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典型的泥石流阐述各区意义

典型的泥石流阐述各区意义

发布时间:2021-07-09 02:02:48

1、1、泥石流流域可分哪些区?各区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其特点来防治不良地质现象?

泥石流流域可划分哪些区,各区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其特点和防治?
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
流通区: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臂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堆积区: -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防治:预防和拦截,排导。

2、我国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

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版介于挟权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

(2)典型的泥石流阐述各区意义扩展资料: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参考资料:网络-泥石流

3、什么叫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右图就是一幅泥石流所造成破坏的照片。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的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个是青藏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度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泥石流的种类: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 3 类: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 2 类:

一是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 40—60% ,最高达 80% 。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

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 10—440% ,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代发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泥石流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例如1969年8月,云南大盈江流域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例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损失。例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1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流线、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已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4、泥石流主要在哪些地区

我国泥石流常发生在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地带以及我国台湾省也较多。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5、研究泥石流的背景和意义!!急

长江上游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著名的危险区和多发区,据不完全调查,长江上游100万km~2土地上有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道万余条,分布面积达5万多km~2,灾多面广,突发性强,常常酿成重大灾害。近50年来,人类生产活动增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不合理开矿、炸石、筑路、修建水工程以及各种开发建设等,造成山体破坏失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日趋频发,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危害和直接经济损失也日益扩展和增强。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了解历史,认识区情,结合实际,切切实实地搞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研究,对西部大开发和各项经济建设将是有力的支持和坚实的保障。通过对长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深入研究,解释了该地区产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通过对本区滑坡、泥石流的规律与先兆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滑坡、泥石流预警减灾的措施。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对策,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群众防治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6、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三个区?

是的,标copy准泥石流可分为:形百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度区。
http://ke.baidu.com/view/7135.htm

7、泥石流介绍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二类:
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8、典型泥石流

一、闲子沟泥石流概述

闲子沟泥石流位于独店乡白峪村多家庄组北的闲子沟,是黑河小支流的小分支,长约450m,宽约80m。地处东经107°33′34″~107°33′56″,北纬35°08′40″~35°09′06″。闲子沟泥石流是黄土地区沟边崩滑形成的典型黄土梁峁丘陵泥石流,泥石流一直冲到对面担子沟沟口,并在沟口堆积堵塞了主河道,形成了小型的堰塞湖,河水在堆积物中冲开了一小型沟渠,河水顺着沟渠流向下游,属于小型溃流。

二、泥石流基本特征

闲子沟泥石流在平面上呈长条状,边坡崩滑后滑面呈喇叭状,滑面较光滑,从塬顶部到沟底底部的高差变幅较大约为130m,崩滑土地体积相对较大,崩滑下的物源比较多,崩滑坡面较陡约为70°,崩滑后滑面的残留物较少,崩滑较彻底。泥石流顺沟整体流向西北方向,泥石流冲沟两侧的斜坡坡度较陡,坡度约为50°,植被以草地为主,少量树木。泥石流主沟纵坡比相对较小,坡度约为15°,冲淤变幅约为±5m,松散物储存量约为60×104m3,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沟口扇形特征较明显,完整性较好,扇长约为80m,扇宽约为80m,扩散角约为60°。从塬顶到泥石流沟底的最下游高差变幅超过200m,相对高差较大,为泥石流的产生并沿沟下滑创造了条件。

沟谷所在位置的上部地层为马兰黄土,厚度约为8m。马兰黄土是由大量粉土粒级的颗粒组成的多孔松散体系,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碳酸盐含量高、土层崩塌迅速、非连续性、不可逆性等湿陷性的强烈特点,土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结核,在本层底部有一层厚度约30cm的钙质结核层,土层结构疏松,经水流作用后,面蚀、潜蚀、沟蚀、重力侵蚀等作用均很强烈,是土体侵蚀主要层位。往下为离石黄土,厚度约为80m,上段虽然湿陷,但崩解性较差,土层稳定性仍较差,在水流作用下潜蚀、沟蚀、重力侵蚀作用强烈。再往下为三门黄土,此土层崩解性差,湿陷性弱,但在一些陡坡上受风化作用表面易产生鳞片状剥落,影响深度约几十厘米,形成斜坡“滞流”现象,在雨季被带至沟谷中,为沟谷洪流搬运提供了物质来源。该沟谷地段总体的植被状况较差,顶部及中上部有较多的裂隙和节理,总体的稳定性较差。沟内的泥石流堆积体,以泥块为主,夹杂着泥流状胶结物,成分以粘土和粉质粘土为主,中间夹杂着姜石,沟中堆积物厚度为5~8m,从沟口到对面沟口的堆积厚度较大,在对面沟口堆积最大高度约15m,沟口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姜石,粒径为2~50cm。

图5-28 白峪村多家庄组北闲子沟泥石流远景图

三、泥石流形成原因

通过访问调查,基本查明了泥石流形成的机理。2003年7月连续近十天降大雨,雨水不断入渗到土壤中,土壤本身的孔隙度比较大,地下水对骨架颗粒间的胶结物进行作用,导致连接强度下降,土壤不断的湿陷。降雨以及塬面汇集雨水顺着塬边裂缝和中上部的节理裂隙不断地向下渗入,雨停后四五天,随着地下水的不断的下渗,再加上自身的重力作用,使沟谷陡崖逐渐地到了崩滑的临界状态。在某天中午,下部泥土湿陷后在上部的荷载以及地下水作用下,首先下滑入沟,上部泥土土块和泥流混合到一起冲到沟里去,从而在沟边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由于沟谷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切割强烈,崩滑下的大量的堆积物形成了巨大的物源,滑面上赋存一定的地下水,再加上黄土充分的湿陷,本身的含水量较高,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泥流,在上部土体的推动作用下,泥流夹杂着大量的土块,向沟的下游滑去,一直冲到对面的沟中,在对面沟口形成很大的堆积,从而堵塞原来与发生泥石流沟垂直的主沟,形成了小型堰塞湖(图5-28)。此泥石流下滑物以土块为主,泥流相对较少,发生时尘土飞扬,尘土将沟谷全部罩住,属于由降雨形成的溃决泥石流。由于大部分物源已经下滑,缺少了继续形成泥石流所需要的物源,崩滑面上节理裂隙基本不发育,不利于雨水入渗,所以后期较稳定,没有再发生泥石流或崩塌。在踏勘时,对此典型泥石流进行了测绘,绘制了泥石流沟的平面图(图5-29)和泥石流的立体线框图(图5-30)。

图5-29 白峪村多家庄组北闲子沟泥石流平面等值线图

图5-30 白峪村多家庄组北闲子沟泥石流立体线框图

四、泥石流稳定性评价

该泥石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降雨历时较长,黄土充分湿陷后,下滑比较彻底,后缘已经基本没有可以下滑的物源,沟谷两边虽然坡度比较陡,但大部分在发生泥石流的时候已经下滑。现在坡面上草丛、灌木比较发育,该泥石流沟目前总体上处于比较稳定状态。此泥石流沟谷为小型沟谷,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规模偏小,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除非沟两侧植被破坏并再次发生强降雨才有复活的可能性。

与典型的泥石流阐述各区意义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