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风灾洪灾旱灾蝗灾

风灾洪灾旱灾蝗灾

发布时间:2021-07-10 03:30:23

1、水灾之后是蝗灾

?

2、中国明代洪灾死亡总人数大约有多少?

明代水灾的基本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明代水灾次数之多,危害之重,它是前后任何一朝都不能相比的。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共遭各种自然灾害1214次,其中水灾486次,位居各种灾害之首,占41%。旱灾次之,为434次,占35%。其它自然灾害(包括蝗灾、雹灾、风灾等)共有294次,占24%。在平均每年4.4次灾害中,水灾就约占了1.8次.这些水灾遍布全国各地,而尤以黄河下游地区、苏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为多。黄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受黄河及其支流泛滥而灾,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决堤改道,黄河决口的年份达二百四十六年。河南、河北、

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


(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3分)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2分)
(3)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就会出现严重蝗灾。(4分)
(4)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3分)

4、“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会产生( ) A.水灾 B.旱灾 C.火灾 D.蝗

A

5、古代各季节有哪些灾情?

冬天主要是雪灾
水灾、蝗灾一般都发生在夏天
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天和夏天

6、中国古代,水旱灾发生得非常频繁,自宋朝以来诸暨发水灾次数最多是在____时期。 A.明朝 B.清朝 C. 民国

答案: A 选项
【史料】明清时期,甚至经常发生连年旱灾。以湖南为例,据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自然灾害表》统计,连续6年发生旱灾的有2次,连续5年发生旱灾的有3次,连续4年发生旱灾的有3次,连续3年发生旱灾的有8次,连续2年发生旱灾的更是多达15次.
所以C可以排除.
【史料】明代水灾的基本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明代水灾次数之多,危害之重,它是前后任何一朝都不能相比的。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共遭各种自然灾害1214次,其中水灾486次,位居各种灾害之首,占41%。旱灾次之,为434次,占35%。其它自然灾害(包括蝗灾、雹灾、风灾等)共有294次,占24%。在平均每年4.4次灾害中,水灾就约占了1.8次.这些水灾遍布全国各地,而尤以黄河下游地区、苏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为多。黄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受黄河及其支流泛滥而灾,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决堤改道,黄河决口的年份达二百四十六年。
所以选A

7、何谓旱灾,洪灾,涝灾,渍灾

1.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2.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3.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4.渍灾就不知道了,我们高中时的地里没介绍

8、蝗灾被列为三大天灾之一,用什么办法可以抗击蝗灾?

旧时蝗灾在我国与水灾、旱灾并列为三大天灾,而且灾害往往祸不单行,旱灾过后,大面积的蝗灾就会接踵而至,几乎每隔三年就发生一次蝗灾,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灾民只好背井离乡乞讨为生,去年,巴基斯坦曾经因为蝗灾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由此可见蝗虫多么厉害,蝗虫的个头一般都比较小,严重时候,每平方米的农田大概存有1.5亿只蝗虫,数量十分惊人,而且蝗虫群还会向各个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每天约100~150公里,凡是有蝗虫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给农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发生饥荒。



蝗虫具有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一只雌蝗虫的排卵数量是80个,如果不人为加以影响,让其全部孵化成功,那么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将会产生40万只小蝗虫,数量呈千万倍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所到之处遮天蔽日,所有植物叶子全被啃光,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灭,将造成大面积粮食绝收,各国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爆发蝗灾后,如果仅凭喷洒药方式进行灭蝗,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一般农药都有毒性,喷洒药对生态的破坏较大,有可能会伤害到其它野生动物,我国在与蝗虫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除了农药外,对抗蝗灾有三招:一是珍珠"战斗鸡",此鸡不是非凡鸡,珍珠鸡体质强壮,肌肉发达,战斗力强悍,经过短暂训练之后,消灭蝗虫的能力将大幅提高。



训练战斗鸡的方法是:让其挨饿,然后将食物吊在高处,让它跳跃啄食,这样能很好锻炼它的肌肉,增强其扑捉蝗虫的能力,一只战斗鸡每天可以消灭数百只蝗虫,将其群养然后派遣团队作战,群鸡起舞士气大增,数天内可将农田里面的蝗虫清除干净。



二是“扫蝗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鸭子是蝗虫的天敌,与战斗鸡相比,扫蝗鸭体形稍大,食量也大,在灭蝗战斗中,鸭子与鸡相互策应形成互补,鸭子有自己的绝招,在草丛较高的战场,它可以灵活地伸缩脖颈来完成战斗动作,在2000年的新疆灭蝗战斗中,10万只鸭子成功将新疆100万亩优质草原上的蝗虫全部歼灭,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充分显示了扫蝗鸭的战斗力。



三是改造土地,从源头遏制蝗灾,把土地改造成不适合蝗虫生存繁殖的状态,做法是保护好植被,一般蝗虫在植被较少的裸露土地上容易繁殖,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为蝗虫繁殖的条件,如果没有裸露的土地它也就不能繁殖了,还可以筑高堤坝,让水淹没蝗虫生存的土地,还可以开垦耕种进行荒地,这样蝗虫也没办法生存。



有网友开玩笑说,蝗虫来了将它炸吃,从前物资匮乏,在农村的确吃过蝗虫,在南方,在竹竿顶端开一个口,将其当作拐杖在田间一边薅秧一边捉蝗虫,把捉到的蝗虫放进竹拐杖顶端的筒里,用树叶把口塞住,回家后将蝗虫倒出来放进水里面煮,完了捞起来去掉水后用油炸直至发黄放盐,黄橙橙的味道不错,至于是否有营养、对人体有害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我国治蝗的奠基人是生态学专家马士俊院士,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成归国,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他在经济生态学方面成果丰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等理论,为我国防治蝗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所以我们现在对蝗灾没有感觉,是因为有前人的努力,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灾害。

与风灾洪灾旱灾蝗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