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洪积物与泥石流

洪积物与泥石流

发布时间:2021-07-09 07:32:27

1、地层岩性结构与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岩土体条件

地质灾害活动与岩土类型、性质、结构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在致密坚硬、结构完整的岩土发育区,很少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相反,在结构破碎或松散软弱岩土发育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强烈。县域岩土类型多样,性质和结构复杂,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控制作用不尽一致。

本区崩塌分为两类,分别是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县城达溪河北岸和黑河北岸基岩出露区;土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县域内的广泛黄土发育区,其规模比较小。

本区发生滑坡的岩土类型比较单一,为黄土,属第四系更新统,除县域西南部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滑坡数量多,以大中型滑坡主,小型滑坡比较多,发育少量特大型滑坡。

本区泥石流主要为泥流,各类岩土是泥石流固体碎屑物的来源。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固体碎屑物分布越广泛、储存越丰富,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调查区泥石流固体碎屑物主要是第四系残坡积物及沟谷中冲洪积物,其分布较少,以稀性泥石流为主。

二、易滑地层

县域内分布的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系、新近系、白垩系。其中第四系、新近系和白垩系是区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地层。

第四纪黄土在县域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黄土台塬、黄土梁峁、黄土沟壑区。其下伏地层一般为新近系红粘土或白垩系砂岩、泥岩及砂砾岩,形成不整合接触。黄土中发育多层红色古土壤层,这些古土壤相对于黄土来说是隔水的,遇水易发生软化,黄土滑坡大都沿着古土壤层向下滑动,或在黄土中产生滑动面。

新近系主要为上新统三趾马红粘土(N2),分布在黄土台塬下部以及黄土梁峁区基岩古地形坡面和黄土之间,黄土台塬之下的三趾马红土近水平分布,略向河谷地倾斜,倾角为2° ~10° ;三趾马红土在本区出露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局部冲沟中,厚度变化大,呈不整合断续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纪黄土覆盖。由于黄土结构疏松、遇水软化、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以及上新统三趾马红土不透水性等特点,因而形成了地质灾害易发地层。

白垩系埋藏于黄土台塬第四系之下,构成区域的基底地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总体产状平缓,地层倾角为3°~6° ;由于受构造影响,地层产状局部发生变化。本区白垩系之上大部分都被黄土覆盖,局部与黄土之间夹有新近系红粘土,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大部分都有风化壳发育。其上黄土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可达数十米。本区白垩系的泥岩和砂质泥岩层是易崩滑地层,局部的基岩陡坡易发生崩塌,属于小型基岩崩塌。

三、岩土体结构

区内斜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黄土+近水平古土壤层型、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黄土+白垩系基岩型、黄土+新近系泥岩型。斜坡岩土体结构决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对滑面的位置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黄土+近水平古土壤层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斜坡自坡脚至坡顶皆由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地层构成,属于典型黄土斜坡,主体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分布于县域除西南部以外的达溪河、黑河流域广泛地区。该型斜坡稳定性与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在岩性方面,黄土和古土壤质地松散,遇水时强度急剧降低,工程地质特性差,抗拉强度低,极易在临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在透水性方面,黄土透水性强,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古土壤相对为隔水层。雨季降雨沿卸荷裂隙渗入地下,在古土壤层上部形成上层滞水,极易沿古土壤层形成滑动面,滑体沿古土壤层在坡面或谷底坡脚剪出。此类坡体岩土体结构既可发生小型滑坡和崩塌,也可发生大型滑坡。

2.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从坡脚到坡顶主要由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地层构成,主体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仍属于黄土斜坡,主要分布于县域除西南部以外的达溪河、黑河流域基底呈斜坡的广泛地区。此类斜坡的稳定性除与黄土较差的工程地质性质密切相关外,还与黄土中发育的古土壤层有关。古土壤较黄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结构更为致密,成为黄土层中的相对隔水层,在黄土与古土壤接触带易形成含水量较高的软弱结构面,从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3.黄土+白垩系基岩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上部发育黄土及古土壤层,与下伏白垩系基岩为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县域达溪河和黑河两侧阶地或斜坡地带。由于黄土与古土壤的结构类型,与白垩系由砂砾岩、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软硬相间的结构类型差异巨大,在黄土与白垩系地层间形成泥质成分风化壳。降雨入渗到风化壳后,地下水就沿该层面径流,形成软弱易滑带,进而滑坡沿着黄土与基岩接触面发生滑动。由于特殊的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往往极易形成大型的多级滑坡,如观音村滑坡。

4.黄土+新近系泥岩型

该岩土体结构特征是:上部黄土和下部新近系泥岩组成的斜坡类型。县域内分布较少,仅有零星出露。红粘土黏粒含量高,是良好的隔水层,同时遇水强度降低,容易引起滑坡发生。其与“黄土+倾斜古土壤层型”斜坡对滑坡的控制作用类似,易发生斜坡失稳。

2、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 洪流及其分类

洪流(flood)是指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洪流是由片流汇聚而成的,两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从山坡到山脚,再到谷地,是片流和洪流作用的一个连续过程。洪流的流速快,水质点运动为紊流形式,动力大,破坏力强,是陆地上冲沟形成的最主要动力,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常形成大量的洪流地貌和洪积物。

洪流不同于片流和河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含有较多的碎屑物质,根据碎屑物质含量的高低可将洪流分为暂时性洪流、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 3 种类型(表 4-1)。其中黏性泥石流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山区常发生的重要地质灾害。

表 4-1 洪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图 4-3 侵蚀沟发展阶段示意图(据 C. C. 索波列夫,1957,修改)

根据洪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动力特点,可分为洪流形成的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前者主要为沟壑地形,而后者主要为扇状地貌。

2. 洪流剥蚀地貌

总体而言,片流的洗刷作用集中在山坡上,而洪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沟谷中,但在山坡的低洼处,洪流侵蚀作用也比较明显,所以洪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在片流剥蚀地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结果。洪流的剥蚀地貌就是侵蚀沟,根据侵蚀沟的特点,它可划分为 4 个阶段,即细沟(rill)、切沟(dissected valley)、冲沟(gully)和坳沟(clough)阶段(图 4-3)。其中第一个阶段的细沟是在片流发育阶段形成的,因此这里只论述后3 个阶段的地貌特点。

切沟 经过洪流的侵蚀作用,细沟进一步发展就成了切沟。切沟比细沟宽、深,深可达1m 左右,并切穿土壤层,横剖面为 “V” 字形。在沟床的纵剖面上,局部出现了下凹与斜坡地形线的形态不一致,由于下蚀作用,在沟床上形成陡坎,沟底无沉积物。这个阶段相当侵蚀沟发展的幼年阶段。

冲沟 切沟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就形成冲沟。冲沟的深度可大于 1m,甚至达几十米或上百米。沟床纵剖面明显下凹,与斜坡地形线不一致。横剖面为 “V”字形,沟底有少量的洪流沉积物。在冲沟阶段,洪流的侵蚀作用强烈,形成纵比降大的沟床和陡峻的沟壁,是对地面破坏性最强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可视为侵蚀沟发展的壮年期。冲沟在平面上纵横交错,将地面切割得 “支离破碎”。

坳沟 冲沟进一步发展就进入坳沟阶段,也是侵蚀沟发展的老年阶段。这时沟头停止活动,沟缘圆滑,分水岭为浑圆的 “馒头”状,沟床纵剖面下凹,横剖面为宽浅的碟形,沟浅,并被洪、冲、坡混合物充填。实际上,侵蚀沟已进入衰亡阶段。

图 4-4 冲出锥(据杜恒俭等,1981)

3. 洪流堆积地貌

根据地貌的规模和形态,洪流堆积地貌主要有 3 种类型,一是冲出锥(debris cone),二是洪积扇(proluvial fan),三是洪积平原(diluvial(proluvial)plain)。

冲出锥 是一种小型的洪积地貌,外形为锥状或扇形,分布在小冲沟口(图 4-4)。规模在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冲出锥的坡角较大,可达 18°左右。构成冲出锥的洪积物分选性差,磨圆度差,从锥顶到锥缘的岩性分带不明显。冲出锥分布广泛,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发育,没有地带性和气候指示意义。

洪积扇 是洪流堆积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而在潮湿地区是不太发育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气候指示意义。洪积扇发育在冲沟口或出山口处,规模比冲出锥大得多,可达几十平方千米,或几百平方千米,如在新疆一些大型山脉的冲沟口,洪积扇的规模就相当大。暂时洪流沉积形成的洪积扇其扇面坡度较小,一般在 5° ~10°,岩性和地貌分带性清晰,在地貌上从扇顶到边缘可划分为扇顶、扇形和扇缘 3 部分(图 4-5),在岩相上分别称为扇顶相、扇形相和扇缘相; 而黏性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洪积扇扇形则不明显,一般不具有岩性和地貌分带,表现为泥砾的混杂堆积。扇顶相位于冲沟口处,地貌似半锥状,地形较陡峻,扇面坡度可大于 10°,轴部发育干涸的水道; 主要由粗大的砾石、砂砾构成,夹有砂质的透镜体,沉积物厚度较大; 砾石的分选不太好,具有一定的磨圆和一定的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填有砂、粘土混合物,具有典型的充填式结构; 潜水面较低,植被不太发育。扇形相,也称扇中相,是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扇形特征,扇面坡度在 5° ~10°,干涸的辫状水系发育,水道复杂,而且极易变迁,因此表面高低起伏不平整; 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由于水道易变迁,在剖面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 “多元结构”(图 4-5); 槽洪相的砾石磨圆较好,有一定的分选,形成弱的叠瓦状排列,其 ab 面倾向指向上游,有时发育急流型斜层理; 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是开采地下水比较适宜的部位,植被相对比较发育。扇缘相,又称滞水带相,是洪积扇向河流阶地、湖积平原等地貌的过渡地带,扇面坡度小,一般小于 5°,表面发育细小的水槽,有时不太明显,因此地形比较平缓; 扇缘的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的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 “纹泥状”薄层理; 由于扇缘的物质细,透水性差,在扇缘与扇形间常有泉水溢出,并漫流到扇缘带,易导致扇缘发展成沼泽,植被发育; 扇缘洪积物结构疏松,孔隙大,压缩性强,发育垂直节理,因此对工程建筑影响较大,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洪积扇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地貌单元。尤其是洪积扇的扇缘和扇中,地形较为平坦,沉积物粒度较细,土壤较肥沃,地下水也比较丰富,如在新疆的吐鲁番,村、镇、县城基本上都分布在洪积扇的扇缘和扇中的下部。

图 4-5 洪积扇的岩相分带及多元结构

洪积平原 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组合地貌。规模可达几百平方千米,或上千平方千米。洪积平原的表面起伏不平,在洪积扇的轴部相对凸起,而在两个洪积扇之间比较低洼,称为扇间洼地(depressionbetween fans),有时积水成沼泽地,或堆积不厚的泥炭,或盐渍化。

除上述洪流堆积地貌外,在较大型的冲沟中也有洪积物的堆积形成洪积阶地。堆积在山口和冲沟口的洪积扇,如果被洪流切割改造,或在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就受到河流的改造,也可形成洪积阶地,其地质意义不亚于河流阶地。

4. 洪积物

洪积物(proluvium)是洪流在冲沟中或冲沟口沉积形成的堆积物,由于洪流的特殊性,其形成的洪积物也有别于坡积物和冲积物。

从分布位置来看,洪积物主要分布在冲沟口,形成扇状地貌,可与谷地、盆地或平原中的冲积物、湖积物呈过渡关系。所以从大的地貌单元来看,洪积物分布在谷地、盆地、平原的边缘部位,形成从山地到平地过渡带的洪积台地或洪积平原。分布在冲沟中的洪积物较少,可形成洪积阶地。

图 4-6 不同类型洪积物的粒度累积曲线1—泥石流型洪积物; 2—泥石流型与暂时性洪流之间过渡型洪积物;3—暂时性洪流型洪积物

洪积物的成分总体上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为砾石、砂、砂质粘土,砾石和砂的成分取决于洪流流经地区的岩性。由于自扇顶到扇缘洪流分散开,流速也逐渐降低,因此密度不同的颗粒依次沉积,密度大和粒径大的颗粒沉积在扇顶,在洪水下渗的过程中,密度大的颗粒向洪积物的底部移动并富集起来形成砂矿,如洪积砂金矿主要形成于扇顶相。

洪积物的粒度大小差别很大,从巨砾到粘土都有,其中泥石流型的洪积物粒度差别最大,分选性最差,而暂时性洪流形成的洪积物粒度差别就小些,分选性较好,因此它们在粒度累积 曲 线 上 存 在 明 显 的 差 异(图4-6)。在剖面结构上也有不同,泥石流型的洪积物大小混杂堆积,砾石呈分散状,砾石间为泥砂充填,没有槽洪相和漫洪相沉积物的差别,层理极不发育,而暂时性洪流型洪积物具有明显的槽洪相砾石层和漫洪相砂质粘土沉积,并形成 “多元结构”,槽洪相的砾石层在剖面上一般呈透镜状产出,发育斜层理,砾石的 ab 面呈叠瓦状排列。对槽洪相砾石的砾径、分选性、排列等的分析研究可获得当时的水流动力条件和气候环境信息。

洪积物的厚度取决于形成区的气候环境、地貌条件和构造背景。在干旱气候区,斜坡上的碎屑物质丰富,植被覆盖又少,冲沟口低平,形成的洪积物厚。在山前地带,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山地强烈抬升,而谷地或平原或盆地相对下降,可形成巨厚的洪积物,而且洪积物的粒度也比较粗。

5. 泥石流及其发育条件

泥石流(mudflow or debris flow)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黏度大、饱水的高速运动的重力流。泥石流的运动介质为黏性泥石浆,具有很强的浮托力(0. 22kg/cm2),因此搬运力很强,是洪流搬运力的 5~50 倍,可搬运巨大的石块。泥石流的运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阵流性,被搬运的石块在泥石浆中相互碰撞、翻转、推挤向前运动,在陡峻的沟谷中运动速度很快,可达每小时几十千米。

泥石流堆积为从巨大石块到粘土的混杂堆积物质,其分选性极差,磨圆度也非常不好,石块的表面被泥质包裹,形成 “泥包砾”现象,这些特征类似冰碛物。但泥石流成因的砾石表面发育点状或纺锤状的撞击痕,而冰川成因的砾石表面为钉状的擦痕。泥石流的粒度频率曲线具有双峰,第一个峰出现在砾石,第二个峰出现在 6 ~7Φ(细粉砂)(图 4-7),而冰碛物的第二个峰出现在 4 ~6Φ(粗粉砂)。

图 4-7 甘肃武都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频率曲线(据张林源等,1982; 转引自曹伯勋,1995)

图 4-8 泥石流流域示意图(引自北京大学等,1978)Ⅰ—形成区; Ⅱ—流通区; Ⅲ—堆积区; Ⅳ—湖泊;点划线为分区界线; 锯齿线示峡谷

泥石流的发育包括形成、流动和堆积 3 个过程(图 4-8),其中形成区的各项自然条件是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关键,主要包括地貌、物源、气候和植被 4 个重要因素。在地貌上,泥石流形成区要有一个较大的汇水地形(图 4-8),有利于集聚水和碎屑物质,而流通区的窄陡地形有利于泥石流流动加速,因此地形陡峻、切割强烈、沟谷纵坡降大等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有利条件。在形成区,斜坡上的松散碎屑物质丰富,当碎屑物储量达 104m3/ km2时极易发生泥石流,而低于 0. 5 ×104m3/ km2只能发生轻度泥石流。另外,泥质类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区泥石流较易发生,而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等出露的地区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气候是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日降雨量或月降雨量影响最大,泥石流多发生在强降雨时段,或暴雨中心。降雨使斜坡上的碎屑物质饱水,容重增加,在重力作用下,饱水的碎屑物质顺坡而下形成泥石流。在植被覆盖度低,松散碎屑物质直接裸露的地区泥石流易发生。

泥石流是山地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尤其在地形陡峻,沟壑纵横,降雨量大且集中的地区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破坏性极强,所过之地,房倒路毁,因此对泥石流需进行防治。泥石流的防治应从泥石流形成条件入手,消除或降低可能产生泥石流的有利条件,其防治途径可分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3、泥石流堆积物与河流堆积物在状态上有什么区别?

泥石流是特殊的洪流,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洪水中夹杂着大量泥沙石块。其堆积大小混杂,杂乱无章。
而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流速减缓,其堆积作用分选性强,首先堆积大颗粒,然后小颗粒。因此其堆积物越到河口颗粒越细。

4、泥石流与洪流有什么区别

作为地质名词来说,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两者有一定区别:
摘自“网络”,供参考。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洪流:是沿沟谷流动的水流,它是由片流汇集到沟谷中形成的。其特点是流速大、流量快、有固定的水道。洪流的地质作用包括冲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洪流,又称“暴流”,是降雨时沿沟谷流动的暂时性水流。洪流在流动过程中,水流及其中挟带的沙、砾通过冲、磨对沟壁、沟底进行的破坏作用,称冲蚀作用,可形成形态各异的冲沟。洪流将风化、冲蚀所形成的碎屑物搬运至沟口,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减,活力降低,便发生沉积,形成的沉积物称洪积物,堆积的扇状地形称洪积扇。

5、冲积物与洪积物的区别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moraine deposit)。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皆由碎屑物组成;
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无成层现象;
绝大部分棱角鲜明;
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冰擦痕形状多样,有的呈钉形,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称为条痕石,有的砾石受冰川压力长期作用而弯曲,称为“猴子脸”;
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凹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此外,沉积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它有时来自很远,其岩性和附近任何基岩显著不同。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洪积物(diluvium)
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在河口所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叫洪积扇。洪积物具有如下特征:
①物质成分单一,不同冲沟洪积物岩性差别大;
②分选性差;
③磨圆度低,一般为次圆状及次棱角状;
④层理不发育;
⑤不具二元结构而呈多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alluvium)。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因而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分选性较好
这是由于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比较有规律。在一定强度的水动力状况下,只能有一定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如近河床主流线的沉积物粗,远离主流线沉积物细。然而,就某种特定条件下的沉积物本身来说,则是比较均一的。
2磨圆度较好
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如河床中的卵石,常常是相当圆滑的。
3成层性较清楚
这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规律性变化。如因河床侧向迁移,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所处的部位在变化,接受的沉积物的特征也就不一样。此外,就同一地点而言,洪水期沉积物粗而且数量多,枯水期的沉积物细而且数量少;夏季沉积物颜色较淡,冬季沉积物颜色较深,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成分也会有差别等等,因而在沉积物剖面上表现了成层现象。
4韵律性
特征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出现,称为韵律性(rhythmicity)或旋回性(cyclicity),每一次重复就形成一个韵律(rhythm)。河流沉积常具有韵律性。如一个完整的韵律可以包括下部的河床沉积(stream bed deposit)、中部的河漫滩沉积(flood basin deposit)及上部的牛轭湖沉积(oxbow lake deposit)。这样一个韵律代表了河床在一次侧向摆动时逐次沉积的产物。如河床反复进行侧向摆动,就可以形成若干个韵律。
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河流沉积物中常见有特征性的波痕、砂丘(ne)以及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

6、冲积物与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有哪些区别?

一、四者的特点不同:

1、冲积物的特点:分选性好、成层性好、韵律性明显、颗粒的磨圆度较好。

2、残积物的特点:结构松散,碎屑往往大小不均,棱角显著,无层理。残积物多分布在分水岭、山坡和低洼地带,其顶面较平坦,而底界起伏不平,与基岩呈过渡关系。

3、坡积物的特点:较松散、孔隙性高、压缩性大且抗剪强度低,因而易沿下伏基岩面产生滑动,当接触面上有地下水时,滑动性更为显著。

4、洪积物的特点: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可见斜性理和交错层理;堆积的地形是锥状时,称为洪积锥(冲击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二、四者的概述不同:

1、冲积物的概述:冲积物是河流中沉积的物质,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或沉积的碎屑物。

2、残积物的概述: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3、坡积物的概述:坡积物又称“坡面流水沉积物”。由坡面上水流冲刷与携带作用在斜坡的中、下部及坡麓造成的堆积物。物质组成受斜坡上基岩的性质控制,既可为基岩碎屑,又可为第四纪沉积物就地改造而成。

4、洪积物的概述:洪积物是指在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流连接成面状洪流,从山地流出山口或流入主流河谷,由此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物。

三、四者的形成原因不同:

1、冲积物的形成原因: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引起。

2、残积物的形成原因:残积物一般保存在不易受到外力剥蚀的比较平坦的地形部位,而且常常被后期的其它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所覆盖。残积物的堆积形态、厚度、规模变化较大。残积物不具层理,碎屑颗粒为棱角状( 砾岩风化残积物除外),无分选性。残积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3、坡积物的形成原因: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4、洪积物的形成原因:山区暴雨形成流速极大的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和盆地,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为辫状散流,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而成。

7、泥石流灾害风险经济学评价

本节以天水市罗峪沟泥石流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为例。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甘肃省定西市、平凉市和陇南地区相接。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m。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总人口328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一、评价区概况

(1)地理位置:罗峪沟流域地处秦城区北部,位于东经105°30'~105°45',北纬34°34'~34°40'之间,是渭河支流———藉河的一级支沟,流域总面积为71.37km2,涉及秦城区的峪泉、中梁及北道区的凤凰、渭南、南河川5个乡,43个行政村。

罗峪沟流域位于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傍山区与深谷区的过渡地带。北以北山与渭河干流相隔,南隔中梁山与藉河平行,沟脑发源于凤凰山南麓,由西向东流,在天水市区东侧汇入藉河。

(2)地层发育情况:罗峪沟流域在地质构造分区上属陇西构造盆地的东南缘,位于西秦岭地槽的北侧。区内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前寒武系(An)牛头河群、新生界古、新近系(E、N)和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分布较广,按其成因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滑坡堆积物和风成黄土等。古、新近系中新近系(N)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北部,超覆不整合在古近系及其他地层之上,为一套内陆盆地河湖相堆积的红色泥岩夹砂砾岩及灰白、灰绿色粘土岩等,总厚度大于1000m。古近系(E)分布于丘陵区,系一套内陆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砂岩、砂砾岩夹砂质泥岩,含少量钙质结核,泥钙质胶结,具清晰的水平层理,总厚度455.9m。前寒武系(An)牛头河群主要分布在关子镇一带,岩性为片岩、片麻岩夹大理岩。

(3)构造、新构造运动:工作区地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西翼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同时受到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和西秦岭北东向构造带的影响,使得该区构造非常复杂,断裂、褶皱十分发育。区内一系列NWW向和NE向的褶皱和断裂,控制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育与分布。

晚近时期以来,由于地球内应力的不平衡,使一些构造体系具继承性活动的特点,总的特点是以大面积不均匀间歇性升降为主。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内河谷多形成深切峡谷,并堆积形成了多级阶地。

(4)气候条件:该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形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气温10.7℃,极端最低气温-19.2℃(1955年),极端最高气温40℃(2001年),≥10℃活动积温3360℃,无霜期184d左右,年日照时数2032.1h,年平均蒸发量1293.3mm,平均风速1.3m/s,年最大风速21m/s(1971年4月27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1.1mm,气象要素如图9-5-1所示。其中7,8,9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年最大降水量772.2mm(1967年),年最小降水量仅为330.1mm(1996年),年际降水量相差悬殊。24h最大降水量100mm(1965年),30min最大降水量30mm(1949年),10min最大降水量20.3mm(1957年),实测降雨强度见表9-5-1。

图9-5-1 甘肃省天水站气象要素图

表9-5-1 实测降雨强度表

(5)土地利用现状:根据罗峪沟流域土地详查资料统计,截至2000年底,罗峪沟流域农业用地面积为3353.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46.98%,其中坡耕地面积为2439.6hm2,基本农田为913.6hm2。林地面积为1309.4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8.35%,人工草地155.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18%。其他用地(居民点、道路等)面积为1319.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8.49%,未利用地面积为911.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78%。水域87.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2%。

二、风险识别

从该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范围的社会、经济等情况来看,该区存在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及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的风险。表现如下:

据史料记载:天水市罗峪沟流域在1540年、1642年、1652年、1740年、1866年、1894年、1927年、1933年、1954年、1958年、1961年、1965年、1987年、1988年、1999年均有大水造成重灾。其中有资料记载的1965年、1987年、1988年、1999年的具体情况为:

(1)1965年7月7日10时至18时,罗峪沟流域普降大暴雨,历时8h,中心强度57.3mm/h,降水总量100mm,洪峰流量达668m3/s,超过100a一遇。洪水泥石流翻堤冲入市区,人民路、红旗剧院、市医院一带受灾严重。共造成1556户受灾,死亡278人,毁坏房屋3800间,淹没农田580hm2,毁坏桥梁3座,20多个单位被淹。

(2)1987年4月19日下午16时至20日凌晨,罗峪沟流域普降暴雨,位于暴雨中心何家湾雨量站观测的降雨量达84.1mm。这次暴雨局部强度较大,流域平均降水量30.9mm,洪峰流量443m3/s,接近50a一遇。

(3)1988年8月7日14:00开始普降暴雨,历时共15h40min,降雨量81.5~116.6mm,暴雨中心师家湾降雨量为116.6mm。洪水起涨时间1h20min,落水时间22h40min,洪水总历时24h,洪峰历时所占总历时的比例为8.3%,洪水总量为502.2万m3,实测罗峪沟洪峰流量596m3/s,超过100a一遇。洪水平均含沙量347kg/m3,最大水深3.46m,冲刷深度0.56m。测验河段的右岸冲刷甚为严重,加之洪水来势凶猛,致使中断面处三根水尺及测验台连根冲去,使右岸河床底部呈陡坎形,线务站埋深1.5m的专用电缆线被洪水冲走。

(4)1999年8月17日晚19时40分至21时15分,罗峪沟流域突降大雨,历时1h35min,降雨量84.1mm,罗峪沟河水猛涨,洪峰流量为476.8m3/s,接近50a一遇,中梁、玉泉等乡部分村庄受灾严重,倒塌房屋24间,死亡2人,4个乡镇企业停产,水毁堤防1.2km,直接经济损失334万元。

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已给罗峪沟流域沿岸群众和城区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影响城市市区安全的心腹大患。因此,进行罗峪沟流域泥石流的风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地说,影响罗峪沟泥石流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1)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的大小与泥石流的发生密切相关。它虽然不是直接产生泥石流的物源因素,但它却直接控制着松散岩石、各种类型的风化物质能否转化成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因为在集水区内由于大量的枯枝落叶供应土壤表面,其产生的腐殖质促进土壤的团粒化,形成粗孔隙有利于降雨入渗,同时在植物的径叶可以附着降雨,减轻了雨滴直接冲击地面力,减缓了土壤侵蚀的能量,减少了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越小,集水区的洪水流量和洪峰时间就会增加,土壤易受侵蚀,加剧水土流失而产生泥石流灾害。

(2)岩石性质及构造:岩石是泥石流发育的重要物质来源。岩石首先是风化侵蚀后,才能成为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来源。在自然条件下,结构松散、易于风化侵蚀的岩石,在各种自然营力和地质营力作用下,如地表岩石在阳光、风、电、大气降水、气温变化、构造运动等,会引起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的变化,因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化学侵蚀、冻融侵蚀等各种侵蚀类型的作用下,导致岩石逐渐发生破坏而形成大量的被侵蚀的物质堆积于坡面、坡脚、沟底,成为泥石流发生的丰富的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岩石性质对岩石风化速度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风化的加深,岩石会有从初裂—巨裂—碎化的破坏过程。岩石的完整性即岩石的结构构造对加速岩石的风化影响也很显著,岩石暴露的面积越大、裂隙越发育、岩体的完整性越差,其受各种风化营力的破坏及影响越大,其风化速度将相对越快。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条件是对泥石流发育、分布起着控制作用的条件之一。泥石流的形成、分布与地形地貌有一定关系,高山陡坡沟谷发育,在降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地表土壤、岩石风化物被冲刷、剥蚀、侵蚀,易形成崩塌和滑坡堆积于坡面、坡脚或沟底,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和水流动力。另外,地形破碎、地面切割强烈,也相应加大了岩石侵蚀的面积,增加了物质来源。所以,地形地貌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大了水流的动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引发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来源。

(4)沟谷发育程度及沟底纵降比:通常,主沟的泥石流物质是由众多小支沟提供的。各级支沟越发育,提供的物源就越多,纵降比越大,水流流动速度就越快,能量就越大,破坏力也就越强。当主沟汇集了大量的泥石流物质和来自不同动力的支沟水流动力时,它将沿着主沟一直向沟口运动。

(5)流域面积:泥石流的发生与否取决于流域面积(汇水面积)的大小和物源的多少,主沟、各级支沟只是承担汇集和搬运。流域内水量的多少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之一,而集水的多少是由发生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所决定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流域内物源再少,只要有足够的水源,泥石流也会发生。故流域面积的大小对泥石流的发育至关重要。

(6)水文气象:泥石流的产生与降雨的时序、降雨强度关系十分密切,据大量的统计分析研究,泥石流的产生与前期的降雨量关系很大。

(7)人类活动:人类社会的一些活动,如乱开乱挖、开垦、毁林毁草、放牧、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都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罗峪沟流域泥石流的危险评估

前面已经叙述过,罗峪沟小流域历史上曾经暴发过很多次的泥石流灾害,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都遭受过巨大的损失,也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构筑蓝图,提出合理的、科学的避险策略,减轻或免受泥石流暴发后带来的危害,进行该流域的泥石流风险评价工作尤其重要。

1.野外调查

2006年度项目组成员首先在收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在该小流域进行了1/5万的针对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调查的重点主要是目前流域内可能成为泥石流的物质及其来源、土地利用现状、现有的居民分布和经济水平、暴发泥石流后可能的影响范围、各级支沟尤其是主沟的通行情况等。并根据野外调查、已有资料,结合航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图进行了修改。

罗峪沟主沟呈现NW—SE方向,流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体呈羽毛形状。流域的南部基本上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势总体上比北坡相对平缓,北部地势较陡,且以基岩出露为主,只在坡脚处零星分布一些第四系黄土覆盖在基岩之上。相对较大的支沟较发育,但规模相对较小的次级冲沟非常发育,它们的切割深度并不大,但沟底纵降比大。通过调查认为,罗峪沟流域里的耕地较多,大多存在着不合理的开垦,梯田基本上以顺坡地为主,由于耕地表层松散,一旦洪水暴发,将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大量的物源(彩图15)。

崩塌主要发生于第四系黄土地层和古、新近系泥岩地层(彩图16),滑塌、小滑坡在该流域的地层中都有发生(彩图17),而且到处可见。另外,在流域的北边,主要是基岩出露处,有很多人工开挖的痕迹(彩图18),规模大小不一,基本上都是沿坡开挖,宽度在10~40m之间,长度在30~100m之间,深度在1~4m之间。开挖后的碎石有的顺坡堆积,有的顺坡滚落坡脚堆积(彩图19),砾石大小也很不均匀(彩图20)。这种人工行为的具体用途尚不清楚,但它破坏了山坡的整体性,从远处看像切割的冲沟,人为加剧了侵蚀作用,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加大了泥石流的破坏作用,因为开挖后的“槽沟”很陡,同样具有一定的汇水范围,在暴雨的作用下,水动力相对强大,冲刷力大,搬运能力强,在流动过程中,对沟底及两侧的侵蚀力加大,增加了泥石流的破坏力。

2.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关于泥石流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通过现有资料和相关文献[102、103、110、173、176]的检索,经归类整理后在前面已经叙述。从前面的方法中可以看出,一些评价方法是利用一些新的技术、理论等在泥石流风险评价上的应用,还是处于一种尝试性的阶段,如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分析法、流团模型法、投影寻踪方法等;一些方法其理论相对成熟,但在泥石流风险评价上的应用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如神经网络法、数量化评分法与逐步回归综合法、模糊数学法等。因为泥石流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虽然泥石流发生的机理认识比较成熟,其发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很清楚,但很多影响因素难以量化,所以对定量评价带来许多障碍。

本次泥石流的风险评价方法是引用刘希林等的单沟泥石流综合评价方法,即MFCAM模型[103]。该模型是刘希林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经过多次修改后建立的相对成熟的模型。该模型对与泥石流的风险评价分为危险度评价和易损度,该评价模型的建立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最早的危险度评价共有8个评价因子: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最大方量、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泥石流最大漂砾粒径、泥石流最大密度、流域内最大12h暴雨、流域相对高差和流域面积。

20世纪90年代初,在最早的基础上,对单沟泥石流的风险评价中危险度的评价因子选取了12个: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最大方量、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山区平均坡度、流域切割面积、主沟弯曲系数、泥沙补给段长度比、24h最大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人口密度。

20世纪90年代,对单沟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选取了10个因子,它们是: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最大方量、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流域切割面积、主沟弯曲系数、泥沙补给段长度比、24h最大降雨量、人口密度。

最新的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中危险度的评价选取了7个评价因子:泥石流规模(M)、发生频率(F)、流域面积(S1)、主沟长度(S2)、流域相对高差(S3)、流域切割密度(S6)、不稳定沟床比例(S9)。其中前两项为主要内在因子,其余为次要因子。次要因子选取的方法是:从与单沟泥石流危险度有关的14个候选因子中,采用双系列关联度分析方法,分别将14个候选因子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进行关联度分析,再根据每个候选因子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的频率得出的两个关联度的平均值来确定是否与主要因子关系密切,从而决定其取舍。最新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刘希林,2002):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式(9-5-1)中,M、F、S1、S2、S3、S6、S9分别为m、f、s1、s2、s3、s6、s9的转换值(表9-5-2)。

表9-5-2 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因子的转换函数[102、103]

虽然,准确地、定量化地分析和计算泥石流的危险度,即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次之所以应用该评价模型是因为该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已初步成型,是研究者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分析研究的结果,并在实践应用中逐步得到完善和改进。这并不是偶尔为之的探索性工作。

3.罗峪沟流域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危险评价

很显然,该小流域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泥石流的发生,所以风险类型就是泥石流发生后,对其影响范围内可能带来的损失。

根据前述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价定义,风险评价=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损失的乘积,利用MFCAM模型分别进行分析、计算。

危险度计算如下:

根据危险度的计算模型,首先需要知道m、f、s1、s2、s3、s6、s97个评价因子的实际计算值,然后对各因子根据表9-5-2进行转换,得出转换值。

A.泥石流规模(m)

罗峪沟流域泥石流的主要物质来源是:坡积黄土(其成分为粉沙—壤质黄土,并夹有各种碎屑物质,与原生黄土性质十分相似,它主要分布在梁坡下部较平缓的部位)、沟坡坡积和重力堆积(包括滑坡与崩塌)、山麓坡积—洪积层(多为角砾、巨石与粗砂)、崩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地表风化物和耕植层土壤等。根据该地区计算泥石流规模的经验公式: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式(9-5-2)中,m为泥石流规模;K为系数,取0.1~0.5;H为一小时最大降雨量,mm;α为系数取0.73;"为参数,φ意义如下:φ=(γc-10)/(γH-γc)。其中,γc为泥石流重度,kN/m3;γH为泥沙颗粒重度,取26.5kN/m3。

这里K取0.3,"经计算为0.513,H为40.6mm(实测资料),F为71.37km2,计算出m:

m=1000×0.3×40.6×10-3×0.73×71.37×106×0.513=325539138(m3)

B.泥石流发生的频率(f)

发生的频率可以根据某一历史时期泥石流发生的次数而估计出一个泥石流发生的平均间歇期,从而得出泥石流发生的频率。通常用“次/a”或“次/100a”表示。根据有资料记载的该流域从1965~1999年的34a内,共发生泥石流灾害(危害程度不同)共4次,据此计算f为:11.8次/100a。

C.s1、s2、s3、s6、s9这些参数的都是从已有的资料、地形图或航片中获取,结果如下:

s1为71.37km2;s2为19.8km;s3为705.6m;s6为5.43km/km2;s9为11.42%。

根据表9-5-2的转换函数,对实际值进行转换,得到几个评价因子的转换值(表9-5-3)。

表9-5-3 危险度评价因子的实际值及转换值[102、103]

H=0.29M+0.29F+0.14S1+0.09S2+0.06S3+0.11S6+0.03S9=0.80即罗峪沟在100a尺度内发生泥石流的概率是0.8。

四、泥石流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价

若发生泥石流灾害,将使其发生区和影响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毁坏公路等,具体评估过程如第六章第四节。评价结果见表9-5-4。

五、泥石流风险评估结果

天水市罗峪沟流域风险评估计算其发生的风险概率为0.8,处于易发阶段。需采取治理防护措施,减少灾害发生。根据资料及调查计算结果,罗峪沟泥石流灾害预测产生的经济损失见表9-5-4。

表9-5-4 预测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罗峪沟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一旦灾害发生将影响到60.47km2土地范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带来建筑、交通、农业以及工业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总计损失达2124371万元。

六、风险控制与管理

罗峪沟泥石流主要有泥流和泥石流两种类型,发生的概率为0.8,存在很大危险,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2124371万元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主要有:

1.水土保持措施

减少泥石流沟的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才能有效地避免灾害的发生。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修建梯田,退耕还草,发展林果园,扩大草地面积,加大植被覆盖率,在沟底种植刺槐、杨树为主的沟底防护林。

2.谷坊建设

谷坊工程是治理沟道,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冲沟中选择V形沟道布设谷坊,减少水土流失。

3.淤地坝

通过对罗峪沟流域的实地勘察,分析论证,由于该区域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地面组成物质诸因素的限制,淤地效益较低,淤地坝主要作用是拦洪淤泥,应选择在中上游各支沟中,规划淤地坝。

4.拦挡工程

罗峪沟泥石流对下游的沟口范围内的工程建筑等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要修建拦挡工程。拦挡工程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最常见的有拦碴坝与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

5.排洪渠

该流域内烟铺、刘家庄、赵家河、李家园子、何家庙5村位于泥石流支沟沟口,受泥石流威胁严重,应采取措施在这五个村落修建排洪渠。

6.加强监控管理

定时对罗峪沟流域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方位进行勘查,尤其每年雨季要加强泥石流的监控,及时报告其发展趋势,以便灾害发生时及时疏散人群,减少损失。

7.加强灾害宣传教育

要提高泥石流影响范围内的群众的灾害意识,进行灾害科普教育,使人们了解灾害发生的各种变化征兆,为有效地避开灾害打下基础。

罗峪沟流域泥石流的防护措施以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为目标,对威胁村庄的重要隐患处进行排洪或拦坝处理,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经济损失。

8、冲积物与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有哪些区别

冲积物与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它们四种都属于第四系(最新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先残积物,经过坡积物,在洪积物,最后冲积物。
1、残积物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没有移动,在陆地上即坡上)。
2、坡积物是岩石经风化后,在经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就形成为坡积物了哈。(有搬运距离的,也在陆地即坡脚,但没有分选,杂乱的)
3、洪积物是由洪水堆积的物质,它是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洪积物是山区溪沟间歇性洪水挟带的碎屑物质,一般堆积在山前沟口。属快速流水搬运,因此一般颗粒较粗,除砂、砾外,还有巨大的块石,分选性也差,大小混杂。因为洪流搬运距离不长,碎屑滚圆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一般搬运距离比坡积物长,在水附近即在山区溪沟中和边上,分选比坡积物好,比冲积物差。)
4、冲积物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它是组成冲积平原的堆积物。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总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有搬运距离和分选了的)。

与洪积物与泥石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