云县番字牌),漏雨房屋8989间,公路塌方中断交通10小时。
1991年6月10日,密云、怀柔、平谷、顺义、延庆等县降暴雨,暴雨中心在密云、怀柔两县北部交界的山区,密云县四合堂日降雨量372.8毫米。共有95个乡发生不同程度洪涝。怀柔、密云、延庆3县的山区发生了泥石流,死亡28人,密云县西北部山区的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全市受灾农田38万余亩,成灾12.7万亩,其中绝收5.万余亩。倒塌房屋1513间,损坏4000多间,冲毁土地8万亩、果树34.8万棵、其他树木100多万棵、乡村公路517公里、供电线路100公里、大口井88眼、机井281眼和扬水站12处。
1994年7月12日~7月13日和8月13日,均为全市性暴雨,部分地区为大暴雨和特大暴雨。7月13日,最大降雨量达382毫米(通县徐辛庄)。全市受灾粮田100万亩、菜田16万亩、果树3万亩、7人死亡、1人失踪,塌房1万多间,冲毁乡村公路178公里、桥涵176座、土地5400亩、鱼池2万多亩、禽舍7000多间、蔬菜大棚2000多亩和温室2万多亩。京承铁路沿线10多处山体滑坡,路基塌陷,桥梁冲毁,铁路中断行车296小时。
从北京地区的水患情况来看,城市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危险是房屋倒塌,胡同四合院的民房年代久远加上建筑材料多是石灰、土砖土瓦,如果地势低一点就会进水,难与水患抗衡。
所以陈希同任北京市长的时候,提出“少塌房不死人,就是为人民”的度汛要求。
进入本世纪以后,今年7月21日是一个比较大的水患,整个北京地区因灾死亡70余人,作为财产损失的一个特点是大量车辆被水泡,仅京港澳高速积水淹没120余辆车。郭金龙书记提出了确保后期防汛工作“不死人不泡车”的要求。从“少塌房不死人”到“不死人不泡车”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不变的是对生命的重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