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寒潮和亚欧大陆上

寒潮和亚欧大陆上

发布时间:2021-07-10 05:30:51

1、寒潮分几级?都是什么?对生活有何影响?

什么是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编辑本段]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编辑本段]寒潮的形成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 ,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 -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 -70℃。1 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编辑本段]寒潮的路径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编辑本段]寒潮的影响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编辑本段]寒潮的影响范围
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编辑本段]寒潮的特点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的预防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编辑本段]寒潮的危害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强烈降温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雪、冻雨

2、世界上哪些地区会受到寒潮的影响?

寒潮是西风带强冷空气入侵带来的大风降温(伴有雨雪)天气,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都有发生寒潮的可能。北半球,一般中纬度(北纬30度-60度)的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影响。

3、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什么

?

4、电影《后天》中预示的灾难并非遥遥无期,什么是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但实际上,专家所制订的这个标准并不适用南方各省。 

由于南极大陆周围被广阔的海洋环绕,海洋将南极洲与其他大陆分隔得很远。海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当冷空气通过海洋上空时,海洋缓慢降温会释放大量热量削弱冷空气。再加上南半球的西风带完整又强大,冷空气都被西风困在南极大陆上很难北上,因此南半球很少发生寒潮。北半球则不同,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连接着北极地区和低纬度,陆地的高山切断了西风带,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当北半球冬季到来时,这两块大陆的气温会低达零下几十度,对冷空气没有削弱作用,北极的冷空气因此可以沿着这两块大陆一路南下,入侵低纬地区。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中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气候寒冷,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中国的寒潮首先就是在北冰洋的冰面上形成,然后在西伯利亚或蒙古高原得到加强,最后一路南下。在北美洲,寒潮则主要形成于北极地区以及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和哈德逊湾。

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寒潮年鉴将冷空气过程分为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一般冷空气四级。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影响中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这是影响中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中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国一带,经过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中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中国东部沿海一带。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5、为什么有人说欧洲西部的寒潮欧洲人毫无防备

分析:
寒潮来袭,程度加剧,是突然性的,没有人准确的预料到。全球变暖是主流观点,变冷变暖开始变得看不清。
资料:
在北半球,冬季寒潮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气温骤降会导致建筑物破坏,以及通信、能源、供水等设施受损。如果寒潮伴随着大面积降雪,就可能造成交通中断,工商业减产甚至停产。此外,寒潮对于农林畜牧业造成的损害在农产区也非常显著。全球气候变暖在最近的10余年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暖冬、冰川消融这类话题的探讨不绝于耳,这是否意味着冬季寒潮这类自然现象的发生会有所减少呢?恰恰相反,我们观察到在最近若干年,欧亚大陆连续出现寒潮。对此应当如何看待。
从1月底到2月初,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从北到南,从西向东,总面积达到990万平方公里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受到波及。如果说在北欧芬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9摄氏度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南欧巴尔干半岛录得的零下37摄氏度低温就比较值得关注了。更加惊人的是,在意大利这种夏季炎热、冬季温和的典型地中海气候国家,居然全国交通因为暴雪而陷入一片混乱。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水城威尼斯水网结冰,在首都罗马,将近20公分的积雪不仅压塌了树木,迫使学校停课,政府停止办公,而且打破了26年来的降雪记录。
 不过和黑海沿岸以及亚速海沿岸的东欧国家相比,意大利的降雪就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有超过90公分积雪,将近6万人被积雪阻断家中;捷克录得破记录的低温零下38.1摄氏度。欧洲最主要的河流多瑙河在保加利亚境内长达几百公里的河道全部冻结,为30年来首次。罗马尼亚部分地区更是破记录降了超过4米的雪,大量村庄因为大雪而与世隔绝。在如此厚实的积雪间清理出来的道路宛如我国黄土高原上深深的千沟万壑。受寒潮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乌克兰,在乌克兰有将近 1600人因为体温过低和冻疮需要入院治疗,超过150人死亡。首都基辅市气温降到零下27摄氏度,其他地区有的达到零下35摄氏度。
包括乌克兰在内,2012年欧洲寒潮已经导致了全欧至少550人的死亡。这使得本次事件成为过去30年间死亡人数第二高的欧洲寒潮。最致命的欧洲寒潮发生在6年前,也就是2006年1月底到2 月初,当时多达790人死亡。其次的一次发生在2001年俄罗斯境内,死亡人数达到382人。自1980年以来的30年间,算上今年这次,死亡人数超过150人以上的欧洲寒潮事件一共发生了11起,平均下来差不多每3年1起。其中,6次发生在2000年以后,4次发生在90年代,只有1次发生在80年代(1987年1月,当时死亡233人)。由此可见,在最近的20年,高死亡率(150多人死亡)的寒潮在欧洲变得更频繁了,差不多每2年就有1次。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过去几年每年欧洲都很冷。
仅仅在去年,也就是2010-2011年冬天,英伦三岛就录得31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其中,2010年的12月是英国自1910年以来最寒冷的12月。该月平均气温比历史长期平均气温整整低了1.1摄氏度。前年,也就是2009/2010年的欧洲寒潮导致至少90人死亡,破记录的低温和大雪导致整个欧洲的交通瘫痪。当时正好赶上圣诞节假期,笔者对大量因大雪严寒滞留机场的旅客记忆犹新。那年冬天,在南欧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区录得了零下47摄氏度的极端低温。2009年的年初也不暖和,1月份欧洲大部(尤其是中欧和南欧)均录得超常低温。西北欧普降大雪,在英国南部发生了18年以来最严重的雪灾。
通过对这些历史记录的纵向梳理,我们很自然地会感觉到,欧洲的冬天不仅没有因为气候变化而越来越暖,反而似乎是在变得越来越冷。我们再作横向比较。几乎在欧洲经受寒潮袭击的同时,在欧亚大陆的另外一段,也就是东北亚地区,日本遭受了暴雪袭击,部分地区积雪超过5米。我国也在1月25日以后有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均录得了零下40摄氏度以下的低气温。呼伦贝尔市多次出现极寒天气,据报道“该市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春节”。可见,冬季寒冷的现象不仅仅是局限于欧洲一地,只是程度有区别而已。
那么我们是否就能说“气候变暖”不存在呢?笔者感觉这样的论断恐怕还太片面,欧洲寒潮不能割裂孤立地看待,而要和其他季节其他地区的情况综合研究。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极端天气变化的频发,笼统来说,就是呈现出某种极端而且紊乱的状态。就拿欧洲来说,在冬季寒潮频发的同时,夏季热潮也频发。2003年在西欧和中欧的热浪直接或间接地导致7万人以上的死亡。2007年7月英国就录得了184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在前文我们提到2009/2010年冬天欧洲特别冷。但恰恰是在2010年夏天,俄罗斯遭受500年来最严重的热浪和干旱袭击,莫斯科录得38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仅俄罗斯一国因热浪死亡人数就达5.5万以上。同时俄国全国范围出现火灾,直接导致了全球小麦价格升高。我们把眼光从欧洲移开一点儿,就会看到在俄国大旱的同时,2010年7月,南亚巴基斯坦正在遭受1929年以来的最严重水灾,全国1/5领土受灾,灾民超过2000万。极端天气状况的频发以及发生规模的加剧,很有可能是和大气以及海洋水体温度上升有联系。所以仅仅根据欧洲最近的寒潮来否定气候变暖不免有点操之过急。

6、侵入我国的寒潮源地在什么大陆的什么地区。寒潮的前方是什么?

源地西伯利亚,冬季大陆降温快,气压高,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长趋南下,是我国冬季寒潮的源头。
寒潮的前方是中低纬常压系统。

7、世界上哪些地区会受到寒潮的影响

: 欧洲大陆,亚洲大陆伊朗高原——阿富汗高原——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北美大陆墨西哥湾以北,南美洲纬度较高的地区,

8、求老师解答:在亚欧大陆上,受寒潮

B

9、寒潮的分布原因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大范围地区大幅度的降温。我国很多媒体都习惯称之为“寒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种现象应该称之为“寒潮”。那么什么是“寒潮”,什么是“寒流”呢?二者如何区别呢?下面作一下具体的解释:

寒潮是我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较多,活动范围广大。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摄氏度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摄氏度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

寒潮的发生原因: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带来的结果: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寒潮南下,在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在我国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现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个别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发生。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著升高。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

寒潮侵入我国的的路径:侵入我国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另外还受我国的高山峻岭阻挡的影响。

那么寒流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要清楚什么是寒流,就要先来了解什么是洋流。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属暖流性质,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

洋流产生的影响:洋流的主要影响是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洋流主要成因:是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动的方向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成逆时针方向。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属于寒流。

(2)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环流。其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洋流。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质。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寒潮是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而寒流则是属于洋流(海水)流动的范畴。因此,我们说寒潮和寒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

与寒潮和亚欧大陆上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