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高水头围堰下游滑坡处理措施

高水头围堰下游滑坡处理措施

发布时间:2021-07-10 04:03:13

1、煤矿防范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治理措施

整治滑坡的方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导滑坡的影响;二是改变滑坡外形、增加滑坡的抗滑力;三是改变滑带土石性质,阻滞滑坡体的滑动。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好效果。例如,对于由地下水作用引起的滑坡,在事先弄清地下水补给来源、方式、方向、位置和数量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截水盲沟、盲洞、仰斜钻孔等工程加以排除;对于因江河冲刷引起的滑坡,应着重修筑河岸防护工程;对于因挖方修建铁路、公路,破坏了山体平衡,采用抗滑挡墙、抗滑桩等支撑措施来恢复平衡,效果比较显著,对于因地表渗水或自然沟水补给而引起的滑坡体滑动,则宜采取地面铺砌防渗、地表排水及沟床铺砌等措施;对于因滑动带土质不良而引起的滑动,可考虑采用灌浆、焙烧等改良土质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疏干工程来减少水的作用;对于大滑坡或滑坡体连续分布的区段,如果处理起来在技术上还不过关,经济上不合算,可以考虑使工程建筑设施避开滑坡的影响范围;对于中小型滑坡,工程建筑要避工它们正在活动的前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将小型滑坡全部清除。
各地防治滑坡的实践表明,凡是采用排除地下水措施的,都收到了效果,凡是采用支挡工程措施的,只要设计无误,而且支挡工程埋基于滑床之下的足够深度,一般也取得了迅速稳定滑坡的效果;凡是单纯采用减重措施的,都不能最终稳定滑坡,减重措施必须与支挡或排水措施相结合才能见到成效。总之,在防治滑坡时,必须牢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防治工程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一)排水工程
1、排除地表水: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与地表水的危害有密切关系。所以,设置排水系统来排除地表水,对治理各类滑坡都是适用的,对治理某些浅层滑坡,效果尤其显著。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是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 米以外,设置一条或数条环形截水沟,用以拦截普遍引自斜坡上部流向斜坡的水流。通常,沟深和沟底宽度都不小于0.6 米。为了防止水流的下渗,在滑坡体上也应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使水流得以汇集旁引。如地表条件许可,在滑坡边缘还可修筑明沟,直接向滑坡两侧稳定地段排水。如果滑坡体内有湿地和泉水露头,则需修筑渗沟与明沟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地在表水下渗为滑坡主要原因的地段,还可修筑不同的隔渗工程。当地表出现裂缝或滑坡体松散易于地表水下渗时,都要及时进行平整夯实,以防地表水渗入。另外,在滑坡地区进行绿化,尤其是种植阔叶树木,也是配合地表排水、促使滑坡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2、排除地下水:地下水通常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带水,成为治理滑坡的一项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统包括截水盲沟、支撑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渗管、渗井、垂直钻孔以及砂井与平孔相结合、渗井与盲洞相结合等工程设施。其中的深盲沟和盲洞,由于造价较高、施工困难,效果又不太稳定,一般很少采用。截水盲沟设置于滑坡可能发展范围5 米以外的稳定地段,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一般作环状或折线形布置,目的在于拦截和普旁引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这种盲沟由集水和排水两部分组成,断面尺寸由施工条件决定,沟底宽度一般不小于1 米。盲沟的基底要埋入补给滑带水的最低一层含水层之下的不透水层内。为了维修和清淤的方便,在截水盲沟的转折点和直线地段每隔30-50 米,都要设置检查井。支撑盲沟。是一种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的工程设施。地于滑动面埋藏不深,滑坡体有大量积水,或地下水分布层次较多、难于在上部截除的滑坡,可考虑采用修建盲沟的办法来进行治理。支撑盲沟布置在平行于滑坡滑动方向有地下水露头处,从滑坡脚部向上修筑。有时在上部分岔成支沟,支沟方向与滑动方向成30°-45°交角。支撑盲沟的宽度根据抗滑需要、沟深和便于施工的原则来确定。一般采用2-4 米。盲沟基底应砌筑在滑动面以下0.5 米的稳定地层中,修成2-4%的排水纵坡。如果滑坡推力较大,可考虑采用支撑盲沟与抗滑挡墙结合的结构形式,这种联合形式的防治效果更好。仰斜孔群。是一种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从而达到疏干滑坡体、使滑坡稳定的措施。仰斜排水孔的位置,可按滑体地下水分布情况,布置在汇水面积较大的滑面凹部。孔的仰斜角度应按滑动面倾角以及稳定的地下水面位置而定,一般采用10°-15°。孔径的大小由施工机具和孔壁加固材料决定,可以从几十毫米到一百毫米以上。如果仰斜排水孔作为长期的排水通道使用,那么孔壁就需要用镀锌铜滤管、塑料滤管或竹管加固,也可用风压吹砂填塞钻孔。当含水土层(如黄土)渗透性差时,可采用砂井——仰斜排水孔联合排水措施,以砂井聚集滑坡体内的地下水,用斜孔穿连砂井并把水排出。在这种排水措施中,原则上斜孔应打在滑动面以下。砂井的井底以及砂井与斜孔的交接点,也要低于滑动面。砂井中的充填料应保证孔隙水可以自由流入砂井,而砂井又不会被细粒砂土所淤积。垂直孔群。是一种用钻孔群穿透滑动面,把滑坡体内储藏的地下水转移到下伏强透水层,从而将水排泄走的一种工程措施。每一种工程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垂直孔群的适用条件是:滑坡体土石的裂隙度高、透水能力强、在滑动面下部存在的排泄能力强的透水层。垂直孔群一般是在地下水集中地区和供水部位,采用成排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每排孔群的方向应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排与排的间距约为孔与孔间距的1.5 至5 倍。排水钻孔的孔径,要求每孔的设计最大出水量应大于钻孔实际涌水量。为了达到钻孔排水的目的,每个钻孔都必须打入滑动面以下的强透水层中,并且要求在每孔钻进终了时,都要安设过滤管,在过滤管外天充填砂砾过滤层。对于不设过滤管的钻也,应该全部充填砂砾。在孔口应设置略高于地面的防水层。防止水对坡脚的冲刷。在自然界中,由于斜坡的前缘受到河流冲刷而诱发滑坡的情况,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应努力防止水对坡脚前缘的冲刷、淘蚀。一般说为,治理的办法是在滑坡上游严重受冲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前缘用抛石、铺设石笼、钢筋混凝土块及片石护坡,使滑坡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从而达到稳定滑坡的作用。如果滑坡位于河曲处,河道又有改变的条件,也可采用改河方案,以使滑坡前缘免受河水冲刷。一些沟谷由于水流的冲刷,使沟床不断加深与展宽,沟坡的岩土失去稳定而产生滑坡,对这种滑坡的治理,可在它的下游地段修筑堤坝,以防继续下蚀,并利用淤积的固体物质稳定滑坡的坡脚。水库岸边的滑坡也常因坡舌部分遭受冲刷而促使滑坡不断发展,其治理办法是:蓄水前可在滑坡前缘的上游地段修筑丁坝,使库水夹带的泥沙能够淤积于滑坡前缘,起支撑滑坡的作用;水库蓄水之后,在主导风向作用下,波浪对岸边的冲刷有将岸边泥沙带至水库的作用,当滑坡处于这样的地段时,应在滑坡脚部填以平缓的斜坡,在斜坡上修一个有足够厚度的反滤层,再在滤层上砌石护坡,以取得稳定滑坡的作用。
(二)支挡工程
由于失支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床陡、滑动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档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坡迅速恢复稳定。支撑建筑物的种类很多,有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的支挡工程办法:
1、抗滑片石垛。是一种用垒砌石块的方法来阻止滑坡体下滑、达到稳定滑坡目的的工程措施。对于滑体不大,滑面位置低于坡脚不深的中、小型滑坡,又有足够的场地和廉价的石料时,就可采用这种工程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适宜用来治理下滑力较大的大、中型滑坡。对于强地震区的滑坡,由于片石垛本身结构松散,这种措施也同样不宜采用。对于适宜采用抗滑垛的中、小型滑坡,片石垛的基础必须埋置于可能形成的滑面以下0.5-1.0 米处,一般都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做成厚约0.5 米的整体基础。抗滑片石垛的顶宽一般不小于1 米,垛的高度应高出可能向上产生滑动面的位置,垛的外侧坡度通常为1:0.75-1:1.25。码砌石块时,必须平行于基底分层砌筑,石块间尽可能相互咬紧,为了保证片石垛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在垛后需要置放砂砾滤层。
2、抗滑挡墙。是一种阻挡滑坡体滑动的工程措施,适用于治理因河流冲刷或因人为切割支撑部分而产生的中、小型滑坡,但不适宜治理滑床比较松软、滑面容易向下或向上发展的滑坡。由于滑坡的推力较大,抗滑挡墙比一般的挡土墙要设计得宽大些,具有胸坡缓、外形宽大的特点。为了增加抗滑挡墙的稳定性,在墙后应设一、二米宽的衡重台或卸荷平台,挡墙的胸坡越缓越好,一般用1:0.3-1:0.5,也有1:0.75-1:1 者。抗滑挡墙,一般多设置于滑坡的前缘,基础埋入完整稳定的岩层或土层的一定深度。挡墙背后应设置顺墙的渗沟以排除墙后的地下水,同时在墙上还应设置泄水孔,以防止墙后积水泡软基础。
3、抗滑桩。用来治理滑坡既要保证桩不被剪断、推弯或推倒,也要保证桩间土体不会从桩间滑走或因桩高不够导致土体从桩顶滑出。抗滑桩应设置在滑体中下部,滑动面接近于水平,而且也是滑动层较厚的部位。一定要保证桩身有足够的强度和锚固深度、桩高和桩间距离都要适当。抗滑桩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打入法、钻孔法和挖孔法三种。对于浅层的粘性土和黄土滑坡,可直接用重锤把木桩、钢轨桩、钢管桩、钢筋混凝土管桩等打入,简单易行;对于中厚层的大型滑坡,则多采用钻孔法和挖孔法施工。
4、锚固。利用穿过软弱结构面、深入至完整岩体内一定深度的钻孔,插入钢筋、钢棒、钢索、预应力钢筋及回填混凝土,借以提高岩体的磨擦阻力、整体性与抗剪强度,这种措施统称为锚固。(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锚杆类型很多,有楔缝式锚杆、倒楔式锚杆、普通式砂浆锚杆(并称插筋),钢丝绳砂浆锚杆,树脂锚杆及预应力锚索等,锚杆的作用是锚杆与岩体锚固后的作用,有四种形式,即悬吊作用,组合作用,加固作用,锚杆的自承拱作用。(3)预应力锚索:由钻孔穿过软弱岩层或滑动面,把一端(锚杆)锚固在坚硬的岩层中(称内锚头),然后在另一个自由端(称外锚头)进行张拉,从而对岩层施加压力对不稳定岩体进行锚固,这种方法称预应力锚索,简称锚索,国内应用较多,如长江南岸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和会同县中心街滑坡治理中都采用了此种锚索。锚索结构一般由幅度锚头、锚索体和外锚头三部分共同组成。内锚头又称锚固段或锚根,是锚索锚固在岩体内提供预应力的根基,按其结构形式分为机械式和胶结式两大类,胶结式又分为砂浆胶结和树脂胶结两类,砂浆式又分二次灌浆和一次灌浆式。外锚头又称外锚固段,是锚索借以提供张拉吨位和锁定的部位,其种类有锚塞式、螺纹式、钢筋混凝土圆柱体锚墩式、墩头锚式和钢构架式等;锚索体,是连结内外锚头的构件,也是张拉力的承受者,通过对锚索体的张拉来提供预应力,锚索体由高强度钢筋、钢纹线或螺纹钢筋构成。预应力锚索是一种较复杂的锚固工程,需要专门知识与经验,施工监理人员,应具有更丰富理论和经验。
5、减载
当一个滑坡处于头重脚轻的状况下,而在前方又有一个可靠的抗滑地段时,采取在滑坡体上部减重或脚部加填的办法,使滑坡的外形得以改变,重心得以降低,可以使滑坡的稳定性得到根本的改善。曾经有人计算过,如果将滑动土体积的4%从坡顶转移到坡脚,那么滑坡的稳定性就可增大10%。如果滑坡没有一个可靠的抗滑地段,则减重只能减小滑坡的下滑力,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因此,用减重的方法治理滑坡时,常常需要与下部的支挡措施相配合。应当说明的是,用减重的方法治理滑坡并不是对所有滑坡都适用。比方说,对于牵引式滑坡或滑土带具有卸载膨胀性的滑坡,就不宜使用。减重常用于滑面不深、具有上陡下缓、滑坡后壁及两侧有岩层外露或土体稳定不可能继续向上发展的滑坡。对于可以采用减重方法治理的滑坡,应该认真决定减重范围,要根据各段滑坡的稳定程度、稳定滑坡和其它建筑物的要求,进综合考虑。对于一些不向上或向两侧牵引发展的小型滑坡,也可考虑将滑坡体全部清除。在对滑坡体作减重处理时,必须切实注意施工方法,尽量做到先上后下,先高后低,均匀减重,以防止挖土不均匀而造成滑坡的分解和恶化。对于减重后的坡面要进行平整,及时做好排水和防渗。在滑坡前部的抗滑地段,采用加载措施,可以产生稳定滑坡的作用,当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地利用滑坡上方的减重土石堆于前部抗滑的地段。为了加强堆土的反压作用,可以将堆土修成抗滑土堤,堆土时要分层夯实,外露坡面应干砌片石或种植草木,土堤内侧应修渗沟,土堤和老土之间应修隔渗层。

6、固化
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善滑坡带土石性质。①焙烧法:焙烧法是利用导洞焙烧滑坡脚部的滑带上,使之形成地下“挡墙”而稳定滑坡的一种措施。利用焙烧法可以治理一些土质滑坡。用煤焙烧砂粘土时,当烧土达到一定温度后,砂粘土会变成象砖块一样,具有相同高的抗剪强度和防水性,同时地下水也可从被烧的土裂缝中流入坑道而排出。用焙烧法治理滑坡,导洞须埋入坡脚滑动面以下0.5-1.0 米处。为了使焙烧的土体成拱形,导洞的平面最好按曲线或折线布置。导洞焙烧的温度,一般土为500-80℃。通常用煤和木柴作燃料,也可以用气体或液体作燃料。焙烧程度应以塑性消失和在水的作用下不致膨胀和泡软为准。②电渗排水:电渗排水是利用电场作用而把地下水排除,达到稳定滑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适用于粒径0.05-0.005 毫米的粉质土的排水,因为粉土中所含的粘土颗粒在脱水情况下就会变硬。施工的过程是:首先将阴极和阳极的金属桩成行地交错打入滑坡体中,然后通电和抽水。一般以铁或铜桩为负极,铝桩为正极。通电后水即发生电渗作用,水分从正极移向由一花管组成的负极,待水分集中到负极花管之后,就用水泵把水抽走。③爆破灌浆法:爆破灌浆法是一种用炸药爆破破坏滑动面,随之把浆液灌入滑带中以置换滑带水并固结滑带上,从而达到使滑坡稳定的一种治理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仅用于小型滑坡。施工步骤是:首先用钻孔打穿滑动带,在钻孔中爆破。使滑坡床岩层松动;再将带孔灌浆管打入滑带下0.15 米,在一定的压力下将浆液压入,使其在滑动带中将裂缝充满,形成一个稳定土层,借以增大滑带土的抗滑能力。在我国黄土区的一些滑坡,曾用石灰、水泥和粘土浆液压注裂缝的方法来加固滑带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说明的是,运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善滑带土石性质借以提高滑坡稳定性的治理方法,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在滑坡治理中并未被广泛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排水支挡还是整治滑坡的两项主要措施。

2、围堰底部出现管涌切压力很大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通过对新西河水库土坝下游发生的多次管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导、减、排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工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大大节省工程投资,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摘要:基于土坝浸水变形分析的增量有限元法,并结合邓肯E-B模型,编制了相应的土坝应力及变形有限元计算程序。。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企业界已比较成熟,但是对于西部地区很多产业仍然在此很薄弱,上下游系带仍以自发为主。。

关键词:土坝管涌 剩余扬压力 处理措施 导渗 排渗减压井

3、因地震引起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排除这种险情应及时采取什么措施

目前处理堰塞湖主要有以下两种措施:

(1)危险性较大百的堰塞湖,一般采用爆破泄洪法。

爆破泄洪一般是采用人工上堤坝装埋炸药完成的,是及时解决堰塞湖危机度的方案。爆破泄洪的决策是在最紧急情况下(下游城市将面临灭顶之灾)和人员情况已经被成功转移的前提下才实施的。

(问2)分散、水位较低、流量较小的中小型堰塞湖,采用安全排水渠法。

治理的原理是按照疏导水流,控制堰塞湖水位。安全排水渠法强调人力资源及主观能动性的投入答,对湖水自然溢出采取了严格控制,即“洪水是顺着人的思路被动流入下游”,而不是自然溢出。

(3)高水头围堰下游滑坡处理措施扩展资料:

地震滑坡堰塞湖的一般形成过程如下:

(1)在原有河流水系,特别是发育在山区的河流水系上,由于地震引发大型内滑坡。 

(2)原有水系的河谷、支沟沟谷被地震滑坡形成的堵塞物堵容住。 

(3)河谷、支沟沟谷被堵塞后,储水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堰塞湖。 

参考资料:

网络-堰塞湖

4、水利工程围堰施工方案

你的围堰断面好像有点问题,背水坡是不是有点陡啦。至于施工方案,下面内容供参考吧!3 施工工艺3.1 施工工艺流程图(见附图)。3.2 围堰设计筑岛顶宽按B+9.0m(B为线路设计宽度),最外层采用土工布袋围堰,顶宽3.0m,外侧坡度 1:0.5,内侧吹填筑砂土(或粘土)。靠近河道中心处根据工程实际预留通航和过水通道,一般至少预留25m宽,以最大限量减少壅水对施工安全、质量造成的影响。围堰高度按H+2.0m计算(H为常水位时水深+壅水高度+1.0m),确保围堰顶高出水位2.0m以上。见附图“水中围堰平、断面示意图”。水中墩围堰平、断面示意图3.3 砂袋定位冲泥管袋围堰主要是将河床底泥砂用泥浆泵抽出灌入土工袋中,让泥水随土工袋上方出口流出,而将沉积于袋中的,土工冲泥管袋的主要优点是体积大、自重大,抛入水中不易被水流冲走,容易形成围堰,但在施工中每一袋砂都需抛到指定位置,特别是围堰未出水之前,如果位置不准,会造成因空隙过大而断不住水或围堰塌方,围堰施工时是先围一岸,当一岸围好后再施工另一岸。3.3.1 封底砂袋在围堰开始时首先从别处抽取河砂,用高压泥浆泵将砂冲至河床面,在河床面上满铺一层砂(厚约30cm),以防止河底淤泥造成砂袋滑移,然后进行砂袋封底,将河床面全断面抛填砂袋封底。如图示 为了达到每袋砂袋都能抛到指定位置,采用由一艘大船在上游定位,然后抛砂袋船由下游靠近定位船,由大船指挥抛砂,当一个定位点抛完后再利用定位船上牵引钢丝绳将定位船移向下一个点定位抛砂。如下图(定位抛砂袋示意图) 抛砂船由1.2.3……的顺序向前抛砂,封底砂袋宽度采用两个8m砂袋,共16m,封底砂袋全部采用顺河流方向抛填。3.3.2 围堰外围填筑围堰外围抛填采用底宽13.0m,顶宽3.0m。底层13.0m依次10.0m、8.0m、5.0m,顶层3.0m.(土工冲泥管袋规格主要有8.0m、5.0m及3.0m三种规格),围堰时先围A岸上游,然后是围堰中部临水面,当上游及中部临水面围堰高度超出水面1.0m时,开始进行下游围堰。深水时采用抛砂法将土工袋灌3/4满后,直接抛掷到指定位置,当土工砂袋高度接近水面时,抛砂船工已无法进入围堰区,此时应将土工袋直接铺在下层,土工砂袋上,直接向土工袋中灌砂,直至袋中灌砂至袋体积的3/4左右时封口,灌下一袋。土工袋灌砂过程中切记土工袋不得满灌亦不得少于1/2袋,满灌土工袋在抛掷或挤压时会破裂,冲砂量太少会造成土工袋重量不足且浪费土工袋不利于成本控制。下游围堰时当围堰面高度达到水平面(或将近水平面)应预留5m左右缺口不再填筑,此围堰外围土工冲泥袋已形成围堰坝,可以进行下一步围堰中冲砂。3.3.3 围堰中冲砂当外围围堰结束后,开始向围堰中冲砂。冲砂由上游向下游,由河岸向河中冲填,最后将围堰内水全部用砂挤排出下游缺口,再将下游缺口封住,此时围堰就已完成。冲砂过程时不再使用土工袋,而是将砂船中砂加入高压水再用泵抽出灌入围堰中,砂自然在围堰中沉积,最后形成围堰,围堰形成后围堰顶应高出水面1.0米以上,以保证围堰内钻孔桩的施工。3.4 操作要点3.4.1 泥浆泵施工方法管袋充灌采用:充填 迸浆二次充填的顺序进行,在充填过程中及时调整充填管口方向,使管袋受力均匀,避免变形。土工布袋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充填试验,摸索管袋、土质在充灌时的各项技术参数,如迸浆压力、迸浆时间、固结速度、沉积率等,供施工时掌握。充填的土料应是无树皮、草根、芦苇、贝壳、石渣等有害物质的砂性土壤,在施工前经鉴定合格方可使用。为了防止管袋充灌时滚动滑移变位,管袋定位前在围堰范围内水中吹填一层沙垫层,并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插上毛竹,毛竹桩定位要准确,入土深度达到要求,竹桩与横竹杆用8#铅线绑扎紧密,为保证充泥袋位置准确,土工布袋用毛竹桩强制固定。土工布袋必须袋袋相接,不能出现搭接缝,当出现搭接缝时及时采用草包或编织袋装泥填补,以防止土体由于河水冲击而从搭接缝流失。当管袋充灌成型70%饱满时,在顶面内侧开细孔,使袋内水份外溢,并用人工不断拍打袋体,不使袋孔堵塞,保证淅水畅通,减轻袋内压力,防止管袋破裂。绞吸式挖泥船布置在取砂区,通过排泥钢管将砂直接吹填至运沙船,运至围堰区,吹填至土工布袋和吹填区,吹填区的平整度通过排泥管线的合理布置来保证。3.4.2 管线架设管线布设采用浮管、潜管相结合的方式。(1) 减少与其他工程的相互干扰;(2) 满足吸泥船的排距要求;(3) 减少安拆次数,增加挖泥船的工作时间;(4) 保证施工期间安全及文明施工;(5) 满足吹填区平整度的要求。3.4.3 吹填区高程控制吹填区高程及平整度是直接影响围堰表面平整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吹填过程中详细设计吹填分支走向,严格控制吹填高程。(1)专门负责吹填的现场管理人员针对吹填区的情况,每天与管线班及时交底,决定吹填管线的走向及延伸距离,使吹管线的布设符合施工方案。(2)负责吹填的现场管理人员及项目部测量人员必须每天到施工现场,对吹填区的吹填高程进行观测并做好控制,在出泥口四周设立高程标尺,定期观测并校核,控制吹填标高。(3)为保证吹填区的质量,防止水门附近或吹填边角区域形成淤泥堆积体,在吹泥管口加装消能喷头,使出泥管排出的水、砂混合物充分扩散,有利于吹填平整度的要求。(4)出泥管口根据吹填区内泥砂测定情况移动调整,使区内不出现长期死水区。(5)施工过程中,经常利用高程标尺观察吹填区的标高,配合吹填区高程测量。(6)吹填时为了减少土方流失量,在吹填区管线架设时,可以几个排泥口交叉吹填,为控制尾水泥浆浓度,在排水口处派专人检查,发现尾水浓度增高时,及时加高排水口或改变吹填区域,确保尾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围堰施工
3. 1  施工程序
施工准备→清理整坡→膜袋铺设→张拉定位→锚固压顶→回土加固→防渗铺盖施工→子堰施工。
3. 2  施工难点及措施
(1) 膜袋的定位铺放:在施工前,应对河床进行适度的清理,保证堰基较为平顺,没有尖锐物,避免对膜袋产生破坏。先施工河床最深处的铺袋,宜选择低潮平流时开始施工,便于作业。膜袋采用竹桩定位,根据堰体尺寸,在铺放处四个角插上毛竹,将膜袋的角拉环套在毛竹上,灌砂时让膜袋顺定位桩沉入河底。
(2) 围堰合龙:与其他围堰形式不同的是:一般情况下其他类型的围堰都是龙口合龙的问题,而膜袋围堰施工时,则应避免出现龙口,尽可能均衡上升。特别是围堰施工高度达到水位变化区时,在每涨退潮时,不能留下个别缺口,同一层膜袋应在一次涨退潮期间完成,避免集中水流对堰体的冲刷。
(3) 围堰防渗:围堰的渗漏主要有三个部位:堰体与原河床接触面;堰体与岸坡接触面;膜袋与膜袋之间。特别是前两个部位,是破坏力最大,也最危险的地方。防渗的主要措施有:
①利用牛皮砂含泥量大、自身致密性好、透水能力差的特点,自身防渗。
②膜袋之间容易形成渗水通道,一方面不要将牛皮砂充填得太满,让膜袋自身调整挤密;另一方面,也可在膜袋之间塞填粘性土后,再覆盖编织土包。
③在堰体迎水侧从堰顶铺设两层土工编织布至堰脚,并深入河床3m ,编织布用砂包梅花状压面固定;在塑料编织布搭接处,则要用砂包密铺压实。
(4) 局部问题处理:
①堰体与岸坡连接处,需夯填粘土,嵌入岸堤,形成嵌入式防渗截水槽。
②外堰脚宜填土压脚,作为防渗体。
③子堰施工时应分层分阶段加高。选择合理的时段,每天填筑高度30cm左右,严格控制填筑速度,加强观察。
④基坑抽水时,应严格控制水位降幅,每天50cm 左右,注意堰体脱水、渗水通道,避免集中渗水,形成管涌。

5、过河管围堰方案

方案一:U形土围堰
(一)已知相关数据:
承台尺寸:10 .5m(横桥向)*10.5m(纵桥向)*4 .5m(承台高度),
河底顶面与河床相平,河床淤泥约为30cm。正常水位5.0米,最高水位5 .5米,堰顶高度按最高水位考虑。
水流速度为1.5m/s, 河床土质良好,多为粘土,亚粘土,承载力较高。
(二)方案描述:
1、 围堰方式:
从河岸上游做起点对水中桥位承台用红粘土以U字形填成临时施工围堰,堰体围好后,将堰内围起部分水抽干,清除里面淤泥, 设置防渗层,回填红粘土,并压碾密实,移入钻机进行桩基施工,桩基施工完,在堰内直接进行承台开挖,进行承台施工。
2、围堰尺寸设计:
水中土围堰,拟定围堰填土高度为5.5米,高出水面0.5米,上口填土宽度为4.5米,内侧(承台部分)坡度为1:1(5.5米),外侧度为1:1.5(8.5米)。一个u形坝基占地面积3272平方,占同一汇水截面积20%(压缩河道面积),围堰总长147.5米,需填土方量约为9634立方。围堰存留期为3个月。

3、围堰平面布置如图1:
图1 U形土围堰平面布置图
4、轴线及高程控制:
对围堰各控制点进行坐标计算,在现场对填土围堰轴线及高程控制采用设置方向标,临时拟定点等,保证轴线及高程正确。
5、堰体稳定性验算:
因河道水为流动水,静水压计算P=ρ*h*g*L=1*5 .0*10*1 .2*147 .5=60kNm
动水压力: pd=k*h*u^2*b*s/(2*g)
堰体重: G=(4.5+18.25)/2*5.5*ρ2=109
P--水压力 、ρ1--水密度、ρ2--红土容重 、h--河水高度、g--取10 L--水中堰体长度、4 .5-堰体上内宽、18 .25-堰体下口设计宽、5 .5-堰体填土高度。1 .2-为安全系数。
6、堰体的抗渗性计算:
Q=1.366*k(H^2-h^2)/(log(2D)-logr)

三、施工准备:
1、测量放样:通过放样确定围堰范围,占地面积。
2、清除岸边杂物,整平现场
3、绘出平面图,计算出围堰控制点坐标报监理工程师核准。
4、修筑便道:便道设在桥梁桩位中间,宽5m。
5、选定围堰取填料土场,结合当地材料情况,选择当地施工大都采用的红粘土做施工坝基围堰,红粘土有一定的粘度,渗水量小,碾压密实有具有一定的抗冲刷性,饱水效果好,是土石围堰填料的良好材料,避免了坝好和坝基二次重做渗水处理和工作。
四、施工方法:
1、围堰填筑不要直接向水中倾倒土,应出水面和土倒在已堰头,用机械顺坡送入水中,以免直接倒入水中土体发生离析或被水冲走,造成堰体填好渗水或当浪费,水面以上土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并采用压路碾压密实,达到堰体整体稳固,承受一定的抗冲刷,合拢后不下沉,不塌陷满足施工要求。
2、清除围堰内淤泥,先采用抽水机将被围起部分水抽干,然后组织挖机及运输车将水中淤泥运离现场。
3、对清好的围内设积水坑,定时将积水抽出,然后再对堰内填入防渗好的土,填土厚度视堰内渗水大小及满足要求来定。
4、因筑引起河水流速增大使堰外坡面有受冲刷的危险时,可在外坡面用草皮、柴排、片石、草袋或土工织物等加以防护。
5、清除堰底河床上杂物、树根、石块等,减少渗漏发生,填筑应从上游开始至下游合拢。
6、施工中严格设计要求放出坐标控制点,保证施工过程没有多于设计的土落入河道挤压河道造成汇水面积减少,水流量增大给堰体造成压力。
五、施工进度及措施
1 .计划于11月中旬开始,20天完成填土,施工工期为90天,即围堰存留期为3个月。
2 .详细的实施性工程进度计划,采用流水作业与平行交叉作业施工,使总体计划得到实现。并检查落实,同时与工资挂钩,促使各项工序紧密连接,统筹兼顾。
3、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事定岗,因岗定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任务。具体事宜由分部制定落实。
4、合理调配材料、施工机具的使用,协调好各部门、各施工队及外部设备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
5、保证全体职工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由物资供应部门与行政管理部负责实施。
六、施工主要机械设备:

序号 机械名称 台数 备注
1 挖机 1台
2 推土机 1台
3 压路机 1台
4 运土车 10台
5 抽水机 2台
七、成本预算:

6、位处滑坡段下游,白鹤滩水电站如何保证地质安全?

经过细致地实地考察和数学模拟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金江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很好,整体失稳的可能性不大,但仍然存在局部失稳的可能。

经计算,如果确实受到8度强烈地震的作用,滑坡体发生失稳滑落时,会在下游5公里的大坝处掀起6米左右的浪高。这虽然会对大坝的正常使用造成一定的威胁,但不存在翻坝的危险

此外,白鹤滩水电站还有更高层面上的安全保障。

在白鹤滩水电站下游245公里处,就是与其相配合的溪洛渡水电站。它的发电量与白鹤滩水电站接近,二者相互配合,即使白鹤滩水电站发生了事故,溪洛渡水电站处所形成的次生洪峰也只会引起江水位上涨4米。

这对防洪库容达42.8亿立方米的溪洛渡巨型水利枢纽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对于整个金沙江的安全通航和下游的防洪也不会造成威胁。

为了控制裂缝,白鹤滩水电站多种措施并用:

大坝全面采用了新型低热水泥,其水化放热量远低于普通水泥。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对于全坝31个坝段,每一仓混凝土中都在不同位置处埋设有数支温度传感器和循环冷却水管,可以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升,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降温。浇筑好的混凝土铺着“保温被”以隔绝外界阳光直射,现场还有降温喷雾器随时待命。

如此一来,大坝各处的混凝土温度都低于设计要求2-3℃,有效地防止了开裂。

7、应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措施有哪些?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工程治理困难、成本高。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对策。
(一)长远应对措施为防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绝不能建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采乱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各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区、乡、村包干,保证植树造林的进行。当前尤应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消灭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等工作。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雨量较多,湿润的滑坡和泥石流地区,只要加强管理就能自然恢复。在雨量较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区,草被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培育。在裸露地区和干旱地区,造林难以成功,往往要先恢复草被,以草护苗。
(3)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重要建筑避开潜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区。在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影剧院等大量容纳人群建筑,交通主干线建设之前,都应该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采取有效措施加固建筑或者治理潜在滑坡、泥石流。最好是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区范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要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二)地震中期预报后应对措施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对一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防治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可能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防治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性的区段进行工程治理。
1.地震滑坡灾害的工程治理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从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阻挡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有:(1)排除地表水。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
(2)防渗处理。就是对边坡的坡顶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透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
(3)水沟排水工程。水沟排水工程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地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水沟排水有集水沟和排水沟两类方法。集水沟是以沟渠为主,横贯斜坡,汇集雨水和地表水;排水沟为将汇集的水排出滑坡区。排水沟应采用较陡的坡度,保证排水要求,每20~30米设计一个连接点,在松软的地层中采用固定排水管线;排水沟的末端要置墙。
(4)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暗沟也分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一般每20~30米设计一个集水池或检查井。对于3米以下地下水,釆用钻孔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孔径一般采用06毫米的钻头为宜。可同时布设2~3层钻孔,不仅排除深层水,也可以排除浅层水。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导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
(5)削方减重法。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填土夯实。
(6)抗滑桩。在滑坡前沿用钻头垂直地穿过滑动面,再插入钢管或工字钢,桩基应打入滑面以下1/3;也可以用直径1.5~2.0米的竖井来代替钻孔,井中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充填。抗滑桩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
(7)挡墙滑坡。前沿挖开后,以网架方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
(8)河流建筑物。由于河流的侵蚀,河床下切,河岸遭受冲刷,损害坡体的稳定,往往在地震时易发生滑坡。可采用防护堤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
2.地震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治理治理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策。对于无法躲避、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注意从上到下(从源头区—径流区—堆积区)综合治理,要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诸项措施配套进行。主要的泥石流工程治理措施有:(1)蓄水、引水工程。一般在水体补给区修建调洪水库、引水渠和截流水沟等。调洪水库的设计标准要比灌溉水库的标准高,适当考虑提高设计烈度,以防地震时水库溃决,形成特大的泥石流和水灾。引水渠可按一般水渠工程设计。截流水沟的设计同滑坡的截流水沟,在施工中保证质量,严防漏水。
(2)拦挡工程。包括拦沙坝、谷坊、挡土墙和护坡,按一般土建工程建筑设计施工。
(3)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顺水坝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
(4)停淤工程。包括停淤场和拦淤库。一般建在下游开阔平坦的河床段或平坦低洼的堆积扇上。通常与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共同组成。导流堤和拦淤堤的设计与排导沟、导流堰的设计大体相同;溢流堰的设计与拦沙坝及溢流口的设计相似,但应注意溢流堰的位置选择与两侧拦淤堤(或沟岸)的衔接。
(5)改土工程。包括改田改土和轮耕等。一般泥石流的沟坡上不宜造梯田,尤其在崩塌地区,当做出地震预报之后绝对禁止耕作。梯田、道埂需要用块石加固,沟渠洼地里修梯田时,要留有足够宽度和深度的排水沟。
(三)地震临震预报后应对措施(1)进行滑坡动态监测。短临预报期间,应对村、镇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进行监测。可用形变方法,如水平形变网,垂直、水平位仪,倾斜仪,电阻应变片等进行滑坡和滑坡体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选择滑坡体上钻孔、泉、民用井等进行地下水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动态观测,以掌握滑坡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预报滑坡和泥石流活动情况。
(2)实施滑坡和泥石流紧急工程措施。短临预报期内,应对重要建筑物附近的潜在滑坡、泥石流采取紧急工程措施。可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采用后部挖方削减、前部填土夯实的方法,加强滑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动的危险性。用引导工程改变滑坡、泥石流原来的滑向和流向,使其不能成害;在滑体内和松散固体物质中,要加宽各种排水沟和钻孔,尽量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区和泥石流形成区。要对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泥石流抓紧进行整治,用水泥浆通过浅钻和浅井进行加压灌注,用电渗等方法固结松散物质;用化学凝固剂胶结矿渣,以防止矿渣液化泥石流。
(3)对危险区内的群众进行疏散。对危险区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权衡投资效益,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采取搬迁。对于不能用工程整治或工程整治经济效益很低的危险滑坡、泥石流,应对居住和建立在滑坡体上和滑坡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经区的居民、工厂、矿山进行搬迁疏散。搬迁应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安排。
(四)地震时逃生方法(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的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每秒钟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五)地震后应对措施(1)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有时地震泥石流往往多处同时爆发,山头被包围,成为孤岛,且其常有幸存者,应及时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空投食品、衣物、药品等,或使用直升机救人。
(2)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
(3)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4)重建家园的选址。应总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教训,科学地选择重建家园的地址,要避开沟谷两岸以及滑坡体、泥石流流通区,选择开阔、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岩上建房。

8、土石围堰过水时会受到哪些破坏,应采取什么措施

渗透破坏主要分为流土和管涌。
一、防治流土的原则是控制逸出处的水力坡降,使实际的逸出坡降不超过允许坡降,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上游做垂直防渗帷幕;
2、上游做水平防渗铺盖;
3、下游挖减压沟或打减压井,贯穿渗透性小的黏性土层;
4、下游加透水盖重层;
5、土层加固处理。
二、防止管涌的原则是改变水力条件及改变几何条件:
1、改变水力条件,降低土层内部和渗流逸出处的渗透坡降;
2、改变几何条件,铺设满足要求的反滤层。

9、煤矿地面出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处置措施

整治滑坡的方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导滑坡的影响;二是改变滑坡外形、增加滑坡的抗滑力;三是改变滑带土石性质,阻滞滑坡体的滑动。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好效果。例如,对于由地下水作用引起的滑坡,在事先弄清地下水补给来源、方式、方向、位置和数量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截水盲沟、盲洞、仰斜钻孔等工程加以排除;对于因江河冲刷引起的滑坡,应着重修筑河岸防护工程;对于因挖方修建铁路、公路,破坏了山体平衡,采用抗滑挡墙、抗滑桩等支撑措施来恢复平衡,效果比较显著,对于因地表渗水或自然沟水补给而引起的滑坡体滑动,则宜采取地面铺砌防渗、地表排水及沟床铺砌等措施;对于因滑动带土质不良而引起的滑动,可考虑采用灌浆、焙烧等改良土质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疏干工程来减少水的作用;对于大滑坡或滑坡体连续分布的区段,如果处理起来在技术上还不过关,经济上不合算,可以考虑使工程建筑设施避开滑坡的影响范围;对于中小型滑坡,工程建筑要避工它们正在活动的前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将小型滑坡全部清除。
各地防治滑坡的实践表明,凡是采用排除地下水措施的,都收到了效果,凡是采用支挡工程措施的,只要设计无误,而且支挡工程埋基于滑床之下的足够深度,一般也取得了迅速稳定滑坡的效果;凡是单纯采用减重措施的,都不能最终稳定滑坡,减重措施必须与支挡或排水措施相结合才能见到成效。总之,在防治滑坡时,必须牢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防治工程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一)排水工程
1、排除地表水: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与地表水的危害有密切关系。所以,设置排水系统来排除地表水,对治理各类滑坡都是适用的,对治理某些浅层滑坡,效果尤其显著。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是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 米以外,设置一条或数条环形截水沟,用以拦截普遍引自斜坡上部流向斜坡的水流。通常,沟深和沟底宽度都不小于0.6 米。为了防止水流的下渗,在滑坡体上也应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使水流得以汇集旁引。如地表条件许可,在滑坡边缘还可修筑明沟,直接向滑坡两侧稳定地段排水。如果滑坡体内有湿地和泉水露头,则需修筑渗沟与明沟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地在表水下渗为滑坡主要原因的地段,还可修筑不同的隔渗工程。当地表出现裂缝或滑坡体松散易于地表水下渗时,都要及时进行平整夯实,以防地表水渗入。另外,在滑坡地区进行绿化,尤其是种植阔叶树木,也是配合地表排水、促使滑坡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2、排除地下水:地下水通常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带水,成为治理滑坡的一项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统包括截水盲沟、支撑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渗管、渗井、垂直钻孔以及砂井与平孔相结合、渗井与盲洞相结合等工程设施。其中的深盲沟和盲洞,由于造价较高、施工困难,效果又不太稳定,一般很少采用。截水盲沟设置于滑坡可能发展范围5 米以外的稳定地段,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一般作环状或折线形布置,目的在于拦截和普旁引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这种盲沟由集水和排水两部分组成,断面尺寸由施工条件决定,沟底宽度一般不小于1 米。盲沟的基底要埋入补给滑带水的最低一层含水层之下的不透水层内。为了维修和清淤的方便,在截水盲沟的转折点和直线地段每隔30-50 米,都要设置检查井。支撑盲沟。是一种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的工程设施。地于滑动面埋藏不深,滑坡体有大量积水,或地下水分布层次较多、难于在上部截除的滑坡,可考虑采用修建盲沟的办法来进行治理。支撑盲沟布置在平行于滑坡滑动方向有地下水露头处,从滑坡脚部向上修筑。有时在上部分岔成支沟,支沟方向与滑动方向成30°-45°交角。支撑盲沟的宽度根据抗滑需要、沟深和便于施工的原则来确定。一般采用2-4 米。盲沟基底应砌筑在滑动面以下0.5 米的稳定地层中,修成2-4%的排水纵坡。如果滑坡推力较大,可考虑采用支撑盲沟与抗滑挡墙结合的结构形式,这种联合形式的防治效果更好。仰斜孔群。是一种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从而达到疏干滑坡体、使滑坡稳定的措施。仰斜排水孔的位置,可按滑体地下水分布情况,布置在汇水面积较大的滑面凹部。孔的仰斜角度应按滑动面倾角以及稳定的地下水面位置而定,一般采用10°-15°。孔径的大小由施工机具和孔壁加固材料决定,可以从几十毫米到一百毫米以上。如果仰斜排水孔作为长期的排水通道使用,那么孔壁就需要用镀锌铜滤管、塑料滤管或竹管加固,也可用风压吹砂填塞钻孔。当含水土层(如黄土)渗透性差时,可采用砂井——仰斜排水孔联合排水措施,以砂井聚集滑坡体内的地下水,用斜孔穿连砂井并把水排出。在这种排水措施中,原则上斜孔应打在滑动面以下。砂井的井底以及砂井与斜孔的交接点,也要低于滑动面。砂井中的充填料应保证孔隙水可以自由流入砂井,而砂井又不会被细粒砂土所淤积。垂直孔群。是一种用钻孔群穿透滑动面,把滑坡体内储藏的地下水转移到下伏强透水层,从而将水排泄走的一种工程措施。每一种工程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垂直孔群的适用条件是:滑坡体土石的裂隙度高、透水能力强、在滑动面下部存在的排泄能力强的透水层。垂直孔群一般是在地下水集中地区和供水部位,采用成排排列的方式进行布置。每排孔群的方向应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排与排的间距约为孔与孔间距的1.5 至5 倍。排水钻孔的孔径,要求每孔的设计最大出水量应大于钻孔实际涌水量。为了达到钻孔排水的目的,每个钻孔都必须打入滑动面以下的强透水层中,并且要求在每孔钻进终了时,都要安设过滤管,在过滤管外天充填砂砾过滤层。对于不设过滤管的钻也,应该全部充填砂砾。在孔口应设置略高于地面的防水层。防止水对坡脚的冲刷。在自然界中,由于斜坡的前缘受到河流冲刷而诱发滑坡的情况,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应努力防止水对坡脚前缘的冲刷、淘蚀。一般说为,治理的办法是在滑坡上游严重受冲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前缘用抛石、铺设石笼、钢筋混凝土块及片石护坡,使滑坡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从而达到稳定滑坡的作用。如果滑坡位于河曲处,河道又有改变的条件,也可采用改河方案,以使滑坡前缘免受河水冲刷。一些沟谷由于水流的冲刷,使沟床不断加深与展宽,沟坡的岩土失去稳定而产生滑坡,对这种滑坡的治理,可在它的下游地段修筑堤坝,以防继续下蚀,并利用淤积的固体物质稳定滑坡的坡脚。水库岸边的滑坡也常因坡舌部分遭受冲刷而促使滑坡不断发展,其治理办法是:蓄水前可在滑坡前缘的上游地段修筑丁坝,使库水夹带的泥沙能够淤积于滑坡前缘,起支撑滑坡的作用;水库蓄水之后,在主导风向作用下,波浪对岸边的冲刷有将岸边泥沙带至水库的作用,当滑坡处于这样的地段时,应在滑坡脚部填以平缓的斜坡,在斜坡上修一个有足够厚度的反滤层,再在滤层上砌石护坡,以取得稳定滑坡的作用。
(二)支挡工程
由于失支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床陡、滑动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档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坡迅速恢复稳定。支撑建筑物的种类很多,有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的支挡工程办法:
1、抗滑片石垛。是一种用垒砌石块的方法来阻止滑坡体下滑、达到稳定滑坡目的的工程措施。对于滑体不大,滑面位置低于坡脚不深的中、小型滑坡,又有足够的场地和廉价的石料时,就可采用这种工程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适宜用来治理下滑力较大的大、中型滑坡。对于强地震区的滑坡,由于片石垛本身结构松散,这种措施也同样不宜采用。对于适宜采用抗滑垛的中、小型滑坡,片石垛的基础必须埋置于可能形成的滑面以下0.5-1.0 米处,一般都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做成厚约0.5 米的整体基础。抗滑片石垛的顶宽一般不小于1 米,垛的高度应高出可能向上产生滑动面的位置,垛的外侧坡度通常为1:0.75-1:1.25。码砌石块时,必须平行于基底分层砌筑,石块间尽可能相互咬紧,为了保证片石垛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在垛后需要置放砂砾滤层。
2、抗滑挡墙。是一种阻挡滑坡体滑动的工程措施,适用于治理因河流冲刷或因人为切割支撑部分而产生的中、小型滑坡,但不适宜治理滑床比较松软、滑面容易向下或向上发展的滑坡。由于滑坡的推力较大,抗滑挡墙比一般的挡土墙要设计得宽大些,具有胸坡缓、外形宽大的特点。为了增加抗滑挡墙的稳定性,在墙后应设一、二米宽的衡重台或卸荷平台,挡墙的胸坡越缓越好,一般用1:0.3-1:0.5,也有1:0.75-1:1 者。抗滑挡墙,一般多设置于滑坡的前缘,基础埋入完整稳定的岩层或土层的一定深度。挡墙背后应设置顺墙的渗沟以排除墙后的地下水,同时在墙上还应设置泄水孔,以防止墙后积水泡软基础。
3、抗滑桩。用来治理滑坡既要保证桩不被剪断、推弯或推倒,也要保证桩间土体不会从桩间滑走或因桩高不够导致土体从桩顶滑出。抗滑桩应设置在滑体中下部,滑动面接近于水平,而且也是滑动层较厚的部位。一定要保证桩身有足够的强度和锚固深度、桩高和桩间距离都要适当。抗滑桩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打入法、钻孔法和挖孔法三种。对于浅层的粘性土和黄土滑坡,可直接用重锤把木桩、钢轨桩、钢管桩、钢筋混凝土管桩等打入,简单易行;对于中厚层的大型滑坡,则多采用钻孔法和挖孔法施工。
4、锚固。利用穿过软弱结构面、深入至完整岩体内一定深度的钻孔,插入钢筋、钢棒、钢索、预应力钢筋及回填混凝土,借以提高岩体的磨擦阻力、整体性与抗剪强度,这种措施统称为锚固。(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锚杆类型很多,有楔缝式锚杆、倒楔式锚杆、普通式砂浆锚杆(并称插筋),钢丝绳砂浆锚杆,树脂锚杆及预应力锚索等,锚杆的作用是锚杆与岩体锚固后的作用,有四种形式,即悬吊作用,组合作用,加固作用,锚杆的自承拱作用。(3)预应力锚索:由钻孔穿过软弱岩层或滑动面,把一端(锚杆)锚固在坚硬的岩层中(称内锚头),然后在另一个自由端(称外锚头)进行张拉,从而对岩层施加压力对不稳定岩体进行锚固,这种方法称预应力锚索,简称锚索,国内应用较多,如长江南岸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和会同县中心街滑坡治理中都采用了此种锚索。锚索结构一般由幅度锚头、锚索体和外锚头三部分共同组成。内锚头又称锚固段或锚根,是锚索锚固在岩体内提供预应力的根基,按其结构形式分为机械式和胶结式两大类,胶结式又分为砂浆胶结和树脂胶结两类,砂浆式又分二次灌浆和一次灌浆式。外锚头又称外锚固段,是锚索借以提供张拉吨位和锁定的部位,其种类有锚塞式、螺纹式、钢筋混凝土圆柱体锚墩式、墩头锚式和钢构架式等;锚索体,是连结内外锚头的构件,也是张拉力的承受者,通过对锚索体的张拉来提供预应力,锚索体由高强度钢筋、钢纹线或螺纹钢筋构成。预应力锚索是一种较复杂的锚固工程,需要专门知识与经验,施工监理人员,应具有更丰富理论和经验。
5、减载
当一个滑坡处于头重脚轻的状况下,而在前方又有一个可靠的抗滑地段时,采取在滑坡体上部减重或脚部加填的办法,使滑坡的外形得以改变,重心得以降低,可以使滑坡的稳定性得到根本的改善。曾经有人计算过,如果将滑动土体积的4%从坡顶转移到坡脚,那么滑坡的稳定性就可增大10%。如果滑坡没有一个可靠的抗滑地段,则减重只能减小滑坡的下滑力,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因此,用减重的方法治理滑坡时,常常需要与下部的支挡措施相配合。应当说明的是,用减重的方法治理滑坡并不是对所有滑坡都适用。比方说,对于牵引式滑坡或滑土带具有卸载膨胀性的滑坡,就不宜使用。减重常用于滑面不深、具有上陡下缓、滑坡后壁及两侧有岩层外露或土体稳定不可能继续向上发展的滑坡。对于可以采用减重方法治理的滑坡,应该认真决定减重范围,要根据各段滑坡的稳定程度、稳定滑坡和其它建筑物的要求,进综合考虑。对于一些不向上或向两侧牵引发展的小型滑坡,也可考虑将滑坡体全部清除。在对滑坡体作减重处理时,必须切实注意施工方法,尽量做到先上后下,先高后低,均匀减重,以防止挖土不均匀而造成滑坡的分解和恶化。对于减重后的坡面要进行平整,及时做好排水和防渗。在滑坡前部的抗滑地段,采用加载措施,可以产生稳定滑坡的作用,当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地利用滑坡上方的减重土石堆于前部抗滑的地段。为了加强堆土的反压作用,可以将堆土修成抗滑土堤,堆土时要分层夯实,外露坡面应干砌片石或种植草木,土堤内侧应修渗沟,土堤和老土之间应修隔渗层。
6、固化
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善滑坡带土石性质。①焙烧法:焙烧法是利用导洞焙烧滑坡脚部的滑带上,使之形成地下“挡墙”而稳定滑坡的一种措施。利用焙烧法可以治理一些土质滑坡。用煤焙烧砂粘土时,当烧土达到一定温度后,砂粘土会变成象砖块一样,具有相同高的抗剪强度和防水性,同时地下水也可从被烧的土裂缝中流入坑道而排出。用焙烧法治理滑坡,导洞须埋入坡脚滑动面以下0.5-1.0 米处。为了使焙烧的土体成拱形,导洞的平面最好按曲线或折线布置。导洞焙烧的温度,一般土为500-80℃。通常用煤和木柴作燃料,也可以用气体或液体作燃料。焙烧程度应以塑性消失和在水的作用下不致膨胀和泡软为准。②电渗排水:电渗排水是利用电场作用而把地下水排除,达到稳定滑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适用于粒径0.05-0.005 毫米的粉质土的排水,因为粉土中所含的粘土颗粒在脱水情况下就会变硬。施工的过程是:首先将阴极和阳极的金属桩成行地交错打入滑坡体中,然后通电和抽水。一般以铁或铜桩为负极,铝桩为正极。通电后水即发生电渗作用,水分从正极移向由一花管组成的负极,待水分集中到负极花管之后,就用水泵把水抽走。③爆破灌浆法:爆破灌浆法是一种用炸药爆破破坏滑动面,随之把浆液灌入滑带中以置换滑带水并固结滑带上,从而达到使滑坡稳定的一种治理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仅用于小型滑坡。施工步骤是:首先用钻孔打穿滑动带,在钻孔中爆破。使滑坡床岩层松动;再将带孔灌浆管打入滑带下0.15 米,在一定的压力下将浆液压入,使其在滑动带中将裂缝充满,形成一个稳定土层,借以增大滑带土的抗滑能力。在我国黄土区的一些滑坡,曾用石灰、水泥和粘土浆液压注裂缝的方法来加固滑带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说明的是,运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善滑带土石性质借以提高滑坡稳定性的治理方法,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在滑坡治理中并未被广泛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排水支挡还是整治滑坡的两项主要措施。

与高水头围堰下游滑坡处理措施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