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菊花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1.黑斑病(褐斑病、斑枯病)
该病是菊花普遍而严重的一种病害,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由菊壳针孢引起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叶上出现略红色的小圆点,约4.5毫米,病斑扩大后依然保持圆形,中部灰白色,边缘呈紫褐色至黑色。后期在病斑上可以看见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由菊粗壮壳针孢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叶上出现淡黄色或青铜色的小圆点,约12.5毫米,病斑扩大后全为褐色至黑色,且呈不规则形,后期在病斑上可以看见小黑点,潮湿条件下可见小黑点上涌出白色分生孢子角。病斑常沿叶缘发生,众多病斑相连后,叶呈深褐色或黑色枯萎状,但大多数留在茎上。
该病在4~11月均可发生,其流行与温度和湿度关系较大,气温20~28℃时,如果天气多雨或者相对湿度较高,则有利病害发生流行。植株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连作或老根留种的多年栽培菊花一般发病较重。品种不同,其感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紫桂、春水绿被、紫云飞、秋色及日本大花品种。②注意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病枯叶或切花后刈除地上部分的感病茎叶,集中烧毁或深埋。③从健康植株上进行分根或采条繁殖。幼苗移植时可以用0.5%高锰酸钾液浸泡30分钟。④浇水时不要喷灌,避免叶面水引起病害侵染率增高;栽培管理上应注意通风透光,保持叶片干燥。⑤发病初期,可喷洒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500倍液,或者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5%)500倍液,或者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500倍液进行防治,7~10天一次,当株高30~40厘米时停止。⑥在发病严重的圃地,应实行轮作,避免重茬;土壤消毒也是一种防病的好措施。
2.锈病
(黑锈病)菊花锈病是菊花的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柄和茎部。发病初期,在叶片的上下表面出现浅黄色的斑点,后来在叶背出现黄褐色至深褐色的疮疤状突起,随着突起的破裂,散出黄褐色的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发病后期,在叶背或叶柄或茎上出现深褐色的突起,上被有深褐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最后受害叶枯死。
病菌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发病。
防治方法: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3.枯萎病病初
叶枝外表为灰色,非干旱,土壤湿润,而植株白天萎蔫,晚上恢复,轻压枝条易折。后期叶枝变深褐色,腐烂,下垂枯萎。解剖病梢,可见内部维管束变色。插条受害以后,基部变褐腐,有时插条受害较轻,只表现为叶缘枯焦或叶脉坏死。
该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如果气温低于27℃,而相对湿度又在8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或者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①采用无菌插条,用氯霉素、链霉素或四环素等抗生素1000倍液浸泡插条4小时再栽植,可免除插条带菌。②进行工具消毒,避免使用受污染的工具接触伤口,防止人为传染。③进行土壤消毒。可用热力灭菌或药剂灭菌。④及时清除病株并集中销毁。
4.白粉病
菊花白粉病发病普遍,是一种常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梢,也能为害花芽和花柄。叶、茎出现黄色透明小点,后连成片,病斑上明显出现白粉状霉层,严重时叶片和嫩梢常扭曲变形、枯黄,花蕾异常,难开放,植株生长衰弱。
病菌孢子适宜萌发和侵入的条件为,温度约20℃,湿度97%~99%。偏施氮肥、光照不足、植株过密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及时摘除病叶、病梢。②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避免高湿环境。③发病初期每隔1周左右定期喷洒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5.花腐病
(花枯病)菊花花腐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侵染花芽和花瓣,也可侵染叶、叶柄和茎部组织。花芽受害后呈深褐色腐烂,腐烂斑沿花梗扩展,花芽掉落,花序受害呈半边畸形,花心变黑,枯死。有时病菌迅速侵染花基部的花盘,虽然花瓣上未见症状,但是摇动时花瓣易掉落。如果病害沿花梗扩展,则花梗变黑软化,花冠下垂。叶片受害后呈不规则的黑色病斑,并可沿叶柄蔓延至茎部。茎部受害后产生黑色条斑,可长达几厘米。
病菌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分生孢子器的发育适温为27℃左右,潮湿条件下容易产生;子囊壳的发育适温为21℃左右,喜低湿。该病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展蔓延迅速,可在短时间内使花完全腐烂,或者在运输的过程中大量落花。该病存在潜伏侵染现象。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进口的插条、切花、种子和花苗。发现带菌的材料要立即处理。对可疑的材料可以先在检疫花圃内试种以观察带菌情况。②及时清除病花、病株。③温室栽培控制温湿度,浇水时不要淋浇溅湿花朵,最好采用地面浇水或滴灌。④在花苗生长季节,可交替喷洒几次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
6.白锈病
菊花的白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茎节也有发生。初始时,叶背出现黄白色小斑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瘤状斑,最后变成浅褐色,约2.5~5毫米。叶面稍凹陷,病叶自下而上。
白锈病孢子发生的温度范围为6~36℃,最适宜温度为18~28℃。高温干燥及光照可以阻碍小孢子的形成。在温暖地区主要发生在4~6月,凉爽地区主要发生在5~7月间。白锈病一旦发生就很难进行防治。特别是4~7月采收的夏菊和夏秋菊更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②发现斑点时,必须在叶背面喷洒杀菌剂,每隔4~5天喷洒一次,连续4~5次。③药物防治。较有效的预防杀菌剂有:百菌清水合剂(8 00倍)、氧化萎锈灵水合剂(5000倍)、代森锰水合剂(5 00倍)等。如果已经发病,喷洒苯菌灵水合剂(1000倍)或者杀破隆乳液(1000倍)等,每隔4~5天一次。④插穗热处理:46℃浸5分钟,或使用500~1000倍氧化萎锈灵水合剂浸泡处理插穗可以防止幼苗发病。
2、菊花有哪些常见病虫害
菊花的常见病害有白粉病、黑斑病、茎腐病和花叶病。那么,我们怎样诊断和防治呢?
白粉病症状:病变部位出现白色粉状物,多发于叶片、叶柄等处,有时幼茎、花柄、花芽也会受害。初发时,白粉主要在叶片正面,条件适宜时,全叶部满白色粉状物,后期则出现黑色小点,严重者,叶片枯萎卷缩,植株矮化,花瓣畸形或者不开。
防治:(1)及时清除病叶及病残体,集中烧毁。(2)在浇水时注意通风,降低湿度,合理施肥。(3)发病前,即4月中旬-8月中旬,用80%代森锰锌800倍液,和50%托布津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交替喷洒,每月喷两次。(4)发病期,喷洒20%的粉锈宁600-800倍液,或者50%的多菌灵500倍液,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黑斑病症状:初期在叶片上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然后颜色慢慢变成黑色到黑褐色,病斑直径2-10毫米;后期病斑边缘为黑褐色,中心转为灰褐色至浅灰色,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斑间相互连接,使整个叶片发黑干枯,悬挂于茎上。
防治:(1)发现病叶应该立即摘除。(2)大田菊实行二年以上轮作倒茬,盆栽菊则需每年更换新土。(3)扦插时选择健康母株做繁殖株,并用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者80%代森锌600倍液浸泡1-2分钟。(4)冬季割除地面残留枝叶,集中烧毁,深翻土壤埋掉。(5)4月上旬,喷洒1%波尔多液或者80%的代森锌600-800倍液,防止病害发生。(6)发病期喷洒75%百菌清700倍液或者40%唏唑醇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4次。
茎腐病症状:苗期染病,病苗基部初呈水泽状,后变成褐色,造成死苗。成株染病时,叶、芽、花逐渐萎蔫,主茎长久发绿,染病基部出现长条形皱缩状褐色斑,造成茎部枯萎,根部腐烂,使全株死亡。
防治:(1)土壤和花盆要用2-4%福尔马林或50%克菌丹进行消毒。(2)苗期避免强烈阳光直晒,控制浇水量,雨后及时排水。(3)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施肥,不过量施用氮肥。(4)管理中避免苗木受伤。(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6)根外追施0.1%的硫酸钾或100ppm硼酸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7)发病期,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和40%多菌灵1000倍液混配进行喷洒。(8)用50%甲基托布津和水按1:10比例的混合液进行灌根,效果良好。
花叶病症状:病叶上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坏死斑,严重者呈褐色枯斑,使整个叶片坏死脱落。
防治:(1)不用带病毒的植株作为繁殖材料,从源头上切断病菌。(2)繁殖材料选好以后要进行热处理。(3)对操作工具进行消毒,避免植株受伤,铲除杂草等寄主。(4)彻底防治蚜虫、蓟马、叶蝉等传毒害虫,预防病毒的传播。(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6)忌栽植过密,使通风透光良好,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力。(7)利用茎尖培养清除病毒,这是目前较好的方法。
3、怎样识别和防治菊花病虫害?
(1)菊花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叶枯线虫病、锈病、枯萎病、病毒病等。盆栽菊花以褐斑病发病普遍且较严重。褐斑病,又名斑枯病。发病后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椭圆形暗褐色斑点。发病严重时多数病斑相连,使整个叶片焦黑而脱落。
(2)菊花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白粉虱等。蚜虫在菊花整个栽培过程中均有发生。多群集吸吮植株体内汁液,致使幼芽、嫩叶萎黄;红蜘蛛多发生在高温干燥季节,潜伏于叶背,刺吸汁液,使叶面呈现密集细小的灰黄色点或斑块,严重时造成叶片枯黄脱落;白粉虱多群集在上部嫩叶背面,刺吸汁液,致使叶片发黄变形,此虫由夏至冬不断发生。
防治方法:以上3种害虫均可用50%辛硫磷或50%马拉松乳剂1000~1500倍液杀除。喷洒200~400倍中性洗衣粉液亦有防治作用。此外,也可用塑料罩将花盆罩严,罩内挂一蘸有少许敌敌畏液的布条,将花盆摆放在阳台上熏杀。
菊花褐斑病状
4、菊花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1.褐斑病
又名黑斑病、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现淡黄色或紫褐色斑点,后扩展成圆形、不规则形,直径5~10毫米的病斑,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褐色,北方地区8~9月,华南地区5~10月发病重。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蟹爪黄、紫露凝霜、香白梨、西施醉舞、归田乐等,抗病力强的有湖上月、迎风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和紫桂等。
发病初期可喷1%波尔多液作保护剂,发病后用50%甲基托布津和80%敌菌丹500倍混用或45%百菌清和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喷洒,防效特好。
2.斑点病
又名叶斑病。初现针头状褪绿成浅褐色小点,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或浅黄色,不明显轮纹,病部产生褐色小点。病菌在病落叶、土壤中过冬,风雨传播,一般8月开始发生,秋末趋于缓和。黄色的品种如迎春舞、秋艳、粉莲、粉紫雀易感病,白色的品种如大立菊、和平等较抗病,防治方法同褐斑病。
3.锈病
发病时初现淡黄色小斑点,叶背相应产生小的变色斑,随后产生隆起疱状物,破裂后莠出大量褐色粉状物,叶片卷曲。菊花锈病的病原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3种,病菌潜伏在新芽中过冬,随菊苗传播危害。菊花品种对堀柄锈菌抗性有差异,上海引进的京白、秋兴京白、朝红白感病重,桃金山、舞姬抗病力强,早期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效果好。
4.立枯病
该病发生在幼苗期及扦插苗,幼苗感病初现生长衰弱,叶片轻度失水,萎蔫下垂,近地面可见水渍状腐烂、变细,根部变黑、枯死。病菌在土壤及病残株长期存活。可用50%福美双或50%克菌丹,每667米2苗床500克与细土拌和成药土施入土中。并可用木素木霉菌,按土重0.2%用量拌入土壤后扦插。
5.枯萎病
感病后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稍显不正常后全株枯死。病株茎基部微肿变褐,表皮粗裂,缝中可见白色霉状物,根部变黑,维管束变褐色。该病属于土传病害,发生适温27~32℃,15℃以下不发病,高温多雨发病重。粉牡丹、万紫千红品种易感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及轻病株要用25%苯米特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粉剂200~400倍液淋灌土壤,也可喷洒植株。
6.叶枯线虫病
危害叶片、幼芽和花。初现浅黄褐色斑点,扩大成三角形的坏死斑,叶卷缩、凋萎褐变,花芽受害不能成蕾枯死,花成畸形。
该病由菊花幼芽线虫引起,一年能发生10代,以成虫或幼虫落入地面的病残体、土壤和根芽生长点或在繁缕、苦荬菜、飞燕草植株上过冬,在干叶能存活20~25个月,在土中存活1~2个月,春末初夏靠雨水爬上叶片,从气孔侵入,活动适温22~25℃,在夏菊与小菊类发病重。
检疫,清除病原,扦插前用50℃温水浸插枝10分钟。用D-D混合剂(二氯丙烷和二氯丙烯的混合物)每平方米24~60克,在插前20~30天,开深20厘米沟,施药入沟内覆土,对幼苗和种子有药害。亦可用涕灭威颗粒剂每平方米用药1.2~5.6克,方法同上。
7.病毒病
有花叶型(由菊花B病毒、汁液、扦插条、桃蚜、马铃薯蚜虫传播,种子、土壤不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蚜虫、汁液传毒)、斑枯型(番茄斑萎病毒、蓟马、蚜虫、叶蝉传毒)、环斑型(烟草环斑及菊花环斑病毒,前者蚜虫,后者嫁接传毒)和脉斑驳型(汁液、嫁接、菊长管蚜传毒)。防治传毒介体。桃蚜用50%抗蚜威2000倍液,蚜虫用70%丙蚜松1000倍防治。严格检疫。
8.矮化病
又名丛矮病。由矮化病毒侵染,汁液传毒,种子或菟丝子也能传毒,蚜虫不传毒。严格隔离,热处理脱毒,36℃处理3~4周,养护时手、工具要消毒。
9.菊花绿萼病
3又名菊花绿化病、黄化病,花小变绿。由类菌原体侵染,叶蝉传毒。防治只能彻底拔除病株,消灭叶蝉。
10.菊小长管蚜
又名菊姬长管蚜,成虫赤褐色至黑褐色,一年10~20代,每年4~5月和9~10月繁殖高峰。可用50%辟蚜雾2000倍或20%杀灭菊酯2500倍。花期可用15%涕灭威施药1~2克埋于根部。在出口菊花时,只要发现一枝有蚜虫,这批菊花就立即退货。
11.黄胸蓟马
成虫橙黄色或黑褐色,翅狭长有长缨毛,一代发生10代,高温干旱大发生,可用20%菊杀乳油或40%速果乳油2500倍防治。
12.菊瘿蚊
成虫长3毫米,腹部深橙色或灰褐色,有明显能伸缩的管状产卵器,翅淡灰色。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土中过冬。5月下旬出现虫瘿,初为绿色后为紫红色。6月中下旬和7月中旬喷洒20%菊杀乳油2000倍或用辛敌乳油2000倍防治成虫及刚孵化的幼虫。发生严重时可埋施15%铁灭克颗粒剂,每盆2~3克。
13.菊潜叶蝇
南方一年10代,华北3~4代,以蛹及幼虫在叶内过冬。根际埋15%铁灭克颗粒剂,每盆1克。
14.小筒天牛
一年1代,北京5~6月产卵,在嫩梢上咬成两个半环,产淡黄色卵。5~6月每隔7~10天喷1次35%硕丹乳油1000倍,可杀卵,5~6月嫩梢枯萎时,折断顶梢烧毁。
5、菊花的病害有哪些?
菊花病害主要有枯萎病、灰斑病、立枯病、白绢病、线虫病、绿萼病、矮化病、白绢病等。以枯萎病、灰斑病、立枯病为害较重。
1.枯萎病
(1)症状特征
叶片由下而上枯萎变黄。初发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变浅褐色,横切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此时,可向上向下的维束来扩展,导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白霉。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2)防治方法
①用无病的母株取插条扦插,并采用消毒的栽培基质。合理浇水,避免菊田过湿或雨后积水,适当增施速效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②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12.5%增效多菌灵300倍液。
2.灰斑病
又称叶斑病、斑点病。
(1)症状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褪绿至浅褐色小斑,后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隆起。多以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
(2)防治方法
①保持菊田环境卫生,及时采摘枝叶,并烧毁。适量施用氮肥。
②适时喷施农抗120植物调节剂3000倍液,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③发病初期喷施40%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10~15天1次,连施2~3次。
3.立枯病
又称菊花茎腐病。
(1)症状特征
主要为害菊花幼苗和插条。染病的茎部和根颈处变褐缢缩,后腐烂。严重时韧皮部受到破坏,根部呈黑褐色腐烂,叶黄化、植株枯死。近地面叶片染病时,呈水渍状,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病部可见褐色菌丝或附着小菌核,造成苗或成株的大量死亡(图4)。
图4 菊花立枯病
1.症状 2.菌丝 3.核菌
(2)防治方法
①栽培之前,应进行土壤处理。用40%拌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福美双,按1∶1的比例配成药土,每平方米施8克处理苗床土或菊田土壤。
②控制高温高湿条件出现,经常通风,提高地温,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③发病初期,喷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15%恶毒灵水剂450倍液、95%绿1号3000倍液。7~10天1次,防治1~2次。
6、菊花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菊花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轮斑病、黑锈病、褐锈病、白粉病和病毒病等,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如下:1.褐斑病(斑枯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
(1)为害症状:病菌多从植株下部的叶片开始侵染,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出现黑色或暗褐色的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边缘黑褐色,中心灰黑色,上有黑色小点。严重时多数病斑连接在一起,整个叶片枯焦。空气湿度大,连作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实行轮作,避免重茬;8~10月份每周喷1次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喷洒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倍液。
2.黑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1)为害症状:发病初期茎基部叶片上出现暗褐色或黑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直径3~10毫米左右的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使叶片干枯脱落。
(2)防治方法:同褐斑病。
3.轮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1)为害症状:病菌侵染后,叶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白色病斑,病斑四周带紫褐色,中央着生许多黑色小点。
(2)防治方法:同褐斑病。
4.黑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1)为害症状:发病初期叶表面产生淡黄色斑点,以后变为褐色,病斑隆起呈小脓疱状。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孢子)。菊花生长后期在叶片等处又产生深褐色或暗黑色椭圆形的肿斑,破裂后散出栗褐色粉状物。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在病株上越冬。平均气温达25℃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通风不良,透光性差,土壤黏重,排水不畅,施氮肥过多或缺肥,连作等情况下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透光,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喷施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施敌锈钠300倍液。
5.褐锈病:真菌性病害。(1)为害症状:发病时叶片表面散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小斑点,叶子枯黄脱落。
(2)防治方法:同黑锈病。
6.白粉病: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菊花叶及茎。(1)为害症状:初期先出现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上长出白色粉状物,叶片卷曲,枝条畸形,花少而小,重时全株枯死。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代森铵800~1000倍液,或25%粉锈宁2000~2500倍液。
7.病毒病:为害菊花的病毒病种类较多,已报道的就有20~30种。(1)为害症状:表现为轻花叶斑驳或无症状。通过桃蚜、汁液和插条等进行传播。
(2)防治方法:选用无毒繁殖材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及时喷施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蚜虫等传毒昆虫。
8.线虫病:菊花线虫病侵染叶片、花芽和花。(1)为害症状:线虫从气孔侵入内部组织,受害叶子变为淡绿色,并带有淡黄色斑点,以后这些斑点变成黄褐色,叶片干枯变黑,早期脱落。严重时,花器官变成畸形,常在花蕾期枯萎。
(2)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或使用无病土繁殖幼苗;把带病的部位浸泡在热水中,50℃、10分钟或55℃、5分钟,即可杀死线虫而不伤寄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并用1000~1500倍40%乐果乳剂液浇灌土壤。
7、菊花的病虫害如何防治?
常见的菊花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为:
(1)菊叶斑病
叶上生黑褐色斑点。重茬时发病严重,应实行轮作,秋季将病叶烧毁,定期喷托布津800~1200倍液,发病后喷多菌灵或百菌清800~1000倍液。
(2)白粉病
8~10月易发生,植株密发病重,防治时可用加热或通风来降低湿度。并喷多菌灵或50%可湿性托布津800~1000倍液,也可喷施0.2%的石硫合剂。
(3)锈病
16~21℃易发生,出现橙黄色粉末。防治采用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防治,发病后喷200~300倍敌锈钠。
(4)菊蚜、红蜘蛛、尺蠖、蛴螬
前两种可用1.8%阿维菌素(虫蛾克)3000倍液喷施。后两种可用50%的辛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喷施。
8、菊花现在有什么病虫害,要用什么药剂治疗
炭疽病、叶斑病、白粉病、蚜虫、白粉虱、蓟马。炭疽病、叶斑病,用溴菌腈,或苯醚甲环唑,或噻菌铜,或噻森铜,或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或代森锌,或丙森锌等进行防治。草白粉病,用硝苯菌酯(卡拉生)、乙嘧酚磺酸酯、二甲嘧酚、乙嘧酚、氟吡菌酰胺.肟菌酯(露娜森)、吡唑萘菌胺.嘧菌酯(绿妃、)嘧菌酯、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健达)等进行防治。白粉虱、蚜虫、蓟马,用啶虫脒、吡虫啉、藜芦碱、吡蚜酮、烯啶虫胺、苯氧威、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噻嗪酮、联苯菊酯等叶面喷洒进行防治。
9、这菊花是得了什么病虫害?要用什么药治疗?
照片不是很清晰,但是看到叶子有点白斑,不知道深不深~
如果菊花叶片上出现白斑,可能是白粉病,也有可能是白锈病。
白粉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易感染。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严重时,发病的叶片和嫩梢卷曲、变形,甚至凋萎致死。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三种:清除越冬杂草,合理浇水施氮肥,防止猛长突
发。整枝打叶,保证通风透光。用多菌灵预防,也可用1000倍退菌特液喷洒,或用0.3至0.5度石灰硫磺合剂喷洒,每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左右,就会赶到良好的效果。
10、菊花有哪些病虫害?
1.褐斑病:又名黑斑病、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现淡黄色或紫褐色斑点,后扩展成圆形、不规则形,直径5~10毫米的病斑,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褐色,北方地区8~9月,华南地区5~10月发病重。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蟹爪黄、紫露凝霜、香白梨、西施醉舞、归田乐等,抗病力强的有湖上月、迎风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和紫桂等。
发病初期可喷1%波尔多液作保护剂,发病后用50%甲基托布津和80%敌菌丹500倍混用或45%百菌清和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喷洒,防效特好。
2.斑点病:又名叶斑病。初现针头状褪绿成浅褐色小点,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或浅黄色,不明显轮纹,病部产生褐色小点。病菌在病落叶、土壤中过冬,风雨传播,一般8月开始发生,秋末趋于缓和。黄色的品种如迎春舞、秋艳、粉莲、粉紫雀易感病,白色的品种如大立菊、和平等较抗病,防治方法同褐斑病。
3.锈病:发病时初现淡黄色小斑点,叶背相应产生小的变色斑,随后产生隆起疱状物,破裂后莠出大量褐色粉状物,叶片卷曲。菊花锈病的病原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3种,病菌潜伏在新芽中过冬,随菊苗传播危害。菊花品种对堀柄锈菌抗性有差异,上海引进的京白、秋兴京白、朝红白感病重,桃金山、舞姬抗病力强,早期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效果好。
4.立枯病:该病发生在幼苗期及扦插苗,幼苗感病初现生长衰弱,叶片轻度失水,萎蔫下垂,近地面可见水渍状腐烂、变细,根部变黑、枯死。病菌在土壤及病残株长期存活。可用50%福美双或50%克菌丹,每667米2苗床500克与细土拌和成药土施入土中。并可用木素木霉菌,按土重0.2%用量拌入土壤后扦插。
5.枯萎病:感病后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稍显不正常后全株枯死。病株茎基部微肿变褐,表皮粗裂,缝中可见白色霉状物,根部变黑,维管束变褐色。该病属于土传病害,发生适温27~32℃,15℃以下不发病,高温多雨发病重。粉牡丹、万紫千红品种易感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及轻病株要用25%苯米特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粉剂200~400倍液淋灌土壤,也可喷洒植株。
6.叶枯线虫病:危害叶片、幼芽和花。初现浅黄褐色斑点,扩大成三角形的坏死斑,叶卷缩、凋萎褐变,花芽受害不能成蕾枯死,花成畸形。
该病由菊花幼芽线虫引起,一年能发生10代,以成虫或幼虫落入地面的病残体、土壤和根芽生长点或在繁缕、苦荬菜、飞燕草植株上过冬,在干叶能存活20~25个月,在土中存活1~2个月,春末夏初靠雨水爬上叶片,从气孔侵入,活动适温22~25℃,在夏菊与小菊类发病重。
检疫,清除病原,扦插前用50℃温水浸插枝10分钟。用D-D混合剂(二氯丙烷和二氯丙烯的混合物)每平方米24~60克,在插前20~30天,开深20厘米沟,施药入沟内覆土,对幼苗和种子有药害。亦可用涕灭威颗粒剂每平方米用药1.2~5.6克,方法同上。
7.病毒病
有花叶型(由菊花B病毒、汁液、扦插条、桃蚜、马铃薯蚜虫传播,种子、土壤不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蚜虫、汁液传毒)、斑枯型(番茄斑萎病毒、蓟马、蚜虫、叶蝉传毒)、环斑型(烟草环斑及菊花环斑病毒,前者蚜虫,后者嫁接传毒)和脉斑驳型(汁液、嫁接、菊长管蚜传毒)。防治传毒介体。桃蚜用50%抗蚜威2000倍液,蚜虫用70%丙蚜松1000倍防治。严格检疫。
8.矮化病
又名丛矮病。由矮化病毒侵染,汁液传毒,种子或菟丝子也能传毒,蚜虫不传毒。严格隔离,热处理脱毒,36℃处理3~4周,养护时手、工具要消毒。
9.菊花绿萼病:又名菊花绿化病、黄化病,花小变绿。由类菌原体侵染,叶蝉传毒。防治只能彻底拔除病株,消灭叶蝉。
10.菊小长管蚜
又名菊姬长管蚜,成虫赤褐色至黑褐色,一年10~20代,每年4~5月和9~10月繁殖高峰。可用50%辟蚜雾2000倍或20%杀灭菊酯2500倍。花期可用15%涕灭威施药1~2克埋于根部。在出口菊花时,只要发现一枝有蚜虫,这批菊花就立即退货。
11.黄胸蓟马:成虫橙黄色或黑褐色,翅狭长有长缨毛,一代发生10代,高温干旱大发生,可用20%菊杀乳油或40%速果乳油2500倍防治。
12.菊瘿蚊:成虫长3毫米,腹部深橙色或灰褐色,有明显能伸缩的管状产卵器,翅淡灰色。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土中过冬。5月下旬出现虫瘿,初为绿色后为紫红色。6月中下旬和7月中旬喷洒20%菊杀乳油2000倍或用辛敌乳油2000倍防治成虫及刚孵化的幼虫。发生严重时可埋施15%铁灭克颗粒剂,每盆2~3克。
13.菊潜叶蝇:南方一年10代,华北3~4代,以蛹及幼虫在叶内过冬。根际埋15%铁灭克颗粒剂,每盆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