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沈阳市旱灾

沈阳市旱灾

发布时间:2021-07-10 03:30:30

1、中国百年耻辱

1、《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2、《马关条约》的签订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辛丑条约》的签订

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开启了资本主义浪潮。

《辛丑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4、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5、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2、辽河水文特征

水系组成
辽河为树枝状水系,东西宽南北窄,由两个水系组成:一为东、西辽河,于福德店汇流后为辽河干流,经双台子河由盘锦入海,干流长516千米;另一为浑河和太子河,于三岔河汇合后经大辽河由营口入海,大辽河长94千米。
东辽河
东辽河是辽河上游左侧的大支流,发源于辽源市境内的萨哈岭山。流经吉林省辽源、伊通、梨树、怀德、双辽,辽宁省西丰、昌图、康平等市县,全长448公里,流域面积11306平方公里,在辽宁省昌图县与康平县之间山东屯附近与西辽河汇合。东辽河大致分三段,二龙山水库以上为上游,二龙山水库坝下至长大铁路桥为中游,长大铁路桥至平齐线三江口铁桥为下游。东辽河共有大小支流71条,右侧36条、左侧35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4条。
东辽河地处吉林省中部,气候变化受太平洋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四季明显。降雨量由上游至下游递减,多年平均雨量从上到下由700毫米降到450毫米。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占年雨量的75%,7~8月占年雨量的50%。降雨量年际变化,西部大于东部。丰、枯水年及实测最大与最小年雨量比差达2~4倍。
东辽河地区地表径流分布与年雨量相似,由上游低山丘陵到下游平原区,径流深由150毫米递减到25毫米以下。在双辽县境内,由于年雨量少,地势平坦,土壤沙性大,产流条件差,年径流深不足10毫米。每年由11月平均气温转负,降雨转为降雪,地表冻结,径流终止,靠地下水补给河流,流量小,甚至断流。冰期最长可达5个月。6月进入汛期,6~9月径流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
夏汛发生在6~9月,多由暴雨形成。主要集中在7~8月,6月也偶而有大雨出现,暴雨洪水也有明显区域性。东辽河上游,是暴雨较多的地区。东辽河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洪水,据调查记载以1953年洪水为最大,其次为1917年、1951年、1954年。
东辽河,平均含沙量约5.00千克/立方米。二龙山水库上游平均每年进入水库的泥沙在200万吨以上。自建库33年来(截至1984年),计淤积泥沙6758万立方米,占库容的38%。
西辽河
西辽河水系绝大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除河源部分在河北省外,上游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境内,下游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境内。上游为山区,下游则是冲积平原。较大的支流有:西拉木伦河(是辽河的重要水源,多年平均径流10.02亿立方米,75%枯水年的平均径流仍有7.684亿立方米)、老哈河、教来河和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呈扇状,北、西、南三面为山区。西辽河干流长827公里,流域面积131891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流域内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90多座,设计总库容41.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7座(红山水库是西辽河的最大已建水库,在西辽河防洪体系中防洪效益约占2/3以上,灌溉效益也居主要地位),设计总库容为33.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2座,设计总库容为6.7亿立方米。建成666公顷以上的有4处,灌溉面积达36.6万公顷。
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75.3毫米,折合年降水量为495亿立方米。西辽河多年平均流量8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6.7亿立方米。汛期6~9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在地区分布上,上丰下贫,从老哈河上游的100毫米,向下游递减至5毫米以下(不产流区)。
太子河
太子河是辽河下游左侧一大支流,横贯辽宁省中部地区,流域面积13883平方公里,流域呈东西向。东侧为鸭绿江支流浑江、南临大洋河、西北接浑河。太子河发源于辽宁省新宾县大红石砬子,向西流经本溪鞍山辽阳三市,在三岔河与浑河一起汇入大辽河,行至营口市注入渤海,河长413公里,主要支流有南支、小汤河、汤河、细河、兰河、三道河等。流域内山地占69%,丘陵占6.1%,平原占24.9%。
太子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内温差较大。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的71.2%。小市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78.1毫米,多年平均气温为6.2℃。同降雨量直接有关的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亦较大,年内多集中在6~9月。
太子河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05万千瓦,其中,可能开发水能资源(单站5000千瓦以上)为11.63万千瓦,年发电量3.12亿千瓦时。已开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5.0万千瓦(据1990年统计),占可能开发量的43%。
流域内现有水电工程:干流上的大型骨干控制工程观音阁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库容为21.68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为1.95万千瓦。参窝水库,控制面积6175平方公里,总库容7.91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72万千瓦。
浑河
浑河源出清原县滚马岭西南麓。西南流经清源县中部、新宾县北部,抚顺、沈阳市区,灯塔、辽中、辽阳三县边界,在海城、台安、盘山三县交界处汇合太子河后,称大辽河,至大洼县与营口市之间注入辽东湾。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1406平方公里。太子河汇合口附近多年平均流量93.0立方米/秒。河源以下自然落差588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5.73万千瓦。已建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3.20万千瓦。流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道曲折,呈不规则河型,水系发育,水量丰富,大伙房水库以上,流经中低山丘,植被植被覆盖率达79.2%。中、下游流经东北平原,河网交错,渠道纵横,工农业发达,灌溉方便;下游河口段地势低洼,水面宽阔,暴雨期常遭受水患。水源来自上游山地降雨补给。冬季结冰期约3~4个月。中、下游可通航。主要支流有蒲河、苏子河等。
[编辑本段]流域特征
地貌
辽河流域总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5.7%,丘陵占23.5%,平原占34.5%,沙丘占6.3%。西部为大兴安岭、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高程500~1500米,东部为吉林哈达岭、龙岗山和千山,高程500~2000米,流域地势大体是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间倾斜,中下游形成辽河平原,高程200米以下。
气候、水文
辽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根据1956~1979年资料统计,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26亿立方米。辽河年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西辽河面积占全流域的64%,水量仅占21.6%,下游沿海一带面积占31%,而水量占73%。辽河干流以东的太子河上游山地,离黄海较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900毫米左右。往西北因受长白山脉西南延续部分千山山脉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到本溪、抚顺一带年降水量为800毫米左右,到沈阳、铁岭一带为700毫米左右,中部法库、新民和盘山一带减少至600毫米左右,多风沙的西辽河上游年降水量减少到350~400毫米。可见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区域变率很大,东部约为西部的2.5倍,比东北其它流域大得多。从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来看,辽河流域的供水条件最差。
辽河流域气温的分布,平原较高,山地较低,年平均约在4~9℃间,自南向北递减,每一纬度约差0.8℃,全年气温1月份最低,平均在-9~-18℃间,绝对最低温度,各地都在-30℃以下,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在21~28℃之间,绝对最高温度在37~43℃之间。
辽河流域的暴雨主要由于西方或北方移来的冷空气和东南方来的太平洋湿暖空气交替作用产生,暴雨占全年降水量比重很大,暴雨在流域内分布与年降雨量一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一次暴雨延续时间以3~4天较多,但较强集中降水历时大多在6~12小时内,有时则集中在12~18小时或18~24小时内。
辽河流域的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中降落,故辽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冬季虽冷,但一般降雪不多,融雪洪水很小,且在融雪季节降水甚少。根据多年记载,尚没有因为融雪造成较大洪水灾害的事例。流域的洪水来源,在福德店以上,在西辽河干流、新开河、教来河下游及乌尔吉木伦河一带的平原地区内,绝大部分为风蚀砂土区,渗漏性大,降雨量也较少,因此西辽河的洪水主要来源是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同时由于两河的洪水流经沙性大的平原地区后,至郑家屯洪峰已减小很多,故对福德店以下地区影响已不显著。郑家屯以下地区,辽河中游东侧的面积占本地区面积的65.5%,其中大部为山区,坡度大,而且雨量多。西侧地区大部为丘陵地带,雨量较少,因此东侧山区为本地区洪水的主要来源地区,其中清河洪水对辽河干流的中游影响最大。辽河下游的洪水,绝大部分来自浑河及太子河。辽河流域内洪水频繁,平均每隔7~8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发生一次。近100年来辽河流域曾发生大洪涝灾害50余次,其中1888、1918、1929、1930、1935年以及建国以来的1949、1951、1953、1975、1985、1986、1994等年洪水较大。西辽河地区几乎每年都有旱灾,特别是春旱很严重。辽河干流右侧干流的上中游地区,大面积旱灾平均3~4年一次。
辽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多为黄白土和风沙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差,覆盖度30%以下,是中国东北地区风沙干旱严重的地区。流域内含沙量以柳河为最大,其次为西辽河地区各河流,福德店以下东侧支流含沙量最少。辽河西部老哈河上游和柳河上游,多年平均实测最大含沙量在300~700千克/立方米,比东部含沙量大150倍以上。铁岭断面处辽河干流的平均含沙量为3.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098万吨。
辽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350~1000毫米,年径流量为89亿立方米,山地多于平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于每年的4~9月。二龙山、大伙房、参窝连线以东流域,年径流深150~400毫米,占总径流量的25%左右;西辽河沙丘草原区,年径流深在50毫米以下,仅占总径流量的10%。辽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强度大、频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涨猛落,造成下游地区洪涝。此外,辽河的含沙量较高,仅次于黄河、海河,为中国第三位,年输沙量达2098万吨。
水资源
辽河流域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时间上变化剧烈。辽河中下游地区地表水量少,地下水量有限,工农业等用水过于集中,加上管理不善,因此,水资源十分紧张。1985年在中等枯水年份(

3、辽宁干旱问题!!!

  省气象局的相关人员介绍说辽宁严重缺水。“辽宁是严重缺水的省份,年均水资源量只有36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3、世界的1/1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蒸发的加剧,辽宁干旱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干旱范围明显扩大,水资源连年入不敷出,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而辽宁水资源的补充全靠老天降雨,人工增雨因此成为辽宁省各届、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将其作为缓解干旱、增加水资源储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投入了大量财力。2003年至2007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人工增雨资金3532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超过8000万元。购入增雨设备崭新的作业车后,拖着火箭发射器材……昨日,50套人工增雨发射装备停满了省气象台的院内,准备接受设备的工作人员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此次,沈阳将再增4套增雨火箭设备,使人工增雨车辆达到18台。作业车量的增加,将可提高作业效果,有效缓解康平、法库、新民等地区的干旱。”沈阳市气象局的有关负责人高兴地说。为从根本上解决辽宁干旱,今年7月1日省政府斥资493万为辽西北等缺水地区和水库上游地区添置29辆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备。10月21日,省政府购置的第二批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备,共有50套,投资850万元。通过各级政府投资,目前全省已拥有175套各类火箭发射系统,这两次为辽西北地区配发的人工增雨装备38套,大大增强了全省特别是辽西北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据统计,今年年初至9月11日,辽宁省共进行了24次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雨30.69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增加降水30亿立方米的增雨任务。 演绎科技神奇“这是拖车式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它将在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等方面演绎着气象高科技的神奇。”航天第四研究院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经理苏选强为记者演示了设备的使用方法。“火箭弹将从这个铝合金的导轨中射入云霄,最多可一次性发射四枚火箭弹。”如何对准云层呢?苏选强告诉记者可以调转发射的角度,而这是由俯仰转柄和方位装置来完成的。俯仰转柄可控制发射的上下角度,最佳角度55-66度之间。方位装置可使火箭发射架在正负45度的范围内自由移动。同时为了保证发射安全,在火箭发射架的中间部位还有一处电源插口,它将与发射装置相连,作业时工作人员都在30米以外进行操作。另外,记者看到在人工增雨火箭车车轮的内侧还有两个弹簧装置,据介绍它可在运输中起到减振作用,让车辆可轻松地驰骋在旷野中。

4、辽河在哪个洲

亚洲

5、辽河的流域概况

辽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根据1956~1979年资料统计,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26亿立方米。辽河年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西辽河面积占全流域的64%,水量仅占21.6%,下游沿海一带面积占31%,而水量占73%。辽河干流以东的太子河上游山地,离黄海较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900毫米左右。往西北因受长白山脉西南延续部分千山山脉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到本溪、抚顺一带年降水量为800毫米左右,到沈阳、铁岭一带为700毫米左右,中部法库、新民和盘山一带减少至600毫米左右,多风沙的西辽河上游年降水量减少到350~400毫米。可见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区域变率很大,东部约为西部的2.5倍,比东北其它流域大得多。从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来看,辽河流域的供水条件最差。
辽河流域气温的分布,平原较高,山地较低,年平均约在4~9℃间,自南向北递减,每一纬度约差0.8℃,全年气温1月份最低,平均在-9~-18℃间,绝对最低温度,各地都在-30℃以下,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在21~28℃之间,绝对最高温度在37~43℃之间。
辽河流域的暴雨主要由于西方或北方移来的冷空气和东南方来的太平洋湿暖空气交替作用产生,暴雨占全年降水量比重很大,暴雨在流域内分布与年降雨量一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一次暴雨延续时间以3~4天较多,但较强集中降水历时大多在6~12小时内,有时则集中在12~18小时或18~24小时内。
辽河流域的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中降落,故辽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冬季虽冷,但一般降雪不多,融雪洪水很小,且在融雪季节降水甚少。根据多年记载,尚没有因为融雪造成较大洪水灾害的事例。流域的洪水来源,在福德店以上,在西辽河干流、新开河、教来河下游及乌尔吉木伦河一带的平原地区内,绝大部分为风蚀砂土区,渗漏性大,降雨量也较少,因此西辽河的洪水主要来源是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同时由于两河的洪水流经沙性大的平原地区后,至双辽(郑家屯)洪峰已减小很多,故对福德店以下地区影响已不显著。郑家屯以下地区,辽河中游东侧的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65.5%,其中大部为山区,坡度大,而且雨量多。西侧地区大部为丘陵地带,雨量较少,因此东侧山区为该地区洪水的主要来源地区,其中清河洪水对辽河干流的中游影响最大。辽河流域内洪水频繁,平均每隔7~8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发生一次。近100年来辽河流域曾发生大洪涝灾害50余次,其中1888、1918、1929、1930、1935年以及建国以来的1949、1951、1953、1975、1985、1986、1994等年洪水较大。西辽河地区几乎每年都有旱灾,特别是春旱很严重。辽河干流右侧干流的上中游地区,大面积旱灾平均3~4年一次。而大辽河下游的洪水,绝大部分来自浑河及太子河。
辽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多为黄白土和风沙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差,覆盖度30%以下,是中国东北地区风沙干旱严重的地区。流域内含沙量以柳河为最大,其次为西辽河地区各河流,福德店以下东侧支流含沙量最少。辽河西部老哈河上游和柳河上游,多年平均实测最大含沙量在300~700千克/立方米,比东部含沙量大150倍以上。铁岭断面处辽河干流的平均含沙量为3.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098万吨。
辽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350~1000毫米,年径流量为89亿立方米,山地多于平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于每年的4~9月。二龙山、大伙房、参窝连线以东流域,年径流深150~400毫米,占总径流量的25%左右;西辽河沙丘草原区,年径流深在50毫米以下,仅占总径流量的10%。辽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强度大、频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涨猛落,造成下游地区洪涝。此外,辽河的含沙量较高,仅次于黄河、海河,为中国第三位,年输沙量达2098万吨。 据2000年统计,辽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个,总人口3404万人,耕地面积476万公顷,国内生产总值3063亿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建材、化工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辽河中、下游地区是东北乃至全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6、关于灾害

灾害zāihài(disaster)

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

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①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突然断裂等,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②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人口暴长等等。

社会后果有:①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长期以来,人类经常受到各种灾害的严重危害。据美国海外灾害救援局统计,20世纪60~70年代,全世界人口死亡数增加了6倍。据联合国统计,近70年来,全世界死于各种灾害的人口约458万人。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尤甚,已发生过4次造成20万人以上死亡的大地震。②给社会经济造成破坏。20世纪70年代有人估计,人类社会每年创造的财富,约有5%被各种灾害所吞噬。③造成社会不稳定。灾害迫使灾民迁移,给社会管理带来困难,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人类在抵抗灾害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防灾和救灾经验。主要有开展对灾害的预报工作,实施防灾对策;防灾和救灾立法;实施灾害保险;宣传和普及防灾、救灾知识,进行防灾、救灾演习训练等。

附:中国近40年最大的灾害一览表

根据近40年来,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析,大致可以排 出十大灾害如下: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 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 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 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 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 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 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 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 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所以农业生 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 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 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 减少1000万人。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 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 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伤 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 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 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山地震的严重破 坏, 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 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 1978年,全国出现 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 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 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 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 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 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 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 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 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85年8月,辽河大水。 8507、8508、 8509号台 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 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 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 处,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农田和 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 综上所述,近40年来我国的大灾害中,洪涝灾害排在 首位,共有5次,地震为3次,旱灾为2次。

7、水灾、旱灾、冰灾、雪灾、台风等灾害中,什么救灾东西需要完善或者得到满意设计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复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制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百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度、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知、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道本预案。

8、沈阳的四个塔都是什么意思

四塔传说一: 相传原来沈城边的一条河里有一只千年乌龟精,大概老实的时间久了便耐不住寂寞,呼风唤雨的举动严重威胁到附近沈城百姓的生活。事已至此,东海龙王只得向玉皇大帝求援,终于把托塔李天王给求来了。李天王将手中的宝塔化作一条龙,骑在了乌龟的身上,称此举可镇住它三百年。那三百年之后该怎么办呢?后来,一位喇嘛梦见佛祖给了他一个装有四颗佛牙的小盒子,说只要将这四颗牙齿放在龙脚上,此地便可以风调雨顺。喇嘛醒后对皇上讲了这个梦,皇上立即在沈阳城的四周修了装有佛牙的塔来镇压龙脚,也就是这东西南北四塔,从此沈阳果然成为久负盛名的福地。四塔传说二: 传说清朝初年,沈阳大旱,人们天天求雨可一点用都没有。当时的皇帝皇太极无奈之下只好贴出皇榜,悬赏能解大旱的能人。就在皇榜贴出的第六天,宫外来了个喇嘛,他揭了皇榜,告诉皇太极说,汉朝蔡伦造纸时,造好的第一张纸被玉皇大帝收去,后来文殊菩萨让人把这张纸借过去看,送还的时候纸被风吹到了人间,如今正飘到盛京上空,所以才遮挡了风雨,造成干旱。 喇嘛说,解决之道就是,在城的四角修上四塔,镇住宝纸才能解除旱灾。于是,这四塔四寺就成了沈阳的宝贝。西塔:无数个寿字,寿文化在那个时刻深深刻入脑海,虽然是惟一一座拆除后重建的塔,但因为地处沈阳站附近,同时又有一个著名的朝鲜族商业区以西塔而命名,西塔成为现在四塔里最具特色的一个。南塔:与西塔异曲同工,知名自然是因为附近那铺天盖地一般蔓延的鞋城,还有庞大的日杂市场,以及远近闻名的烧烤小吃巷子。相传南塔广慈寺中供奉的“千手千眼佛”,本是一位皇帝的三公主,美丽与善良并存,人称善公主。东塔:东塔上长出的枝丫曾经长期困扰着这座古塔,没有寺庙的守护,这座塔生存在东塔公园里。据传,上世纪20年代初期,张氏父子建造东塔机场,飞机起飞的时候高度低,时常擦碰掉东塔的塔顶,后来重建的时候才补好。北塔:北塔的保存最为完整,佛事也更频繁,至今仍有。塔与庙不时小修小补,塔身上还绘有一双眼睛。

与沈阳市旱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