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西宁山体滑坡

西宁山体滑坡

发布时间:2021-07-10 02:02:14

1、青海玛沁山体滑坡情况是怎样的?

8月30日消息, 从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官方获悉,该县思肉欠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后,为确保谢合切河下游牧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已疏散牧民17户90余人,牲畜约1200头。截至发稿时,共有600余人参与救援,搜救工作全力进行中。


图为救援现场。 


图为救援现场。 

8月30日4时30分左右,玛沁拉加镇思肉欠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致该村3户(9人)牧户住宅被泥石流冲击掩埋。目前,3人被救出,其中1人遇难,另2人被送往拉加镇中心卫生院救治。其余6名被埋人员正在搜救中。


图为救援现场。 


图为路政、武警等部门救援人员正在紧张施救。 

据果洛州官方通报,事发现场已形成1公里的堰塞湖。


图为武警救援人员正在营救被埋民众。 


图为武警救援人员正在营救被埋民众。 


图为泥石流从山坡流向公路。 


图为事发路段旁的谢合切河。


图为搜救人员正在搜救被埋民众。 

青海省公路路政执法总队当日10时发布信息称,目前,S101西久线黑土山路段K379+700-K380+000(赛龙沟附近,距果洛州府35公里)处已实行交通管制,果洛路政支队路政人员和养护人员正在紧急抢通公路。

今年怎么这么多的自然灾害,保佑老百姓平安无事吧!

2、青海的一座古遗址为什么会让专家声称大禹治水真的存在?

大禹治水到底存不存在?从目前文献史料上看,《尚书》、《史记》、《山海经》等都有所记载,但最早记载大禹治水的是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上有98个字的铭文,就提及了大禹治水: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西周距离大禹时代,已经过去了千年时光,光凭这些文字,很难说明大禹治水的存在。正因如此,西方学者认为,而且中国连史前大洪水都无法确定真实存在,大禹治水只能是神话传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其实,西方学者认为夏朝不存在,中国只有3700余年的文明史,又怎么认可大禹的存在呢?

然而,青海挖出一座史前遗址,却可能揭开了真相,慢慢还原出4000余年时的大禹治水!同时,也能间接证实夏朝的存在,和重新定义了夏朝的开启时间。



1999年,考古专家在青海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发现了一座史前遗址(被命名为“喇家遗址”)。和以往遗址不同的是,这一座遗址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陶、石、玉、骨等文物,而是遗址本身反映的天灾情况。

原因很简单,现场尸骨令人震撼,从遗址先民尸骨的姿势推测,可以判断这是灾难一瞬间的降临,先民来不及避让,所以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还有下意识想保护婴儿的母亲。

从目前考古来看,青海喇家遗址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灾难遗址,研究价值非常高。那么,喇家遗址究竟发生了什么灾难呢?专家在距离喇家遗址25公里的黄河上游积石峡,找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经过研究后确认:这是上古一场大溃决洪水遗留下的沉积物。



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大禹治水的前提是“史前大洪水”,但却在中国一直没有找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证据。如果连大洪水都不存在,又何谈见诸文献的大禹治水?

经过各方专家的研究,最终有了这么一个判断,即:积石峡发生一场大地震,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的持续增加导致一场大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一泻千里,由此形成了“史前大洪水”。

这一次大洪水究竟有多大?参与研究美国学者达里尔·格兰杰认为:“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就目前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而言,除了这一次大洪水之外,黄河流域没有发现比这一次更大的洪水了。而从史料记载的洪水之大,和大禹治水难度来看,应该就是这一次。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

地理学家吴庆龙的上述这一判断,将喇家遗址遭遇的灾难,和史前大洪水、大禹治水联系了起来。至于喇家先民遭遇的灾难,其实就是地震导致先民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



从史料上看,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如果专家这一判断正确,喇家遗址应该在公元前2070年之前才对。因为先有大洪水,然后大禹父子治水,最终大禹儿子建立夏朝。

然而,喇家遗址进行碳14年代测定却显示,遗址定格在公元前1920年上下,和史书上的夏朝相差了150余年,难道这一场大洪水不是史书上的史前大洪水?

其实,专家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衰落和青铜文化的开始,以及黄河流域考古记录中社会重大转型的年代等之后,认为:夏朝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也就是说,文献记载中的年代框架可能不太准确,毕竟古人记载时存在误差,尤其是在夏商时期。

另外,在研究最可能证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时,专家也困惑一点,因为二里头文化起始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和夏朝也有170余年的误差。

如果把夏朝开始年份定位于公元前1900年,那么虽然和文献记载略有差别,但却和考古物证,以及喇家遗址、史前大洪水、大禹治水等都衔接了起来。



因此,可以想象这么一副图景:公元前1920年,积石峡发生一场大地震,喇家先民的洞穴坍塌,6-9个月后,一场大洪水席卷黄河流域附近,此时鲧(gun)和大禹父子二人临危受命,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治水成功,赢得了巨大的威望,最终大禹儿子启在公元前1900年建立了夏朝。积石峡发生一场大地震,可能是全球性的,由此带来全球史前大洪水的传说。

另外,史书上记载了史前大洪水,而喇家遗址的出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尤其在时间上误差并不大。因此,有学者认为,由此也可以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并非西方学者口中的“虚构王朝”。




3、青海发生7.4级地震,地震来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险?

继云南大理多次发生地震之后,5月22号凌晨2点左右,青海果洛州玛多县也发生了7.4级地震,截至当日中午11点,已造成5人轻微受伤、8人受轻伤。地震灾害逐渐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和家人,在地震来临时该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险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

室内的避险方法

在地震灾害多发的如今,我们应该对地震逃生自救知识预先有所了解,当地震来临时,要及时反应过来是发生地震了,也就是说对地震要抱有警惕之心,然后才能第一时间科学避险、逃离现场。当发现房子里的物品有异常震动、摇晃时,应第一时间带着家人逃离房子,而且越快越好,不要留恋家里的财物证件而耽误时间,因为也许下一秒地震就发生了,这时挽救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住在高层建筑的应该跑楼梯,因为地震会对电梯造成破坏;如果确实来不及逃跑的话,就尽量找牢固的室内结构躲避,比如卫生间,最好能钻到桌子下依靠桌子保护自己;同时尽量离水源和食物近一点,有急救包的话最好马上抓在手里,离电线和燃气管道、窗户和外墙则要远一些;感到地震变小或消失时,马上抓紧时间跑出房子。

户外的避险方法

在户外发生地震时,应第一时间往开阔空旷的地方跑,找到安全地方后就蹲下、坐下或趴着,以免被震倒受伤。逃生路上应尽量避开高大、容易倒塌的物体,比如房子、大树、吊车,广告牌、路灯和电线杆以及架空线等;在路过居民区时,要注意地震中的高空坠物,也就是预防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等砸中;远离电力设施和电力线路,因为地震中这些设施容易遭到破坏,出现漏电现象。

野外的避险方法

在野外发生地震时,要马上远离可能产生危险的环境,比如大树、陡峭的山崖、山脚,因为大树可能倒下砸伤人,山崖上的石头可能滚下来,也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这些都会对人造成致命伤害;地震时离河岸也要远一点,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河岸可能被震塌,岸边的人就会随塌方掉入河中;在海岸附近发现有地震时,应尽快坐车远离海岸,因为地震威大的时候能引起海啸,当海啸扑上岸时就来不及逃跑了,所以应做到未雨绸缪早点离开。

4、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学者考察青海积石峡发现了什么?

关于大禹治水,最早的记载来自于“遂公盨”(见下图),为西周初期铸造,距今2900多年,2002年在海外被中国专家意外发现,底部铭文10行98字,提及了大禹及德治,如“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最早的史料文献是《尚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400余年。

然而,大禹治水发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大禹治水到遂公盨的1100余年中,至今没有找到一点大禹的文字或实物证据,包括殷墟甲骨文上,丝毫没有提及大禹、夏朝等字样。更为重要的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一直也没找到地质证据。

正因如此,大禹治水饱受质疑,尤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大禹治水只是一段神话,而非真实历史。

那么,大禹治水真是一段神话,或者是一段虚幻历史?学者研究黄河上游地质时,却取得了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可能找到了开启夏朝的那场大洪水证据。

1999年,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考古专家发现一座上古遗址,距今4000余年,后来被命名为“喇家遗址”。

在喇家遗址,考古专家挖出了很多珍贵文物,比如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制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等,但最大的发现是:这是一座灾难现场,原始先民瞬间遇难,至今还保持着生前的姿势,西方庞贝古城与之一样,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见下图)。

庞贝古城是因为火山爆发,瞬间封印了这座小城,那么喇家遗址遭遇了什么灾难,先民才被瞬间封印了起来呢?

学者在黄河上游地质考察时,揭开了喇家遗址灾难的真相,与此同时发现,这一场灾难可能就此开启了大禹治水。

2007年,地质专家吴庆龙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研究之后有了重大发现:这些碎屑就是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与喇家遗址遇难处于同一时间,而且通过电脑模型推测,这一场洪水规模很大,与大禹治理的大洪水高度相似。

因此,当时情形应该是这样,即当地爆发了一场大地震,导致积石峡出现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最终由于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短期之内快速下泄,从而在黄河中下游周围形成了大洪水。

至于喇家部落,在大地震中可能已经遇难,随即先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彻底摧毁了积石峡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部落。

那么,积石峡(见上图)堰塞湖带来的这一场大洪水,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认为,“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吴庆龙: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

根据《尚书》记载,大禹治理的洪水,规模非常惊人,“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意思是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显然,以积石峡堰塞湖的规模,完全可能在黄河下游周围造成这一场景。

令人疑惑的是,不少记载大禹治水的文献中,为何没有降雨的记载?甚至有学者考证,认为大禹治水期间,还曾乞求下雨。可见,这些也佐证了大洪水来自于积石峡堰塞湖。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对被埋幼年人骨的碳14年代测定,得出了这一个时间坐标:公元前1920年左右。

如果这一结论正确,那么大洪水就发生于距今3920年左右,大禹由此治水。然而,根据史书测算,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是大禹儿子创立,因此大禹治水应该还在前面,即在距今4070年之前治水。

那么,到底是史书年代记载错误,还是这一考古推测的大洪水不可信?

位于河南的二里头遗址,一直以来被认为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但二里头遗址却存在一个时间问题,即开始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与史书记载的夏朝开启相差了170余年。

然而,如果二里头遗址与喇家遗址联系起来,或许就是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的真相了:公元前1920年,积石峡堰塞湖溃决,此后大禹开始治水,经过20年治水或权力斗争,最终于公元前1900年,夏启在河南二里头附近建立了夏朝。

当然,积石峡的这一场大溃决,带来的是不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如今还有不少学术争议,但不管如何,这至少证明大禹治水未必仅是神话,更可能是上古发生的一场真实历史。如果大禹治水是真实历史,那么因治理大洪水而得国的夏朝,自然也就有了科学基础。

5、省道101线在哪里青海

青海省道101线是s101线,即西宁~久治(青川界),

s101线起始和主要经过点:

西宁~湟中徐家寨~河阴镇~黄沙头~南巴滩~河北~大武~甘德县城~达日县城~多尕麻~白玉乡~久治县城~久治青川界。

线路走向:放射线。

公路现状及规模(公里):907。

(5)西宁山体滑坡扩展资料

2017年8月30日凌晨4时30分左右,青海玛沁县拉加镇思肉欠村发生山体滑坡。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玛沁县政府了解到,青海的省道S101从西宁出发,终点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县,与国道213线连接,是连通青海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交通要道。

此次山体滑坡导致省道S101线中断,并阻断谢合切河,形成堰塞湖。为确保拉加镇思肉欠村(西久公路S101线K380)谢合切河下游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场救援工作组开展搜救的同时,及时组织受灾群众进行疏散。

当天上午已完成疏散工作,共疏散牧民群众17户90余人,牲畜约1200头(只匹)。

6、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

李小林1 吴国禄1 马建青2 赵吉梅1 童金庆1

(1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西宁,810007;2江西九江工程地质勘察院,九江,332000)

摘要 本文在阐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概念及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开展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迫在眉捷,并依青海省砂金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经验,指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步骤是:修复河道、复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表土、播撒种子、封育围栏。

关键词 矿山 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

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概念

矿山地质环境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矿山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指矿业生产活动中,为保护矿山环境和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诸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面开裂、沉降、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废渣、废气、废水排放对水体、土壤、空气的污染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灾害所采取的恢复治理工作。矿产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是在地球形成及人类工程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综合体,利用矿产资源,就必须掌握资源形成演化规律,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就必须了解环境演化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都与地质作用相关。因此,掌握这些规律,首先要掌握地质作用的规律,这就离不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在调查中,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密切关注人类生存与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做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调查的基础上探索矿山环境变化因素,正确预报矿山环境质量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从而寻求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恢复资源功能的方式方法。

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生态重建的产生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与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矿产资源的需求尤为显著。这就势必加大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获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既给社会经济及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注入了动力,同时又对全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发出“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呼声。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的产物,是深藏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并由此造成原有土地或草场等原有地质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原有河道及沉积物结构特征改变,平原变成高低不平的尾矿堆或塌陷坑,肥沃的农田或草地变沼泽,粉尘飞扬,废水、废气渗溢,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枯竭,水体消失,井、泉干涸,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涵养能力急剧降低等。这些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起因于矿区人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矿山开发与生产过程中对地表土壤、地形及植被的破坏以及矿区及其邻近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生存条件的破坏,并减少生物种群量,降低生存环境质量。纵观我省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因素中,草场的破坏是最直观,也是大量的。据资料,我省各类矿山企业585家,开采业工业总产值35.99亿元,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但由于采金修路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已造成三江源区土地沙化面积6000km2,次生裸地面积2500km2,每年仍以132km2的速度递增,从而严重地破坏了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损失,加剧了人地矛盾。此外,矿区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弃渣,严重污染了矿区的空气和水系,致使矿区大气和水中的有害物质及悬浮物超标,严重影响了矿区职工和附近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矿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为了既能有效地利用与开发矿产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就成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3 生态重建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的需求

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中,最直接、最明显的破坏是土地生态系统,所以,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就成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是紧紧围绕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这一独特的对象,其核心问题是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要完成这一核心问题,势必涉及破坏或退化土地资源本身的研究,即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土地破坏或退化的原因、形式、影响因素、破坏或退化机理、破坏程度以及对破坏或退化土地种类,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行性,优化复垦方法及恢复和提高复垦土地生产能力技术可能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统一。这就向人类社会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需求。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摸清矿山基本现状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初步分析预测其潜在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整治及生态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4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现状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

4.1 矿山资源储备现状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系资源型大省。据资料,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产地263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105种,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89种,产地589处。已开采利用的矿种46种,矿区149个,矿山企业585家。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7.25万亿元,占全国13.6%。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4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居前三位的23种。此外,石油资源含油面积147km2,储量超过2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近30亿m3。铁路运营总里程1100km。公路有国道5条,省道23条,数万余公里,形成以西宁市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公路运输网。矿产资源的储备带来了我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开发热潮,砂矿开采、铅锌开采、盐矿资源开采、煤碳、石油开采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机,目前我省矿产资源开采工业总产值达35.99亿元。然而,由于青海省属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自我投资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劳动者素质相对偏低,造成矿业开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1)资源开发规模水平低:绝大多数矿山企业规模小,大多数生产能力仅几千吨,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2)浪费严重:开采回收率普遍较低,如有色金属综合回收率不及50%;

(3)技术水平低:矿产资源中共伴生有益元素多,而生产加工设备技术含量低,导致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4)地质环境恶化: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合理的开采和“三废”排放,加剧了环境恶化,引发多种地质灾害,如地表水污染、矿山选冶过程中大量粉尘导致空气污染,乱采滥挖砂金,造成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上述问题反映了青海省省矿产资源开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会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日俱增,矿山环境形成日趋严峻。因此,进行矿山环境地质条件,制订科学可行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4.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现状及问题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青海省地矿系统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固体矿产调查工作,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涉及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普查面积约37万km2,占青海国土面积的53%,其余部份精度仅为1∶100万。1∶50万精度工程地质评价面积近30万km2,占省国土面积的40%强。大、中比例尺的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仅集中在青东地区,近年做过的生态环境地质、水文生态环境地质仅在黄河源区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带进行,面积仅为省国土面积的15%左右,可以说绝大多数地区仍为环境地质工作空白区。但青海省特有的高原隆升与新构造运动机制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冰川退缩与水环境变化、湖泊、沼泽、湿地萎缩、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变化历史与现状均缺乏实际调查资料。而且,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为促保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在继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这种无限制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将加重青海省生态环境灾难。而且由于青海省位于我国大江大河源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后果将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江河中下游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因此,为推动青海省矿山环境地质科技水平,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势在必行。

4.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最终目标就是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为矿山环境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其意义是有利于尽快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便于决策部门尽快制定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对策,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遏制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为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国土整治、恢复和治理遭到破坏的矿山环境提供基础资料,有利于引导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使青海省的矿业开发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青海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就是对灾难性矿区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使矿区地质环境生态退化得以遏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消除因矿业开采引发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潜在危害。

5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实施过程及经验

5.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由来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恢复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在国土资源部“争取2004年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青海省于2003年12月底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仅对果洛州班玛县多卡吉卡砂金矿区及玉树州称多县扎朵金矿区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调研,并由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编写两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中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青海省获取中央财政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支出补助费600.00万元,开创了青海省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的先河。

5.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及技术方法

项目实施目的: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群众性开采砂金矿过采区修复河道,覆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复土、播种草籽、围栏封育、验收交付使用等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工作,恢复草地植被,遏制江河源区矿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进程,改善当地牧民的生存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起到促进民族团结和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

项目实施总体目标:通过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恢复示范区草场生态环境,使草场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矿区河道基本恢复原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推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消除因矿区开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潜在危害,实现矿山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安全效益三统一,推动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实施方案及技术方法:依上述两砂金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特征,两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步骤如下:

(1)修复河道:整修河道时,新建河道走向、宽度、深度等尽量按原河床进行整修,其横断面、纵坡等应与原河床大致相同。对原地貌改变较大的过采区无法确认原河床时,应根据河性及演变规律与造床作用特点,因势利导,使新河道更趋合理。

(2)复坑平整:用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将过采区进行回填、整平尾矿砂,整平剥离砂砾石。回填整平必须平顺,以利上层腐植土的覆盖和种草。

(3)引水淤灌:尾矿砂堆推平后先引水淤灌,以便于形成新的地下迳流和尾矿砂的自重压实,保持复土后的土壤湿度,并在砂土表层形成一层淤土。

(4)回填表土:上述工作结束后即可进行覆盖表土,选择富含有机质的砂粘土进行土层回覆工作,土层厚不得小于20cm。

(5)播撒种子:选择适宜高寒气候环境条件生长的长穗披碱草种籽进行消毒侵种后播撒,并进行浅耕操作,确保土层与种籽紧密接触。种子量5~7kg/亩。

(6)围栏封育:用围栏将示范区围封养护。

(7)组织验收:交付牧民使用,依设计要求进行上述工作达到矿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后进行,周期一般3年。

6 结语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是硬道理”到今天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道出了青海省乃至整个世界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历程,也标志着我党在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日趋成熟。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环境属于全人类共有,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障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这就是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生态重建的战略目标。因此,可以说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7、西宁暴雨交警抬行人过马路,西宁暴雨有多严重?

西宁暴雨交警抬行人过马路,西宁暴雨的确非常严重。

在28日夜间到29日早晨,青海省西宁市遭遇到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导致多处路段积水,同时西宁市也直接开启了“看海模式”,到处都是积水,甚至有老百姓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今日西宁出行需要一辆船。”由此可见,西宁的暴雨还是非常严重的。不过,据了解,当地的抢险救灾部门已经迅速行动,与此同时,西宁交警、公交、排水、消防、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迅速开展相关工作,保障老百姓的出行安全。

根据中央气象局的消息,受到新疆东移冷空气影响,从28日夜间开始,该省自西向东出现强降水天气,其中西宁市现今年首场暴雨。值得一提的是,降水量最大的地方是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波航村,降水量一度达到89.6毫米,同时,城镇最大降水为湟源,降水量达71.1毫米。与此同时,西宁市气象台也在29日将西宁市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可见,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据报道,在暴雨的作用下,西宁市多处路段出现积水,私家车、公交车抛锚。值得一提的是,在29日6时,西宁公交集团公司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通往西宁部分村庄(朱家庄、双苏堡、南酉山、鲍家寨等)的线路,因道路积水存在不确定安全隐患,已经暂时停止运行。

根据西宁公交集团公司统计显示,截至9时41分,西宁市多个片区因部分路段道路翻浆、涵洞积水、路段积水、山体滑坡等,数十条公交线路选择绕线行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9日当天,西宁市一辆6路的公交车在莫家泉湾行驶时遇积水后熄火,当时车内的乘客也是非常焦急。此后,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公交车的乘务人员马云峰、李俊跳出水中,将公交车内的乘客背起,然后从齐腰的积水中将乘客转送至路边。当时一位女性乘客也非常担心公交车乘务人员,这样说道:“会不会太重了,背不动。”但是乘务人员却表示:“没事、没事,小心点就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宁市北山市场的一处涵洞内,积水非常严重,看起来非常潍县。事实上,在早上的时候,涵洞内的积水就已经达到了50厘米,交警也来到这里疏导交通,同时,城管也正在疏通下水。不过,随着降雨逐渐减弱,涵洞内的积水也慢慢消失了。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消息,西宁市的暴雨还将持续几天时间。

8、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玉树县城震区,路边常有塌方和山体滑坡,道路损毁严重,交

(1)由定义可知,支点O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是动力臂;

由图可知,撬棒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是省力杠杆;
(2)飞机在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往地面投放救灾物资,飞行过程中,质量不断减小,速度不变,高度不变,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故答案为:省力;变小;变小.

与西宁山体滑坡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