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香港1972年九龙滑坡

香港1972年九龙滑坡

发布时间:2021-07-08 13:30:25

1、1973年香港股灾的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通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其后两间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交易所先后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当时的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倡议的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开业,1972年1月5日由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领袖陈日新创办的亚洲证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计划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开业。为了阻止更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罚经营未经认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证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会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至1986年四会合并为止。可见当年证券及股票市场发展之炽热。
“置地饮牛奶”事件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即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黐线”粤语中即是“神经病”的意思)之称的香港天线及同等人创办的香港电脑上市。

2、香港观塘鳮寮山泥倾泻在那年的?

六一八雨灾(或称六一八水灾、壬子水灾、壬子雨灾,事发当年为壬子年)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为持续暴雨而导致山泥倾泻的严重灾难事故。当日,在九龙观塘区翠屏道木屋区(观塘鳮寮)
及香港岛半山区旭龢大厦先後发生的山泥倾泻及大厦坍塌惨剧,造成共156死、117伤,成为香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水灾、山洪暴发及山泥倾泻意外。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间,香港连日大雨(三日总降雨量达652.3毫米),成为引发此次惨剧的主要成因

3、中国香港滑坡泥石流预警服务

1.3.1 工作历史

1950 年起,中国香港政府开始收录完整的滑坡灾害资料。中国香港地区 90% 的滑坡为浅层滑坡( 小于 3m) ,且规模小于 50m3。中国香港土力工程处平均每年接获 200 ~300 宗滑坡报告,均为各类边坡失稳。1977 年以后,土力工程处对全港 54 000 个边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编录和稳定性调查评价( Wong,2001) 。目前,中国香港已经积累了至少百篇以上有关降雨滑坡的专门研究报告和公开论文。

中国香港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降雨和滑坡关系、实施降雨滑坡气象预报的地区。中国香港地区采用雷达图像解译小范围地质构造,从而确定滑坡发生的潜在区域。目前,由土力工程处管理的 86 个自动雨量计和由中国香港天文台运作的 24 个自动雨量计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每 5min 向土力工程处传送降雨数据。

中国香港地区的地质灾害,以浅层滑坡为主。1984 年,中国香港的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 GEO) 实现了完全自动的滑坡预警系统( LWS) ,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滑坡预报的系统,目前正在每天运行( Premchitt,1997) 。其技术支撑工作包括: ①降雨获取: 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测、自动雨量计实时雨量( 土木工程署的 86 个和中国香港天文台的 24 个) ,每 5min 自动传送降雨数据。除此以外,还有雷达和卫星图像监测含雨云层的运动和变化;②预警模型采用 Brand 等( 1984) 的临界降雨判据: 24h 雨量大于 175mm,或者小时雨量大于70mm。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正; ③实时预警系统; ④通过电视台和广播向社会发布。中国香港平均每年约发出三次山洪滑坡爆发警报。

另外,除根据预警模型外,还考虑当天灾害发生情况。即使降雨量低于警报值,但是当1d 发生滑坡 15 处或更多时,滑坡警报也会立即生效( Brand,1995) 。

1.3.2 研究状况

一些学者强调前期降雨的重要性,建议以一次降雨过程总量作为发生大量滑坡的判据,但中国香港滑坡研究资料( Brand,1984) 则提出以小时降雨量作为发生灾害性滑坡的临界值,为了便于预警,又提出了日降雨临界值( 引发地质灾害的降雨阈值) 。

Brand 等对中国香港近 20 年的滑坡灾害与降雨资料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香港绝大多数滑坡是由短历时强降雨引发的,而这些滑坡的发生时间与最大小时降雨量时间同步( 图1.12) 。

图 1.12 中国香港滑坡发生时间与最大小时降雨量时间关系

◆ Lumb( 1975) ,通过该方法,首次提出了中国香港滑坡、降雨关系,认为影响因素是24h 日降雨量和前期 15d 累计降雨量。24h 雨量( 100 ) ,15d 雨量( 200,400 ) 。认为中国香港,24h 雨量大于 100mm 和前期 15d 累计降雨量大于 350mm,会发生残积土滑坡。通过对中国香港 1982 年资料分析,当最大小时降雨量超过 40mm 时,将发生较大滑坡( 图 1.13) 。

图 1.13 1982 年最大小时降雨量、降雨日数和发生 3 个以上滑坡的天数

由于通过短历时强降雨很难提前预测滑坡,而累计降雨量在到达临界值前几个小时就可以估算到,因此利用24h降雨量预测滑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经1963~1982年24h降雨量与滑坡关系分析,中国香港24h降雨量超过100mm,将发生滑坡。

中国香港地区的降雨、滑坡关系研究始于1972年6月18日发生的SauMauPing和PoShan路滑坡之后,这两处滑坡分别造成71人和69人死亡。在分析了1950~1973年滑坡、降雨资料之后,Lumb(1975)首次提出了中国香港地区滑坡、降雨关系(图1.14)。

图1.14 中国香港地区滑坡、降雨关系(据Lumb,1975)

Lumb指出,滑坡发生数量与24h日降雨量和前期15d累计降雨量有关。当24h日降雨量100mm和前期15d降雨量350mm时,引发至少50处滑坡,形成灾难性的滑坡事件;当24h日降雨量100mm和前期15d降雨量200mm时,引发10~50处滑坡,形成严重的滑坡灾害事件。

Brand等(1984)在详细分析了1963~1983年的滑坡数目与1d至30d的累积降雨关系之后,认为中国香港地区的日均滑坡数量和滑坡伤亡人数与前期降雨量之间基本无关系可循,但与小时降雨量关系密切(图1.15)。

图1.15 中国香港地区滑坡、降雨关系(据Brand等,1984)

小时降雨量75mm为灾难性滑坡的临界降雨量。同时24h日降雨量也可作为降雨滑坡的警戒指标,当24h日降雨量小于100mm时,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当24h日降雨量大于200mm时,严重的滑坡灾害肯定发生。根据实际监测的降雨入渗和孔隙水压力关系,Brand认为中国香港地区火成岩风化层的高渗透性决定了滑坡与小时降雨强度关系密切。

Brand还发现受降雨变化周期的影响,中国香港地区群发的灾难性滑坡事件大约5a发生一次,严重的滑坡灾害事件2a一次,轻微的滑坡灾害事件1a3次。

根据Brand等的研究结果,中国香港政府于1984年启动了滑坡预警系统(图1.16)。确定小时降雨量75mm和24h日降雨量175mm为滑坡警报的临界降雨量。中国香港的预报结果显示,小时降雨量大于75mm时,平均发生滑坡35处,最高发生滑坡551处,最低5处。

自从预警系统启动以来,平均每年发布3次滑坡警报,实际警报1a1~5次。滑坡警报发布通常在每年的最强降雨时段。另外,即使降雨量低于警报值,但是当1d发生滑坡15处或更多时,滑坡警报也会立即生效(Brand,1995)。

为了不断修正和完善滑坡预警系统,1984年以后,中国香港政府加大了对降雨滑坡的研究力度。除每年进行降雨滑坡调查,出版降雨滑坡调查报告以外,特别加强从更深层次上研究滑坡、降雨关系,降雨滑坡分布发育规律,降雨入渗的水文地质模型,以及应用概率统计和其他数学方法建立更精确的滑坡、降雨关系。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研究者一致认为中国香港火成岩风化层的非饱和土特性和残积土性质控制着浅层(小于3m)降雨滑坡的形成机理。

Au(1993)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滑坡与降雨的关系:

a)24h日降雨量大于70mm时便会引发大量滑坡,24h日降雨量50mm也时有滑坡发生。滑坡发生概率和滑坡数量与降雨强度成正比。

b)在同等降雨强度条件下,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滑坡发生密度越大。

Au(1998)后来的分析认为:

a)当一次暴雨超过年均降雨量的20%~30%时,灾难性滑坡事件肯定发生。

图1.16 中国香港滑坡泥石流警报系统

b)无限斜坡模型可用来估算降雨滑坡的临界深度。Malone(1999)指出预警系统制定的临界降雨强度不适于大型深层滑坡(深度大于5m),这类滑坡明显与前期降雨量有关。

Kay和Chen(1995)提出中国香港地区小时降雨量和日降雨量联合作用影响滑坡活动性。Finlay等(1997)在分析了1984~1993年的降雨、滑坡数据后,认为滑坡发生概率与3h滚动降雨量关系密切,同时前期降雨量也直接影响滑坡发生概率。根据1984~1996年的崩塌、降雨数据,Chau等(1997)指出中国香港地区岩石崩塌的启动降雨量为日降雨量150~200mm,与中国香港地区的警报降雨量相近。

Pun等(1999)重新评定了以Brand结果为依据而建立的滑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得出结论:

a)75mm小时临界降雨量不宜作为有居民的山坡地区的临界降雨量;

b)滑坡发生概率与15d前期降雨量有关,相关程度随滑坡规模而变;

c)依据5min间隔自动记录计算的24h滚动降雨量与滑坡关系更为密切。根据Pun等(1999)的评定结果,土力工程处于1999年重新修正了滑坡预警系统的临界降雨强度。

目前,更深入的滑坡、降雨关系研究仍在继续,如Dai和Lee(2001)在研究了1984~1997年的滑坡、降雨数据后,认为:

a)12h滚动降雨量对于预报小型滑坡发生次数最为重要,24h滚动降雨量对规模较大滑坡有明显影响;

b)规模小于4m3的滑坡,其累积频次与滑坡规模成指数关系;

c)滑坡与降雨强度关系的可靠性与数据的积累时段和数据量多少密切相关,数据的积累时段越长、数据量越大,结果越可靠。

4、1972年毛主席如何迈出解决香港问题的第一步?

1972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

5、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

谈判过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行谈判。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1982年9月2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年2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月1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年9月26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代表双方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5)香港1972年九龙滑坡扩展资料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历史意义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对国内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3.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国外的意义: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人物:邓小平

1982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使英方彻底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谈判之初,对于英方提出的“主权换治权”,邓公以“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我们不是清政府”的义正辞严的表态,迫使英国人全面退却。主权问题的解决,也为以后的谈判定下了基调。二是关于中国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曾一度在此问题上陷于胶着,邓公一句“驻军是主权的表现”的表态,将此争论一锤定音。

6、我国香港的滑坡灾害防治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山峦起伏,而且常有暴雨,加上密集的建筑,使得香港成为滑坡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为此,香港政府在1977年成立了专门负责处理斜坡问题的土木工程署。自成立以来,全方位实施“斜坡安全系统”,此系统的推行是通过一些相关措施,包括制定斜坡安全的标准和提高技术水平、对岩土工程的立法及行政监察、巩固及维修斜坡,另外亦通过咨询及公众教育、宣传及设立警报系统等服务,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使其能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时作出适当的反应以保证人身安全。土木工程署成立了一个具备地理咨询系统功能的中央数据库,透过设置在土木工程署大楼的网络或因特网上的香港斜坡安全网页(http://hkss.ced.gov.hk),任何人都可随时查阅全港人造斜坡的资料。除了要提供斜坡的稳固性外,政府还致力于改善人造斜坡的外观,使它们能融入周围的环境。

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署总结了1997~1998年的滑坡资料,于2003年提出了《香港特区土木工程署技术指导性说明》,建议采取如下的措施以增强斜坡评估的可靠性:

1)进行航空影像解译(API)应该是一项基本工作。重点解译斜坡的现状和历史状况,以及现在对斜坡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2)设计方案的评估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可靠性和耐用性。在评估过程中还应考虑不确定性。这些评估应该作为设计文档的一部分进行归档。

3)应该在工程施工中重新校验设计时采用的地质模型,对地质模型的校验或者修订应该被记录。对地质模型修订的详细细节(如何人、何时修订,斜坡暴露时相关的图片等)应该和重要土木工程设计假设一起被放入工程维护手册,以备将来使用。

4)设计者应该在建设完成后的合同维护期内进行性能回顾,以检查设计假设,特别是针对地下水状况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

7、香港边坡安全体系与量化风险分析

香港面临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困扰,使得香港特区政府明确土木工程e68a847a6431333433616238署(GEO)来统筹管理山地边坡,最终形成了一个有效运转的边坡安全系统,成绩斐然,走在世界前列。GEO通过实施“滑坡预防措施计划”,到2000年,对1977年编目的大约350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边坡中的10 %老边坡进行了修缮,从而将香港人工边坡的滑坡灾害风险程度在1977年的水平上降低50%。这要归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边坡安全系统的引入及不断的完善。但是如何评估费用昂贵的边坡安全系统的效能,这就凸显了缺少安全目标的问题,迫切需要边坡安全量化风险分析。为此,1995年7月香港土木工程署提出一项为期2年的风险定量评估(QRA)计划。可以说,香港风险管理理念是1993年被用于检查边坡安全政策的,但直到1995年,风险管理手段才被认为是有助于边坡安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政策。利用量化风险评估(QRA)技术(图5-4)来计算和管理滑坡灾害风险已经逐渐获得香港岩土工程业界的认同,因而驱使相关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和应用。该计划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为香港政府斜坡安全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图5-4 香港边坡安全量化风险评估概念 {Risk=P(F)×P(C/F)}

(1)边坡安全体系量化风险评估表明,通过实施滑坡预防措施计划,截止2000年12月底已将1978年前的人工边坡的滑坡风险降至1977年风险水平的大约50%。香港政府利用量化风险评估(QRA)确定了安全目标:“到2010年前将人工老边坡的滑坡风险进一步降至1977年风险水平的25%以下”,并将其写入政府边坡安全管理政策中。这些估计结果,为1998年为期10年(2000~2010年)的滑坡预防措施计划推广项目的申请提供了经费预算依据。

(2)对滑坡造成的人员死亡率的计算结果,为1994年改变政策从而将交通密度大的所有公路的沿途边坡纳入滑坡预防措施计划提供了证据;对滑坡预防措施计划的有效性的量化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边坡仍存在不小的风险。这说明需要加强现场调查,以提高该计划的可靠性。

(3)在鲤鱼门进行的风险评估试点研究为制定棚户区安全拆除提供了依据。对地震诱发的滑坡风险的量化风险评估结果,为1978年以来要求在边坡稳定性设计中一般不允许有地震负载的管理政策提供了证据。

(4)对1978年前人工边坡的总体风险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各类人工边坡发生滑坡的风险的比例为3∶1∶1(削坡、填土坡、挡土墙),而且削坡的风险占总风险的75%。在总风险中,大约有55%的风险来自对设施产生有重大影响的10%边坡。这些结果为将极其有限的资源充分用于减轻风险提供了宝贵启示。

8、1972年中国发生什么事

1972年中国大事记一月
1月6日,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10日,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参加追悼会。周恩来在追悼会上致悼词。追悼会前,毛泽东在与陈毅亲属的谈话中,也对陈毅的一生作出肯定评价。他还提出:邓小平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即示意陈毅亲属将毛泽东的意思传出去。
1月7日,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二月
2月5日,周恩来批示同意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并报毛泽东批准。国家计委的报告根据当时我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出口援外工作的需要,决定进口化肥、化纤成套设备八套。以后,国家计委进一步提出从国外进口成套设备和单机的“四三”引进方案(即43亿美元引进方案),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开始打破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状态。
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三月
3月13日,中国和英国在北京签署联合公报,决定从即日起将双方派驻对方的外交代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英国决定自本日起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四月
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经周恩来审查同意的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社论针对“文化大革命”中老干部遭受打击迫害的事实,重申了党的干部政策;强调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一切犯错误的同志,都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和以教育为主的方针。并指出:“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
八月
8月2日,香港海底隧道启用,象征香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成一体。
8月3日在江西下放劳动的邓小平致信毛泽东,批判林彪集团叛党叛国。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的信上批示:“他(指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之外,进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作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15日,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并以中共中央名义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宣布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恢复党组织生活,作一些调查活动。
8月21日,中国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一米七轧机生产线设备和技术,建在武汉钢铁公司。
8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声明对美国飞机于8月22日炸毁停泊在越南义安省宇岛附近海面的中国商船“红旗151号”所属的一艘救生艇,炸死5名中国船员的严重挑衅行动,提出强烈抗议。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发言人奉命发表谈话,对美国企图抵赖炸毁中国救生艇的罪责进行驳斥。
九月
9月10日,中国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成立邦交,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同日中华民国(台湾)与日本断交。
十月
10月13日,连接中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铁路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十二月
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12月14日 我国选派16名留学生赴英国学习英语,连同是年派赴法国的留学生20人,共派出留学生36人。这是自1966年停止派出留学生以来,首批派出的留学生。

9、香港72年六一八天灾是怎么回事?????

618 雨灾是指香港来于1972年6月16至 6 月 18 日期间发生因持续暴雨,降雨量达 652.3毫米,导致山泥倾泻的严重灾难事故。当日,先后发生在九龙观塘翠屏道山泥倾泻,源覆盖了山下的整个鸡寮临屋区,及港岛半山区旭龢道,楼高 12 层的旭龢大厦倒塌惨剧,是次知雨灾共酿成道150死93伤,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多人死亡的水灾、山洪暴发及山泥倾泻意外。

与香港1972年九龙滑坡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