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中国病虫害网

中国病虫害网

发布时间:2021-07-09 05:30:53

1、中国四大害虫

1958年《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10年完成消灭四害:
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后来“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
再后来,“臭虫”又被“蟑螂”取代。
现如今的“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2、中国的害虫都有那些啊?

蚊子,血吸虫,蟑螂,苍蝇。。
传染疾病。。没了。。

3、有没有专门介绍中国自然灾害的网站??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很不容易,给点分吧*^^*

4、中国农药第一网是一个交易平台?

始创于2009年,是全国领先的农药电子商务平台,国家定点农药合作厂家入住率高达95%以上,所有农药产品三证信息齐全,全天候的客服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提供产品咨询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服务,在广大农资人和农民朋友当中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将改变农药行业传统的营销模式,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我们专业的服务为农药企业提供一个高速的营销通道,我们将以我们独有的推广营销模式,让企业的知名度快速的提升。在推广方式上客户针对性强,宣传的有效率高,让农药企业的品牌,产品得到更多更广的农药经销商和农户认知,认可。降低农药企业的销售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降低农药企业的资金风险,提高农药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是什么?

plant disease forecasting system in China

姜瑞中

在认识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对植物病害流行因素进行分析,估计病害未来发生趋势或程度,作出定性或定量估计,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系统。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职能部门为各级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内设置的植物保护站或病虫测报站。

简史

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马铃薯晚疫病在中国暴发,华北马铃薯主产区严重减产。林传光等研究该病侵染和流行规律,设计了观察中心病株在病圃中的发生发展情况,提出预测大田病情的方法,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大面积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同一时期稻瘟病在江苏、辽宁、吉林天津市郊等地严重发生,威胁水稻生产。中国植病专家研究稻瘟病发生规律,提出测定稻种、稻草的带菌量,观测空中孢子活动情况,以及结合田间病情调查和物候观察等预测病情的技术方法。1955年农业部颁发《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将马铃薯晚疫病和稻瘟病列为全国测报对象;翌年农业部植保局公布了这两种病的测报试行办法。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等单位,根据对小麦锈病发生规律和流行区划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小麦锈病预测预报试行办法。到1960年前后,确定为全国测报对象并制定有测报办法的作物病害共7种。1973年农林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座谈会,增加了小麦病毒病、玉米花叶条纹病为全国病害测报对象。1978年10月农林部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设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室,负责全国主要植物病害预测预报以及测报技术开发和管理。1980年植物病害测报对象增加到11种,均制定和印发了测报办法。1980~1986年,开展了经济作物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确定了对象,制定了试行办法。1987~1990年,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等全国性重点测报对象,列为国家标准项目,按国家标准局《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制的基本规定》,编写了《测报调查规范》,提高了病害测报资料的标准化水平。

预测预报体系

中国是将植物病害、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共为一个体系。50年代至60年代采取专业性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断加强省、地、县各级专业测报站作为测报体系骨干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测报组织,发挥群众性测报的作用。1956年底,全国已建立测报站(点)138处,情报点1890处。1973年农林部专门召开会议,强调测报人员、站址、测报任务、服务范围“四固定”,以保证测报的连续性、系统性。1978年农林部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后,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测报体系建设。1979年后陆续在全国建成以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82年后为全国植保总站测报站)为中心,以省级测报站为纽带,以近400个有代表性的地、县级区域性测报站为基点的全国病虫测报网。其中监测病害的区域性测报站有:小麦锈病54处,麦类白粉病54处,稻瘟病55处,稻纹枯病37处,稻白叶枯病22处,稻病毒病12处,小麦丛矮病12处,小麦黄矮病6处,油菜菌核病24处,油菜病毒病11处,蔬菜病害处21处,苹果、柑橘和茶叶病害24处。这些区域性测报站按病害流行区系布点,其主要任务是按全国病害测报调查规范监测病害发生动态,监测数据定期整理上报全国植保总站测报站,经汇总、分析,作出全国病害中、长期发生趋势预报。与此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加强了重点地、县级测报站的建设,由省级测报站(科)和省内20~30个有代表性的地、县级测报站组建了省级病虫测报网络,执行本省范围内主要病虫害监测,发布中、长期预测预报。至1990年全国有地区级测报站180多处、县级测报站1800多处,地、县级专职和兼职测报专业人员共7800多人,对本地、县内主要病虫害进行中、短期的预测预报。

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布了《病虫测报站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站的职责及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其后各省级及大部分重点地、县植保站相继制定了部门测报岗位责任制。1988年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制定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工作规范》,组建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计算机管理系统”。1993年农业部颁布《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从而从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

测报信息传递手段的改进

1963年农业部植保局编制出全国统一的农业病虫测报电码,经国务院秘书厅批准试用;1979年重新修订后经邮电部批准,在全国作为公益电报使用。在此基础上,1981年开始试用测报对象专用“模式电报”,至1988年已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黄矮病和普矮病、小麦条锈病和叶绣病、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等11种病害不同生育期病情预测的18个模式电报组建表,列为全国病虫测报网通用病害模式电报模式。其特点是编译收发简便、传递迅速准确。全国植保总站病虫测报站内设有专用自控用户电报机,随时接受各区域测报站发来的关于预测预报的信息。

6、发生中国梨木虱虫害有什么规律?

年发生世代因地区而异。辽宁3~4代,河北、山东4~6代。世代重叠。各地均以冬型成虫在树皮缝、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每年发生4~5代地区,越冬代成虫在3月上旬梨树芽萌出时开始活动。对温度敏感,气温在0℃以上,天气晴朗则爬出,刺吸汁液,并交尾产卵。4月初为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卵主要产在短果枝叶痕及芽基部折缝内,呈线状排列。4月下旬至5月初为第一代若虫盛发期,初孵若虫潜入芽鳞片内或群聚花簇基部及未展开的叶内危害。以后各代成虫多将卵产于叶柄、叶脉及叶缘齿间,每头雌虫可产卵290粒左右,卵期一般7~10天。若虫怕光,喜欢潜伏在暗处危害。生长季节若虫多在叶片反面、叶柄基部和芽基部吸食,且分泌大量淡黄色黏液,常将叶子黏合重叠,若虫潜伏其内群聚危害。各代成虫出现期,第一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四代8月上旬开始发生,9月中下旬出现第五代成虫,全为越冬型。

图13梨木虱

1.雌成虫2.若虫3.卵

7、木耳长在什么地方?具体说下生长过程

1、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勃勃生机的银杏树上也可生长。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为主,人工培植以椴木和袋为基体,潮湿地带生长比较多。

2、生长过程

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最适宜,河南省卢氏县就是因为良好的天然环境造就了卢氏黑木耳为其地理保护产品。

菌丝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 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耳木含水量达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0%~95%。

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期需250~1000 lx的光照强度。为好气性真菌,pH5~5.6最适宜。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与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种。

(7)中国病虫害网扩展资料

补铁最佳食品——黑木耳

黑木耳是各种食物中含铁量最高、补铁效果最好的食品。早在汉代黑木耳就已经被应用于补血之品。研究显示,每100克黑木耳里含铁98毫克,比动物性食品含铁量最高的猪肝,高出约5倍,比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的菠菜高出30倍。

因此,黑木耳被营养学家誉为“素中之荤”“素中之王”。黑木耳除了富含铁质,营养极其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常吃黑木耳可使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此外,发霉和有腐败味的黑木耳严禁食用,以防中毒。

8、我国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分类?

这里百是2002年的:度
http://sd-ep.cei.gov.cn/soechina2002/indexc2002.htm
最近专的:属
http://www.caas.net.cn/caas/dongtai/dttext.asp?id=1339
2004~2005年的:
http://kcxh.jaas.ac.cn/2005/5-12/9429.html

9、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是什么引起的

我国东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很低,对农作物减少病虫害是有利的,所说的“瑞雪兆丰年”就是这个理,经过一冬的低温虫害都敌不过严寒死掉了.

10、中国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书哪里能买到

考研吗?农学统考化学 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 赵士铎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李楠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简明教程 赵士铎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武维华主编 科学出版色 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王金胜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与中国病虫害网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